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军"全球信息栅格":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26

 《纽约时报》今年以来曝出两则消息:

2010年6月,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特玛公司联合推出了一套名为“B导弹防御-Flex弹道导弹防御C4I系统”,将用于提高美军导弹防御系统的互通性,并计划未来与北约各军兵种的C4I系统实现集成;

同年8月,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向美陆军交付了“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IBCS)的首个关键组件“炮兵连交战运行中心”。

上述两个系统,皆是美国在建的全球信息栅格系统(GIG)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运行后,将加快美军导弹防御系统的一体化进程,防御区域也将至少扩大3倍。

《纽约时报》据此称:美国目前加速了“全球信息栅格”系统对导弹防御系统的支持,用以提升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能力。
 
“全球信息栅格”的概念是在美军C4ISR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简单来说,C4ISR系统是保证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部队人员和武器实施指挥控制的“人-机系统”,其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分系统,就像人的“大脑”“神经”和“耳目”,把各种作战力量、各个战场及其子系统紧密地连为一体,形成了强大的军事优势。请看:

1999年3月27日晚8点,美1架F-117隐身飞机在科索沃上空中弹,其弹射座椅和救生背包中的卫星定位装置,立即向美军EC-130E空中指挥机发出遇险信号……旋即,意大利联军指挥中心和五角大楼均收到救援信息;几分钟后,装有百名特战队员的6架直升机前往营救;3小时后,营救队员发现了F-117飞行员用特制闪光装置发出的红外信号,用悬索将飞行员救起,飞回基地。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本土连续升起6枚“飞毛腿”和萨姆德导弹,飞向驻科威特的美军基地。仅仅12秒钟,美军位于太平洋上空的导弹预警卫星就发现目标,有关信息很快传递到美国航天司令部数据处理中心,经巨型计算机紧急处理即刻得到了有效拦截参数,并通过卫星传给位于科威特的“爱国者”防空导弹指挥中心。整个过程只在眨眼之间,而“飞毛腿”至少要飞行3-4分钟,正是这短短的时间差,使伊军的导弹被美军成功拦截。

这是发生在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两则真实战例,从中人们可以深深感受到C4ISR系统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战争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加速器。尽管C4ISR系统一时之间独领风骚,但实战中美军发现,C4ISR系统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先天不足”:

美军以往的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的信息系统大都是专用系统,互不兼容,可以直观地形容为一片相互没有联系的“烟囱群”。C4ISR往往“各自为战”,且只能处理通过计算机通信联网的信息,而对其它设备的数字化信息,比如战场前端的传感器、作战要素的射击系统等,就不具备兼容共享的能力。美军提出,要谋求“全时、全维的信息优势”。但C4ISR系统显然还缺少如此高效、直接的战场信息转化能力。

同时,C4ISR信息网本身的闭塞与狭窄,也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发挥。国际互联网已经链接了全球各个领域,但C4ISR系统却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不能把信息网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节点,更无法实现全球范围的联网。如前面提到的营救F-117飞行员,必须借助北约的C4ISR系统。

为了克服C4ISR系统的这些“先天不足”,美军于1999年首次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栅格”的倡议,并于2000年3月,向国会正式提交了启动GIG项目的报告。
 
所谓“全球信息栅格”(Global Inforration Grid),就是由可以链接到全球任意两点或多点的信息传输能力、实现相关软件和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的操作使用人员组成栅格化的信息综合体。从体系结构上看,GIG一改大多数C4ISR系统纵向一条线或组网一个面的链接模式,按照联合作战体系结构、一体化系统要求,构建起栅格化的信息网系。在GIG框架下,美军分布在全球的计算机、传感器网和作战平台网将组成一个大系统,实现全球范围内时域和空域的一致以及各分系统的协同,可保证未来战场上“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将任意形式的信息传递给任意人”。按照美军的“时间表”,他们将于2020年建成全球性的信息栅格系统。

