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思维拓展体系作战能力生成路径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5-10

  基于网络是技术问题,也是研究未来作战的思维方法和哲学工具。应当转变单纯的线性、机械化思维,应用复杂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作战实体抽象为节点,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抽象为连接,把作战体系抽象为复杂网络,以复杂网络的思维和视角探索和观察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拓展体系融合、效能聚合的体系作战能力生成新路径。

  建强节点:构筑灵活适应的能力基石

  按照复杂网络系统的观点,任何规模的作战单元、要素,均可抽象为体系作战系统的节点。而节点是战斗力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其功能和布局直接影响和制约作战网络的整体效能。应当着眼体系作战要求,建设一批具有不同功能,既可随机组合、效能聚合,又能自主适应、一体行动的节点,为作战体系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

  注重节点的网状部署。应遵循组织结构的网络化逻辑,着眼整个作战区域合理配置战略、战役、战术力量节点,形成陆海空天电各个维度、远中近各个距离的一体化布势,产生作战力量的联动效应、匹配效应及快于对手的速度效应。一是发挥骨干节点的辐射功能,以指挥机构、新型作战力量、重点任务部队等骨干节点为中心,依任务分方向网状配置其它节点,做到点线面有序联接、战略战役战术有机衔接、前后方整体联动。二是发挥信息节点的融合功能。以侦观系统、通信枢纽、情报信息中心等节点为纽带,将各类传感器、指挥中枢、作战力量和武器平台融合贯通,达成兵力、火力与电磁力量等无缝链接的一体部署。三是发挥基地节点的支撑功能。以此为依托进行力量的前伸配置,形成功能完备、打防结合的力量布局。

  突出力量的模块建设。即解决节点内的力量重构和排列组合问题。一方面,种类要多样。灵活性来源于多样性,应根据作战任务、作战对象、作战环境等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科学编组情报侦察、指挥控制、通信及电子对抗、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模块。另一方面,能力要多元。能达成同一主体多种能力、一种力量多种用途,能根据任务需要进行裁剪和拼接,对能力要素和组合形式进行随机调整,做到既能“一对一”,也能“一对多”。

  强调节点的动态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要求各节点增强自适应性和柔性,成为智能化的主体。一方面,各节点应在学习中适应,能根据战场环境发展变化,优化调整组织结构,灵活运用战术战法,并在遂行任务过程中积累经验,锻造独立作战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应对多元化和个性化作战需求。另一方面,应在动态中聚优,在准确的时机将聚焦的作战效能精确释放于目标,保持战场的主动权。

  稳健连接:在关系重塑中编织网络经纬

  从网络的观点看,作战体系网络由承载网、关系网、行动网三个层次构成。承载网即信息技术网是基础支撑,是其它网络相互联系、发挥功能的具体承载;关系网是核心,理顺关系才能促成节点顺畅链接、有效交互,出执行力战斗力;行动网是关键,是关系网和承载网组织运行的物化表现,也是整个作战体系的重心之所在。连接是作战体系形成的前提,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重塑作战关系,顺畅节点连接,实现技术与战术、思想与行动的高度融合。

  以联通承载网为基础。承载网是传导信息的网络,是各作战系统有机连接的物质基础。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总体设计,实现点与点互动、环与环相接、链与链紧扣,促成作战体系的有机融合。一是以推进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搞好信息建设的总体设计,通过内部集成、外部整合等方法,架构武器平台、作战要素、作战体系等信息系统,使其具有统一的数据规范及标准的数据接口,实现各维战场信息互联互通。二是以信息的高效流动为核心,优化信息链路,顺畅纵向联接、横向一体的网状连接,使各作战单元有效地聚、自觉地联、主动地融。三是以功能的有机耦合为目标,依据力量要素在作战过程中的内在作用,科学设计功能模块,规范信息流转方向,合理编配,巧妙链接,实现功能上的“1+1>2”。

  以理顺关系网为核心。理顺关系是各作战单元、要素有序顺畅链接的前提和核心。信息化战场,应围绕适应作战体系能力生成和需求持续变化,调整改革作战体系的组织关系。一是优化作战体系内的控制关系。指挥控制的目的在于高效,更在精确;在于快速,更在于实时;在于任务简令,更在于动态随机。应确立主动自适应的指挥控制观,即根据战场态势和作战任务,由处在网络中最佳节点的指挥机构实施指挥,提高指挥控制的灵活性,提升战场态势的响应速度;应依托扁平化网状体系结构,实行分布式决策、并行化作业,替代程式化指挥,实现指挥效能倍增。同时,通过选择式干预及时纠偏,确保上级作战意图的实现。二是创新作战单元间的协同关系。改变以往计划协同为主的协同方式,各作战实体基于网络建立横向联系,根据作战进程进行共商互访,依据战场态势临机自主协同,实现联合行动、联动作业。三是改进保障实体与作战力量间的保障关系。在保障效能这一“无形指挥棒”调度下,打破事先计划、逐级申请的传统被动保障模式,逐步实现保障方式由“计划推送”到“按需提取”的转变。

