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上)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5-01


 
前言

1.1 编写目的与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龙头工程,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手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政府改革紧密结合,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来改善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公共服务。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将在“十一五”期间进入战略转型阶段。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出台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2005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提出紧紧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

“十五”期间,贵阳市信息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贵阳市信息化“十五”发展计划(纲要)》为指导,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导向与政府推进相结合、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相结合、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实施原则,构架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的建设体系,全面推进贵阳市信息化进程。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功能,克服财政紧张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的困难,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初步探寻出一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新路子,全市正在逐渐形成电子政务建设的良好势头。

为了统一认识,强化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统筹资源,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加快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和推动电子政务战略转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及投资管理,发挥规划约束和政策引导的作用,遵循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有关文件精神,衔接《贵阳市信息化“十五”发展计划(纲要)》的建设成果,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贵阳市电子政务现状,指导规范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兼顾长期性和阶段性,制定《贵阳市“十一五”电子政务专题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1.2 规划期限和内容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从2006年至2010年。

本《规划》主要包括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目标、总体框架、主要任务、项目建设优先序列、投资原则、保障措施等内容。

本《规划》为全市电子政务重点建设内容提供规划指导,不代替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建议书。

1.3 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专题规划,是对贵阳市2006—2010年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规范、整体部署、统一指导的纲领性文件,将为市财政、发改委、信息办等部门规划、审核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预算提供决策依据, 为全市各政务部门、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政务工作提供总体指导,为“贵阳地理信息系统”、“金字工程”、“数字金阳”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实施提供总体协调,为正在规划和建设的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性重大应用工程提供总体指导。

1.4 规划范围

从规划范围的角度,本《规划》所指的电子政务,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市、区/县和乡镇各级政务部门以政务网络平台为基础,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提高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管理方式、促进便民服务和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系统共用为核心,政务协同为支撑,管理体制创新为依托,法规、政策、安全、服务、人才、资金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2 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离不开政府管理创新,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与政府管理创新相结合。发展电子政务可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增强政府管理透明度以及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政府管理创新是建设高水准电子政务的前提和推动力量,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能够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平台。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顶层设计

2.1.1 顶层设计的内涵

在电子政务建设的早期,顶层设计围绕信息技术而展开。电子政务系统是多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应用系统级别上的互联互通的系统,旨在改变和整合以往的条块分割、地域分割、部门分割建设所形成“烟筒系统”和“孤岛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的复杂形态、系统的复杂层次结构、系统的众多外在约束已经超过我们已有的系统建设经验和知识。初期的顶层设计,主要是应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积极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理解和分析影响系统建设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整体技术结构的设计,并做出各种管理和技术决策,提出体制和业务的改进建议。

近年来,在电子政务取得显著建设成果的同时,顶层设计的视野也已经从信息系统扩展到政府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业务与技术的结合上,主要围绕电子政务项目投资和建设绩效。顶层设计的内容扩大到要考虑我国政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化,考虑政府职能客观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考虑到我国政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还较低的客观现实,尽量规避体制上的缺陷和不足,从根本上减少风险。

2.1.2 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急需顶层设计

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急需进行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全市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建设一个党政共用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共建全市统一的集中接入体系、整体安全体系和信任体系;规划全市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政府信息资源库;筹划应用系统平台和公共服务基础平台,明确重点建设的业务系统,按照全市统一规划,鼓励和支持各级各部门自行建设部门业务系统,实现我市各级党政部门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整合相关专网,减少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防止信息资源及建设资金的浪费。实施顶层设计战略,逐步整合现有平台和应用资源,规划约束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理清各级各部门建设管理职能,规范、调整和再造政务流程,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调整机构设置,减少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

2.2 梳理业务以重塑政务流程

2.2.1 政府业务流程的内涵

政务流程是为公众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一组相关的、结构化的事件的链条。政务流程有起点,有终点。政府部门制定自己的工作规划,就是要确定一个规范有效的流程,充分体现该部门的职能使命,并使所有的公务员明白各自的工作范围。制定规划的起点是明了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终点是为部门和个人设定工作目标,并确定规范化的业务流程,目的是实现某种公共管理和服务。

政务流程有清晰可辨的输入与输出,输入在流程中增值后转化为输出。一个大流程可以有几个子流程,子流程包含较少的价值链,前一个子流程的输出成为下一个子流程的输入。子流程与活动的区别在于子流程是若干活动的集合,而活动是在一定条件下不再分解的操作或工作方式。

政务流程分成三类:面向公众的流程、支持流程和管理流程。面向公众的流程为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支持流程是为内部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流程;管理流程则促使面向公众的流程和支持流程有效配合,以符合公众和用户的期望和需要。

2.2.2 重塑政府业务流程的内涵

重塑政府业务流程包含流程再造和流程优化两个概念。流程再造是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来衡量和改善工作业绩,对业务流程进行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对企业而言,市场化要求企业不断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在竞争中发展,以获得经济利益而生存。政府是担当社会公共职能的组织,政府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是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服务品质,不是简单的组织精简和结构重组。

政务流程的优化常常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对政务流程进行审视和再思考,在原有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流程进行清理、简化以及整合,获得政务作业水平的显著提高。

政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的区别在于:流程优化立足于现有流程,是对现有流程的改进和提高;流程再造则抛开现有流程,完全面向未来重新设计一个新流程。

2.2.3 重塑政府业务流程原则

2.3.3.1. 政府的管理、决策与事务性工作分开

要强化政府管理与决策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引导与催化,它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引导并帮助企业和公众的思想与行为向富国利民的方向发展。缠身于事务性工作,试图成为所有领域专家的做法有待改变,政府要扮演更明确的引导与催化的角色,逐步引入第三方(如社会中介等部门),并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2.3.3.2. 清理、整合

清理是指消除原有流程中那些对满足公众需求没有贡献的非增值的环节,比如活动的等待、不必要的文牍及信息传递、重复的活动、反复的审核等。整合是对清理后非增值的流程予以简化,并对这些分解开的流程进行整合,使整个流程更加顺畅。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原来交给多人的任务,现在可以交给少数人完成,这反映在新流程中有时需将几项任务合而为一。由较少的人完成以前较多的人才能完成的任务,出现交接差错的机会大大降低,为交接而需要的等待也随之减少。

2.3.3.3. 简化中间管理层,扩大授权,追求效果

流程再造鼓励充分授予管理者以权限,发挥每个人在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再造后的业务流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同时加大事后监督的力度,由政府公务员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2.3.3.4. 按自然顺序排列流程步骤

流程步骤不应是人为的线形序列,而是按流程的自然先后次序排列。在我们的传统流程中,有很多人为的硬性的直线顺序,比如,按传统做法,第一个步骤未完成前,下一个步骤就不能开始,但实际上这并非总是必要的。负责第一步骤的工作人员收集的信息对第二、第三个步骤也许并无作用,但它们可能对第四、第五步骤才有价值。按流程的自然顺序,不同的步骤可以同时进行,这可大大提高工作的速度。

2.3.3.5. 源头一次捕获信息

实现信息共享。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管理,这其中存在很多重复性的劳动,很多单位甚至建立专门的部门,收集和处理其他部门产生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处理完全可以由处在不同业务处理流程中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确定每个流程应该采集的信息,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信息在整个流程上的共享使用。