GIG概念的提出,是革命性的,美军的信息网络和C4ISR系统也因此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信息获取全球化,信息交换全维化,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设施兼容化,信息防护保密化,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GIG中既包含计算机网络栅格、通信网络栅格,也包含传感器栅格和武器平台栅格,强调从传感器到射击器的全程信息一体化兼容,实现任何能发送和接收“0”“1”数字信号的设备均能与GIG相联,从而提升整体战斗力水平。

GIG一旦广泛应用于美军作战平台,不难设想这样的战场图景:

——美军可以运用互联的传感器栅格,及时地发现各个方向、各个区域的各种威胁,并对这些威胁进行多视角的综合评估,在第一时间提供预警,达成共享的态势认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能够达成最佳效果的作战力量进行机动和打击;

——美军可以构成网状结构的虚拟指挥编组,指挥人员通过不同权限的账号和密码进入虚拟指挥空间,与指挥机构的其他人员相互协商,共同制定作战计划、实时下达作战指令,从而极大地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

——美军可以采取前后方交互反馈式的作战保障,实现所有作战平台、保障资源、运输工具的实时可视化,并将这些信息集成到战场通用作战态势图中,从而为各分队提供最恰当的作战保障……
 
今年,美国的两大战略系统实现初步“对接”的消息,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全球信息栅格”。人们感到,GIG历经10余年发展,目前正在走出“概念”,变为美军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军重点发展的战略武器系统,顺畅的信息交换是实现一体化多层导弹防御作战的重要基础。有专家认为,通过与GIG系统相联,美军导弹防御系统不但可实现自身的一体化,也可与其他武器系统或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并大幅提高作战效能。

以GIG中的“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为例,它是陆基导弹防御系统实现一体化的关键系统,可将美陆军各个单独的导弹防御系统进行整合,旨在实现陆军防空与导弹防御的“扁平化”指挥,最大程度地提高作战效率。部署一个“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即可基本满足美军16个“爱国者”导弹营的联动作战需求。

借助GIG框架,数据链和通信卫星也逐步成为联通各种武器系统的主要手段。目前美军海外的导弹防御系统内部以及导弹防御系统与GIG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都可通过通信卫星进行。导弹防御系统变成GIG系统众多节点之一,可最大限度利用各种资源达成作战意图,进而大幅提升作战效率和拦截成功率。

也许正是基于GIG系统对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性支持作用,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9月宣布调整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部署计划,于今年提出了构建以海基“标准-3”为拦截导弹的新型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他们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原则也都有了新的表述,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范围将从“局部”转向“全球”,部署方式将从“固定”转向“机动”,拦截手段将从“多段拦截”转向“尽早尽快拦截、全程拦截”等等。
 
近年来,“网络中心战”已经上升为指导美军转型、作战的重要理念,并与“全球信息栅格”暗暗呼应。美军认为“网络中心战”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是未来战争的全新构想。美军的全面转型,就是将美军建成能够打“网络中心战”的军队。既然这样,信息通过什么来互通与共享呢?答案是:网络。什么样的网络能实现信息最大限度的互通与共享呢?答案是:栅格。

“网络中心战”的取胜直接依赖全球信息栅格。作为一种支持系统,“全球信息栅格”服务于导弹防御系统,仅仅是冰山露出一角。它的升级发展,将使美军发生革命性、全局性的变化,并给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变革带来深远影响。它启示人们:

——应进一步推进与本国军队相适应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可采取模块化与子网络的体系结构,将军事信息网络分为传感器栅格、交战栅格、信息平台栅格等,既保持各模块的独立性,又增强整个栅格的系统性。

——应进一步突出军事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重点。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以宽带、大容量、数字化的网络传输能力为基础和前提,所以,提高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必须加速推进末端建设和移动网络建设两个重点。

——应进一步提高军队建设一体化水平。未来作战是联合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真正一体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只有加快建设和发展适合自己国情的综合集成系统,才能真正实现情报侦察、预警探测、信息对抗,特别是武器平台控制的现代化目标。(李大光 黄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