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来源:科技部 更新时间:2012-04-14

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12年03月28日     来源:科技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农业厅(局)、教育厅(教委、局)、水利(水务)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国土资源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厅(局)、粮食局、气象局、海洋局、供销合作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水利局、建设环保局、国土资源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局、粮食局、供销合作社,中科院院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明确“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发展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粮食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同编制了《“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科  技  部           农  业  部            教  育  部
水  利  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土资源部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粮食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海洋局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与要求,明确“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5%,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取得新成果,支撑粮食连年增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农业资源环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科技创业积极推进。城镇化与农村民生科技逐步强化,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发展需求
21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已进入了一个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新时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加速了传统农业技术的变革与升级,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农业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迈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挑战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
——保障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持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但产需矛盾依然突出,同时还面临水土资源紧缺、生产成本提高、气候变化异常等严峻问题。保持农业稳定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发展农业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农业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但我国生物种业、农业装备、食品制造、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核心技术严重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型高产优质新品种匮乏,主要商用畜禽良种和部分高端蔬菜种子均依靠国外,许多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迫切需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
——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需要主要依靠科技破解难题。我国农业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重,耕地、水资源长期不足。耕地质量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转变生产方式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农村民生科技。近年我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村发展总体上落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农村生活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村镇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缺乏,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化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推进农村科技创业,需要健全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时期,农民增收致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依靠科技创业致富的需求日益高涨,多元化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科技创业,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应对国际农业挑战,需要大力提升科技竞争能力。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竞争。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战略,提出新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部署,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跨越发展。
二、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为目标,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稳固农业与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基础,以完善农村科技投入机制为保障,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把粮食科技放在农业科技工作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生物种业技术进步,加强粮食持续增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把强化自主创新作为战略核心。自主创新是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引擎,是支撑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定不移地把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自主创新提升农业竞争力,以自主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把引领产业发展作为目标导向。农业科技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瞄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培育发展涉农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把服务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农业科技发展要与服务农村民生紧密结合,以科技服务促进农村创业,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着力解决一批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使科技能更好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二)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要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以及农村民生、农村科技创业等方面统筹部署、重点突破。
1、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增强农业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力度,重点开展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农产品安全及农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
2、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引领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为重点,突破一批前沿高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制剂、新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3、着力突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持力度,重点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生态环境、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
4、持续强化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农业科技产业带动能力。要加快涉农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加强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食品制造、农业生物制品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5、着重开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集成技术研究,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城镇规划布局与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和谐优美新村镇。进一步强化民生科技工作,重点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健康住宅等民生科技工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供科技保障。
6、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支持社会化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转移。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科技兴县(市)、科技扶贫等相关工作,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列,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人才队伍与条件建设有新成效。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具体发展目标是:
——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科技支撑能力再上新台阶。培育一批农林植物新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畜禽、水产新品种(系),主要畜禽、水产饲料转化率平均提高5%以上,现代养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制生物制品、新型肥药、农机装备、现代食品、生物能源等重大产品100项以上。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农业养分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显著下降,农林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研究应用得到加强。村镇规划覆盖率达到60%,村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建立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能源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创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一批信息化示范站和示范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扩大。基本形成公益性推广体系与社会化创业、多元化服务等“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更加顺畅,创新机制更有活力,创新条件更有保障。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强度明显增强,基地平台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四)总体部署
