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存在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充分运用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途径。
我省信息化的普及和运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在运用信息化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政务运转初步实现“网络化”,民生服务探索体现“便民化”,网络问政稳步迈向“制度化”,公共管理着力推行“在线化”。
为适应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党务政务网上公开、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务网上办理、公共决策网上互动、群众诉求网上信访、干部作风网上监督,向社会提供全程网络化、高度信息化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致力建设高效、公平、透明、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一要加快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公共信息共建互通。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省直和各市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统一标准的业务协同支撑平台,真正实现协同办公和联合监管的网络化。同时,建立多方联动的应用管理机制,实行信息“分头采集、关联使用”,推进社会管理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
二要打造电子政务综合平台,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扩大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实现各类社会服务和管理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建设省、市两级网上办事大厅,“十二五”前三年,推动省直部门和珠三角各市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十二五”后两年,推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各市建成网上办事大厅。突破申报材料和证照电子化等“瓶颈”,推动各级实体性行政办事大厅功能向网上办事大厅迁移。积极推广公民个人网页,以市为单位,“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省城市常住人口开通公民个人网页,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集成”的转变,提供融合政务与商务的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使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到社区、进家庭、惠个人。
三要完善政民互动信息网络,拓宽密切联系群众渠道。深入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推动公共事务决策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全面铺开省直和市级网上信访分厅建设,推动省视频接访室向全省各市联通使用。探索利用博客、微博、网上社区等载体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办事效率和廉政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要建设城乡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城乡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三网融合”,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云;加快信息乡村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公共事务、村务党务财务公开等方面的应用。
五要提高全民信息应用能力,共享信息社会发展成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果交流推广,提升公民对社会建设信息化运用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将信息化培训列入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面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化培训,鼓励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发低价智能信息产品和服务,逐步填平“数字鸿沟”,使社会不同群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徐少华,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