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中)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5-01

 

7.4 实施“信息贴心”计划,建设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系统

7.4.1 统一政务门户网站建设

整合建设全市统一的贵阳市政务门户网站系统,为各级政务部门在互联网上实现网上办事服务、发布政务信息、开展政务公开、收集公众意见和接受公众监督提供统一的平台和窗口。将贵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中国贵阳”、“贵阳通”公众信息网网站、市委、市人大、市政协机关、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的其他政务公众网站、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现有各区、县(市)政务公众网站系统,采用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统一信息发布平台、统一网站总体规划等技术手段和主站、部门子站的结构形式,通过共建、合并、链接、页面内嵌、后台数据交换等方式,整合为全市统一的贵阳市政务门户网站系统。对全市政务网站系统的体系、标识、版式、域名、地址、内容、数据及其运维等进行统一规划,规范政府网站管理,改变我市政府网站各自为政、信息更新缓慢、层级沟通不畅的历史。尚未建立网站的政府部门不再独立建立公益性政府网站,只在统一政务门户网站下面建立二级站点,并按照市级政府门户网站统一规划和本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特点分层建设。

统一政务门户网站,重点整合市区县各级政府网站内容资源,推动全市政务信息发布进程,规范权力透明运行过程,提供完善的在线服务,加快政务互动进程。门户网站将各政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办事表格、服务承诺、联系方式和政策决策、执行、监督过程上网公开,加快办事进程查询、表单提交、表格下载、公众服务数据查询、网上投诉等单次政务服务环节的上网。不断加快网上在线实时跨部门协同政务的应用,按照不同用户群的公共服务需求特点和政务主题逻辑关系对政府网站政务业务进行多级目录归类和功能区组合,按照行政管理规范梳理网上政务服务流程,规范和优化政务部门协调办事流程,淡化和隐藏网上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和流程分割。增加网上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指引功能,完善网站使用帮助系统,简化网站操作方法。加快建设网站评估机制。逐步加强并完善网上办事、网上服务和网上监督功能,减轻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和机构改革带给公众的额外信息负担,提高政府网站的公众满意度和支持率。

统一政务门户网站,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网站使用的技术难度,提高电子政务服务的普及水平。根据所在地域信息化特点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传统电话,传真等通信手段,完善“贵阳通”的服务功能,创新政务门户网站信息的终端访问方式,扩充政务门户网站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扩大网站的服务对象。利用社会力量在城市广场、商业中心、名街名店、车站机场、旅游景点、居住小区等设立岗亭式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站(类似于社会信息化的“信息化公共辅导站”),分别采用上网终端、打印机、显示器、显示屏等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互联网访问服务。门户网站不断完善网上办事和网上服务功能,加强统一政务门户网站的后台支撑和内容保障机制建设,完善访问用户与访问权限管理,提供全文检索服务,进行流量统计分析,支持网站功能向便民利民、双向互动的方向发展。

政务门户网站,加强政府监督功能。在市和县区政务门户网站、市直各部门网站建设统一的、具有公开互动功能的市长电子信箱,完善监督举报电子信箱,规范电子信箱的处理流程。在统一政务门户网站提供公众监督服务、网站留言服务、在线投诉服务、网上调查服务和公众论坛服务等。

规范政务门户网站的信息报送、审核和发布,完善政务栏目,丰富网站政务信息。鼓励市、县(区)级政府及部门按照全市政务网站系统规划建设政务网站或子网站,及时向同级政务门户网站报送政务公开信息。政务门户网站系统,将明确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网站政务信息公开职责,理顺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的内容管理关系,落实网站信息发布和及时更新的责任体系,完善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在信息报送、网上事务处理方面的分工机制,逐步完善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建立信息报送量公开和部门子网站排名机制,建设和健全网站的政务信息、政务服务、网站栏目等网站内容的满意度排名机制,健全网站信息服务跟踪问效和监督机制,明确专人负责本单位站点及相关栏目的管理、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统一的信息发布和集中的信息存储备份,丰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数据内容。

