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下)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5-01

 

8 投资运营机制和项目优先级别

我市电子政务规划的实施和部门项目的审批,不可能全面开花、齐头并进,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按照一定的项目投资原则和优先级别来实施。

8.1 基本投资原则

我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基本投资原则如下:

1、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投入为辅;

2、市级统一建设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统一政府办公系统、统一政府门户网站、关键性基础系统和跨部门的综合类应用系统、其他市级部门重要应用系统由市财政投资;

3、国家要求建设且需要地方配套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由市级财政、市县级财政投资;

4、市级要求建设且需要市县配套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由市县级财政投资;

5、鼓励自筹资金按照电子政务统一发展部署建设本部门的信息系统。

6、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可以度量的建设目标,具备有效的系统绩效评估机制

7、系统设计技术成熟,使用简单。

对于各政府部门自己要求建设,并要求市财政支持的项目,需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满足“项目建设优先级别”要求的项目纳入年度计划,由财政、发改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审批。

8.2 项目分类投资

贵阳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按投资效益划分为政府型、市场型和公益型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投资体制进行建设。

政府型的应用系统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手段。以政府投资为主,不排除同时以其他途径筹措资金。

市场型应用系统与城市区域经济建设直接相关,是贵阳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要素,对这类系统,主要是由各受益单位和建设单位以市场手段筹措或引进建设资金。

公益型应用系统具有广泛的共享价值和社会公益性。对这类系统,建设资金的筹措可以采取建设单位筹措为主,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扶持或政策倾斜的方法。在建设初期,政府可以投入适当的启动资金,出台优惠政策。

8.3 项目优先级别

对于各部门上报的政府信息化规划或者电子政务规划,将“项目建设优先级别”作为立项标准,确立扶持力度。

8.3.1 优先建设的项目

按照“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著”的原则,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优先考虑9类项目:

1、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共享度、集成度高且能纳入市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管理的项目;

2、能增加政府监管能力和税收收入的项目;

3、能大大提高办公效率、使用方便、为市领导决策服务的项目;

4、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收益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的项目;

5、能保障百姓生活、生产安全、利于“质量兴市”的社会监管项目;

6、能广泛提高城市弱势群体或农民素质的公共文化教育项目;

7、国家要求建设的重要项目;

8、政府已进行部分投资且急需和效益明显的项目。

8.3.2 缓建的项目

1、建设单位不完全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包括领导重视度、运行维护人员素质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环境);

2、服务范围窄小、建设思路不清晰、系统技术复杂、社会效益不明显的项目;

3、不能纳入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共享交换的业务系统;

4、要求跨部门、跨系统支持,但是本部门信息化程度尚不足的项目。

8.3.3 市财政不支持的项目

1、封闭独立的纵向网络建设;

2、严重重复建设的项目;

3、没有应用、不能共享的纯数据库建设项目;

4、业务流程稳定前景不明朗的项目;

5、各部门的新建机房类建设项目。

关于项目投资原则和建设优先级别,可以单列在《贵阳市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中。

9 保障措施

强调信息化基础工作先行的同时,将软性基础环境建设列为重点,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防范机制,建立全面的电子政务保障体系。加强电子政务保障体系建设,从资金、组织、人员、制度、技术、安全等方面全面保障电子政务的建设与运行。

9.1 组织保障

电子政务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部门间的利益调整,组织协调难度很大。为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按照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协同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推进信息化管理机构改革,调整、充实和完善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明确分工,共同推进,满足工作需要,确保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9.1.1 加强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

建议进一步明确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电子政务方面的职责,负责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领导、规划和组织工作,在电子政务方面的主要职责是:确定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目标,审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方案;审查和批准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任务和年度计划;协调各个有关单位的关系;负责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中的协调、监督和检查;对重大的技术、管理、规范和部门关系协调等进行决策。