2.3.3.6. 流程柔性化

公众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对所有公众都采取单一标准化的流程就不再适宜。在当今的环境需求下,需要使同一流程有多种变化形式,每一种变化只处理相应的事项,因而简单明了,且不存在特殊事项和例外事项,事情的处理更加规范化,处理速度也会大大加快。

2.2.4 梳理业务是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考虑到电子政务建设的渐进性以及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目前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对现有的业务进行梳理,为重塑政务流程和实现顶层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贵阳市政府业务流程不清晰,很多业务该怎么办没有明确的规定,公众有时候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将现有的业务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只有将业务梳理清楚了以后,才能看清真正的业务流程,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流程再造和顶层设计。

2.3 依据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审批项目

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可以为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良好的政务基础。贵阳市要借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的契机,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全面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进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办法,简化政许可事项的审批程序,优化政许可事项的审批流程,规范政许可事项的审批行为,健全监督机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行政许可法》中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按照事项名称、办理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结果、投诉等全部向社会公开,使广大社会公众在办理相关事项之前,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能及时了解政府各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要求,并可下载表格,充分保证在更广范围内全社会来监督国家《行政许可法》的全面贯彻执行。

2.4 贯彻“大集中”的建设思路

所谓“大集中”的建设思路,就是集中具有很强共性的部分,但并不是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地对待。比如平台要统一建设,而各单位可以各自建设自己的业务系统。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各个单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具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平台,可以实现各个单位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充分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各个单位又可以根据自己单位的特点,建立符合本单位自己特点的电子政务系统,方便本单位的工作人员使用。这也符合电子政务循序渐进的特点。

2.5 建立电子政务协同推进组织

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电子政务的实施必须有重要的组织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电子政务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不能各行其是。建立电子政务协同推进组织有利于电子政务的顺利推行。

进一步明确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电子政务方面的职责,负责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领导、规划和组织工作。建议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承担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具体工作,具体负责指导、推进和组织协调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制定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计划,配合市发改、财政等部门进行项目论证和资金拨付,负责项目实施中的协调、监督和检查,对重大的技术、管理、规范等提出决策建议,并向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在市信息办下面设立政务协同推进组织,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协调和推动全市政务协同建设,提出协同机制,重要事项报请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审定。建议由专门的电子政务部门承办市电子政务协同推进组织委托和交办的工作。此外,建议制定和完善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例会制度。加强县、区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建设的协调督促工作。

3 现状与需求

3.1 现状

“十五”期间,根据中办国办[2002]17号文的精神,以“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为指导,贵阳市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设立了“贵阳市信息化专项资金”作为推进全市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引导资金,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全面启动了以电子政务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建设重点的政务信息化工程。随着我市党政机关各部门搬迁至新行政中心,利用已经建成的安全可靠、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系统,党政各部门已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基本建立起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以“两网四库,十二个业务系统”为框架的电子政务体系已逐步形成。其中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以农经信息网为核心的金农工程应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与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

3.1.1 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

全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组织管理机构初步形成。

2001年6月,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协调信息化工作。大多数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各部门都确定了主要领导负责信息化工作,明确了相应的工作机构。部分县(区)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部分县(区)明确了信息化工作的挂靠机构和具体职能部门。

2001年11月,信息产业局成立的同时将原属计划委员会的经济信息中心划归市信息产业局管理。市信息中心是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副县级),目前职工有60多人,负责市级行政中心网络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等。市政府于2004年8月批准成立了市政府信息管理中心,强化我市电子政务的推进力度,更好地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要求实施政务信息化。

一些单位设置了信息中心或信息处/科负责完成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具体工作,部分单位信息中心(或类似机构)的行政级别没有确定。部分单位配备有从事政府信息化的专职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电子政务方面的“三定”工作开始起步。

3.1.2 建设和运维资金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运维和改造,以政府投入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带动了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并拓宽了融资渠道,实现了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从而在资金上保证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引导资金。市政府办公厅每年从1000万中划出200万,专门用于全市政务信息化工作。

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上级拨款和本单位自筹。部分单位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有效利用资金的同时,将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列入单列的信息化预算,积极争取国家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法建设电子政务。

3.1.3 信息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已经建成金阳新区市级行政中心网络平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等政务基础网络,开始启动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和应用项目建设工程,建成贵阳一中金阳新校教育网络。工商、税务、计生、公安、发展改革等单位已经建立、拟建或计划改造本部门的纵向网。电子政务专网框架初步形成,为全市范围内推广共性、重点和跨部门的业务系统和开发全市综合政务信息资源库提供技术条件。

“数字金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金阳建设成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新区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数字金阳”建设。已编制完成《“数字金阳”建设大纲》;建立了“数字金阳”前期数据库。2003年2月启动了行政中心一期智能化工程,并将新区市级行政中心的数字化建设作为“数字金阳”的突破口和龙头,投资3060万元建设,2003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金阳新区市级行政中心智能化建设二期工程也于2005年6月15日完成招标。延续一期工程建设模式,建设统一管理的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安全、舒适、高效的办公环境,并以核心数据资源交换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信息网络安全平台等重点系统为主要建设内容。

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2003年12月,建成了贵阳市综合信息网第一阶段远程教育网。远程教育网已覆盖全市六区三县一市八十五个乡镇,建成的网络节点已达105个。初步建立了电子政务宽带城域外网,实现了视频会议、宽带互联网接入、实时在线学习,开通了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站(www.gyycjy.cn),实现三大功能:视频会议、实况教学和实时上网学习。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贵阳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列为200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市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经反复研究和专家论证,与芬兰诺瓦公司于2003年6月13日正式签订了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和应用项目建设工程合作协议,并向芬兰政府申请贷款300万欧元。2004年通过了芬兰政府评估团的评估,并按正常程序办理有关贷款手续,同期进行有关人员培训、主体机房装修、地理信息共享标准体系的编制、基础数据更新等工作。2004年12月17日,正式签署了该工程建设的合同。经过芬兰方和我方的共同努力,项目建设主合同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于2005年11月29日开始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利用芬兰政府贷款进行的首个信息化建设项目、“数字贵阳”的核心工程——GYGIS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政务部门局域网。从2005年全市17家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不包括六区、一市、三县)电子政务调研情况来看,贵阳市政务部门局域网已经初步建成。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网络设备档次和计算机设备分配情况参差不齐。少数单位可以满足人手一台电脑,多数单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约在50台以下。大部分单位网络设备比较简单,只有小部分单位的网络设施完备。既有先进的CISCO交换机和路由器,也有只用作对等局域网中几台电脑联网的小HUB和拨号上网的MODEM。

贵阳一中金阳新校教育网络。投资1900多万元,建设可容纳4500名学生和500 名教职工教学、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贵阳一中金阳新校。“数字一中”建设了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数字化校园安全系统等四大部分共二十二个子系统,实现了覆盖整个园区的统一网络平台和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计生网络。建成以市计生局机关局域网为中心,连接10个区、县、市计生局及119个乡、镇、办的全市计生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3.1.4 政府网站