在市和县(区)政务门户网站、市直各部门网站建设统一的的公务员和市民电子信箱,完善公共服务。

7.4.2 建设“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

依托贵阳市行政审批中心,基于老城区公众服务中心大厅和市行政中心服务中心大厅,完善“贵阳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网站,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数据交换平台,积极稳妥地建立“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在网上公开政府各部门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办理工作状态和审批结果,逐步实现跨部门联合审批在线办理,促进省、市、区县三级行政审批平台的对接,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个窗口收费、一个表格录入、一条龙服务”的系统功能。在2010年之前,实现全市登记类、审批类、核准类、审核类、备案类行政许可项目的过半数上网,保证全市行政权力相互制衡和公开透明运行。

“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遵循“一点登录,抄报相关,流程优化,资源共享,规程管理,并联审批,限时完成,主动告知”的工作模式。审批系统依靠行政审批中心两个行政大厅作为物理出入口,采用政务网络的党政内部信息门户作为统一的内部办理流转入口,将贵阳市统一政务门户网站作为统一的外部受理入口,依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作为动态主题数据的交换存储中心,提供行政许可业务的信息发布、表单下载、在线填报、在线受理服务,统一受理申请审批的项目。审批系统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审批流程对公众申报的申请审批项目进行分解,并把分解的结果自动抄报到各个相关部门内部的的业务系统,由各部门进行项目审核审批。各部门独立业务处理系统负责处理各自的审批内容,并在法定期限内将审批审核结果自动报送审批系统。门户网站作为网上审批系统的统一出口,将审核审批结果在门户网站中统一公布,接受市民查询,并采取短信、彩信、传真、电话、呼叫中心、信函、大屏幕、政务信息亭等公众适合的方式,主动通知公众,实现人性化审批。

各政府部门的子网站,必须在政务网络的党政内部信息门户和“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设有本部门的单项审批项目入口链接,完成网上部门审批审核过程。

“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通过政务网络横向市级各相关部门,纵向连接到上级和下级政务部门,根据不同行政级别的行政审批权限进行网络和系统的对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的双向互动。根据县(区)市情和公众需求,依托政务网络、政务外网和互联网将“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逐步扩展到街道、乡镇,在基层部门建立审批终端。

建设“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需要加强政府内部各层面的业务流程梳理调研工作,注意规避风险。通过流程规范、优化和整合带动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化和科学化。依靠政务协同推进组织,逐步建立推进流程优化,克服旧的观念、体制和机制对流程优化工作的阻力。开展流程优化管理培训,帮助试点单位设计项目工作流程图,在政务部门内部推广流程梳理和优化的基本方法。

依托“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协同政务门户网站的举报投诉信箱,加强政务督查功能。

建议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由市发改委、市信息产业局、市招商局、市监察局牵头,会同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法制办、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交通局、环保局、消防局、文物局、建设局等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完成目标期限和目标: 2006年开展网上审批系统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实现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电子表格在网上百分之七十公开和自由获取。2008年进一步推广完善,扩充到大部分市直部门和部分县(区),实现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电子表格在网上百分之百公开和自由获取,使网上办公成为公众和企业办事的重要手段。2010年实现市直部门和各县(区)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主要审批业务在线受理和并联审批,初步实现政府全天候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

措施: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制定技术规范;市发改委负责管理“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将现有网上审批等服务整合改造为政府为民服务事项平台,接入贵阳市政府门户网站;组织审批事项满意度评比。

7.4.3 市政务呼叫中心(政务110)

市政务呼叫中心(政务110),旨在完善和扩展市长热线系统的服务功能,定位在政府便民服务综合系统。政务呼叫中心是拓宽政府和市民的联系渠道,是党和政府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作风,实现政务公开,密切党群关系的窗口,实现“吸纳民智,为民解忧,优化决策”的效果。

市政务呼叫中心,为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公务员培训提供在线支持,及时集中受理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协助处理影响群众生活的重大问题及突发事件,重点解决城管、卫生、供水、供电、供气、外商投资服务等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范围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听取和反馈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为公民和企业提供便捷的低成本的政务服务信息。市政务呼叫中心还可以进一步为公众和企业使用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和应用系统提供在线咨询和操作指导,依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实现政务信息在线咨询,提供政策法规,城市指南、办事指南、投资指南及查询有关部门职能范围等咨询服务,妥善接收处理公民和企业在政府各部门办事过程务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市政务呼叫中心,企业或公众无论在何地、何时,都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查询政务,或者投诉违规部门。政府部门还可利用市政务呼叫中心所具备的自动提醒、自动外拨、自动传真、自动短信和自动邮件等功能,主动向企业、公民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市民可通过电话、邮件和互联网及时地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意见或进行投诉、举报等,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支持,实现政策法规查询、投诉处理结果查询、领导信箱留言、实时投诉录音。

