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经验,信息化快速发展将全面推进传统工农业改造、升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加剧,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中央将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本文应当从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将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农业信息化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村、农业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长期战略目标。根据发达国家和江苏昆山、华西的发展经验,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只有将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快实现农业信息化来全面建设新农村,发挥农村、农业的后发优势,才能实现江苏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的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
1 发展与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经济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现时江苏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对利用农业信息化来化解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矛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1.1 江苏农村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及城乡协调的需要。需要借鉴“两化深度融合”的思路来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城乡协调发展能力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工农业间差距呈现明显的拉大趋势。需要通过农村信息化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农业产出,控制甚至减小工农业间差距,从而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二是农村居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改善速度较慢,城乡差距呈明显增大趋势。需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农民致富项目、提高农民致富能力,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化总体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借助农业信息化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提高江苏农村集中居住水平,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从而缩小江苏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城乡协调发展的能力。
1.2 江苏农业生产难以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需要加速推进农村信息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和速度来全面提高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一些农产品常常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利用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站,来收集和发布各类有用信息,鼓励和引导特色农业发展;需要依靠开发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改进和完善农业内部结构的目的。
二是乡镇企业产权结构、管理制度和规模优势不明显。需要借助信息化来探索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需要开发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来改善乡镇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江苏乡镇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三是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和效益相对较小。需要通过农业信息化加速发展江苏农村服务业,尤其是农村生产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刺激农村服务机构(金融、保险、物流企业)发育,扩大农村服务业规模,提高农村服务业效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1.3 江苏农业现有的技术基础难以满足农业未来发展和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农技分散式开发、孤岛式应用的问题,通过加速信息技术的设计制造,健全农业技术开发运用体系,参与高层次技术合作
一是农业技术开发密度不够,应用程度相对不足。需要通过农村信息化来协同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加工、制造技术;需要利用信息系统来培养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农民科技水平。
二是农业开发体系不健全,高层次技术涉及程度不深。需要利用农业3S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高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使江苏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1.4 江苏现有的农业管理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农业信息化来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等问题,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适应现代农业管理的需要
一是农业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常现“吉芬效应”。急需建立健全农村信息体系来收集或提供充分、有用的市场、政策信息,合理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为农民理性生产提供保证,尽量避免“谷贱伤农”。
二是农业管理模式机制落后,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业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未建立农业灾难预警系统,导致农业受灾情况逐年加重。需要加快实施农业信息化,建立能综合利用气象、水利、航空等综合管理信息来调整农业生产,降低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农业损失。
2 经验与重点
发达国家和江苏昆山、华西发展经验,证明了实施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彰显出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江苏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发挥农业的后发优势,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因此,我对“江苏农业信息化推进新农村跨越式发展”作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1)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等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能够显著地缩短我国农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可实现时间上的跨越。
(2)农业信息化可促进产品结构及生产布局调整和资产重组,打破地域与条块分割的限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空间上的跨越。
(3)农业信息化可促进农村生产和管理与现代管理制度相适应,建立以市场机制驱动乡村治理和农村进步的组织模式,实现管理上的跨越。
(4)农业信息化可以加快从传统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向数字化或机械化生产发展,从封闭式的信息流管理到敏捷化信息共享和管理,实现技术上的跨越。
根据上述基本判断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农业信息化推进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应包括:开发农业技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完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等。
2.1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经成为新农业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技术可以将江苏现有单项农业技术集成化,实现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江苏农村技术的总体水平。目前,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和3S技术等。在农业生产领域,发达国家广泛地运用3S技术,可对土地精确定位,按土壤肥力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大约可以节约肥料10%左右、减少农药1/4左右。另外,与农业技术相关的数据库、网站、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便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普及,也从客观上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
2.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生产结构方面,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高质高效地改造传统农业,使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渐向低能耗、高效益的新型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由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在产出结构方面,实行农业信息化能够发展江苏农村工业(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和完善农村服务业结构,使江苏的特色农业、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能全面协调发展。在就业结构方面,农业信息技术普及运用将大大提高江苏农民和“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增强“新农民”的竞争力,使从事纯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从而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也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的就地转化。