2000年,贵阳市政府上网工程领导小组成立,并印发了《贵阳市人民政府上网工程建设规划》和《贵阳市人民政府上网工程工作方案》,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5月1日建成开通贵阳市人民政府网“中国贵阳”(www.gygov.gov.cn)。2001年,市政府各部门和六区、一市、三县政府分别采用直接建站和虚拟网站两种方式实现上网,完成全市“政府上网工程”。截止到2004年底,我市开通了贵阳市人民政府网站、贵阳市人大网站、贵阳市政协网站、贵阳通、贵阳旅游网、贵阳社会保障网等政府网站,网站功能从单纯的政务信息发布,向为市民、企业、投资者等提供网上公共服务转变。

“中国贵阳”。“贵阳市人民政府网”(www.gygov.gov.cn)开通后网站每年都进行主页改版更换和系统升级,确保运行稳定和功能全面。网站内容紧紧围绕党的有关方针政策,重点反映我市的建设动态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动态;成为公布政府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宣传政策法规,面向社会服务,沟通广大市民的新渠道。2005年,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更名为“中国贵阳”,服务和宣传功能强大,为社会提供互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提升贵阳的城市品位,树立政府形象发挥积极作用。

“贵阳通”。“贵阳通”公众信息网(www.gytouch.com.cn)作为2002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是贵阳市人民政府着力推出的政府公众信息网,主要向公众提供便民服务信息以及政策、社会福利咨询等信息服务。自2001年7月正式开通以来,已在全市各级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和旅游景点已安装200台,并将陆续摆放在露天广场,扩大影响力。

贵阳市旅游网。2003年底,我市建成贵阳市旅游网站(www.gytour.cn),整合了全市和省内周边旅游资源,扩大我市旅游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贵阳市劳动保障网。2004年开通贵阳市劳动保障网(www.gy12333.com)和电话咨询服务,延伸社保服务功能,方便了人民群众。

农村远程教育综合服务平台(www.gyycjy.cn),依托金阳市级网络资源中心和农村远程教育网105个节点,实现远程教育学习和电子政务到贵阳市六区三县一市八十五个乡镇。

截至2005年11月份,从调研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只有个别市直单位没有建设政府网站,绝大多数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单位都已经建有政府网站和内部局域网络,六区三县一市及其政府组成部门中少数单位建有政府网站。

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单位依托政府网站已经开通了应用“金保”综合业务系统、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劳动就业管理系统、网上投诉系统、基金/公积金管理系统、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等网上服务系统。

2005年年底开通了“贵阳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网站,集办公信息、审批指南、服务查询、监督投诉等功能于一体。

3.1.5 办公自动化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方面,党政部门公文流转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果,部分单位率先迈入网上协同办公阶段。

已经建成市级行政中心多媒体数字式会议系统。市电子公文应用系统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系统二次开发工作,计划于2006年在办公厅内部投入试运行。市级行政中心已建成覆盖各大办公厅及35个入住单位的内部办公网络系统。在目前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采取由系统承建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垫资建设和“统一建设,分级负担”的方式,着手进行市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建设工作,于2005年年底完成了市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建设所需硬件设备、通讯线路、电子公文交换系统项目的招标工作。目前,连接80家单位的公文无纸化传输通讯线路网络已基本铺设完成,计划在2006年春节前完成搭建工作。

从2005年全市17家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电子政务调研调研收集到的数据来看,17家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都已经建成并应用自动化办公系统。六区、一市、三县及其委办局正处于自动化办公系统建设的萌芽阶段。

部分单位已经拥有自己专用的内部办公系统(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其中一部分是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设推广的,另一部分是自主开发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单位已经在规划建设自己的内部办公系统。未使用内部办公系统的政务部门,电脑主要用来做文字处理、上网、查找资料等,数据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协同办公的程度较低。在已经运行的内部办公系统中,如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签章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存在软件更新慢,漏洞多,适用性/易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部分单位运行较好。

3.1.6 业务应用系统

在行业、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以金字工程带动的业务部门和信息化意识强的综合管理部门业务系统建设走在了前列。全市共建成和完善低保业务信息系统、扶贫数据库、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城建档案馆管理系统、市总工会局域网等30多个项目,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

计生系统。建成全市计生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全市300多万人的主要资料已全部录入微机,实现了计划生育的电子化动态管理。

金保工程。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于2002年建成,搭建了全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联网运行。其核心平台综合业务、养老和失业保险支付、医疗保险结算等子系统已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已将“低保”网络整合进来,进一步向社区基层延展。

金盾工程。以公安部组织实施的“金盾工程”为核心,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和“人口信息系统”两项为龙头,以二、三、四级网接入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建设“金盾工程”一期工程。目前,“贵阳市人口管理信息系统”、“违法犯罪管理信息系统”及“被盗机动车辆管理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已建成投入使用。

金农工程。以农经信息网的建设为核心和依托,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益。目前,10个区、市、县的农经信息服务中心和80个乡镇农经信息服务站都已建立并在逐步完善。可以进行全省和全国主要区域农产品价格查询,对全省农产品零售价格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以市综合信息网为依托的“全市扶贫数据库”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完成,进入运行阶段。

金税工程。现已经进入对增殖税专用发票的防伪税控(“金税”一期、二期)和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两个系统进行完善、拓展、逐步整合阶段。市国税局作为全省金税三期工程CTAIS系统建设试点单位,金税三期工程CTAIS系统建设顺利向前推进。其中,增值税防伪程控系统已在700余户重点纳税企业投入使用。

金关工程。贵阳海关“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实现了与外汇管理局的互联互通。目前依托该系统已开展了出口网上备案和网上外汇核销业务。

金卡工程。各银行系统的金卡工程覆面不断扩大,市级机关已基本实现以银行IC卡形式发放工资,在行政中心实现公务员一卡通。

金审工程。按照国家把“金审工程”作为一个应用系统列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框架中的要求,“贵阳市国家建设项目计算机审计监督系统”已进入运行阶段。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审计管理、作业、文档、质量监督等工作规范化,大幅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并可以对审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层次,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和手段。

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已建成基于GIS环境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二证一书”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使规划从报建、审批、到发证均在局域网的控制流程中进行。同时还建成了《贵阳市规划设计自动化系统》和《贵阳市综合管线信息系统》项目。

国土资源信息化方面。自主开发了《贵阳市数字化地籍测绘与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计算机对地籍资料的存贮和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该系统在软件功能、标准化、用户化、商品化、数据可交换量和性能价格比都居同类软件前列。

贵阳市社区信息服务呼叫系统。2005年8月建成贵阳市社区信息服务呼叫系统,该系统由贵阳市民服务网和96796热线呼叫系统两部分组成,社区居民通过一台终端设备——普通电话机、计算机——即可24小时享受到服务中心和15000家加盟企业提供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全面的优质便利服务。另外,为解决弱势群体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无偿为两城区200户“三无”家庭安装呼叫专用电话,可以免费拨打110、119、120、96796等号码。

从2005年全市17家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电子政务调研收集到的数据来看,17个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有15个部门建有自己的业务应用系统,数量不一。大部分业务系统仍是部门内部专用,标准没有统一,部门内部共用刚刚起步,跨部门共用还没有实现,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利用;许多系统相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六区、一市、三县及其委办局的业务应用系统基本上处于空白,不能满足业务上网的需要。