建议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承担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具体工作,具体负责指导、推进和组织协调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预审批电子政务项目技术方案,制定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计划,配合市发改、财政等部门进行项目论证和资金拨付,负责项目实施中的协调、监督和检查,建立全市电子政务信息统计制度,对重大的技术、管理、规范等提出决策建议,并向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明确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的挂靠机构。

在市信息办下面设立政务协同推进组织,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协调和推动全市政务协同建设,提出协同机制,重要事项报请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审定。成员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信息产业局等部门相关领导组成,组长由市信息办领导兼任。建议由专门的电子政务部门承办市电子政务协同推进组织委托和交办的工作。

为了加强电子政务技术和政务方面的咨询和领导,设立项目专家工作组。由信息产业局技术委员会、贵阳市信息化技术专家,并聘请国内电子政务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项目专家工作组直属市信息办,负责电子政务总体性工作的组织、计划和技术指导,从技术角度审定总体方案、系统标准和政策法规,审批业务应用系统的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等技术文件等。项目专家工作组下设方案研究、政务管理、标准研究和政策法规四个组,具体负责项目总体技术方案、政务流程、系统标准和政策法规的指导和技术审定。

此外,加强县、区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建设的协调督促工作。加强对各区县市信息化规划、建设、实施和管理的指导。区县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制。制定和完善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例会制度。加强项目具体实施单位和协作单位的管理。

9.1.2 依托市信息中心组建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9.1.2.1. 组建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网络平台

依托市信息中心,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克服政务网络平台整合的体制障碍,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规划、设计和整合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负责规划、设计、调整、分配和管理电子政务网络的域名、IP地址和虚拟专网,负责审查各部门上报的电子政务项目技术方案,负责初审内网网络安全保密方案和内网接入单位的技术方案,负责市政务内外网平台的运行、管理、维护和服务,负责市政务内外网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并配合相关部门检查各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负责按照秘密级计算机网络管理要求对政务内网和接入单位计算机或者网络进行管理,为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提供网络服务、安全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负责管理各级各部门的托管服务器和虚拟主机,为各级各部门使用和维护部门局域网提供技术指导。

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还负责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和网络设备的容灾备份工作,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在灾难性故障发生时无间断服务。

9.1.2.2. 建议设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政务信息资源

建议整合现有机构,在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下面设立相应机构,履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和管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建立基于元信息的统一编码、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相关标准,集中管理全市基础性、战略性和公共性政务信息,负责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目录服务,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各部门数据库互联、异构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目录服务实现跨部门的数据查询和共享,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市级层面的整合,运行并维护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市全局性和关键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完成对政务数据的转换和传送的集中统一控制和规范管理,满足在不同的通信方式和不同数据格式的政府部门交换数据的需要,解决政府各部门内操作系统、应用平台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数据存储平台和数据格式的不统一问题。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将根据需要逐步建立容灾备份中心,应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以适应政府内部业务处理的实时性和对公众服务时间不间断性的要求。容灾备份中心主要完成数据交换中心的数据的定期备份,在灾难性故障发生的时候提供应急服务的功能。容灾备份中心,将根据国际规范和贵阳市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其中包括位置选择、设备选型、功能性能设计等。

9.1.2.3. 建议设立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政府数字证书和政务密钥

建议以机要局和信息中心的技术力量为基础,在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下面设立相应机构,履行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的职能,为全市各级电子政务系统和用户提供统一的政府数字证书,同时也将为电子商务、网上金融、网上证券、网上办公等提供安全可靠的认证和信任服务。负责对用户的电子证书的发放、入网认证、密码管理、密钥管理和可信任时间戳的管理,负责对政务内网应用系统的密钥管理,为政务外网提供在线认证和数据加密服务,实现电子政务的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保障电子政务的应用安全,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应用支撑平台。

9.1.3 建议调整信息化管理编制

为了理顺全市信息网络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网络信任安全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满足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需求,满足电子政务工作需要,避免全局性业务系统和重要信息资源建设中出现分散、无序、重复的局面,需要解决电子政务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加强电子政务管理力量,调整信息化管理编制。