  以贯通行动网为目标。优化网络连接、达成网聚能力的关键,在于对作战流程的创建、整合和再造,架构起物质信息能量并行流动、高度融合的效能链路和网络体系。一方面,应畅通作战行动网,以建立侦、控、打、评一体的作战链路为关键,按照矩阵结构原则,构建战场感知、机动、打击、防护等整体联动的连通网络,少阻力、无缝隙地衔接各作战单元、要素、系统,消弭相互间作战缝隙,牢牢掌握战场对抗的自由权。另一方面,应打通保障行动网,以建立多级一体、联合实施的新型保障模式为核心,构建保障实体物联网,将所有装备平台和保障资源接入网络,横向上连通作战、后勤和装备系统,纵向上分层建网、逐级融合,在保障源与保障对象间构建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的直达通道,实现需求实时感知、资源可视掌控、配送精确定向、行动全程调控。

  优化运行:以机制作用促成能力涌现

  复杂性科学原理表明,简单规则即能管理、演绎复杂系统;规则机制的细微调整,则可带来结果的巨大变化。作战体系的高效有序运行,既要健全完善和固化已有机制,更要与时俱进,创新支撑能力聚变的新机制,从而促成体系作战能力的涌现跃升。

  节点辐射、区域联动机制。一方面,在以关键节点为支撑的网状布局、交集分布基础上,按照战术节点覆盖本级作战区域、战略战役节点按需随机支援的原则,建立“一对多”的辐射式作战布势。同时,强化小节点、大作为的网络观念,增强一般节点依网作战的硬实力和能动性,以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将部队的战斗力释放到最大。另一方面,依托多网融通的网络体系,实时感知需求信息、掌握战场态势,有效链接各类侦察监视、指挥控制和武器平台系统及战斗人员,实现作战区域内跨空间、跨级别、跨军兵种的优势互补和整体联动,使信息、物质与能量能够更灵活、更协调、更自如地配置和流动,生成具有倍增效应的体系作战能力。

  力量下沉、动态聚焦机制。在传统战略战役战术层次交叉的背景下,围绕提高作战时效,下沉力量资源,达成体系对个体的优势,实现作战能力的最优解。一方面,尽可能将战略战役力量向战术层面加强,将作战和保障、军队和地方等资源向战术末端倾斜,做到资源下沉一线、力量配强一线,最大限度地满足一线作战和保障需求。另一方面,遵循目标牵引、需求拉动原则,依托网络强大的连通性和耦合性,精确预测、快速计划与动态重组作战力量,就近就便快速调度和聚合作战资源,在同一任务目标和统一规则下实施分布式集群作战,蜂群似地发起攻击,大大增强控制战场空间的能力和整体作战效益。

  随机重连、优先支援机制。研究证明:在复杂网络的恰当位置和重要部位之间,增加一个直接的连接,网络效果能增大18.7%;增加新的节点,网络效果则能增幅31%。未来体系作战,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支撑,依据战场需求、任务性质和能力现状,在各层级的节点之间建立直接的支援协同机制,缩短指挥和行动的最小路径,同时应注重发展和增加新型作战力量节点,以增强整体作战效果;另一方面,应以重点目标、重要时节、遂行关键任务的部队为主,使之优先享有重要信息、力量加强和作战支援,确保主要方向、重点部队、关键战局能率先达成作战意图和完成目标任务。

  权限下放、自主行动机制。在网络化作战体系中,各作战实体必须在宏观控制下,根据战场环境和外部信息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行为,自主决策、自主行动。一方面,应分解下发指挥权限,赋予一线作战单元更多权限自由。上级指挥员应从“保姆式”指挥中解脱,以主要方向、重要部位、核心力量和关键时节控制为重心,以更多的精力进行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把决策权和主动性留给正确的一级――最基层的一级”。同时,规范各级行使作战自主权的范围、权限和互动措施,实现以计划为中心和以行动为中心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应增强作战节点自主作战能力,即在发现并确定攻击目标后,各作战单元能自主决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遂行任务。这就要求各作战实体在实时共享战场态势的基础上,依据预先作战计划和上级意图,根据战场情况变化灵活快速做出反应,实时调控自身行动,灵敏启动协同程序,高速、高效、高质地达成作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