3.1.7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贵阳市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人口资源数据库等数据库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从调研收集到的数据来看,一些单位开始建设各类数据库,包括市直部门数据库、远程教育数据库,部分单位开始提供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政务信息资源作为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已经开始得到关注。

宏观经济数据库。在贵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宏观经济数据库已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在2004年建成了隶属于国家统计信息网的贵阳市统计信息网,成为全国64个主干节点之一。依靠网络平台,在全市及各区县市推行全国经济普查大型数据网络化处理,积累了大量宏观经济数据。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是通过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开发支持电子政务主要应用的综合信息库,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分类目录体系和交换系统,支持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多层次网络共享。贵阳市目前完成全市3000平方公里的1:10000矢量地形图并入库;完成了云岩、南明两城区、花溪、白云、乌当等大约100平方公里范围1:500比例尺的CAD格式地图;完成了全市范围内600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的CAD格式地图;全市600平方公里的遥感影像数据将完成入库工作。

人口资源数据库。根据国家、省、市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我市已经启动“贵阳市人口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拟将分布在公安、人口、统计等各部门关于人口资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资源,建设统一的“人口资源数据库”。

联合审批服务业务推动了部门内部业务管理系统以及基础数据库和重点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社会经济信息库、规划信息数据库等一批应用范围广、共享需求迫切的信息资源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规划部门负责的多种比例尺的电子地图已经生成完毕,为我市开展的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和数字金阳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工商部门牵头负责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已经完成了方案设计,为下一步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处于萌芽阶段。业务系统还比较独立,数据共享共用接口有限,主要为本部门、本行业服务。部分部门开始考虑在市级层面提供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政务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和市场性开发利用发展势头看好。包括信息咨询服务业在内的内容产业处于起步,将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利用进程。电信服务业、网上信息服务业、报刊业、广播服务业、广告业、房地产、律师、会计、审计等行业正在开拓政务信息资源服务的新领域,有可能涌现出一些具有一定实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本地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尚处于规划的初期阶段。

3.1.8 公务员计算机水平

多数公务员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IT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按照贵州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的有关公务员计算机应用初、中级培训考核的要求,贵阳市人事局组织有关定点培训考核单位对全市六区、一市、三县及政府各工作部门的公务员进行了培训考核,到2001年底,初级培训考核工作已基本完成。2002年正式启动全市公务员计算机应用中级培训工作,全市在职的县级领导干部率先进行了公务员计算机应用中级培训。“十五”期间,共举办公务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技能等各类培训班48期,共计1938人,其中: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三期,共141人。企业厂长(经理)、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信息化知识培训班2期,共90人。

2005年,为了确保市电子公文应用系统一期工程在办公厅内部试运行,市政府办公厅加大了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的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上机个别辅导和以会代训等方式培训人员近90人次。

贵阳市依托科研院所等技术力量成立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在全市信息化建设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强力的支撑作用。同时,与国内重点高校进行联合办学培养高级信息人才,还对现有信息化建设技术骨干进行了多种层次和多形式的各类培训,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提供了人才基础。

从调研收集到的数据来看,我市多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处科级领导接受过信息化培训,一部分部门领导也参加过信息化培训。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整体较好,部分工作人员具有计算机上岗操作证,可以操作计算机办理简单业务。

总体来看,全市党政机关正在形成一支人员稳定、专业过硬、技术全面的IT技术梯队。

此外,十五期间,我市还出台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相关法规。市信息产业局、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财政局共同制定了《贵阳市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配合“数字金阳”的建设,编制了《金阳新区建筑、居住小区智能化建设技术要求及检测验收规定》。还编写完成了《贵阳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代拟稿)。

通过对贵阳市政府及局、委、办、县、区调研,从技术角度分析贵阳市实际情况,认为其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政务信息上网初级阶段,在十一五期间将逐步进入战略转型阶段。

3.2 基本经验

3.2.1 注重“结合”,共同开发信息系统

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化系统,以及各部门具有共性的业务系统,原则上由市信息办统一组织开发,各部门分别使用;各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本部门的特殊业务应用上。

3.2.2 贯彻“工字型结构”的资源融合模式

以政务网络平台、典型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共用、共享、整合为重点,积极贯彻市、区县两级“工字型结构”。尽可能利用贵阳市的现有信息化资源,将这些系统整合到我市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来。

3.2.3 严格依法运作

严格按照贵州省和贵阳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及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执行,所有软件、硬件和工程均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

3.3 存在的问题

尽管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从总体上看贵阳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多数单位的网络建设、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属起步和初级应用或简单应用阶段,安全措施、建设资金和技术人员参次不齐。电子政务系统还不能实现多部门协同工作,不能整体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经济的调节等尚不能全面支持。具体表现在:

3.3.1 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

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互联互通程度低。有的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装修机房、建设专网、配置高档服务器,但只运行了一两个简单应用系统,网络和服务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有的部门专网带宽低、机房建设标准和服务器性能都不高,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有些单位投入并不多,但信息化实施能力较高,网上业务应用发展较快,公众反应良好。从全市范围来看,设备和软件大量重复购置,网络设施和传输通道没有合理分配,内网、专网和外网的隔离方式还不明确,部分资金匮乏的单位没有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和政府网站,没有开发自己的业务应用系统,部门之间网络差距和信息差距较大。

目前我市缺乏一个区域性的政务统一基础网络信息平台。已有多个自成体系的纵向网络,且标准不统一,网络结构重叠,网络不互联,网络资源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不能为全市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系统数据和业务关联服务,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现象;电子政务现行建设和管理体制导致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部门之间相互封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拥有情况互不熟悉,资金和设备比较分散,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难度增大,形成了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整合范围广,整合难度大。

各自为政,缺乏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框架和相互关联的部门规划。一些单位和部门过分夸大本部门局域网的特殊性和工作信息的保密性,提出独立建设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容灾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很少考虑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互操作。部分单位在推进自己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发展定位,也没有与其他相关业务来往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没有和市信息化办协调,各自为政,盲目投资,导致一些资源的重复建设。全市在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规划、政务部门之间关联业务、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互操作、业务系统共用的权责等方面的研究还是刚刚起步。一些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设计中,没有发展规划,没有建设重点,没有优先顺序,没有分阶段实施计划,没有考虑试点和示范。部门单位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随便指派一个人来负责信息化工作,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需要。

各单位常常只了解自身独立的OA系统和MIS系统的实际情况,即使有对其他单位数据进行共享的要求,由于缺乏对其他单位信息资源实际情况的了解,没有实现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技术支持系统,没有一个涵盖全市范围的全面协调和统一组织的部门和有效的共享机制,仅仅靠各个单位的力量而无法实现,造成政务信息资源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业务系统无法共用和互操作,数据不能共享,信息不能流通。

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资源的标准规范尚未统一,条块化分割,整合程度差,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造成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3.3.2 办公自动化和应用系统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从调研情况来看,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单位多数处于个别政务流程信息化阶段,流程整合和服务创新刚刚起步。大多数单位有自己专用的办公系统和应用软件(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其中很多部门的应用软件是上级部门推广安排下来的,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程度较低,。