市政务呼叫中心的完善内容,包括增加的人工座席和自动应答内容,丰富12345市长热线的服务内容,增加各委办局的服务电话,选择发改委、规划局、建设局、工商局、税务局、卫生局、教育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网站的相关政务信息入库,完善自动语音、传真和短信服务功能。按照业务处理规定和部门职能分工,规范处理政务呼叫过程中采集到的通信信息和通话内容,提供自动解答、处理、分流、转交、上报等服务,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咨询和帮助,并与内、外网门户整合,实现受理事务的交办和办理结果的反馈,及时公开办理进程和办理结果,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公众和企业的反馈信息,市政务呼叫中心将对相关信息有效收集、自动积累、生成数据,分析企业和公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逐步完善问题知识库,并及时反馈给政府的决策部门,使这些数据成为公共服务决策的重要依据。

市政务呼叫中心,其后台政务信息数据库通过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和其他政府部门应用系统或者数据库相连,利用电话与电脑集成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不间断地提供自动语音、传真和短信等服务。

完善后的市长热线系统——市政务呼叫中心,由电话呼叫中心、互联网网站组成,以电话、传真、网页、邮件等方式作为联系渠道,以交互式自动语音应答设备(IVR)、人工坐席、网站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与电信技术的集成(CTI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为市民提供各种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和网页回复等服务响应。市政务呼叫中心,实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值班。

市政务呼叫中心,通过对信息的储存、汇总、分析,定期总结分析市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效监督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

市政务呼叫中心的完善,建议由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产业局牵头,提出建设运行维护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配合,电信运营商参与。

完成期限和目标:市政务呼叫中心,在2006年完成调研,明确公众需求,提出可研报告,开工建设。2007年全面启动市政务呼叫中心工程,并推广完善。

7.4.4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旨在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模式和探索网格理论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方式。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由社区公共事务呼叫中心和市民卡系统组成,将县(区)、街道和乡镇的治安、工商、建设、交通、卫生、人事、人口和计划生育、劳保、民政、司法、公用事业(水、电、气)等联动单位统一在按行政分层的公共服务管理系统中,和入网企业实现联动,同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基础平台提供便捷的地理信息增值服务。主要完成面向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面向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服务和面向游客的咨询导游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采用相关服务号码和市民卡,为公众提供公共事业服务和紧急求助,可以对一些基层公共事务能做出有序、快速的反应,开展热点问题民意调查服务,实施弱势群体社会关怀服务,建立社区人口健康数据库提供医疗咨询服务,也方便各级领导掌握基层动态,进行科学决策,推动技术民主进程,提高公众满意度,促进政务公开。

市民或村民的任何报警、急救、求助、交费、户籍、婚姻登记、法律咨询、挂号等只需拨打相关专业服务号码或者使用市民卡,在所在行政网格的公共服务系统联动中心实现统一接答/调度或者到最近的基层公共服务站,通过集成的计算机辅助调度和综合办事系统,依靠坐席人员、基层部门专门业务人员、入网企业提供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的服务内容覆盖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的社区服务网,配合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建设社保、医疗、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服务体系,实现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社区公共服务系统,逐步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长效机制的方法。

2005年开通的社区信息服务和呼叫管理系统,将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整体框架,共同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职能。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建议由信息产业局和民政局牵头建设,会同市发改委、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交通局、建设局、卫生局、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等基层服务部门,负责提出基础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联动指挥建设方案,提出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运行维护方案,并组织实施。

完成期限和目标:2006年完成调研,明确公众需求和各政府服务电话的现状(目前的服务电话尚不能满足的要及时弥补),科学梳理服务流程,各服务电话之间寻求业务与技术整合,同时,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试点工作,完善商业运营模式。2007年依照调研结果予以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广完善。2010年全面完成涵盖全市和各县(区)的公共服务系统。