信息化管理编制的调整,建议结合全市政府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电子政务人员编制,重点增加财政预算管理事业编制人员,明确岗位职责,设置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落实挂靠单位,充分考虑现有力量和扩充力量的融合,保障电子政务统一网络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等职能和电子政务规划的落实。

鼓励区县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公开招聘专门的计算机维护人员。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逐步调整编制,满足工作需要。

9.1.4 市级各部门和县(区)政府设立政府CIO

政府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由具有政务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素质的高级行政领导兼任,专门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业务系统共用、政务流程优化再造等工作,CIO直接对部门一把手负责,并接受市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的业务领导。

9.1.5 推动政事分离,实现工程的代建代运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政府部门和信息中心的分离步伐,将信息中心的行政职能剥离给相关政府部门,加速信息中心的技术咨询服务、网络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服务等的社会化进程,规范信息中心的管理体制。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推行工程代建代运制。政务部门负责梳理和提供业务需求和变更需求,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实行市场化。由专业部门(包括信息中心、企业和其他专业机构)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具体建设和运营。

9.2 制度保障

依靠行政规定、技术规范和各级标准来建立和健全我市电子政务规章制度,重点包括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管理、安全认证、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和相关标准规范等,逐步规范部门自行开发建设应用的电子政务系统,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顺利进行。

9.2.1 拟订《贵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规定》

规定部门间信息的交换、共享、整合、应用的机制和规程,明确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环节和责任部门,解决政府信息共享的人为限制和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按照部门职能和应用需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建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并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9.2.2 拟订《贵阳市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明确电子政务项目从论证、立项审批、实施到验收的管理流程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对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统筹规划、分别建设,统而不包,推行建设监理体制。

政务信息化工程采用两级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总体工程为一级管理,业务应用系统为二级管理。一级管理向贵阳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二级向市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负责。各级管理都要切实做好经费使用管理、财务审计管理,保证项目经费的专款专用。

9.2.3 拟订《贵阳市政务数字证书使用管理办法》

规范行政机关电子政务认证业务规则、政务数字证书的使用和管理等,促进电子政务信任体系的建设,为建成市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并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9.2.4 拟订《贵阳市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办法》

将各级、各部门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功能、管理职责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为市政务门户网站及政府部门网站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9.2.5 拟订《贵阳市网上联合审批管理规定》

对网上联合审批的流程、数据格式、时效、接口等进行规定,为“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9.2.6 拟订《贵阳市政府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规定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公布、使用的过程和相关部门职责,为解决企业信用系统信息来源问题和建设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提供制度保障。

9.2.7 拟订《贵阳市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

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协调制度。实习信息办、信息产业局、财政局、发改委负责区域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立项审批,明确由信息产业局负责项目的建设规划、监督验收等管理协调职能。实现信息化项目运行服务的规模化、规范化、效能化和经济化。

电子政务项目采用总系统、业务应用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子系统三级课题负责制。

总系统为一级课题,业务应用系统为二级课题,业务应用系统的子系统为三级课题。各级课题负责人均对本级课题及下级课题负有全面责任。上级课题对下级课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及协调。下级课题每年均按规定的内容向上级课题负责人提交年度总结报告,课题结束时呈报课题研究工作总报告及技术报告。

9.2.8 拟订《贵阳市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评估办法》及相关标准

为加强管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保证政府投资效益,完善经济调控指标和政绩考核内容,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划、推进力度大小、主要经济指标等纳入对各县区、市直部门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电子政务项目实行科学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定绩效评估评估办法和相关评估标准。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情况建立检查评估制度,检查评估结果定期向贵阳市信息化领导小组进行汇报,与各信息化建设单位的年度目标挂钩。不断改进考核和奖惩机制,并以此作为各级领导和干部提拔、任用的考核内容之一。

9.2.9 制订贵阳市电子政务规范体系

启动贵阳市电子政务规范制订工作,指导各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开发。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电子政务规范体系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履行国家电子政务相关标准规范的实施和监督、地方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备案等职能。