各个单位都对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有迫切的需要,但由于市面上缺乏适合于欠发达地区的合适易用的产品;一些部门又担心上级部门将会指定或发放一些业务系统软件;多数业务人员没有经过正常的信息技术开发培训,业务部门使用和开发业务应用软件缺乏动力。多数政务部门的信息中心独自成功开发具有较高适用性和易用性的业务应用系统的能力有限。

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撑、应急指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等应用系统的本地特色不足,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缺乏结合本地实际的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

已建成的大部分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相对固化,更新缓慢,软件系统不能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单位还在使用单机版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一体化程度低,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动系统几乎空白。

3.3.3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全市信息网络安全面临较大的风险,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规划、网络经营与管理、电子支付、用户数据、信息资源保护等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的问题无法解决,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2005年11月份,从调研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各级各部门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大不相同。个别应用系统建设和使用比较好的单位已经应用网络安全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杀毒软件基本齐备,而有的单位连基本的防病毒软件都没有安装。大多数单位没有综合实施CA认证、数据备份、防火墙等三种以上安全保障措施,也没有制订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全市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多数部门的安全应急队伍尚在建设当中。还没有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整体防护能力不高,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

3.3.4 缺乏电子政务专门人才,机构职能有待强化

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缺乏、分散,公务员计算机整体水平偏低。目前,贵阳市各部门普遍缺乏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缺少具有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经验的通才。由于待遇相对不高,吸引力有限,人才存量不足,流失严重,远不能满足各部门对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从2005年全市17家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电子政务调研收集到的数据来看,17个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中有3家单位没有设立类似信息中心、信息科这样的专职部门,已经设立的信息中心(或类似机构)级别待定或者较低,仅有部分单位拥有自己的专职网络和计算机维护人员,专业的电子政务人才极其匮乏,部分单位没有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才。政府部门公务员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较低。电子政务方面的相关人才优势还没有形成。

在调研的单位中,有些部门由信息中心、信息科来负责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多数部门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尤其在县(区),无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信息化领导小组,有些部门甚至没有专职的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困难。部分单位一把手对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单一建网站和网络铺设上。这些落后意识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应用。

3.3.5 信息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和共用

根据调研,许多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数据,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及时将业务数据电子化或者没有及时更新,造成数据老化。大量的有用信息资源“躺在各自的部门里睡大觉”,造成资源浪费。

部门业务系统的各种数据的格式不同,平台不同,信息交换渠道不畅,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可重复利用度低。

此外,电子政务政策制定、法制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电子政务运维的创新机制不足。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不足。

3.4 需求

针对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为使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期间,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应着重从顶层设计、信息资源整合、业务协同、提升对外的公共服务能力、信息安全保障五大领域推进本市的电子政务建设。

3.4.1 顶层设计

逐步将党务、人大、政协、军分区、检察、法院、工青妇、人民团体、民主党派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纳入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扩张轨道,和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策略保持一致。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全市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建设一个党政共用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共建全市统一的集中接入体系、整体安全体系和信任体系,规划全市基础性、战略性、关键的政务信息资源库,筹划应用系统支撑平台和公共服务基础平台,明确重点建设的业务系统,按照全市统一规划鼓励和支持各级各部门自行建设部门业务系统,实现我市各级党政部门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系统共用和业务协同,避免或者减少日后人为的信息资源整合,减少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防止信息资源及建设资金的浪费。

实施顶层设计战略,逐步整合现有平台和应用资源,规划约束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理清各级各部门建设管理职能,规范、调整和再造政务流程,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调整机构设置,减少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

3.4.2 信息资源整合

通过业务系统的建设加快政府业务信息的电子化,以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逐步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纳入政府资产管理序列,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落实信息资源管理、审计和保障责任,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减少部门重复采集、重复建设,避免投资浪费,实现对人口、企业、市场、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情况等信息的全面监控,为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内容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扶持和推进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依法利用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公益性开发,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的市场增殖性开发,妥善处理信息公开和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公民隐私、信息保密等有关问题,逐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管理机制。

3.4.3 业务协同

在完善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上,基于统一网络平台和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在信息办的统筹领导和部门之间的协商沟通下,依靠协同推进管理机构,加快部门间的业务协作进程,提高政府的协同办事效率和整体服务质量。

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基于内部协同和信息共享,加强政府“综合协调、调度、指挥”的能力,为各类紧急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保障。

3.4.4 提升对外的公共服务能力

电子政务的整体功能定位在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加强政府对社会、市场,特别是对自身的管理,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突出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对外的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对外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就是要求网络、网站和业务系统的建设重点突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放在面对企业、公众管理与服务的“外网”方面,区县级政务“内网”只延伸到同级少数几个部门,政务专网逐步整合到统一网络平台上;政务网站的建设重点放在便民利民的政务信息发布和网站互动方面;应用系统的建设重点放在为社会公众、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项目方面。

3.4.5 信息安全保障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部门业务系统安全防范措施不足,信息网络安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单位内网、专网和外网概念不清,网络划分不切合实际。有些单位将政务专网等同于政务内网,大大加大了信息安全投入负担,影响电子政务服务功能的发挥。上政务内网的计算机同时与互联网相连,内网和外网之间需要严格进行安全隔离。各部门重复建设各自的信息安全体系,少数单位准备建设全方位安全保障系统,对部门业务系统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没有深入调研,可用性差,使用不方便。

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建成之后,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涵盖全市各单位的统一的信息安全整体平台体系,而且要与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共性安全需求相结合。逐步建立全市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

基于省和贵阳市政府CA证书体系建立各级、各部门政府信任体系,分类管理政务PKI和商业PKI信任体系。

坚持“防范与管理结合,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4 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4.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要求,以提高治国理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统一网络平台建设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为抓手,注重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充实完善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加强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的保障环境,增强政务工作的科学性、公开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努力探寻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信息化工作新路子。

4.2 基本方针

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坚持“加强领导,分级负责;统一标准,整合资源;突出应用,强化服务;政府启动,市场运作;稳步推进,分段实施”的基本方针。

4.2.1 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各级政府、各党政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保证各项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全市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统一优化整合资源,统一组织市县纵向网络建设与整合,分级建设二级横向网络,统一建设信息安全体系、统一政务门户网站、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库、信息共享和交互体系、业务协同系统等全市共性电子政务项目;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目标,各部门要全面规划未来3-5年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按市统一部署各自分步建设部门业务系统。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统一领导,分级建设,实现党政部门信息化与地区电子政务化的互动、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建设与整合。

4.2.2 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逐步统一网络建设标准,统一数字证书管理标准,统一数据交换格式和交互标准,统一各部门应用系统的设计标准等。电子政务各项系统建设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的标准和规范。加强现有网络基础、信息资源、业务系统的整合,统筹规划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减少网络和系统建设重叠,节省投资,发挥最大效益。树立全新的电子政务资源观,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制。

4.2.3 突出应用,强化服务

立足贵阳实际,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略,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紧扣政府业务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依托贵阳优势,突出应用,务求实效,分清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资源,做好精品工程,强化贵阳特色和优势,按照“贵阳老百姓最需要的,市首长最需要的,市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现有条件允许的”的要求,规划建设应用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对外服务质量。