按照 “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统筹部署”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要突出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物产业、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农村与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农林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民生等八大重点领域,统筹安排二十五个重大专题。在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集成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集成示范、科技创业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在农业重大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以973计划为依托,重点部署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功能基因组和调控途径、农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主要粮食作物水分高效利用、家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和生理学、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等一批重点研究项目。
——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方面,主要以863计划为依托,部署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农业药物分子设计与产品创制、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等重大项目,加强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食品制造与安全、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数字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境控制修复、农业生物制剂创制等主题方向。
——在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强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及地方科技计划的作用,重点部署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节水农业、畜禽健康养殖、循环农业、海洋农业、林业生态、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装备与设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生物质能源、面源污染防控、中低产田改良、新型缓控释肥料、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农村城镇化等一批重点项目。
——在农业与农村科技相关工作方面,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大力推进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山东黄河三角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切实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三、重点领域与方向
(一)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
围绕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科技需求,部署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海洋农业与资源开发、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粮食安全科技发展、海洋农业科技发展两个重点专项。
1、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
——开展粮、棉、油、蔬、果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和调控机制,作物高产优质的生理生态机制、作物高产高效与土肥水资源耦合机制、有害生物控制与粮食质量安全、生态储粮等基础研究。
——开展主要农作物定向调控与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粮食生产数字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
——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主要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2、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
——开展动物产品品质形成与调控、饲用抗生素的关键作用靶点及其替代机理、重大动物疫病和传染病产生与防控、新发及外来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控、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基础研究。
——开展生态型添加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作果及增效、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鉴别诊断等技术研究,突破新型饲料添加剂与重大疫病诊断等前沿技术。
——开展畜禽健康养殖、现代奶业发展科技工程、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产品安全、优质特色畜禽产品生产、新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外来与新发动物疫病预警及防控、草地畜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海洋农业与资源开发
——开展海水养殖生物优良品种设计、海水养殖重要病害防控免疫新途径新制剂和组学基础、高效环保海水养殖模式的生态学、以及主要营养素的代谢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海水养殖新种质创制、海水生物强优势杂交、分子辅助标记及性别控制、海水养殖新种质资源发掘和利用、名贵海水养殖生物规模繁育等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海水养殖与滩涂高效开发、远洋捕捞与海洋生物新资源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病害防治、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等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
4、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
——开展淡水生物生长生殖及营养代谢、抗病抗逆遗传学基础与调控机理、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功能类群生物水体环境稳定机制、水环境承载种养殖容量等基础研究。
——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名优苗种规模化繁育、淡水池塘生态因子监测与数字化养殖及工程化调控等前沿高技术研究。
——开展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淡水健康养殖、病害控制与鱼药开发、淡水生物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生经济植物产业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二)农业生物产业
围绕培育和发展农业生物产业的科技需求,部署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农业生物制品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发展、农业生物药业发展、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三个重点专项。
1、生物种业
——开展动植物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代谢调控网络,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生物学机制,主要动物生殖发育、胚胎发育、干细胞克隆的遗传学基础与调控机制,以及动植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基础研究。
——开展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基因;研究动植物分子标记、转基因、细胞工程、植物空间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等关键技术,创制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反应器等重大产品。
——收集和评价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新种质;研究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林草花卉、畜禽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开展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主要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种业科技产业化。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保护我国物种资源。
2、生物质能源
——开展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解构解聚,以及纤维素及油脂类生物质高品质转化等基础研究。
——研发多种生物质高效生物转化的新菌种和新产品;研发生物质原料预处理及高效、高值转化的新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化学品联产及生物炼制等先进工艺技术。
——开展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能源微藻产业化、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化、低值和废弃农业生物质的生物炼制高效利用等科技工程,攻克生物燃料乙醇、燃料丁醇等液体燃料综合开发与应用的技术难点,以及生物质低能耗成套化固体成型燃料装备与工艺。建立车用生物燃气、万吨级非食用油脂原料的生物柴油清洁生产、非粮生物燃料乙醇、丁醇产业化等示范基地。
3、生物基材料
——开展生物基材料合成用微生物代谢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探索生物基材料高效催化合成及过程调控机理,解译生物基材料超分子结构及功能化机制。
——研发生物质定向重组与多元复合制造技术,突破生物基塑料先进制造技术,加强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前沿设计及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新型生物基多元醇保温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强功能化木塑复合材料及生物基高性能树脂制备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快开发基于非粮原料的大宗生物基产品,推进生物塑料等产品的制造与产业化示范。
4、农业生物制品
——开展农业微生物和农业害虫功能基因组学、农业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宿主的抗病与免疫机制等重大基础研究。
——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免疫佐剂、生物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生物制品。研究重要动植物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和有益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构建菌毒种资源库、基因资源库及活性化合物库。完善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