电子政务规范制定工作要在遵循《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贯彻落实国家和贵州省相关标准的同时,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已有的内部网络环境和各级政府及各委、办、局现有资源,考虑技术发展趋势、政务信息量增长的需要,参照国家标准规范,适时制定贵阳市电子政务相关规范,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根据贵阳电子政务的地方特殊需求,在网络通信、数据和系统规范、应用业务、网络安全、安全认证规范等方面有针对性制定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

根据需要,为保障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和其他重要业务系统的有效应用,可制定其他规范。

9.3 安全保障

根据中办《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采用积极防御和综合防范战略方针,通过信息网络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我市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9.3.1 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领导。

建立全市统筹协调、各司其职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管理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逐级建立并认真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9.3.2 推行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标准规范的要求,贯彻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突出重点(国家保护重点和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内分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和评估,划分保护等级,提出系统的安全隐患和技术整改措施。

重点保护党政机关办公系统、金融、税务、工商、海关、能源、交通运输、社会保障、教育等基础设施的信息系统、国防工业、国家科研等单位的信息系统、公用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信息网络中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互联网网络管理中心、关键节点、重要网站以及重要应用系统和其他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

根据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在试点的基础上,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实施五个不同级别的安全等级保护,区别重点进行信息安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主管部门及其建设、使用单位应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效费统一、合理保护”的原则,进行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是在我市的一些重要政务部门对一些关键的计算机系统作风险评估。

9.3.3 加强信息安全测评体系的建设。

根据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的测评与评估体系,组织有关专家对对重要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测评。

9.3.4 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从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等层次保证政务内外网物理传输介质的安全,实现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物理隔离;通过配置交换机参数构建虚拟局域网,对不同安全级别的物理和逻辑网段进行有效的分割和隔离;通过子网定义、路由控制、网关控制、网络级别划分与控制等手段来提高网络的安全功能。

应用由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病毒防治系统、Web信息防篡改系统等组成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建设党政部门计算机病毒防治与服务体系。

9.3.5 建设信息安全监控体系

配合金盾工程,逐步建设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监控体系、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电子信息保密监管体系、网络侦控与反窃密体系、网络监控、预警与反击体系等,逐步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

9.3.6 建立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

基于PKI/PMI数字证书,实现电子身份认证、授权服务、密码管理、密钥管理、可信任时间戳服务等,对重要数据库和业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对公众网络用户实行安全证书发放、入网认证、证书查询验证服务,建立网络信任域,建设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

9.3.7 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制订容灾与备份、传输、审计、用户角色认证与用户管理、用户权限与应用访问、数据加密等一系列安全策略等,建设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响应队伍,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信息安全员持证上岗等制度;制订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发布登记制度、信息内容审核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

加强对网络媒体信息内容的安全管理,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9.3.8 加强电子政务工程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新建或改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要同步规划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9.4 服务保障

9.4.1 技术服务保障

全市电子政务的网络技术服务保障由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管理,鼓励和支持服务分类外包。

服务内容包括:政府网络硬件系统维护、网络资源的管理、系统安全保证、政府数据库安全、政府局域网的规划、为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支援、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培训等。适时设立统一的技术服务咨询电话。

9.4.2 日常服务保障

各级、各政府部门的网络系统产生故障时,依托各职能部门的网络管理员为本部门提供日常维护服务,保证各个职能部门内部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可以为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支援。

9.4.3 技术联盟保障

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会同市内、国内著名的IT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高校结成贵阳市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联盟,成立政府IT援助支持中心,负责全市各职能部门局域网、传输网络、反黑客、应急响应、业务数据库、应用系统等的技术援助支持及信息技术人员再培训。

9.5 人才保障

9.5.1 培育电子政务专门人才

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大胆创新,利用政府雇员制、技术岗位和业务岗位轮换、高校进修、联合培养、干部基层挂职、毕业生定向锻炼、研究生实习等方式,培育既懂信息网络技术,又熟悉政府整体工作流程的电子政务专门人才,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吸引和造就电子政务专门人才的机制。