4.2.4 政府启动,市场运作

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先期财政投入、优惠政策带动、政企合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政务服务效果。政府应通过优化环境、引导方向、扶持重点、创造需求等举措,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政务政策、法制、市场、社会等外部环境,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电子政务的稳步持续健康发展,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采取超常规举措,敢为人先、敢有作为,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走市场取向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方面,要大力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扶持社会力量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引导企业进行市场性开发,培育内容产业,借此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4.2.5 稳步推进,分段实施

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按照信息公开、政务服务、政务互动三个阶段开展,坚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电子政务具体实施中,在市信息办的统一领导下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实施。对整个进程进行科学管理、小步快跑、稳扎稳打向前推进。

5 总体目标

在2006--2010年,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构建全市党政机关(涵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军分区、市纪委、市中院、市检察院、人民团体及委办局、县(区)政府、乡镇政府)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理顺政务内网、政务外网、门户网站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实现互联互通,支持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管理机构。

建成全市信息网络安全平台和网络信任体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全市统一的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机构,建设贵阳市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四个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共享资源库和其他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推动全市政务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有效整合、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逐步实现政府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成跨委办局、市县(区)的公文流转、信息报送、视频会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图书档案管理等网上协同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实现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

推进市场监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规范政府管理与服务,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政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完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制订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到2010年底,初步建成满足决策支持、公共服务、行政监督、安全保障需求的全市电子政务体系。

6 总体框架


图1 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是:建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满足各党政部门之间、各县(区)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设完善信息资源库,并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建设完善政府办公、公众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所需要的支持系统,建设完善各行业各部门履行业务职能、加强业务管理所需的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面向公众、企业和社会服务的重点应用系统和统一门户网站群;建设有效的电子政务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7 主要任务

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重点任务是:三大支撑平台(统一网络平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五大信息资源库、三类业务应用系统(即实现“信息敏捷”、“信息贴心和“信息强政”三大计划)。

7.1 建设三大网络基础和应用支撑平台

7.1.1 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

我市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党政机关局域网组成,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和互联网逻辑隔离,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通过物理网闸或其他安全技术进行数据交互。

依托基础网络设施,利用各级、各部门的现有网络资源,整合构建基于一个公共传输通道的政务网络,形成覆盖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军分区系统,贯通市县二级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逐步建设县(区)级横向网络,整合和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电子政务网络。

政务内网。主要传送我市各级政务机关内部的办公、管理、协调、监督等工作中不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不同安全保密等级的内部办公和业务应用信息,满足各级机关之间纵向信息传送、信息汇聚和省、市、县级横向信息互联互通的需求。涉及国家秘密政务信息是否在政务内网上传输,将根据涉密应用需求、政务内网边界界定、政务内网安全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国家出台相关明确的指导文件,再确定是否将国家秘密信息在政务内网上传输。

贵阳政务内网。在金阳新区市级行政中心的基础上适时启动规划和建设政务内网。政务内网纵向连接省、市、县(区)三级,横向连接省、市、县同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机关。

政务外网。政务外网专门传输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信息。政务外网定位为覆盖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及军区系统的公众服务网,主要承载全市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应用系统,满足我市各级政务部门之间信息传输、汇聚及各级政务部门与公众、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管理服务的需求。

贵阳政务外网。根据贵阳市市级行政中心的政务网络现状,将贵阳市农村远程教育网改造为政务外网。充分利用金阳新区市级行政中心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网络平台,加快完善乡镇网络资源,构建和完善统一的全市政务外网。政务外网纵向连接市、县(区)、乡(镇)三级,横向连接市、县(区)各级部门的业务外网,并与国际互联网以逻辑隔离方式安全连接。

互联网出口建设。政务外网设立国际互联网统一出口,政务外网和互联网必须逻辑隔离,接入单位通过统一出口访问国际互联网,政务内网不设立国际互联网出口;各县(区)的政务外网通过市级外网出口连接互联网,不在当地政务外网分别设立国际互联网统一出口;因工作需要保留国际互联网出口的单位,其出口网络必须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

县(区)政务内、外网建设。在市信息产业局的指导下,设立县(区)网络管理中心,实行统一的网络管理。县(区)政府只建设政务外网,以本级网络管理中心为节点,纵向连接至市级政务外网,通过市级外网出口连接互联网,横向连接同级政府部门。县(区)政府政务内网根据工作需要在有关部门设立计算机终端,提供不同密级的接入手段。各县(区)要在满足市建设整合方案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尽快提出本县(区)网络建设整合方案及实施意见。

完成现有纵向网络和设备资源的整合。对市直部门目前已经建成的纵向网络分类整合,根据内、外网性质统一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上,分别与政务内网或者外网互联。未建设纵向网的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再新建纵向网。对有特殊需求,确需单独保留的市到县的纵向网,由本单位提出申请并报批。原单独接入互联网的部门,一律并入政务外网的统一互联网出口通道。采用划转、合并、托管等形式利用各部门现有设备资源,各部门共享使用系统软件,避免市县各部门重复购置网管设备。

逐步完成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整合。针对已建、在建和新建网络平台的技术兼容程度、迁移难度、加载成本、管理机制、发展规划、服务范围等,采取免费迁移、行政命令、绩效评估、代支经费、预算激励、规划约束、舆论宣传、信息公开等方法,逐步调整,实现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整合,逐步规范和完善基础设施。市、县(区)各政务部门接入政务内网和依托政务内网平台构建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将免收相关费用。对于各部门新建网络平台,原则上不安排财政资金。充分发挥统一网络平台的作用,向各级党政机关提供网络服务。各部门机房现有网络设备将逐步转移到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机房或自然淘汰。

党政机关局域网建设。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大班子以及其他需要传输涉密信息的重要党政机关,建设网络线路物理隔离的两套局域网,一套按涉密局域网建设,接入政务内网,一套按非涉密局域网建设接入政务外网。全市其它党政机关只建设一套局域网,接入政务外网。2010年前全面完成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局域网建设。

网络管理机构的整合。市信息产业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市信息中心作为技术支持部门,市政府办公厅信息管理中心作为信息组织和协调部门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市信息中心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

统一网络平台一期工程,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改造和升级市级电子政务核心骨干网络,由市信息产业局组织实施市级电子政务骨干网络,完善市级横向网络,连接市、县(区)二级网络,实现市、县(区)级城域部门间互联互通,整合已建业务专网,完善市、县(区)二级网络结构,升级市到省传输网络带宽,逐步搭建统一网络平台。统一网络平台二期工程,完善和建设县(区)横向网络,实现县级党政机关互联互通,全面覆盖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军分区系统,贯通市县二级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平台提供安全保障。

7.1.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

贵阳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定位为全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支撑平台,负责数据交换和系统整合,将作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平台(也是数据共享平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整合中心、全局性和关键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中心、全市重要信息资源库群的存储中心。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主要信息资源库之一,逐步实现整合。通过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逐步理顺政务信息资源行政业务关系,明确边界和责任,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编码、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功能,完成政务系统的整合与共用,推动政务协同,建成电子政务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库数据库,为各类电子政务应用集中提供资源交换、共享与整合的基础支撑服务,避免全市共性的政务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将依托联接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业务数据交换平台,为基于多种平台、利用多种编程语言实现的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的公共应用接口模块等,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及应用基础,实现与各部门信息数据库互联、异构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应用系统、跨平台、跨数据库、跨网络的应用和数据的共享、缓冲、交换和快速定位,为贵阳的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整合中心。依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平台作为综合业务处理平台,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稳定快速的数据通道,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应用系统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传送到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

