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人才培养角度对电子政务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电子政务不仅是建设电子政府的需要,也是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需求;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对中国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开设电子政务专业情况、电子政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高校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专业定位不统一、缺乏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等问题,并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府,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全日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以政府办公自动化为起点,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电子政务,迫于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不少高校开设了电子政务专业或有关该专业的研究方向,以培养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电子政务是新兴学科,学生对其理解不尽相同,且他们的专业认知度也比较低,这些都会影响电子政务的人才培养。因而,电子政务的概念及其人才培养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电子政务的外延和内涵
电子政务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成熟和普及之后,大量政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双向交流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传统的政务开展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从字面上看,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各种政务活动,是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务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电子政务物质基础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即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交互技术,这一点已得到普遍共识,争论较多的是对“政务”的界定,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外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政务活动的理解。张锐昕认为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务指各类党政机关从事的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考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办公效率并不是党政部门的专利,我们在密切关注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应当关注信息技术在其他管理领域更为广泛的应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政”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如家政、校政,政务;“政务”一般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中国各类企事业单位也设有“行政部”、“办公室”等行政管理部门,其管理活动也在信息化背景的推动下走向自动化、电子化。所以,对政务的理解应立足于更加广义的角度,除了党政部门、军队的政务工作,还包含高校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工作。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电子政务人才也包括在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办公、人事和档案人员。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可以定义为: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在对行政部门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各部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将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建立以人为本、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行政管理系统。以上对电子政务概念的界定,主要对政务的外延进行了扩大化,电子政务的内涵还应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等相关内容,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活动不仅局限于建设电子政府,其应用还包括:各企事业组织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而实现的部门信息化;以及行政部门通过信息网络与民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等内容。
电子政府源于英文Electronic Government(简写为E-Government),其原意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虚拟政府”,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各类政府服务。西方的“电子政府”计划虽然也包括了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以实现跨部门的联网办公等内容,但总的来说,这些计划的重心更多地是放在利用信息技术以改变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上。国内把“E-Government”一词翻译为“电子政务”,并偏重于政府服务的电子化,而几乎很少涉及同等重要的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活动是不妥的。
办公自动化英文原称Office Automatlon(缩写为OA),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概念。所谓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以实现办公室内事务性业务的自动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凡是在传统的办公室中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机器、新设备从事业务办公的都属于办公自动化领域。办公自动化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办公方式。所以,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生产、存储各种文档,采用其他先进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等复制、传递文档,或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传递文档等都是办公室自动化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信息社会转变,其间的转变过程,可称之为“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生活的各个层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以促进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也改变了传统产业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使各企业都建立了专门为其内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信息机构,并且随着产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些机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二、电子政务人才及其特点
在全球信息革命的今天,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工业都没有完全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经济增长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社会各个行业、企事业单位在信息化过程中更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电子政务人才。
根据以上对电子政务概念外延的界定,对电子政务人才需求领域的范围也有一定的拓宽,主要包括:政府所属信息中心中从事电子政府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党务、军队部门及其所属信息中心中从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高校教育、科研机构中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专门人才。电子政务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电子政务人才具有跨学科性。电子政务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企事业行政管理与政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电子政务人才需要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政务管理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要熟悉各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运作,又要能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把传统手工模式转变为电子模式。因此,电子政务人才需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且这种知识的复合不是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和政务管理知识之间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电子政务人才具有实践性特征。电子政务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个行政管理组织活动的实践中,电子政务人才必须直接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包括对部门内部、部门间及部门与社会公众间的事务进行处理,因此,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其应用性,要使电子政务人才在电子政务应用环境中具有熟练操作和运作电子政务活动的能力。