7.5 实施“信息强政”计划,建设业务部门重点应用系统

7.5.1 推动国家级试点工程和“金字工程”建设

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国信办[2002]62号)、国家投资项目计算机审计系统、用户驻地接入网试点(国信办[2003]*号)、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科技部2002年9月)等国家级试点工程和“金字工程”,在完成阶段任务的同时,不断完善,并依托贵阳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市级层面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7.5.2 推进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本规划主要建议业务部门重点系统的规划思路,在具体的业务系统建设中需要详细明确系统需求和建设目标。

7.5.2.1.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新农村的重点工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新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项目将作为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的首期项目。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旨在贵阳市行政村通电话和电视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和偏远山区宽带信息网络覆盖率,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和使用范围,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促进信息网络和农经信息服务于农民生活、农村生产和农业经营,利用先进技术和体制创新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农村地区现代通信和互联网服务成本的路径,探索让农村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普遍能接受的的低成本的信息网络终端和基本电信服务接入方式,摸索向中西部地区农民提供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的方法,建设农村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加强农民信息技能培训和农业信息科技传播,逐步实现将普遍服务从电话业务和广播电视扩展到互联网等基础电信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信息支撑。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加强信息服务的技术能力建设。依靠区县农经信息服务中心和乡镇农经信息服务站,依托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生产经营公司、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乡镇农技服务站、行政村、农业经纪人、专业大户、农资经营网点和国家和区域农业信息资源库等信息采集点,联合发挥中小学校、文化场所、计生教室等资源优势,建立健全涵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信息服务中心(站),综合运用和大胆创新信息站(点/室)、呼叫中心、播放点、计算机教室、触摸屏、大厅屏幕、电视墙、终端彩色显示大屏、报纸、广播、电视、简报、通知、短信、黑板报、信息墙窗、明白纸、农技电波、光盘、信息机、信息商亭、信息超市、“贵阳通”等信息传播手段,提高信息服务技术的支撑水平。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机制和服务能力。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农业信息骨干网络、计生网络、全市统一网络平台、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教育网络资源、农村版“贵阳通”公众信息网、省市县农业网站和泛珠三角地区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口部门与农经信息网的互联和农业信息网络资源的基层延伸工作;依托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市农业局信息部门,建设市新农村中心信息资源库,建成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招工就业信息系统、农产品中介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农副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预测预警系统,建立蔬菜、食品、林木等三个技术数据库,建设种植信息、农业科技、农业专家、农民经纪人、质量标准、龙头企业等六个专业数据库,完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储存、传递、发布等流程,重点做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生产全程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宣传、病虫害测报、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科技文化普及等,方便农民查询全省和全国主要区域农产品价格,了解就业和培训市场情况等。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将在提升农民技能,提高农经信息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范围,逐步涵盖教育信息、社会保障信息、交通信息、医疗卫生信息等,实现农村社会信息和农民生活信息的普遍服务。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首期建设内容——“新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项目,将依托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的网络资源,在贵阳市地区选择10个地点进行试点,建设一个切实服务于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央数据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搭建起农产品中介物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终端彩色显示大屏,实现向农民传递党的农业方针政策、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和预警信息、种植信息、农业科技技术、及建立相关的物流中介平台,并向农民提供务工技能的培训信息、招工信息。具体目标包括,在乡镇的农贸市场发布每天的当地农产品的三级价格及收购渠道,定时更新发布农资农技的价格及经销商信息,定期提供对农产品的市场分析及预警;在二级批发市场发布农产品的批发价、零售价、产地的收购价及货源渠道;在零售市场发布当天农产品的批发价,零售价;通过农产品中介物流系统实现农产品的在线交易,实现农产品的产地批发;通过发布城镇单位和个人的用工信息、乡镇村的求职信息和提供培训信息;发布科技培训信息。“新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项目计划总投入为380万元。

在完成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首期建设项目之后,启动二期建设项目,全面完成规划建设内容的要求。建设农村基层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范围,同时逐步提高教育信息、社会保障信息、交通信息、医疗卫生信息等的覆盖范围,降低农民的信息获取成本,改进传统的农业技术服务方式,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和结构调整。

建议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由市委组织部远教办、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共同牵头负责建设。2006年,开展调研,先行启动首期“新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项目的试点。2008年,逐步推广。2009年启动二期项目,开始全面建设。

7.5.2.2. 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

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就是依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2006年启动的涉及工商、国(地)税、质检的《企业法人基础信息建设、共享和应用》系统基础上,借鉴上海、杭州、济南和成都等城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试点经验,建设贵阳市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完成市级交换平台的建设,依靠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实现市级交换平台与各委办局业务系统的连接和数据的实时交换与共享。