“金字工程”及其它业务部门新建的全局性和关键应用系统原则上都安置到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处统一管理运行,已建的重要应用系统也将逐步向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迁移。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通过政务网络与各部门相连,为全市提供统一、共享的全局性和关键性应用系统的核心主机系统平台。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还将作为全市重要信息资源库群的存储中心。以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和市直部门、县(区)政务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和扩充数据库为主题,结合各类典型的应用系统,推动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数据库的深度开发。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初期,主要以各业务部门的十二金系统建设为契机,逐步完成四大基础数据库和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加载,以全局性、跨部门综合业务应用系统、重点应用系统以及公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为支撑,不断丰富企业信用系统库、社保地税互动数据库、企业数据交换库、多媒体资料数据库、市情信息库、工商税务国库数据交换库等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逐步完善贵阳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为政府决策、社会信息化、公众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加工与服务系统,实现海量数据存储与快速检索,提供电子邮件、远程访问、统一交换等各种方式的数据交换方法,支持交换数据格式的可视化定义以及交换数据的自动汇总,实现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与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并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服务目录、数据目录、用户目录等资源目录服务和信息导航、信息获取、功能获取、安全通道等调用服务,推进信息资源的福利性和市场性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企业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在数据交换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政务流程和资源权限控制中心。作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资源管理调度中心,政务流程和资源权限控制中心为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县区内部现有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资源整合与业务应用集成服务,各项业务应用请求通过政务流程和资源权限控制中心进行统一分配,各种请求和受理材料根据业务种类在政务流程和资源权限控制中心的控制下进入不同部门的业务处理系统,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依靠统一的安全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用户的访问授权和相互认证,保证数据交换平台的安全访问。

利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完善重点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各类网上审批以及政府跨部门并联审批系统建设;各委办局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也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办公;网上行政审批中心的处理结果通过基于数据交换平台的业务流程控制与调度平台反馈至门户网站。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将充分培育我市内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其逐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逐步向社会开放政务信息资源,引导企业不断开拓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咨询、数据处理与分析、行业数据监测分析服务、系统租贷与托管等新型的信息服务内容,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提高我市服务业的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需要逐步建立通信网络备份机制和灾难恢复/备份中心,以适应政府内部业务处理的实时性和对公众服务时间不间断性的要求,同时,还要应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逐步建立异地灾难恢复备份中心。


图2 数据交换平台的总体框架

数据交换平台需要提供灵活、先进、安全、适用的用户和权限管理机制;实现数据交换接口的维护、分类、发布、使用权限的维护和接口搜索等功能;实现各个部门业务系统之间,各个部门业务系统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数据库之间的各种数据的安全可信传输;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格式互换模式,实现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的互联、共享、交换、发布、查询;为系统外部用户提供数据交换平台访问接口。

逐步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的业务加载。针对已建、在建和新建政府部门重要业务系统的业务特色、技术兼容程度、迁移难度、加载成本、管理机制、发展规划、服务范围等,采取免费迁移、行政命令、绩效评估、代支经费、预算激励、规划约束、舆论宣传、信息公开等方法,逐步调整政务信息资源,实现全局性和关键应用系统和其他重要应用系统的业务加载,逐步规范和完善应用支撑平台。市、县(区)各政务部门依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加载的重要业务系统和业务信息资源,将免收相关费用。“金字工程”和省级重点应用系统的主机设备将逐步转移到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采用划转、合并、托管等形式利用各部门现有软件资源,各部门共享使用应用软件,避免市县区各部门重复购置大型应用软件。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由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和市政府办公厅共同负责建设。为了理顺目前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解决分散建设无序管理的现状和资源集中数据共享的需求之间冲突,建议在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下面设立相应机构,履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实现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公共应用支撑平台的融合。

7.1.3 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

在网上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中,按照《电子签名法》的要求,全市采用统一的政府数字证书实现电子政务的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保障电子政务的应用安全;统一管理全市政务业务系统密钥,实现对政务内网应用系统的密钥管理,为政务外网提供在线认证和数据加密服务;实现跨区域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服务,推动我市和省内外其他城市的互相认证进程;联合全市电子商务数字证书认证,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统一认证,完善网络空间信任机制。

建设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统一管理政府数字证书和政务业务系统密钥,包括对用户的电子证书的发放、入网认证、密码管理、密钥管理和可信任时间戳的管理等。

贵阳市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的系统总体结构如下:

图3 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的系统总体结构

其中第一级为贵阳市电子政务CA中心及密钥管理中心KMC,分别负责签发、管理、维护和汇总全市范围内的用户证书、应用证书,统一汇总和维护CRL,提供证书状态查询服务等,为贵阳CA中心、下级CA中心提供密钥管理服务。贵阳市电子政务CA中心采用贵州省机要系统KMC中心的根CA作为根CA,并执行根CA制定的策略,定义贵阳CA策略。

第二级为注册中心(RA中心),主要完成一定范围内的用户申请接收、审核、证书制作等证书管理功能,执行贵阳CA制定的策略。以后也可根据政务发展的需求,在贵阳市政府直属部门、区县建设多个RA分中心,由贵阳CA中心统一监管。

第三级是受理点,直接面向最终证书用户,进行证书的受理和发放工作。贵阳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多个证书受理点。

建议在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下面设立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部门。为了完善贵阳市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满足政府数字证书和业务系统密钥管理的需求,建议在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下面设立相应机构,履行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的职能,实现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公共应用支撑平台的融合。

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由贵阳市CA认证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设。在2005年底完成贵阳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基本系统建设的基础上,2006年,开始启动电子政务数字证书的数字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全体公务员及相关安全设备发放数字证书并提供认证服务,开始安全认证推广工作,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电子政务应用领域安全认证的普及。

7.2 建设五大政务信息资源库

政务信息资源库包括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政务信息资源库原则上都存放在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按照安全管理及访问控制的要求提供全市政务部门和社会使用。

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进行建设。各部门的业务信息资源库将由各部门在各自的业务系统中进行建设。本处着重描述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建设。

7.2.1 人口基础信息库

人口基础信息库以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政务外网为依托,实现对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计生、税务、统计等部门人口基础信息的整合,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公安、计划生育、统计、民政、社会保障、税务、教育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重点建设和整合公安户籍信息、市民卡信息、人口普查信息、公务员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和人事关系信息等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对人口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管理,实现人口基础信息面向政府及社会的共享和综合应用。

人口基础信息库,一期工程于2005年底以前结束,完成各级数据库的建设,并整合部分业务信息资源;二期工程自2006年开始,主要任务是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建立产业化运作模式。