第三,电子政务的人才应用领域具有广泛性。电子政务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政府行政管理过程,它与电子公务、电子党务以及企业的电子商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虽然政府结构及其行政业务流程与社会组织、党务流程、企业结构及企业业务流程有所不同,但是作为社会组织,它们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目的都是对特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提高决策与管理效率。从技术角度来看,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具有互通性,而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档案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的理论知识又存在一定的交叉相合性;从事务角度来看,它们在一定的边界上相互衔接,例如,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对接是因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密切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从教育角度来看,电子政务的学科教育将逐渐涵盖电子公务、电子党务、电子司法以及电子商务的内容。换言之,电子政务教育与人才培养将广泛适用于社会组织管理、党务与司法管理、政府与企业管理中。
三、中国高校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现状
(一)本科尚不是电子政务人才教育的主要阶段
根据对中国开设电子政务专业方向的调查,中国电子政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电子政务的人才教育在培训、自考、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有设置,电子政务专业学生主要包括博士后流动站、电子政务方向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在职硕士研究生、电子政务方向的全日制本科和自考式的专升本、各类党校的培训等;所授予的学位包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及短期培训证书,学位的授予方向有管理科学与工程、行政管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从培养阶段看,研究生阶段的电子政务教育相对普遍,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都设有电子政务研究生阶段的招生方向,还有一些大学招收博士学位方向。
全日制本科院校开设电子政务专业的数量极其有限,根据对中国全日制本科高校招生简章的统计,中国全日制本科高校开设电子政务专业或该专业研究方向的院校不到20所(参见表1)。
(二)电子政务尚未形成一个本科专业
由于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中并没有明确设置电子政务专业,因此,目前一些本科院校招收电子政务专业学生多为挂靠在某个专业下的研究方向,在原专业后面加上“电子政务”以标明招生方向。通过对中国全日制本科院校开设电子政务方向的调查,国内电子政务学科有的设置在信息管理专业下,有的设置在行政管理专业下,也有的设置在电子商务专业下,还有一些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档案管理等专业下,以行政管理为最多,达57.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紧随其后,所占比例为21.4%;排列最后的两个专业分别为电子商务与档案学(参见图1)。
(三)中国全日制本科院校电子政务培养目标情况从调查的18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对电子政务培养目标的定位情况来看,目前各学校主要将电子政务定位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等从事行政、人事、公共事务、档案、党务等管理工作领域,其所占比例高达41%。专门培养从事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的占23%,定位在商务类的院校占9%,定位在教育科研类的院校占27%(参见图2)。
(四)中国全日制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情况
从调查的18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对电子政务方向的课程设置来看,由于电子政务教育主要分布于不同的专业之中,课程设置都受到一定专业背景的影响。例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类院系开设的电子政务专业或课程倾向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而公共管理类院系所开设的课程则主要倾向于公共管理类内容的教学。以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为例,该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政务)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及信息管理,主要通过学习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务及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技能。主要课程有:数据库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电子政务理论,行政管理学,电子政务平台核心技术,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政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流管理与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等,并配有相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分类统计分析发现,在所调查的18所全日制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的设置各有侧重,如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所占比例较大;而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占了较大比例;计算机网络类专业则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网页设计与管理、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信息安全要求较高(电子政务方向课程体系设计情况参见表2)。
四、对全日制本科院校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综合上述对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界定及目前中国对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调查,电子政务人才应是既有丰富的政务工作、宏观政务管理经验,又具有较高信息及网络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而中国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概念模糊、体系不明、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随意性等问题,要解决中国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各界需要在对电子政务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的同时,依托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建立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重视人才培养,形成统一专业
教育部门要尽快成立专门的电子政务学术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电子政务教学。应根据中国现有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对于既懂政务管理工作,又有较高信息及网络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要定好位,使各院校都设置专门的电子政务专业,以避免电子政务人才因院校不同而出现专业各异的情况,从而为给社会输送合格的电子政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相关必修课程
电子政务是一个横跨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因此,作为一个专业,电子政务势必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行政管理、管理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管理等信息类课程;网络技术、网站设计、信息安全等网络技术类课程;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生成与管理、文书学、秘书学等政务类课程;以及商务和法律法规类拓展课程。根据对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合理安排好电子政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学校应尽可能吸引或邀请具有电子政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机构一线人员走进课堂从事教学,同时大力加强电子政务专业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专业的教学质量,避免学校自身的学术偏向等问题,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电子政务人才。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课的课时量,为学校电子政务人才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充分的实验机会,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身临其中,亲身体会电子政务各个不同环节建设的状况,从而为给社会输送更合格实用的电子政务人才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李磊.什么是电子政务[EB/OL].(2006-06-11)[2011-08-151.http://WWw.Iusin.cn/ebjichu/zhengwu/2006-6-11/10828.htm.
[4]王芳.国内外电子政务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界.2006(12).
作者简介:李红(1970-),男,山西高个人,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电子商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电子商务;郭雅婷(1970-),女,山西阳曲人,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