坚持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不断调整各学历、专业、年龄和职务层次人员的结构,保持动态合理平衡。

深化电子政务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聘任制,全面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岗位聘任制;大胆使用各类人才,敢于破格启用年轻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试用、末位淘汰、待岗转岗或辞退降职等办法,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及科研院所的优势,成立专门的贵阳信息技术学院,配合贵阳市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各类高、中、初级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梯次培养计划。

建立高级人才交流机制,积极开展国际间人员交流活动,通过项目合作、留学、挂职锻炼、论文研究等形式,鼓励国内外专业人员以多种方式来筑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

建好、管好、用好“信息产业部贵阳信息技术培训基地”。

结合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依靠我市高校和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中造就一支电子政务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队伍。

9.5.2 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

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是对有关干部、公务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的培训,确保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理念、掌握信息技术、熟练使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分为全市党政部门各级领导、全市党政机关公务员、党政机关电子政务专业技能部门主管和技术人员三类培训。电子政务培训纳入公务员政绩考核。充分发挥贵阳信息技术培训基地的作用,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合建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提高公务员电子政务技术水平。

党政部门各级领导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的作用与意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与原则;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电子政务政策法律与制度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组织领导与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基本使用知识。电脑结构原理;指法;拼音输入法;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查杀病毒;文档打印;通过电子政务信箱收发电子邮件等。

党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概述;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操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使用知识等。

党政机关电子政务专业技术部门主管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建设规则和实施;电子政务工作案例;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电子政务计算机网络系统操作;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系统的主要设备安装及使用维护;数据库管理与备份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系统开发技术等。

9.5.3 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

鼓励我市各级各部门采用各种形式利用专家学者、公司专才的智力资源,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加强我市政府业务咨询和代理机构的培育,支持与电子政务专业咨询机构和合作,加强电子政务软课题的研究,利用第三方主办的政府门户网站评估评比和部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

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作为思想支撑体系,将企业营销的先进思想引入政府政务中,为政府政务进行战略指导和战略咨询,协助政府更好的推动电子政务,利用电子政务促进城市营销,提升城市品牌。

充分发挥贵阳市信息协会和贵阳市软件行业协会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政策、信息化安全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工作。

9.6 资金保障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特别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逐年增加投资。资金筹措方式主要有:政府投资,建设单位和国内企业投资以及引进外资等途径。

9.6.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我市电子政务的现有投资远不能满足建设要求,应每年继续从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政务信息化建设,并保证逐年加大对电子政务投入在市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增加比例不低于上年资金总额的20%),健全部门预算机制,规范资金预算项目,推动各区、县(市)财政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拓宽资金筹措方式。

政府投资主要发挥重要启动和保障作用。部分项目需要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由建设单位,国内企业自行解决,有条件的项目和领域,积极吸引外资。

对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信息库建设工程,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范围,逐年投资,分步实施。

9.6.2 加大申请国际组织、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深入研究国际组织信息社会建设项目规划、国家和省十一五信息化、电子政务专项规划,结合本地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和试点项目规划,精选有可能纳入国家和省总体框架的项目,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提前启动小规模试点,通过软课题研究或者委托试点的方式预先开展项目应用理论研究,主动沟通中央政府相关部委和省有关部门,配合国家和省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完善项目设计方案,加强项目上报力度,采取联合立项和地方试点的形式,主动纳入国家和省相关项目地方试点工程,争取国际组织信息社会建设资金和其他资金的扶持。

9.6.3 扩大政府内部共享范围

逐步扩大电子政务网络设备、系统软件、数据库在政府系统内部的共享使用范围,规范共享责任和共享机制。

9.6.4 适时组建贵阳市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在条件的成熟的情况下吸引企业和民间投资,成立贵阳市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贵阳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资金筹措、投资管理、运营监理、经营管理等,借助企业的人员、经验、技术和资金力量参与建设,保障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稳定发展。