2.3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对信息需求尤为迫切,对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尤其重要。农业信息化可以通过解决农产品产销、供求信息对称的问题来提高市场占有和控制率,进而实现农产品竞争力。每年江苏因信息不对称致使农业损失不计其数。农民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决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生产和销售始终与风险相伴。只有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才能有效衔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分配—消费”各环节,指导和调整江苏农村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信息技术普及和信息网络运用可以使江苏农民按照市场需求选择如何生产、如何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进而提高和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和规范农业经济秩序。
2.4 强化农业生产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业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通过信息化等控制手段,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模拟计算,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如日本农业实时管理系统(DRESS)成功地应用于耕种、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蚕业与昆虫利用、农业气象、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德国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可以随时获取作物生产情况、病虫害预防、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MWM)和玉米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MCSDOS)应用于生产,发挥出成本低、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等众多优点,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2.5 强化农业经营管理
在农业经营管理领域,农业信息化也发挥指挥、控制和调度的作用。信息资源作为新生产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模拟决策,以减少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一方面通过进入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按市场规律和供需实际来合理经营,另一方面通过接入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技术来提高自己,引导并改变江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增加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要素,从而提高江苏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2.6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加快经济建设,最终目标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都必须从农村教育抓起。目前,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低是制约江苏农村进步和农经发展的主要“瓶颈”,运用信息网络、广播和电视等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教育则是一个简单有效、低成本、可操作的方式。如农村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农村远程网络教育及广播电视系统等,能克服农民知识水平低且参差不齐的限制,使农业科技被更多农民所接受,从而提高江苏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信息化,能够分阶段、有重点地逐一突破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实现农业信息化,能够促进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短农村建设周期、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详见图1)。
3 对策与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江苏要把农村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结合省情、区域特征以及各地发展程度,因时因地制定发展政策和措施。以服务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完善应用系统,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3.1 明确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将农业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江苏发展战略
近年来,江苏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对于推动农业发展、繁荣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江苏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差、起步晚,城乡之间“数字鸿沟”呈扩大趋势。因此,江苏新农村建设要站在“和谐社会”和“两个率先”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将农业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两个率先”重要组成部分或独立的发展战略,用信息化这一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解决江苏“三农”问题,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3.2 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确定信息化建设新农村的使命任务、实施步骤
江苏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不少发展经验,要继续深入研究江苏农村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符合江苏省情且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循序渐进地实现阶段性目标。特别重要的是,江苏区域经济特征明显,在农业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合理的实施步骤。同时,还加强区域间的联合和互动,实现力量集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 加强新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投入和管理,发挥政府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经济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江苏各级政府要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省委、省政府要制定各项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注重政策倾斜,鼓励、增加财政投入,加大组织和管理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注意引导,注重协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解决最急迫的问题、突破最关键的领域。另外,还要分别以省、区域、市为单位,选择示范市、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推广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
3.4 加强新农村和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潜力和后劲
目前,江苏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居住条件差、集中化程度不够,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网络重复建设、农村通信普及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当务之急就是增加投入,在改进和提高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加强为农业信息服务的“村村通电话”和“三网入农户”工程,实现信息进村入户,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农村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3.5 促进农业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信息体系、网络平台和信息系统
江苏要以“金农”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信息收集发布体系、农业信息网站和农村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市场与科技服务三大信息系统。积极开展广泛而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注重信息资源、信息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带动教、科、文、卫等资源与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3.6 加强新农村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实现农村和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源,也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实现农业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特别重视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分层次、专业结构合理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而使江苏农业信息化人才得以不断涌现,使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同时,要注意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多种途径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宏仁.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比特网,2011-10-17
〔2〕汪玉凯.用改革化解中国社会转型三大难题.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11-25
〔3〕高广生.解决“三农”问题的信息化策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1)
〔4〕周晓徽,周恒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园艺,2011(4)
〔5〕刘小平.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
〔6〕师俊巧,王健..浅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对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发展研究,2011(4)
〔7〕金喜成.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农业经济,2011(3)
〔8〕李颍.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5(12)
〔9〕周应萍.新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1(7)
〔10〕黄博.浅谈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3)
作者简介:
张国林,江苏省信息中心,综合业务处副处长,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资源经济、金融学等;
周小涛,解放军理工大学,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化、公共管理、古代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