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化精细化要求推进农发资金管理
来源:财政部网 更新时间:2012-05-13

 

  2007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培训暨财务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积极作为,扎实工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内外结合,整章建制取得新的成绩

  健全制度和完善运行机制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为此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一是出台了《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条例》明确了财政部门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管部门,实现了机构归口统一、政令畅通;明确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原则、程序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投资、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问题,使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制定了《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按照“总量控制、适时退出、等量补充、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原则,将土地治理项目县划分为中央立项和地方立项两类,定期对开发县中低产田改造潜力进行测算,对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进行考核,根据测算和考核结果对开发县进行调整,形成了开发县层级管理架构和良性竞争机制。三是完善了资金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报账实施细则》、《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操作规程》、《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堵塞了资金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确保了资金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制度覆盖。四是制订了《关于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的意见》。初步建立了激励约束并重、奖惩并举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考评机制,实现了资金分配标准化、工作考核标准化、奖惩兑现标准化。五是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有岗必须有责,权责必须对等,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实际,我们制订了《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内部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审批、资金管理、会议、学习和调研、廉政工作等一系列制度,对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等重大事项,始终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做到公开透明。

  二、注重流程设计,“十制”管理取得新的成效

  科学的管理流程是科学化、精细化的关健。我们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健全优化资金管理工作流程,形成了包含竞争立项制、专家评审制、财政报账制、建后管护制等制度在内的农业综合开发“十制”管理模式,将精确、细致、严谨的要求贯穿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一是规范资金分配。为使资金分配做到科学规范,我们对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采取综合因素分配法,资金安排向开发潜力大、工作绩效好、配套能力强的市县倾斜;对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在竞争立项的基础上,主要依据项目建设单位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带动能力等因素进行分配;所有资金均一次性切块分配到市州。二是科学确定配套比例。我们根据各地的财力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全省14个市州划分为三类,细化了配套比例,确保了市、县财政配套资金的落实。三是规范项目立项程序。对项目实行竞争立项制,明确规定每个项目都必须逐级申报、实地考察、专家评审、择优筛选,并进一步健全了项目评审机制,建立了评审专家库,以专家评审意见作为项目是否立项的关键依据,确保资金投放安全高效。四是把握项目立项条件。省农发办每年都组织人员对产业化经营项目及重点土地治理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对照项目立项条件逐项考察,认真筛选。五是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以上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物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上的,勘测、设计、监理等服务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以上的,必须实行公开招标;低于上述限额标准的,要采取邀请招标、询价等方式组织实施,从而使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年度财政投资1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都要纳入监理范围,招标确定监理单位,使专业监理公司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我们对通过专家评审的产业化经营和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在《湖南日报》公示;对土地治理项目则在项目区公示,让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资金的筹集、使用和项目建设内容等情况,真正将项目立项、实施和资金使用让群众来监督,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成为“阳光工程”。六是严格报账程序。我们严格实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报账制,并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报账管理机构、统一报账流程、统一报账单据、统一有偿资金放款手续、统一会计核算。制度规定所有资金报账必须由用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监理工程师签证,由项目和财务经办人员对报账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并报农发办主任和财政局分管局长批准后才能进行。资金原则上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商,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计划建。

  三、注重绩效考核,理财环境呈现新的面貌

  绩效考核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近年来,我们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建立了以考核绩效为目标的跟踪评价机制。一是组织开展财务检查。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及资金管理需要,我们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务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农发资金财务管理状况,督促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组织年度项目竣工检查验收。我们每年均组织若干个检查验收组,聘请中介机构人员参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30%以上的开发县,按照统一的验收标准和记分办法,以资金管理使用全过程为主线,从项目、资金、综合等方面对年度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反映的情况,下发整改通知书,提出具体、明确的整改时间、措施和要求,并及时跟踪、了解整改进展情况。三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绩效审计。我们配合审计部门在部分开发县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绩效审计,沿着财政资金投入主线,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财政投入和项目实施的效益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客观评价,既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开发效益情况,又揭示了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高投资效益的建议。四是严格奖惩兑现。根据对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验收等情况及审计部门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情况,我们对年度任务完成好、工程质量标准高、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市州和项目县市,给予表彰,并奖励一定数量的投资规模;对违纪违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包括通报批评、扣减财政投资、暂停立项直到取消开发县资格。如2008年我们对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单位的的市州,共奖励土地治理财政投资指标1650万元;对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市州,一共扣减土地治理财政投资指标980万元。通过兑现奖励措施,营造出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四、注重信息化建设,管理效能得到新的提升

  信息化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支撑,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理财水平和促进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2008年以来,我们与北京用友软件(16.40,-0.21,-1.26%)公司合作,开发了“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等四部分。2009年10月底,我们举办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及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培训班,对各市州、开发县具体从事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的业务骨干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参训人员近400人。信息系统的启动和运行,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还能确保项目和资金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特别是资金管理贯穿于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将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决算有机衔接起来,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