9.6.5 发挥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坚持“政府采购”原则,制定对本地化电子政务产品同等优先的采购政策,扶持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继续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加大政府采购规模,优先采购国产产品和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社会融资和利用外资等为支撑的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特别是争取利用国外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吸引各种基金组织的投资。研究风险投资的特点,制订优惠措施,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风险资金参与到贵阳市电子政务建设。鼓励本市和外地企业、民间组织及个人投资电子政务建设,调动、保护和发挥其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积极性。

通过银行专项低息贷款、债券、股票等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电子政务建设资金。

在电子政务立项、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过程中,统一理清建设部门、委托部门、使用部门和收益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市直和县(区)部门之间的权责,以网络系统资源存量和统一平台增量建设带动新业务系统,加强与电信运营商、IT厂商和咨询公司的沟通工作,探索电子政务系统外包、招投议标、托管、合作等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创新经费统筹方法、政企合作模式。

10 年度推进计划

10.1 2006年度推进计划

启动电子政务的建设,整合电子政务网络信息资源,为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打下基础。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逐步搭建统一网络平台,连接市、县(区)二级网络,组建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初步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开始启动政府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试点工作;拟定电子政务规章制度制订规划、市电子政务规范体系规划、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规划、重大电子政务工程规划等;在市直机关建成统一的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 完成党政机关部门领导电子政务知识培训。

这一阶段主要以全市政府系统首批电子政务试点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信息产业局、市招商局、市国土资源局共七家(其中重点是政府办公厅)为建设重点。主要任务有:

在市级部门和县(区)政府进行设立政府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试点;

拟定电子政务规章制度制订规划;

拟定贵阳市电子政务规范体系规划;

拟定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规划,启动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一期工程,在市直机关建成统一的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

制订“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规划;

制订贵阳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完成全市党政部门各级领导的电子政务培训;

组建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设立统一的技术服务咨询电话;

开展贵阳电子政务的调研工作;

编制贵阳电子政务规划书;

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逐步搭建统一网络平台,完成统一网络平台一期工程;

初步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10.2 2007年—2008年度推进计划

基本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实现全市和县(区)党政机关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完成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加载,初步政务信息资源和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整合;初步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部门;在市直机关建成统一的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建成党政内部信息门户,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整合全市统一的政务门户网站系统,规划一批重点业务系统和重要政务信息库,建成全市统一的“一站式”审批系统,基本搭建起面向社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启动,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建立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全市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机构,完成党政机关部门领导和专业队伍的电子政务知识培训。

这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有:

组成电子政务管理部门;

组建政务协同推进组织;

设立项目专家工作组;

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组建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

建设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平台,组建市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部门;

组建贵阳市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联盟,成立政府IT援助支持中心;

组建贵阳市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调整信息化管理编制;

完成全市党政机关公务员、党政机关电子政务专业技能部门主管和技术人员培训;

在市级各部门和县(区)政府设立政府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

启动电子政务规章制度制订工作;

成立电子政务规范制定小组,启动贵阳市电子政务规范制订工作

启动统一网络平台二期工程,覆盖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军分区系统,贯通市县二级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平台提供安全保障;

完善“金字工程”、其它业务部门新建的全局性和关键应用系统、已建的重要应用系统向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迁移;

建设贵阳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初步建立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

启动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整合建设统一的市政务门户网站系统;

完善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公文流转和交换系统二期工程,推广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

建设党政内部信息门户;

建设党务内部信息系统;

启动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全面启动市政务呼叫中心一期工程;

启动社区公共服务系统试点工程;

开展“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试点;

启动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试点;

建设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

建设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信息系统;

建设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

建设市教育资源库;

建设涉农信息资源集成和协同服务工程试点工程;

建设市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市“数字民政”工程;

建设“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

完善“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综合管线管理系统;

