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拖拉顽疾咋解决
来源:西安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本报讯 (记者 程慧) 今年3月5日出版的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以《建设阳光平台 提供优质服务》为题,对西安市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政务公开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进行了报道,并专题采访了市政务中心主任张轶。

  市政务中心有什么秘诀解决政务拖拉顽疾?张轶介绍,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市政务服务中心之初,就要求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服务、高效率运行,由市纪委监察局负责具体筹建和推进,中心主任由市纪委常委兼任,确定“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宗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各部门层层审批,审批时间长、易滋生腐败等问题,政务中心规范压缩了审批时限。特别是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事项,为了让群众省时、省力、省钱,政务中心创立并实行了“联动式”并联审批机制,以办理时限最长的单个环节审批时限作为整个事项的最终办理时限,办事群众再也不用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找人,只需面对一个窗口、只提供一套资料、只接待一次现场踏勘,极大地节约了办事成本。政务中心运行不到三年,受理审批和服务事项12万多件,所有事项办理时限压缩30%以上,最多的压缩90%以上。

  对如何管理和监督审批体制的创新,打造阳光政务,张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政务中心建设要对原有审批模式进行改革,遇到的阻力较大,但随着工作观念的转变,改革创新的效率明显提高了。他介绍,政务中心先后建立并实行了首席代表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电子监察、办件回访、工作AB岗和满意度测评等机制、制度,破解了群众对原有审批领域存在的不公开、不方便和易发生“人情审批、交易审批”的问题。

  作为政务集中服务平台,市政务服务中心集纳了全市大多数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市政务服务中心如何做好政务公开?面对新华社记者的疑问,张轶说,政务中心作为政府行政权力的聚集平台,首先要让广大市民群众了解在政务服务中心能办哪些事,怎么办。政务中心通过免费发放《办事指南》、建立政务服务中心网站、设立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对群众办事涉及的基本概况、窗口电话、法律依据、办理流程、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是否收费和责任人等等条件信息全面公开。办事过程中,群众还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触摸查询机等查询事项办理进度。当有即将到期、超过承诺时限的事项或有群众投诉时,监察系统还将自动启动预警纠错机制。

  张轶介绍,除了政务公开,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加强官民互动、促进政府与群众关系方面也做出许多探索。建立了利用窗口、大厅、触摸屏和电话、网站等多媒体手段的交流平台,建立了群众满意度测评系统、电话回访、开办主任信箱和建立社会监督制度,随时采集群众的反映,征求他们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投诉问题并得到核实的群众,政务中心都将其聘请为社会监督员。这一系列的交流互动,反过来对政务中心的工作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