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由市信息产业局和质监局共同牵头建设,协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编办、市民政局社团办联合建设。

完成期限和目标: 2006年启动建设,2008年完成。

7.5.2.3. 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信息系统

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信息系统,实现贵阳旅游资源管理、旅游行业管理、旅游服务监管、行业综合服务平台、旅游目的地促销平台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行业办公、景点信息查询、旅游服务查询、典型地物的标注、旅游计划推荐、网上支付、旅游专家咨询数据库、景区景点动态数据库、旅行社动态数据库、服务投诉受理、“数字贵阳”工程中的空间地理库加载旅游地图和景点定位、全国和全球旅游业协同服务等,逐步完善“贵阳市旅游信息之窗”,形成集旅游行业综合管理、公众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和远程办公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应用平台,完善“贵阳通”公众信息网的旅游信息服务内容,促进全市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我市旅游档次,推动全市旅游业的跨跃式发展,加快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进程。

建议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信息系统由市旅游局、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建设。

7.5.2.4. 市教育资源库

市教育资源库,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程之一。在《贵阳市“十五”期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计划》实施成果的基础上,依托贵阳市远程教育系统、贵阳市中小学教育骨干网、贵阳一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贵阳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立涵盖市区主要中学校园网、县区重点中学校园网、党校、农广校等的教育信息网络,为全市教育机构提供网络服务。开发我市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中小学课件、农技、党课、普法、学历教育课件等教育资源库,形成市、县、校三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充分利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教育信息网络、全市乡(镇)中学视频会议系统、农村乡镇中学中心教室、农村小学卫星接收点和农村教学播放点,实现校际信息交流、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课件交换和共享。

建议市教育资源库由市教育局、市信息产业局负责牵头,协同市一中共同建设。

7.5.3 加快“贵阳地理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等,对贵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人口等各方面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和整合,在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模型,通过开发各类与空间信息相关的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如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地理测绘与管理、全市车辆调度、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公安应急、水利防汛、环保监测、旅游服务信息查询等),同时,将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和电子地图进行结合,完善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

在贵阳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二期工程规划建设。二期工程重点完成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综合管线管理系统。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体框架图如下所示。

 

图4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体系图

7.5.3.1. 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

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为现代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信息监控、决策指挥和救援信息服务,增强城市应急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方便政府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城市的运转情况,提高政府领导科学应对和实时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增强政府职能部门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的服务能力。通过快速准确传送信息,监测城市运行状况,及时预测、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进行决策指挥,快速排除警情,完善和提高政府的综合职能。为各应急管理专业部门提供完整的基础性公用数据,促进专业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通过常态化的定量分析和数据挖掘实现经验决策到辅助决策的转变,为面向政府高层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综合决策指挥提供自动化支持。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原则上不改变现有职责分工,不打乱已建立的专业领域格局,强化综合协调指挥职能的前提下,以基于贵阳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包括公安指挥调度系统(110)、消防指挥调度系统(119)、医疗紧急救助系统(120)、交管指挥调度系统(122))、贵阳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和贵阳市政务呼叫中心为基础,建成全市统一的分布式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为贵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合理配置公共应急存量资源,用好增量资源,整合贵阳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子系统、贵阳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应急救援相关的部门业务系统等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建设覆盖全市所有辖区的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共用的网络、数据和指挥平台,实现应急事件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功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危机鉴定、应急预案启动、信息发布、调度指挥和决策功能,完成第一时间内的应急响应(灾害评估、紧急救援、紧急处置)。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主要负责处理公安类、交通类、市政类、卫生类、生产类等突发事件信息。

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共用平台,在整合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应急指挥决策救援信息系统、应急专业队伍信息系统、应急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紧急运输保障信息系统和现场应急通讯保障系统。该平台还通过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应急指挥决策救援信息系统,包括突发事件属性标识分类库、事件监测与报告系统、事件预警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部门信息库、专业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库、应急预案库、综合信息资源库、专家系统、现场勘查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应急呼叫中心、事件处理回放系统、查询检索系统、网上虚拟空间会议系统、指挥控制救援模拟演练系统等。应急指挥决策救援信息系统,通过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与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领导辅助决策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统一政务门户网站和各应急职能部门的应用系统等进行业务、数据、功能、切换模式和使用界面等的系统整合,并建成完整的、动态的、可靠的应急指挥救援数据仓库。加快应急管理的流程梳理进程,完善应急管理的角色分配和权限设定,不断完善应急指挥决策救援信息系统。

