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莉 闫艳 高杰 通讯员 侯定元
在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上,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来到中心展厅,站在52寸大屏幕前,一位从事环境信息监控的工作人员,手指轻轻一点“太湖流域立体化监控”平台,立即显示出了太湖流域立体化的实时视频图像。罗志军不断点头称赞道:“值得推广。要强化环境监管,就必须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作支撑。”
这是什么样的神奇影像手段,能让100多公里外的生态环境状况立刻实时显示到人们面前?这是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它的建立实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多角度展现和全方位立体化监控,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环境信息监控平台。这个平台仅是江苏省“信息强环保”“1831”工程的一部分。
平台因何而建?
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区发生饮水危机。水危机警示了人们,虽然太湖流域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建起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背景、水文、气象等信息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在政府综合管理与决策层面的信息集成、共享与集中管理以及统一发布机制,无法为太湖治理与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何春银介绍说,2008年以前,太湖环境信息化处于各部门分头建设、各自应用的阶段。据统计,太湖周边共建成了106台信息化设备和36个系统,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没有形成整体化优势。
2008年7月,江苏省按照“太湖平台、数字环保、信息共享、科学管理”的新理念,着手太湖环境信息平台建设,这一项目由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承担。
48天后,这个平台正式“组装下线”。平台覆盖了江苏太湖流域125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还建成了蓝藻预警监测系统,很快形成了50个省、市、县和区域四级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并实现联网。随后,又将太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蓝藻预警监测、重点污染源监测、53个国家考核断面和21个湖体监测点位信息等集成于一体。
什么是“1831”工程?
太湖环境信息平台的建成,为江苏省在全省范围内建成统一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了样板,也为全省生态环境监控提供了借鉴。从2010年10月起,一个以“太湖平台”为蓝本,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监控的“1831”工程正式浮出水面。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向记者介绍说,“1831”中的“1”,就是建设一个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平台;“8”就是集成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8个子监控系统;“3”就是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并统一归口管理自动监测监控系统;“1”就是出台一套生态环境监控管理办法,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监管。
“1831”工程建成后,就可以实现平台大统一、系统大集成、网络大整合、数据大集成、硬件大集群、软件大管理、安全大提升、服务大保障,真正实现“数字环保一平台,各种要素都上来;全省上下同享用,感知环境看生态”。
分管环境信息工作的江苏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刘一帆告诉记者,“1831”工程目前已建成了水环境、空气环境、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水源地、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和固废等7个自动监控子系统,并全面启动了风险源监控子系统建设。
其中,水环境自动监测已覆盖全省117条主要河流和88个省、市界断面;空气环境自动监测已覆盖183个国、省、市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省辖市灰霾监测站和县以上空气自动监测站;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也覆盖了1050个国、省控重点污染源,79个市控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覆盖全省111个万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
工程如何发挥作用?
作为“1831”的一部分,江苏省环保厅结合环境管理各项业务需求,还在“1831”工程平台上建成各项环保应用系统。“信息强环保”在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江苏省环境监察局局长杨伟介绍说,“1831”工程的建成,使环境监察部门能及时了解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排污状况、排污数据,同时还能对污染源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能及时看到污染源的分布情况、立体模型、全景照片和全景视频等。
如何加强对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的监管?“1831”工程也展现了它的先进性。江苏省环保厅总量处处长刘晓磊告诉记者,江苏省烟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作为“1831”的一个子系统,为全天候自动监控全省重点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状况提供了便利。现在,坐在办公室里,鼠标一点,就可以随时调看各燃煤电厂排放二氧化硫的真实情况。
记者采访得知,目前,全省已有10万千瓦以上的44家燃煤电厂、138台机组的脱硫设施纳入了自动监控。
在常熟市,记者现场看到,“环评审批辅助决策系统”正通过引入与规划部门实时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拟建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区域规划以及选址是否合理的判定;通过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资料,实现了对拟建项目排放总量是否满足区域总量控制要求的判定;通过计算机模拟功能,还实现了对拟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是否满足环境质量功能区要求、风险事故是否在可控范围内等进行可靠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