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把知情权还给公众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更新时间:2012-04-26

   4月23日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中央部门陆续公布了2012年部门预算,地方公开“三公”经费也首次确定时间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4年来,中国政府的一连串努力释放出明确信号:政务公开步伐一直在提速。

  ■ 晒账本

  信息摆在阳光下

  白庙乡,这个本名不见经传的中国西部乡镇,却因一只“水杯”吸引了世人目光。2010年2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成为中国第一个晒出财务账本的基层政府,项目细致得连一个纸杯都不遗漏,被网友称为“裸晒”。

  这个当年的“孤本”如今已是“范本”。眼下,2012年度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大幕已拉开,多家部委所“晒”账本较往年更详细,有的图文并茂力求让人能看懂。

  今年是中央部委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第三年。2010年,报送全国人大审议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中,有75个公开了部门预算,2011年增加到了92个。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今年中央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此外,省级政府要在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而去年,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已率先公开了地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

  “公开已成为潮流和方向。”曾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向记者表示,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瞩目成就,观念认识和制度实践进步明显。“政府公开信息才能取信于民。信息公开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确立政府权威性的有力举措。”

  ■ 打开门

  加强互动拆掉墙

  穿上警服,徐田赶紧发微博告诉亲朋好友,他当上了“民警”。作为一名普通的成都市民,徐田前几天参加了“一日警察计划”,十多个小时里,他跟随跳伞塔派出所的警员出警5次,一天下来,当初的兴奋变成了连连感叹:“默默守护城市的基层警察不容易!”从去年12月份开始,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推出“一日警察计划”,举办至今已10余期。

  神秘感少了,亲切感多了。政府的大门正渐渐打开。从今年起,北京市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将分期分批设立“旅游开放日”。“机关游”不仅看“风景”,更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来自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去年底,政务微博总数达到5万多个,网友有了反映问题的新途径。

  近日,湘潭市岳塘区拟提拔任用“‘90后’女副局长”的消息引发网友质疑,一天后,相关负责人迅速反馈,用实名认证微博发帖称将暂缓任用。很快,有关部门发布调查结果,认定此事确系违规,并将追究责任。

  ■ 转角色

  政府服务再提升

  不论是公开晒账,还是增强互动,在这背后折射出中国深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决心。

  “当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保证后,才能更好实现监督权,而政府在人们群众的准确监督下,不断推进依法行政。”莫于川说。

  在政务公开进程中,政府服务意识日益加强,公开信息提供服务正逐步成为共识。莫于川说,公民、企业和组织的生存发展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倘若政府不公开掌握的信息,人们还要自行搜集,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政府掌握的信息最终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此外,在推行政务公开方面,一些地方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一些官员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变,现实政策规定尚存不合理之处。”莫于川表示,关键还看抓落实,希望完善监管机制,加强问责力度。“这是一场持久战,逐步推进需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