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物流信息化的新阶段
来源:飞象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智能物流:物流信息化的新阶段

  从“智慧地球”到“智能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的不断扩大,逐步影响到各行各业。智能物流供应链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了一个动态、实时进行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新阶段。

  智能物流产业潜力巨大

  一家物流公司在每辆配送车辆上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而且在每件货物的包装中嵌入RFID芯片,通过芯片,物流公司和客户都能从网络了解货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物流公司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对货物进行及时调整和调配,实时全程监控货物,防止物流遗失、误送等,优化物流运输路线。通过货物上的芯片,装载时自动收集货物信息,卸货检验后,用嵌有RFID的托盘,经过读取的通道,放置到具有读取设备的货架,物品信息就自动记入了信息系统,实现精确定位。

  以上便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新技术使整个物流供应链更加透明化、高效率。

  根据《中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后物联网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与智能家居九大领域。

  其中,物流业就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之一,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

  智能物流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客户需求对智能物流信息化进行定位,是国际未来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这一领域将主要涉及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在物流行业中,运输的种类和风险、物流过程中的运输环节和动作方式以及物流企业的服务,都影响到物流运输的成本和质量。而智能物流则能使整个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据相关部门统计,预计到2015年,中国智能物流核心技术将形成的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此外,马上也将出台独立的智能物流的“十二五”规划。

  智能物流贯穿供应链各环节

  产业链的延伸、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物流企业的发展定位必须以供应链服务为基准。因为现代物流建设必须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对资源能进行快速整合,以便使得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多方面达到最优集成的管理模式。具体到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产物流环节

  在生产物流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生产环节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全过程跟踪和识别,这不仅能降低人工跟踪识别的成本,还可以提高跟踪识别的效率和准确率。

  2.运输物流环节

  企业只要在运输的货物和车辆上贴上电子识别标签,并在运输线路上安装一些信息接受和转发设备,就可以实时了解所运货物的具体位置和相关状态了。

  3.仓储物流环节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仓储物流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存货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把存货盘点由以前依赖于人工盘点转换为依赖于物联网信息技术来自动进行货物盘点。

  另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库房的存货情况,可随时与企业的需求状况作比较,以便迅速做出补货决策,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也减少了无效库存的发生。

  4.配送及销售物流环节

  智能物流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物品的具体仓储位置,这可以大大减少货物找寻的时间和相应的劳动力成本,加快货物配送速度,保证货物配送的准确度。另外,运用物联网进行配送服务还可以实时跟踪货物的配送状态,准确合理地计划和管理货物的预期送达时间。

  另外,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进行反馈之后,就能通过对大量物流数据的分析,对物流客户的需求、商品库存、物流智能仿真等作出判断,这样还能帮助企业找寻当前的不足,改善和制定企业未来的策略。

  当前的问题与阻碍

  中国物流信息化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和IT厂商都还处于一个逐步摸索的阶段。目前,大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于单点应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IT产品通常被用做个人使用的工具,并不涉及到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多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就是信息化标准的缺乏。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在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也就形成了中国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投入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由此产生信息交换断层,从而制约了整个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企业决策层在推进信息化进程时仍处于摸索阶段,指导建议并不成熟。企业领导对自身信息化需求说不清楚,缺乏明确的总体设计、规划思路和策略。另外,信息化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这导致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困难。

  第三,随着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提高,需要有独立的IT部门来负责有关工作,尤其是高层领导直接主抓。然而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经过规划与设计,没有独立的IT部门。这一方面与企业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有关,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现阶段信息化在物流企业管理中作用有限,尚未建立权威地位。

  此外,中国的物流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也不尽如人意。据调查,GPS、GIS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

  智能物流的未来趋势

  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集约化管理难度高,异地业务监控效率差,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但是在智能物流的应用下,储、配送等业务信息将从“异构、分散”向“统一、集中”转变,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具体来说,就是在集团统一信息编码的基础上,利用总部集中部署式的信息系统,及时将各地子公司的分散业务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地的业务开展状况,分析出集团发展战略执行或统一经营管理中各地出现的差异性与潜在问题,进而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物流系统架构,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最终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运、中海、中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就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各类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然而,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多、各方面业务数据量的增大导致企业整体IT风险陡然增加,需要为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以应对各类灾难的发展,因此应急网络及灾备中心的建设将是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重点。

  最后,智能物流的发展自然离不开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目前,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高可见性,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这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物流行业来说,信息化、智能化必将成为物流企业改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业务效率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