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刻舟求剑式的“老作为”思维
来源:宁波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25

青岛在城里种树增绿,成了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今年3月起,为打造“国家森林城市”,青岛投资40亿元(政府部门后来称是11亿元)启动大规模的植树增绿行动,4月以来引发市民、网民深层次质疑,关注焦点集中于植树的位置、密度、资金使用、招标程序等方面(据新华社报道)。

城市种树,本是一项平常的市政工程,却被放大为公共事件,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事关广大市民生活的公共事务,政府部门在决策前未听取民意,决策过程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程序;市民事先毫不知情,有人想弄清楚是咋回事时,相关部门却推来推去,造成政府部门决策权与市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高度“错位”,更加激发民众的关注热情。而这暴露的,正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刻舟求剑式的“老作为”思维(中央党校辛鸣教授语)。

《吕氏春秋·察今》上有则寓言,说楚国有人坐船渡河,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是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靠岸后,他才从记号处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这就是“刻舟求剑”,旨在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变革,就无法治国。

而“老作为”思维是指,社会变了,面临的问题变了,应对问题还是用老观念、老办法,结果所作所为落后于社会诉求而引发矛盾。就公共事务的决策来说,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民众的公民意识有了极大觉醒,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也有了极大提高,希望自身权益获得政府部门尊重和保障的意愿空前强烈,可一些人还是喜欢搞“一言堂”、“一刀切”、“拍脑袋决策”。

就拿“青岛种树”来说,城里到处种树,许多人便开始了关注和质问:为什么突然要种那么多树?海边该种什么树?种树为啥一定要铲掉草坪?那么多钱是怎么确定的、怎么花的?每棵树是多少钱买的?该由谁来监督?市民有疑问,却不知情,网民强烈关注,政府部门一开始却百般搪塞。这样的事情,不独青岛有,“感同身受”让许多网民产生强烈共鸣,引发舆论持续关注和不断发酵。

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前提是开门决策,不允许“闭门造车”。任何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即使是“为了市民好”,也必须经过告知、讨论、表决的民意程序。是否施行,更要依据民意的主流决定,而不能任由哪个部门或官员独断专行,恣意妄为。可惜的是,一些官员习惯了“为民作主”,处理啥事都习惯“翻老皇历”,而不懂得“适时而变”。自己想干啥,别说和民众商量,事先连个招呼都不肯打。官民之间存在这种思维和理念的“鸿沟”,必然导致政府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之间的冲突。


对于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舆论多有批评。其实,这种刻舟求剑式的“老作为”,更应该引起重视。当然,说一些官员全然不知“时移世易”、“今夕何夕”,并不准确。就算青岛此前没有过类似“公共事件”,别的地方已然不少,专家学者的常识普及和善意提醒声声在耳。只是由于缺乏“有错必受罚”的问责机制和“民众说了算”的外力逼迫,不舍得抛弃惯性思维,不愿意主动问计于民。

青岛市政府最终能够直面质疑,从善如流,与民众积极沟通,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城市园林局公开道歉,承认“忽视前期的宣传和沟通工作,对市民和网友提出的问题回应不够及时”,无疑值得称道。而这对于更多“旁观者”来说,是鲜活生动的施政决策教材,不应该只是看看热闹,更应该好好学学“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