应急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管理应急资源的需求、储备、调度信息,包括资源储备需求专家分析系统、应急事件分析评估系统、应急指挥车和应急移动终端管理系统、资源储备计划系统等。

应急专业队伍信息系统,包括应急管理专家、应急队伍成员、相关机构等的基本信息和应急过程动态信息。紧急运输保障信息系统和现场应急通讯保障系统,完成应急指挥和现场救援中的运输保障信息管理和通信保障的功能。

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还可以用于我市重大任务/项目的管理,保证由市高层领导主抓的中央下达的任务或经省市人大批准的本市重大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地完成。重大任务的完成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关系到政府能力的发展及本届政府的政绩。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可以重大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提供功能支持。

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由市政府办公厅直接管理。市政府应急管理职能部门作为应急指挥中心有权调动各个单位的分中心,同时负责督办和信息反馈。

建议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由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牵头建设,会同市发改委、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交通局、环保局、消防局、水利局、建设局等应急指挥相关部门,负责提出应急指挥资源整合和联动指挥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完成目标期限和目标:2006年开展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试点工作,搭建一个初步的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网络平台、信息报送系统,实现公安(治安、交管、消防)、卫生、交通的相关系统与政务网络平台和政务呼叫中心的连接,可以由市领导调用,满足现阶段的基本需求,同时适时启动应急救援系统共用信息平台建设。2008年基本建成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的大型分布式数据仓库,包括统一规范的专业数据库、基于空间位置的应急预案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辅助决策知识库等,并与人口、法人、地籍、房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互连整合,进一步推广完善应急救援系统,连接人防、水利、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等部门的相关系统。2010年建成涵盖全市和各县(区)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

7.5.3.2. 国土资源管理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在《贵阳市数字化地籍测绘与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包括七个子系统。

1、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

在基础空间数据基础上,建立专题数据。灵活管理地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基础地价四大专题数据库。能够实现对应各专题数据的分析处理、查询显示和输出。

2、完善城镇地籍管理子系统

以宗地为对象,建立完整的地籍档案库(包括历史资料信息);建立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等日常的地籍管理工作,实现土地登记发证的计算机化;完成地籍变更的管理工作,实现地籍信息的查询和统计。

3、土地利用详查子系统

实现土地详查资料输入、统计及变更调查的计算机管理,建立完整的土地利用现状库。可快速、灵活、准确、直观地为土地管理部门、用地单位、决策机构及社会各界提供各种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和输出工具。

4、建设用地子系统

审查征用土地前期条件及位置和面积,生成征地或建设用地红线图;完成土地划拨、出让和租赁等的日常审批工作,实现建设用地审批和发证的自动化;实现建设用地综合信息的查询,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别的建设用地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土地监察子系统

完成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和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记录每宗案件和权属争议的相关信息,利用历史资料与现状图形作纵向分析比较,生成所需图件,建立土地监察档案;实现对土地监察档案及综合信息的查询。

6、土地规划子系统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潜力分析及需求分析等;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编绘各种规划图件并生成土地利用面积平衡表等一系列表格;可以方便进行建设项目选址预审。

7、土地交易子系统

为房地产、土地交易而设计,提供一站式手续办理服务。用户可以查询土地利用信息,土地属性信息,办理相关的手续。

建议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由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共同建设。

7.5.3.3. 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

在《贵阳市规划设计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建设与规划系统,以贵阳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实现空间地理数据更新、房管局业务来往、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等功能, 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

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积极推广应用。

建成并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道路、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程度。

建设和完善房地资源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全覆盖的多用途、多比例尺的地籍、房籍基础数据库。

建议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由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和市房管局共同建设。

7.5.3.4. 完善综合管线管理系统

在《贵阳市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综合管线管理系统,对贵阳市金阳新区、重要地段和主干道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适时开展老城区的次干道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主要建设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辅助设计子系统、管网维护子系统、管线规划分析子系统、管网Web发布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等。

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提供对点、线、区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及图形表格的输出,地形图建库、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

