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戴尔这样的公司,绝大多数人都不应该感到陌生,毕竟我们听到过它的很多传奇故事。不过,很多人对于戴尔的认知也仅限于PC、显示器、服务器、存储等一些非常具体的产品,而不是出于整体,更不知道戴尔与中国一些重点行业的关联。记者日前有幸采访了戴尔咨询董事总经理朱育强先生和戴尔企业方案部高级经理王雷先生,了解了戴尔对于中国能源行业的认知、支持和推动情况。
我们注意到,很多人对于金融行业信息化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发展阶段划分,比如从台帐变到电子帐以及当时的数据大集中,都是媒体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审视,似乎并不是那么清晰,因此记者希望朱总能够以他多年的经验,通过技术的主线或者别的其他因素,为我们梳理出一根石油化工行业信息化的清晰脉络。
朱总表示,他的主线不一定是按照技术来讲的,但是会有一些基础特征穿插这个里边。
据他讲,最早的时候,石油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呈现出“分散建设”这样的特点,各个厂都有各个厂的具体需求,譬如找个软件用用觉得不错,这个厂就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在20多年以前比较多一些,可以说是“各自为营”——并没有将IT作为企业战略的程度来做。这是第一个阶段。
大概是10-15年以前,石油化工行业内逐渐有了这样的人士,大家都意识到不能分散投资,因为这样就没有集中能力,也没形成IT能力的技术优势,不知道有的放矢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整体IT水平到底怎么样,对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因此这个时候石油化工企业开始比较多地做层次不是很高的IT战略规划,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理清思路,然后对技术有总体的通盘考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架构、标准这些东西也陆续往里边开始引进。这是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之后,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开始加速了它们的IT建设和应用,技术因素开始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企业和CIO也更加关注先进技术以及应用发展,采购也开始从简单的软硬件购买转向整体解决方案。业务需求更多地被纳入考量,这个时候大家都开始考虑,标准上、架构上和业务需求上应该如何去满足?这应该是第三个阶段,目前也正处于这个阶段。
国外公司也是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它以前收购兼并很快,很多企业原来各自为政,但是现在不同了,如果想要成为跨国公司,那么不做集中肯定是不行的。国外这些企业他们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被采购的单个技术到技术解决方案这么一个过程,但是近期国外包括国内的一些领先企业也开始意识到,不光是说现在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了,更多的信息技术真正是参与到业务价值贡献中来了。挪威石油在欧洲有一个案例,挪威地广人稀,那么企业怎么才能在竞争中凸显呢?其实他们的一个小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效,就是在加油站上加一个无线AP,结果客流量一下就有20%-30%的增加。用这些技术真正参与到业务讨论中来,让IT成为业务价值的创造者,目前国外企业已经在朝这个方向走,而我们国内企业也正在陆续朝这个方向去走的阶段。
注:本文是赛迪网“戴尔与中国能源行业”的系列文章之一,敬请关注我们全系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