1.中国科学院发布《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
在2012年“两会”召开前夕,中国科学院发布《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面向决策、面向公众的系列年度报告之一,每年聚焦一个主题,4年一个周期。自2000年以来《高技术发展报告》已连续发行13本,分别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和“航空、航天与海洋技术”为主题,系统回顾了我国近几年高技术各领域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外高技术研究前沿热点与新进展及其产业化前景,多角度探讨了高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论述了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2012年报告主题是“信息技术”。
《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有序言及“2011年高技术发展综述”、“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新进展”、“高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评价”、
“高技术与社会”和专家论坛”等6章内容,共收录论文40篇。参与撰写的作者多为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其中有多位院士,其余均为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政策研究专家。
《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内容全面、新颖,语言通俗,有战略高度,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阅读和参考。
2.开放共享、支持移动、安全性强、绿色节能、简单透明将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并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约40年的发展与应用实践,如今互联网已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大规模网络,支持着各式各样的新兴应用,证明了其自身的巨大价值。然而,随着用户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物联网、社会网络、大流量视频等新应用模式的出现,其体系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逐渐凸显,这使互联网已难以适应全球网络规模的急剧扩张。
刘韵洁院士在《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概括当今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详细介绍当前国外主要国家在未来网络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在未来网络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对未来网络发展的相关思考。
刘韵洁院士认为:我国在未来网络领域与国外已有不小差距,亟须对该领域给予足够重视,并集全国之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同时加强国际标准制定,积极争取在未来网络研究领域内的话语权,以便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未来网络的技术发展方向与路线将呈现如下趋势:
以信息为中心将成为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计算和存储将成为网络的重要功能;基于云架构设计未来网络将成为重要趋势;未来网络将融合更多的智能要素;软件定义网络将成为未来网络的基本功能;亟须找到克服现有网络问题的过渡性方案;标准化工作将成未来网络领域的工作重点。
3、社会计算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互方式
近年来,社会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已引起国外信息科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高度重视。社会计算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目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互方式,强烈冲击着目前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国际上许多大学和主要的高新技术公司都在积极从事社会计算的相关研究和开发工作。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开展的面向国家与社会安全的情报与安全信息学研究,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件、生物恐怖监控与预测工作,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制的多智能体虚拟社会演练系统,以及IBM公司和微软公司的网络社区开发项目。
王飞跃研究员认为,社会计算和面向网络化社会的技术研发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各国政府十分重视社会计算及相关网络化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应用,并持续加大投入,支持相关项目研发及平台建设。从社会计算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基于网络社会媒体信息、面向动态社会群体建模与演化规律分析,以及网络化社会态势的计算实验评估将成为社会计算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积极推进社会计算研究与应用,力争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对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维护国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我国未来机器人技术:以服务机器人为发展重点,以各种机器人技术产业化为发展趋势
机器人技术是一种以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体,有机融合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技术。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机器人技术首先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品质并成功解放了劳动力。随后,机器人技术扩展到国防、航空、航天、航海等相关领域,发展出高精尖的军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进一步加强,家用机器人正走入老百姓生活。
徐扬生院士认为,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是人类在可见的未来一定能实现的梦想,但要想让这一天早点到来,就必须在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动作三个方面同时发力,加大多个基础科学的研究。研发趋势将呈现以下的特点:
(1)以加强基础建设为趋势。我国机器人技术很大的问题在于基础不够扎实,要实现机器人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以加强基础建设为前提。
(2)以重点发展服务型机器人为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器人逐渐走入家庭,服务人类,引领生活方式的革新。我国机器人的发展重点也应该逐渐由工业机器人转向服务型机器人,抓住新的发展契机。
(3)以注重创新为趋势。过去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较多是跟踪国外技术,自主创新不足,在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从而限制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创新,为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以实现机器人产业化为发展趋势。机器人技术最终要走向应用,在工业、家庭、教育、军事领域,机器人无所不在。科研机构应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合作,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转化为产品,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5、信息终端和人机界面技术处在快速演变的时期
信息终端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终端设备。传统上信息终端可分为计算终端、电视终端、通信终端三大类。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终端呈现融合的趋势,即数据、话音、视频功能发生了交叉与融合。人机交互技术是促进信息终端演化的一大动力。近年来,移动、普适、个性化计算和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促使人机交互方式悄然发生了变革:鼠标和键盘不再是必需的交互设备,以多点触摸为代表的新型交互方式成为主流,而语音识别、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手势和体势识别等也开始进入实用阶段。物联网的发展很可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人、机、物三位一体的世界,将对人与信息-物理空间的互动模式的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终端和人机界面正处在快速演变的时期,新技术、新形式不断涌现,高文院士等认为,其未来的具体形态很难预测,可能具备的特征如下。
(1)计算、通信、消费电子不再是区分信息终端的合适概念,而成为所有信息终端都具有的三大基本功能。未来信息终端可能按使用方式进行分类,如分为固定终端、移动终端、穿戴式终端、沉浸式终端等。
(2)信息终端和使用者的关系将更加密切。随着语音、手势、体势、表情等识别技术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将潜入信息终端,甚至识别脑电波等生理信号的装置也进入信息终端。未来的信息终端很可能具有可穿戴、脑机互联等特点。
(3)随着信息系统和物理世界关系的日益密切,赛博空间将成为人生存的新空间,信息终端将成为用户进出赛博空间的“窗口”,人机界面演变为人-赛博空间界面。一方面,信息终端能够实时感知和检测用户的空间位置和用户自身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终端用户不仅能够和信息对象交互,也能够与物理世界互动,其中一种互动形式是“增强现实”,即透过“信息眼镜” 观察到无缝叠加的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并通过虚拟的“按钮”或“手柄”对物理世界中的对象进行操纵。
(4)人机界面的形态可能突破“人机对等交互” 的传统模式,进入“人融于机”的新阶段。例如,“信息房间” 可能成为未来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房间的六个内侧面全部布满屏幕,用户在真实拍摄或电脑合成的全景场景中工作或学习,智能识别系统可以感知和识别用户的一举一动,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加工信息。远在天涯的多个用户虽然在各自家里,但仍可以在同一场景中进行交流。
6、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高新民副主任在日前出版的《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且成效显著,已经成为提升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重要核心业务系统为突破口,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起步向深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成效明显,相关网络基础设施已实现基本覆盖,各级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文章最后提出,“十二五” 时期电子政务发展将进入深化应用、突出实效、全面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阶段。中国政府应当紧扣改革行政体制和构建服务型政府这条主线,突出服务导向、以人为本和统筹协调,实现从注重建设向深化应用转变,促进政务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综合效益,切实把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7、中国应加快推进中国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孙荣磊教授、李斌教授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朱森第副会长在日前出版的《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智能装备产业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智能成形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装备、用户端智能电器设备等制造业,以及传感器、控制系统、执行器等产品的生产。近10年来,我国智能装备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活力强、竞争水平高的智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我国国产数控系统已经开始向中高端市场迈进,部分工业机器人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我国智能装备产业研究和发展起步晚、投入少,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国内数控机床企业在产品设计水平、质量、精度、性能等方面比国外先进水平落后5~10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的差距则达到10~15年。
