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张彦中 吴旭 李强 5月的北京,花团锦簇。京西宾馆内,春意融融。中宣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在这里联合举办军地英模和科技界代表学习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先进事迹座谈会。来自军地英模和科技界8位代表,畅谈了学习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先进事迹体会。大家表示,要以他们敢于担当、矢志创新的科研精神为榜样,争当信息化建设时代先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挺立潮头敢于担当
拥有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全国最年轻的“863计划”专家,总参最年轻的“全军科技拔尖人才”;200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6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骄人的业绩让人赞叹,更引发人们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团队如此卓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在发言中深有感触地说,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责任和担当,让这个科研群体变得强大有力。责任和担当,让他们拥有不竭的创新动力和超越能力。责任和担当,让他们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感悟的灵魂。这个研究所涌现出如此众多的优秀人才,不是偶然的。“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境界,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他们是一支勇于创新的团队,是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开路先锋。“英雄试飞员”、空军某部副部长李中华感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研发,抓住了信息、火力和机动为一体的新一代作战系统的核心,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综合集成的要求,有效打通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脉络。只有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才能加快推进军事训练转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骆光明说:“作为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真切地见证了该所这20多年来的发展,广大科技人员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牢记军人使命,以科技强军为追求,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成为我军科技战线上的一面先进旗帜。”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学习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的先进事迹,必须以过硬的创新能力投身信息化建设。”“首届全国十大发明家”、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肖龙旭感到,他们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攻关历程,展示了军事科研单位的创新勇气。要学习他们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独辟蹊径的精神,用新观念破解新难题,用新办法推进新发展。自主创新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走向全面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胡主席曾多次强调,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中国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与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有长期科研合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根据亲身经历有感而发:“他们在研究大型复杂信息系统方面,走出一条成功道路,这是自主创新精神深刻而具体的体现。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创造的联合攻关的理念、机制和组织形式,为我们开展协同攻关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成功道路。”
联合攻关,实现科研与战斗力的“无缝链接”,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张良欣联系探索海运补给专业信息化建设实践感慨地说:“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我们也将大力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海军各项海上运输补给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装备和技术保障。”
痴迷执着甘于奉献
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始终把个人的人生追求与部队建设的需要统一起来,淡泊名利,心无旁骛,默默奉献。
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激励着他们在科研工作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巾帼发明家创新奖”获得者、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马秋禾说:“作为共产党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坚守信仰、永葆本色,就要像他们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高地,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投入到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中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军队的非凡业绩。”
在平凡岗位上,能够尽心尽职完成每项工作;面对国家的召唤,能够不计个人得失,奉献智慧,这才是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最好实现。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董芳激动地说:“作为一名高校研究生,不仅要学习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努力攻克难关的精神,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计个人得失专心致力于科研事业,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