7.2.2 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

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税务、财政、政法、社保、卫生等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重点建设和整合质监局、工商局、编办、民政局社团办、国税局和地税局的企业法人信息、政府机关法人信息、事业单位法人信息、社会团体法人信息等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实现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已纳入我市2005年启动的《企业法人基础信息建设、共享和应用》系统建设之中。由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协调工商局、国(地)税局、质检局等部门,以各部门数据库为基础,共同建设完成。通过建设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标准规范化的运行管理体系,保障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动态更新。

7.2.3 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库

整合国土、规划、测绘、房产、建设、林业、水利等部门基础空间地理数据,重点建设和整合我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遥感资源、全球定位信息资源和绿化信息、水资源信息、土地信息、环境信息、矿产信息、旅游信息等信息资源,构建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合理的、可共享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分类目录体系和交换系统,支持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多层次网络共享,加载各类基于空间地理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贵阳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建设提供数据基础,为社会提供系列化、标准化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产品,促进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作为2005年市政府十件实事,开始启动。

7.2.4 宏观经济信息库

全面采集我市发展计划、财政、税收、投资、消费、出口、外贸、物价等方面的宏观运行信息,收集产业经济、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信息,重点建设和整合我市发展计划、物价监控、财政、金融等方面的年度统计信息、进度统计信息、普查数据和专题数据等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宏观经济信息库。

宏观经济信息库根据各个部门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适时启动。

7.2.5 综合信息资源库

综合信息资源库包括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非涉密公文数据库、多媒体资料数据库、市情信息库、档案资料数据库、历史公共文献数据库和核心业务数据库等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资源。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以贵阳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GYGIS项目的数据平台为基础内容。非涉密公文数据库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法规和条令、本市政府颁发的各种非涉密正式文件等信息;多媒体资料数据库包括各种政务图像、视频,用于宣传报道和视频点播;市情数据库涉及全市基本情况、政治概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档案资料数据库,包括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市直机关档案室保存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信息;历史公共文献数据库,包括地方志等重要公共文献;核心业务数据库,保存政府部门经常使用的业务数据,如工商税务国库数据交换库、企业数据交换库等。

综合信息资源库,由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和市政府办公厅采用分布式方式共同建设,需要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和信息资源拥有部门通力协作,实现文件材料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主要依靠相关部门业务信息化和重大项目的推动带动综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建立基础编码、机读目录、交换规范,明确数据采集、加工、分类、索引、公布和更新等工作的流程规范,同时,依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

综合信息资源库的具体内容,由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和市政府办公厅根据各自建设责任分别进行维护,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数据维护体制,保证数据更新及时。不断丰富综合信息资源库的内容,逐步实现数据的网上补充,为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提供服务,创新政府机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机制。

7.3 实施“信息敏捷”计划,建设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全市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实现组织机构管理、日常办公、公文管理(信息、简报、公文信息及公文审批管理)、协同办公、会议管理、机关资源管理、公务员管理、督查督办管理、文档及多媒体信息管理等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并建成综合信息资源库系统,辅助领导决策,实现全市政务办公自动化。

7.3.1 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

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的功能有:电子公文管理、电子印章管理、处室信息、人员信息、生活提示信息、文件资料管理、部门值班系统、会议管理、信息报送和管理、机关综合服务(会议室、办公用品、车辆调度)、个人事务处理(电话记录、日常安排、待办事项、通信录、个人邮件)、领导办公(领导活动安排、领导日程安排、领导日程动态管理、领导公文处理)、移动办公应用、公文流转及交换、协同办公、网上即时通信等。

2005年开发的市政府办公厅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公文辅助处理、工作日程管理、文件检索查询、公共通讯查询、领导信息查询、业务管理等子系统。在十一五期间,考虑政务流程再造的要求和大机构的行政改革趋势,结合贵阳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的特点,组织开发全市统一、支持跨平台、支持功能与流程定制的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通用软件,实现电子公文管理、电子印章管理、非涉密公务信息管理、公文全文检索等功能,结合政务电子邮件系统实现公文流转,支持CA证书的加载使用,减少技术开发缺陷和业务设计缺陷,保证统一办公系统基本满足全市各政务部门的办公基本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基本适应行政体制改革的政务变动要求。已有办公软件可以通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平台进行系统整合,满足所有党政机关的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信访等基本业务网上办公的需求。依靠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交互,优化和重组办公流程,提供数据检索服务,完成用户统一认证和授权管理,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部办公系统,逐步开发和推广网上协同办公,为网上跨部门行政审批提供支撑。

先行以市政府办公厅作为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模型,逐步试行定制位于金阳行政中心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及市政协四大班子的办公功能和流程,再开发全市统一标准的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通用软件,完成上连省政府下通各区县市的电子公文应用和内部办公自动化。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一期工程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公文管理、办公信息、公共信息、多媒体查询、领导信息管理等。

各区县市政府、市属各局办委等单位的专业办公自动化应用可在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通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定制开发,如部门特色办公、公务员管理、部门政策法规检索等。

在完成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公文流转和交换系统二期工程,初步建成基于全市的公文流转和交换平台,实现市与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公文交换电子化,为协同政务和跨部门并联审批工作提供内部业务支撑。在启动公文流转与交换系统二期工程的同时,配合综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将电子公文自动存入市领导机关、区、县(市),市属各委、办、局共用的综合信息资源库的非涉密公文库中,不断更新公文库的数据内容。全市公务员可以授权查阅综合信息资源库的公文库公文。

建议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由市政府办公厅和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建设,市委办公厅协助配合开发。

7.3.2 党政内部信息门户

依托政务网络,整合各委办局的内部办公自动化资源,采用内部网站链接、深层连接和公共应用功能共同开发的方式,建设全市统一的党政内部信息共享门户。通过内部信息门户用户使用统一的身份信息访问本人权限范围内的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单点登录、公务员网上协同办公、信息上报和采编发、信息管理与发布、待办工作管理、资源共享、公务电子邮件、网上视听、系统维护管理等功能,为各级政府领导及公务员提供一个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的统一访问入口,同时内部信息门户还为网上申报审批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业务受理入口。

依托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立全市政务电子信箱服务系统。邮件系统采用统一规划的域名地址,为全市所有公务员,市直各单位、各县(区)、全市市民和农民建立电子信箱。对于非密级信息的上报、下传,均可采用电子邮件系统传送。

建议党政内部信息门户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联合牵头建设。

7.3.3 党务内部信息系统

站在全市一盘棋的角度,按照以应用为导向的原则,重点加强为市委领导办公决策服务和提高办公厅应用水平,依托政务内网建设市党务内部信息系统,实现市委办公厅与市委各部门、市政府各直属单位党组和各县(区)委办公室的党务组织机构管理信息、党员管理信息、干部人事信息、党务办公业务信息、党建信息、统战信息等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市委领导“耳聪目明”、“令行禁止”。

建议党务内部信息系统由市委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建设。

7.3.4 数字档案系统

数字档案系统,主要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数据库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各类档案(文献档案、人事档案等所有档案)的接收、整理、归档、利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存储海量化和服务快捷化。

数字档案系统基于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通用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接入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

档案管理部门依托数字档案系统,创办“文件超市、政策超市”,将各单位形成的文件、资料严格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分类整理,免费提供给老百姓查阅,保证老百姓能及时看到想要看到的各类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