为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作者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创新体制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注重发展基础部件,优化完善产业结构,同时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并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在传感器、控制系统、执行机构、智能机器人、智能加工系统、智能成形装备等领域实现一批技术突破。
8、中国应强化环保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吴舜泽副院长在日前出版的《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我国应着力提升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国环保技术工作围绕着重点环保工作和突出环境问题,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建立环保技术管理制度,在解决重大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技术、物质保障作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环保技术管理体系,环保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主导技术与产品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然而,我国环保技术领域还存在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不足、适用技术储备薄弱、关键设备产品依赖进口等问题。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要围绕国家目标,重点支持对公益性环境科技研究的投入;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大专项,全面推进环保技术进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示范推广,推动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化”发展。
9、加速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再制造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在日前出版的《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初步建立废旧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极大推动了国家循环经济建设。
经过多年研发,我国已经形成包括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自动化微束等离子熔覆技术、再制造无损检测评估技术及其仪器设备等先进技术,以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化为特征的再制造产业,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文章指出,中国再制造产业未来发展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床再制造工程及其数控化升级,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矿山机械再制造工程,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再利用与资源再生和重大技术装备再制造工程。我国应加快推动再制造试点企业工作,进一步推广先进经验,深化再制造产业发展。
10、全面建立核能安全发展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由于近年对应对气候变化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许多人认为核电是清洁、低碳的能源,并希望其在替代化石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然而,福岛核事故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影响给核电事业的发展再次蒙上阴影。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所王毅研究员在日前出版《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核能安全发展绝非仅仅关涉技术安全,而是涉及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复杂问题。就我国而言,从能源安全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发展核电是能源多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国际上核电发展的历史看,核电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核废料处理困难与公众恐惧心理是核电难以发展的真实原因。
为此,王毅研究员分析中国核电快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快《原子能法》及相关安全规范的制定、建立统一核能监管机构、在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框架下调整和完善核电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核电技术发展的路线图、采用核电的专业化运营管理方式、完善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通过全面建立核能安全发展保障体系,以保证在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实现核能安全发展。
11、重视虚拟世界扩展的伦理问题,提升技术的人文关怀
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在日前出版的《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由互联网的深度应用而产生的虚拟世界及相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前沿性问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虚拟世界在理论上具有物理基础。这种结合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不仅是交往与体验的世界,而且可能成为操控自然过程的实践空间,亦即他们为生存和发展而劳作的地方。
翟振明教授指出,虚拟世界和物联网一旦整合起来,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就会形成,传统哲学中探讨的世界本性问题、人格同一问题、伦理和法理问题等等,就会成为决策者必须直接面对的基本问题。我们依据什么对其做出决断,事关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虚拟世界扩展的伦理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系统研究和探讨,提升技术的人文关怀。
12、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提出多方位推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已经一百年。百年来,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拓展,但认识并没有完全统一。科学家认为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而经济学家们认为创新是发明到其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全过程。这种认识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与经济结合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穆荣平研究员在《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撰稿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必须拓展对创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索、技术开发、科技成果商业化和社会推广应用等活动作为一个价值创造、转换并增值循环的创新系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各个子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效率,避免以单一的经济指标评价各个子系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民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紧迫的要求。为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环境和条件下,从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化、商业化和社会扩散应用以促进发展的能力,是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财富的能力,其强弱取决于国家创新要素投入、创新主体能力、创新活动组织效率与效益。与此同时,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还提出了从科技基础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社会服务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创新主体能力、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制度环境等方面推进自主创新能力。
13、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呼吁加强社会服务创新能力建设
《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撰文,呼吁加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该中心认为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人口总量多、人均收入较低、人口老龄化日渐突出、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建立起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我们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手段和丰富服务内容,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走出一条依靠创新的社会发展新路子。
该中心认为,社会服务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创新引领、统筹城乡、开放合作”的原则,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主攻方向,把政府管理创新作为优化社会服务环境的根本保障,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的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多层次社会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效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