建设“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

10.3 2009年—2010年度推进计划

将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一级,建成涵盖全市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市、县(县)和乡镇三级政府网络的互连互通; 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推广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机制,完善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将政府各部门的重要信息资源和全局性、关键应用系统纳入到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实现政务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统一,促进党政部门业务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向社会开放政务信息资源,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福利性开发和市场性开发,推动内容产业框架的建设;推广和完善政府办公系统,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全市政府系统办公的自动化和科学决策化;

继续组织实施“金字工程”,规范、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加快基于信息共享的部门业务协同进程,建设一批跨部门的综合业务系统,提高政府“指挥、协调、调度”的综合能力;建设和完善一批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完善“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大力推进网上办事和网上服务,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规范电子政务管理,基本形成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运维、监督、审批和评估的良性机制。

这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有:

建设县(区)级横向网络,整合和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

完善“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实现市直部门和各县(区)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主要审批业务在线受理和并联审批;

进一步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

建立容灾备份中心;

建设市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建成涵盖全市和各县(区)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

建设数字档案系统;

建设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

完善“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

推进“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应用;

完善各业务系统。

10.4 项目总体汇总

项目情况总体汇总如下表(资金情况基于业内概算,规划和机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不包括在内)。

项目 内容 时间 预算(万) 牵头单位

统一网络平台一期工程 搭建安全平台,连通市、县网络 2006年—2007年 30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 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系统,基础编码、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等 2006年-2010年 26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和市政府办公厅

安全认证与密钥管理平台 2006年,启动试点,2007年,总结推广,2010年基本普及。 2006—2007 20 贵阳市CA认证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一期工程 完成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30家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定制开发 2005年12月—2006年10月 96 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

市政务呼叫中心(政务110) 可研报告,开工建设 2006年—2007年 50 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产业局、运营商

统一网络平台二期工程 涵盖党政军等系统,市县统一网络平台,建立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007年—2008年 35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

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二期工程 实现公文流转和交换,非涉密公文录入综合信息资源库的非涉密公文库 2007年-2008年 100 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

综合信息资源库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非涉密公文数据库、多媒体资料数据库、市情信息库、档案资料数据库、历史公共文献数据库和核心业务数据库等 2007年-2010年 20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市政府办公厅

党政内部信息门户 建立内网统一门户,实现单点登录、身份认证,构建全市党政内网统一信息共享平台 2007年—2008年 52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

党务内部信息系统 党务组织机构管理信息、党员管理信息、干部人事信息、党务办公业务信息、党建信息、统战信息等上网服务 2007年—2008年 100 市委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

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检、海关、银行等和其它中介机构的企业信用数据的采集,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平台 2007年—2008年 180 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信息产业局等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按照行政分层和行政网格模式整合基础公共服务资源和联动服务,依靠社区公共事务呼叫中心和市民卡系统为居民和家庭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公共服务。2006年试点,2007年总结推广,2010年完成 2006年—2010年 280 信息产业局、市民政局等

“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 依托行政审批中心和服务大厅,实现在线受理和并联审批。2008年实现全市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电子表格在网上百分之百公开和自由获取,2010年之前,实现过半数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 2007年—2010年 450 市发改委、市信息产业局、市招商局、市监察局

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信息系统 完成行业办公、景点信息查询、旅游服务查询、景区景点动态数据库、旅行社动态数据库、服务投诉受理、“数字贵阳”工程中的空间地理库加载旅游地图和景点定位、全国和全球旅游业协同服务等 2007年—2008年 160 市信息产业局、市旅游局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 整合涉农网络信息资源,创新低成本的信息网络终端和接入方式,降低农村基础电信服务成本,扩展互联网服务,实现信息网络资源在新农村基层的服务延伸。2006年试点。2008年,总结推广。 2006年-2008年完成首期项目-“新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2009年—2010年,完成二期项目 780 市委组织部远教办、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

市教育资源库 建成包括中小学课件、农技、信息技术、党课、普法、学历教育课件等在内的教育资源库,实现市、县、校三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2007年—2008年 120 市教育局、市信息产业局