——集成农业生物制品大规模制备的关键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实现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调节剂、生物肥料等的产业化,加强现代中兽药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三)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
围绕加快食品产业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需求,部署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产品储运与物流、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三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产品与食品加工
——开展食品分子修饰与定向重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靶向作用机制、食品生物工程代谢组学及食品工程化理论等重大基础研究。
——开发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优良食品微生物高效筛选与新酶定向转化、蛋白质分子修饰与功能化改造、糖与油脂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突破食品非热加工、生物制造、高效分离和节能干燥等核心技术。
——开展粮油、果蔬、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综合加工与利用,乳基料及干酪加工、特色林果贮运保鲜、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粮食精深加工与资源化利用,以及食品制造关键装备开发。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方便主食品、工业化中式菜肴、预制调理与配餐食品、发酵食品、食品配料、营养功能食品和特殊专用食品等技术集成示范。
2、农产品储运与物流
——开展粮食及重要生鲜农产品储藏、物流过程中组织衰老、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控制措施与途径等基础研究。
——研究农产品与食品绿色、生态保鲜及精准调控和智能可视化物流信息等关键技术;开发高阻隔、可微波、绿色可降解等专用环保型包装材料和智能减耗物流装备。
——开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贮藏、虫霉绿色防治、高效节能干燥、害虫生态治理、散粮装载卸专用设备等技术,研制鲜活农产品在线分级与智能包装、储藏保鲜、冷链运输与生鲜销售、快速精准检测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3、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
——开展食品储运加工过程中危害物形成机制与变化规律及控制机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干预控制理论等基础研究。开展农产品中危害物质形成规律、污染干预与防控、监测与溯源、风险评估与预警、农业技术标准等研究。
——开展食品表征属性与感官品质识别、食品痕量有害物质精准检测、食品加工在线无损检测等技术与装备研究,突破可视化生物与仿生识别、基因芯片和生物质谱等检测技术,开发传感器、可视芯片仪等快速便携检测设备。
——开展食品有害物残留物减控、贮藏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攻克食品致敏原分子识别与脱敏钝化、高精度快速在线检测、有害物抑制降解与智能化监控等共性技术;开展食品新资源、新技术和新方法安全性评价,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精准溯源与预警、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方法。
——开展进境农产品中外来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检测、监测、处理技术研究,转基因及安全卫生检测技术研究与检疫、检疫处理技术装备开发。
(四)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普适化、可视化为目标,重点部署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两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
——开展农业土壤-作物养分运转、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信息感知机理、农业地物遥感及解析机理等基础研究。
——研究农林动植物数字农业技术;突破农产品供应链全程质量安全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无线传感网与云通信、智能化信息处理与云计算等农业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肥、水、药变量作业与自动导航等精准作业技术系统。
——面向主要粮油作物、南北方主要水果、设施蔬菜、集约化养殖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围绕生产、加工、包装、储藏、流通等供应链全程开展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的集成示范。
2、农村信息化
——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开展3G、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搭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构建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集成研制“村域网”传输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可支持多种网络接入方式、网络接入终端、数字移动终端等低成本数字化产品,开发农村远程可视化诊疗、文化娱乐服务、社会事务管理、流通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系统。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建设一批信息化服务示范村。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需求,部署节水农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特产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节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开展旱区作物用水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探索灌区水转化与节水减污调控机理,建立作物节水高产优质用水理论与方法。
——研究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开发农用机井成井配套设备、先进适用的大型灌排机械装备,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成套装备。
——开展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粮食主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特色经济作物节水灌溉、半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旱作区降水高效利用、旱区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自动化及农业综合节水、灌区泵站提水及管道化输水、非传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和模式。
2、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
——开展重要林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及木材生物学形成基础研究,揭示木材材性改良及调控机制。
——开展木竹产品绿色生产、大型人造板生产智能化过程控制、木竹定向解聚与多元复合、集成家居产品网络化制造等木竹产品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开发木竹增值高效加工新产品;研究星地协同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研究特种工业原料林、珍贵阔叶用材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定向培育技术,加强低效人工林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建立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木材、竹藤及非木质林产品资源高效增值技术研究;开展经济林育种及高效生产、花卉等景观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特产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
——开展优质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品种的评价、筛选和培育技术,揭示重要特种动植物功能器官、部位、成分的形成及调控机制;开展特产资源生物育种、生物加工技术研究。
——开展特产动植物优质品种资源的选育及种养殖、采收、处理、初级加工及储运技术,研究活性成分、功能物质和结构材料精深加工工艺,研发新型专用生产设备;研究特产资源低耗高效加工、生物转化与修饰、绿色化工制造以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特色天然产品。
4、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
——开展耕层土壤快速熟化与耕地生产力提升、土壤障碍因子形成与快速修复机理、后备耕地资源保护等重大基础研究。
——加强土地整治及土壤改良技术与设备研制,研发节能技术及产品。加强土壤调理剂、结构改良剂等产品研制开发。
——开展土壤资源保护、中低产田改良、土地整治与快速恢复、中低产田治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壤快速培肥等技术研究与示范。
(六)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
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用物资利用率、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部署农业装备与设施、农用物资两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业装备与设施
——开展土壤-动植物-设施环境-机器系统应用基础研究,揭示设施环境和机器作业对土壤及动植物生长的影响规律,探索系统物质、能量传输与投入物资高效利用调控理论与方法。
——开展智能化农业装备与高效节能设施技术开发,重点突破动植物生理与环境信息实时监测、远程智能测控以及自主导航与水、肥、种、药变量施用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制动植物工厂化生产全程智能化作业、农林产品生产智能栽植和采收、大型复式种肥药变量施用与变量控制高效用水、农产品节能干燥设备等重大装备。
——开展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高效环保农业机械化生产、环控农业生产装备及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研发大马力拖拉机、复式多功能节约型田间作业机械,创制玉米、水稻、油菜等全程作业装备以及棉花、甘蔗、木本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装备,集成示范规模制种、精确施药、农田建设与节水、设施园艺、畜禽健康养殖、营造林、水产集约化养殖与捕捞等专用机械。
2、农用物资
——研究肥料增效剂和包膜材料绿色合成原理、肥料养分的定性控释机理、有机肥制作中的微生物过程、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和转化过程;研究增效剂、包膜材料在土壤中的行为及调控,农田生态系统中农药降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开展新型包膜缓控释肥的工程化创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增效剂协同缓释技术研究与稳定性肥料新产品开发;开展复(混)肥制造工艺、设备及新产品研发;研究有机肥高效快速堆制的翻抛工艺及配套设备,研究开发高效、环保新型农药。研制专用农膜/地膜、功能性棚膜,开发多样化的新型农用覆盖材料。
——开展农药、化肥、农膜等重要农用物资安全储运、物流过程质量与安全检测、重要农用物资仓储智能化及柔性化配送、废弃物安全回收、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开展农用物资供应链及物流模式研究。
(七)农林生态环境
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目标,部署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控、农林重大灾害防控、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三个重大专题。
1、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控