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方便的网络输入的手段,构造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库和提供燃气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管网管理子系统是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快速对目前的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从而能够指导管理人员高效率正确的进行管理和抉择,另外通过提供的各种查询方法,方便得到想要的资料和信息。

管网辅助设计就是在整个管网区域指定出要进行量管线设计的部分,系统可以实现此部分的自动裁剪。辅助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可把裁剪下的部分拿到设计模块中进行设计,设计完成之后,再把竣工图贴回到整个管网区域中。

管网维护子系统维护管网拓扑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管理管件维修记录,及时发出管件更换预警。

管线规划、分析子系统包括碰撞检查、定位功能、纵、横剖面及三维立体分析、量算及连通检查、标注等功能。

借助管网Web发布子系统,用户采用通用的网页浏览器可以直接访问管网系统的主页,浏览图形,按类型、区域、条件查询管件信息,浏览器端不用安装任何附加软件。

事故处理子系统,是指发生燃气、自来水等管网中突发的爆管或瓦斯泄漏等(或其他管网的突发事件)时候,用户只需指定事故发生处,系统将能够自动搜索出需关阀门与停气用户等,并且能自动生成抢修单,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

用户管理子系统,提供与收费系统接口,以获取完整用户信息。提供多种用户信息的查询方式,通过用户的位置信息,能够在发生事故时快速获取受影响用户的信息,并及时送达停水、停电、停气通知单。通过与收费系统的接口,能够从水表、电表、煤气表实时读取用户的用量,分析城市用户的用水、用电、用气特点,为管网优化调度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

建议综合管线管理系统的完善由规划局、建设局共同负责,交通局、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电信公司配合。

完成期限和目标:2006年开始,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对金阳新区、重要地段和主干道的水、电、气、热、油、缆等地下管线及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展开全面调研,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细致的梳理、整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建设贵阳地区综合管线管理系统,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方便有关部门查询,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通过市场化机制,招标企业对现有资源进行勘察和建设、运营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平台,为全市服务。

7.5.3.5. 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

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就是使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方式集中实行对大量不同单位、不同类型的车辆的管理、监控、调度和控制等,完成车辆数字单呼、组呼、群呼,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监控和通信管理,车辆远程控制预防盗。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由装有GPS卫星接受装置的车载终端、网络传输系统、管理调度中心组成。对大型客车、旅游车、油罐运输车、危险品运输车、运钞车、特勤车、急救车等重点安全监测车辆,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强制纳入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的服务范围。

基于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

建议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由交通局、信息产业局共同建设。

7.5.3.6. 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领导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各类政务基础信息、综合信息、办公信息等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实现对人口、企业、自然资源及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情况的全面监控和综合管理,了解政务计划、交办事项执行情况、重点项目的进展状况。采用二维和三维方式提供发展趋势预测和分类预测等决策支持信息服务。

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建议由市信息产业局共同牵头建设。

7.5.4 推动试点示范工程系统建设

本规划主要建议全市试点示范工程系统的规划思路,在具体的系统建设中需要详细明确系统需求和建设目标。

7.5.4.1. 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

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旨在全面集成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开展跨部门的资源集成和业务协同试点,包括网络整合试点和多元化信息终端、涉农信息资源、协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涉农信息进村入户,降低农话和农村通信成本,健全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

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利用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初步建成计算机教育网络与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相结合的市、县(区)、乡镇三级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整合党校系统、教育系统、广电系统、农广校系统、泛珠三角地区涉农信息资源等远程教育资源,完善和扩充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系统、计算机教室等教学手段,扩充“贵阳通”公众信息网的涉农服务功能,提高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的覆盖率,建设农业热线电话咨询中心和农业信息手机短信服务系统,建立农村学校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建设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涉农政策、现代农业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于一体的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满足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农民和党员接受教育的需要。

7.5.4.2. 市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市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加强环境影响监测评价,推行清洁生产,落实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在现有的专业环境监测点的基础上充实信息来源,通过统一的政务网络,建成覆盖全市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控虚拟专网,完成全市环境质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空气环境、噪声等)和污染源(全市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等)数据库建设,依托“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自然资源和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加载开发区县中小比例尺和市区大比例尺的环境地理信息资源库,形成环境质量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利用野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地球资源卫星数据,逐步建立全市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环境保护遥感动态监测和环境事故应急响应信息系统等。依靠政务外网、部门门户网站和互联网完善市局与区县局之间、市县局与企业之间的环境质量信息传输,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事故的在线管理,建立环境保护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建设容量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系统,逐步开展与环境保护业务相关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畜禽养殖、自然保护区等信息系统建设,依靠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开发环境信息公益性和市场化服务系统,改进环境政务管理和环保服务,优化我市投资环境,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绿色贵阳”。