市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2006年启动,2007年,初步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卫生信息共享交换。2009年实现公共卫生信息体系覆盖90%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四级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体系 2006年—2009年 380 市信息产业局、市卫生局

市“数字民政”工程 依托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构建三级网络,建立分布式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通用民政业务软件平台,开发和完善婚姻管理、城市低保、社会救助、双退服务管理、优待优抚安置管理、救灾救济等民政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民政信息查询和资金支付服务 2007年—2008年 380 市信息产业局、市民政局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 基于贵阳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全市预警和应急救援系统平台和机制。2006年初步搭建综合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相关系统和数据库的互联,2008年基本建成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的大型分布式数据仓库。2010年全面建成 2007年—2010年 45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各相关部门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 在《贵阳市数字化地籍测绘与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七个子系统,包括建设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详查子系统、建设用地子系统、土地监察子系统、土地规划子系统、 土地交易子系统,完善城镇地籍管理子系统 2007年—2008年 140 国土资源局、建设局

完善“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综合管线管理系统 在《贵阳市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地形图库管理、管线规划分析、管网管理、事故处理等九个子系统 2007年—2008年 850 规划局、建设局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 依靠车载终端、网络传输系统、管理调度中心,实现车辆的管理、监控、调度和控制,为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提供服务。重点安全监测车辆纳入强制服务范围。 2007年—2008年 170 交通局、信息产业局

统一网络平台三期工程 完善县(区)级横向网络,整合市、县、乡三级政务网络,最终建成安全的政务统一网络平台 2009年—2010年 40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

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 在2006年启动的《企业法人基础信息建设、共享和应用》系统基础上,建设市级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实时数据交换与共享 2006—2008 180 市信息产业局和质监局

市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监测点,建设监测监控虚拟网,依托贵阳GIS加载环境地理信息资源库,建设环保信息系统 2009年—2010 年 280 市信息产业局、市环保局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辅助决策服务系统 数据挖掘,信息监管,三维浏览,趋势预测,为领导辅助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2009年-2010年 75 市信息产业局

完善“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 在《贵阳市规划设计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成并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房地资源信息系统 2009年—2010年 80 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和市房管局

合计 6883

10.5 年度项目汇总

根据年度序列排列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如下:

时间 项目 预算(万) 牵头单位

2005年12月—2006年10月 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一期工程 96 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

2006年—2007年 统一网络平台一期工程 30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

2006年-2010年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 26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和市政府办公厅

2006—2007 安全认证与密钥管理平台 20 贵阳市CA认证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2007年 市政务呼叫中心(政务110) 50 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产业局、运营商

2006年—2010年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280 信息产业局、市民政局等

2006年—2009年 市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380 市信息产业局、市卫生局

2006年—2008年 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 180 市信息产业局和质监局

2006年-2008年完成首期项目-“新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2009年—2010年,完成二期项目 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 780 市委组织部远教办、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

2007年—2008年 统一网络平台二期工程 35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

2007年-2008年 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二期工程 100 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

2007年-2010年 综合信息资源库 20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市政府办公厅

2007年—2008年 党政内部信息门户 52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

2007年—2008年 党务内部信息系统 100 市委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

2007年—2008年 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180 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信息产业局等

2007年—2010年 “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 450 市发改委、市信息产业局、市招商局、市监察局

2007年—2008年 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信息系统 160 市信息产业局、市旅游局

2007年—2008年 市教育资源库 120 市教育局、市信息产业局

2007年—2008年 市“数字民政”工程 380 市信息产业局、市民政局

2007年—2010年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救援系统 45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各相关部门

2007年—2008年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 140 国土资源局、建设局

2007年—2008年 完善“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综合管线管理系统 850 规划局、建设局

2007年—2008年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车辆调度与监控系统 170 交通局、信息产业局

2009年—2010年 统一网络平台三期工程 400 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中心

2009年—2010 年 市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280 市信息产业局、市环保局

2009年-2010年 “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辅助决策服务系统 75 市信息产业局

2009年—2010年 完善“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 80 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和市房管局

合计 6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