——开展农林生态过程与调控、农林物质循环高效利用、森林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功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农业重要污染物溯源、污染农田修复、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区域植被修复过程耦合与调控等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农用制剂和产品。
——开展循环农业、农田修复与土地整治、林业生态、农田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荒漠化综合治理、湿地恢复与保护、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保护性耕作、城郊环保型高效农业、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保护等研究。
2、农林重大灾害防控
——开展主要农作物和森林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外来生物入侵途径及其机制等研究。加强主要干旱、低温、火灾等农林业重大气象灾害的致灾成灾机理研究。
——开展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干旱低温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研发相应的设备和制剂。
——开展农林重大入侵物种的检测监测和防控技术,农林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重大农林气象灾害防控、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技术等研究,加强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灾害应急设备与技术等研发与示范。
3、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过程,气候变化对农林业影响评估、预测方法及农林生态系统适应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农林生态系统生物固碳、土壤及生物质利用储碳潜力的评估与挖掘,农业耕作管理、施肥及灌溉等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基于水碳协同的植被恢复等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农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调节、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的固碳监测与评估、高碳储量森林结构优化、碳汇林定向培育研究与示范。
(八)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民生
围绕城镇化发展和改善农村民生的目标,部署城镇化发展与规划、村镇宜居社区与住宅、农村居民健康与安全等三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重点专项。
1、城镇化发展与规划
——开展城镇化进程中资源与生态环境响应机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的基础研究。
——开展城镇化发展评价与动态监测技术、城镇化空间布局与村镇规划技术等研究开发。
——开展绿色低碳重点城镇规划建设与实施评价、特色村镇建设与认定、村镇特色景观要素评价等技术研究。
——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规划方法研究及规划实施评估和督导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村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整治技术研究,实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科技示范工程。加强村镇防灾减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再生技术研究,强化高精度快速土地调查监测装备研制、建设用地整治与二次开发技术,以及多层级、全覆盖网络化土地监管技术开发。
2、村镇宜居社区与住宅
——开展村镇住宅居住环境低碳化关键技术、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村镇社区规划设计新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研发。
——加强村镇健康住宅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村镇住宅抗震减灾、农村危旧房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强化保温、隔热、环保型村镇建筑材料研发。
3、农村居民健康与安全
——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地震、泥石流、雷电等主要自然灾害防御和救助等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展农村营养平衡与健康、农村地方性传染病、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四、农村科技服务与基层科技
(一)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集成转化和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加强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大对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与合作组织,深入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提高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建立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创业体系、多元化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继续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以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试点,推进大学农科教推广模式。发挥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为中介的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联合多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公益服务、市场运营”的基本思路,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加大星火计划实施力度
完善星火计划管理运行机制,统筹科技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扶贫。组织实施一批星火重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农村科技创业体系。
(五)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全面推进“一城两区百园”建设工程(简称121工程),加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使园区总数达到120个左右。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园区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园区产学研有效结合,引导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提升园区农业科技创业能力。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开发基地建设,加强园区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六)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切实增强基层科技的活力。强化部省会商机制,统筹区域科技发展。加大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对基层的倾斜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促进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基层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对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落到实处,下决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大力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与农村科技部门协商机制、部省会商机制,促进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确、沟通顺畅、通力协作的新局面,合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
(二)深化农业与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深化改革,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公平公正的农村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助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任务导向,优化科技计划资源配置,加强不同科技计划之间的一体化系统设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领域项目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整合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基地平台、涉农企业等多方面创新力量。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体系。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
要把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和比重,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对农业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给予农业领域科学家工作室、重点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稳定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突出重点学科方向,扩大建设规模,使总数达到30个左右。加强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加大建设力度,使总数达到100个左右。加强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业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农业科技信息等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水平。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
(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加大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对农业领域的倾斜支持力度。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国家项目为纽带,着力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
(六)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以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稳步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七)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不断扩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中美、中欧、中澳、中加及国际组织等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继续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鼓励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南南合作,建设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试点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建立园区、科技创业基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扩大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