建议市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市信息产业局、市环保局负责建设。

7.5.4.3. 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采用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以企业税务号码为纽带,建立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依据企业信用制度和规则,以金融、税务、工商、质监、财政、劳动保障、公安、司法、商务、通信、保险等领域企业信用信息为基础,包括企业基础信息、信用记录、公用事业缴费、纳税、犯罪、诉讼、还贷等信息和记录,促进贵阳市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改善信用环境,建设“诚信贵阳”。

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通过从政府各监管职能部门和其它中介机构收集企业信用信息,并基于信用数据模型和业务流程进行统一的整理、分析、汇总,通过中介机构评级,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和服务,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并提供浏览查阅,辅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实现对本市中小企业的信用调查、监控,并为发展和完善本市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一个服务体系,改善企业信用状况,规避信用风险,改善融资条件。

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以贵阳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为核心,依托政务网络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登记的静态信息,外汇管理、海关、税务等部门记录的企业各类经济行为的动态信息,及监管部门的检查和处罚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与整合,建立并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及系统,实现市工商、国税、地税、质检、海关、银行及互联网营运商的数据采集,完成市、县(区)与信用管理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初步建成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依托信用管理机构及其信用站点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服务,从而搭建整个贵阳市企业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全市企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最终建成全市完整的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

系统建设方式可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即项目分阶段完成。第一期实现市级企业信用信息数据采集、整合信息资料;第二期建设以市为中心,开放信息系统及平台联网接口,形成全市信用网络雏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

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议由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建设,会同市经贸委、商务局、质监局、人民银行等部门,负责提出建设和运维方案,并组织实施。

7.5.4.4. 市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市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建立信息畅通的疫病情信息报送体系,保证疫病情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统一平台、共享整合、理顺关系、规范管理”的原则,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公共卫生资源与医疗救治信息化管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管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化管理等,向全市卫生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审计、统计等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建设“舒心贵阳”。

建议市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由市卫生局、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建设。

完成期限和目标:2006年开始启动。2007年,初步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所有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2009年实现公共卫生信息体系覆盖90%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纵横贯通的四级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体系。

7.5.4.5. 市“数字民政”工程

市“数字民政”工程,依托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构建市局、区县局、街道和居委会多级管理服务机构的三级网络,规范民政部门各处(室、局)、各直属单位分管的民政业务的流程,建立分布式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用于数据分析处理的通用民政业务软件平台,开发运行在通用平台上的婚姻管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福利事业管理、双退服务管理、优待优抚安置管理、社区基层政权建设、救灾救济、民间组织管理、老龄工作、区划地名管理等各项民政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提供民政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以及查询服务,积极完善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信息服务、城镇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费用减免的教育救助信息服务和服务于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住房救助信息服务,让公众、特殊人群、弱势人群得到了全方位的民政便民服务。

市“数字民政”工程,建议由市信息产业局、市民政局负责建设。

7.5.5 其他重点系统建设

除了上述规划的项目之外,还建设为国家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提供网络化、数字化服务的“金财工程”、贵阳市人事局“工资数据保送系统”、采购与招标系统、医疗保险查询系统。

贵阳市劳动社保系统的建设内容与国家金字工程规划总体保持一致。在完成二期工程规定任务的基础上,三期工程将继续依托劳动保障部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其他险种和就业服务的本地化开发,全面涵盖保费管理、帐户管理等保险业务的各个环节,完善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建成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管理(含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保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社保与工商、税务、民政、银行、企业等部门的联网,依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完成资源共享和信息互换,强化就业服务。三期工程,做到“一级统筹、分级管理”,基本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强制推行”工伤保险,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

为使市电子政务建设迈上新台阶,将进一步组织实施其他全市重点应用系统建设,支持重点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此类建设任务将根据市发展战略和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划,遵循项目建设优先级别和市电子政务投资原则进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