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络民主研究的综述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更新时间:2012-05-25
 一、网络民主的含义及特征
  一般认为 , 网络民主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民主互动的方法或手段 , “以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为运作平台 , 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 , 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民主新形式” [1], 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管理决策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 也被称为电子民主。
  研究者们认为网络时代的民主有以下特点 :(1) 民主主体具有平等性 ;(2) 参与方式具有直接性、快捷性和方便性以及全面性 , 公民的切实和全面的参与是电子民主区别于以往民主形式的最典型的特征 ;(3) 在参与成本上则是低费用的 ;(4) 权力结构的扁平化 ;(5) 载体的无界性 ;(6) 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民主的形式特征是“虚拟化” , 虚拟的网络社区成为新的政治场所 , 虚拟社区具有去权威化的秩序特征 ;(7) 网络民主的组织特征是非正式化 , 传统民主形式要依循一定的正式组织结构或社会群体才能实现 , 而网络社区则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 , 主体分散化、不稳定 ;(8) “交互性”是网络民主的属性特征 , 网络民主的主体一方面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现实的人 , 以其本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 表达政治意志 , 另一方面 , 他们又以“电子人”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网络场所 , 更自由、更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 [2]
  作为一种新式的民主运作程序或方式 , 借助于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 , 通过公民更切实、全面的政治参与 , 网络民主保持了民主的本质理念 , 而且更好地发挥积极效应 , 更好地体现这种理念 , 这是网络民主特征的核心所在。
  二、网络民主的性质与地位
  研究者们认为网络民主是一种共同参与式民主形式 , 含义是直接民主制。这种网络民主并非是复制古希腊的城邦民主 , 也不等同于全民公决 , 它是大共同体中的直接民主 , 民众的情绪不像小的共同体那样容易被操纵 , 民众可以在网络所构建的公共领域进行理性讨论。这种民主形式是“宪政条件下”的直接民主 , 是“多元社会中”的直接民主 , 这种直接民主完全可以在保留近代民主成果的基础上 , 如宪政、自由、宽容等 , 同时扩大政治参与的程度。 [3]
  在网络民主的地位上 , 许多研究者指出 , 网络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和“主权在民”的本质理念 [1], 作为民主的一种新载体形式 , 虽然在民主运作制度层面上有所变化 , 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影响到民主的本质 , 虽然它在体现民主的本质方面较以前和现存的民主形式有很大的进步。还有研究者指出 , 严格意义上说 , 网络民主还不能说是一种完全或独立意义的民主形式。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形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 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占主导地位。
  许多研究者指出 , 网络的发展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实行 , 但不能解决民主政治的所有问题 , 不能决定民主政治的实质。政治民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 信息技术只能是政治手段 , 改变不了政治实质 , 只要现实政治问题产生的根源不解决 , 民主永远是幻想。民主的基础是由各种社会阶层所处的特定社会经济地位和关系决定的。在存在利益冲突的社会 , 统治集团的民主只能是有限的民主 , 仅仅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 是不能改变社会政治的真正基础的 , 一旦技术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 , 它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 真正与民主政治相关的不是信息的“量” , 而是信息的“质”。网络媒介与民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 既可以用来促进民主发展 , 也可以用来阻碍民主的实现 , 这取决于控制网络的人和控制网络的社会。在网络的时代背景下 , “须将代议民主和网络民主结合起来 , 以网络民主为重要手段 , 借助网络数字平台来改善代议民主信息摄取的不及时和不完整 , 以代议民主弥补网络民主决策的低效并解决其权威问题。” [4] 网络民主与代议民主实现互补才能真正促进民主的发展。
  三、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般而言 , 研究者们认为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也有消极作用 , 是双刃性的影响 , 网络具有正负向的民主价值。 [5]
  1 ·积极影响
  一般认为 ,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正向民主价值 , 削弱了信息集权控制的能力 , 销蚀着金字塔式的等级集权制的权力结构。 [6] 网络加强了公民政治沟通的能力 , 网络提高了政治表达的自由 , “促进言论自由、社会平等和政治公开的发展”。 [7] 政府上网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大大提高 , 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更直接、便利 , 最终能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8] 网络民主能不断提高民主的广度和深度 , 促进公共领域的民主 , 使民主从广度民主发展到深度民主。网络将推动民主原则和民主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 使民主更加精密和完善 , 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遇到挑战 , 少数派的权力凸显出来 , 构筑一个容纳少数派的权力在内的新的民主机制成为可能。 [9]
  从民意表达方面来看 , 网络是民意表达和公益诉求的重要途径。网络重新构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的沟通模式 , 由垂直性的、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层级多、成本高的社会沟通模式转变为超越空间性和跨越层次性的、纵向金字塔型向横向的扁平化改变 , 促进基层社会利益的直接表达。网络民主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民意表达 , 是基层民主的实践形式。从政治参与角度来看 , 网络民主可以充分实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 , 进一步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10] 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沟通、对话的双向性 , 公民之间、公民与领导沟通交流的平等性、畅通性 ; 通过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真实性和自由度 ; 对行政决策或行政过程造成影响、压力和对行政制度体制产生冲击。特别是各级决策者与社会公众有可能建立许多新的多向度的联系渠道 , 减少信息衰减 , 大大增强行政过程的透明性、互动性 , 从而增加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 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的范围和形式。网络引发的教育革命使更多的民众能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 , 提升了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 , 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也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
  从民主监督来看 , 利用网络可以强化社会监督效力。在网络时代中 , 可以对一切政府行为进行全程及远程监督 , 这是以往任何时代、任何监督形式都无法比拟的。网上监督也将会扩展社会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 加大了社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 充分体现出社会监督的大众化、日常化和多元化特征。借助网络 , 政府部门可以准确了解大多数人的意愿和主张 , 可以准确判断社会监督的共同指向。社会监督的这一发展趋势不仅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 , 同时也为建设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资源。 [10]
  有研究者从网络民意的角度探讨了网络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 认为网络民意具有真实性、客观公正性和理性 , 有利于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 网络民意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可参考与借鉴的信息 , 网络语境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和参政意识 ,[11] 网络民意聚焦社会问题 , 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12]
  2 ·消极影响
  研究者们认为如果没有对网络的规制 , 网络发展可能导致严重无政府状态或者更加隐蔽的信息集权控制 ; 使有缺陷的技术官僚统治得到强化。 [6] 网络发展为一些政客和特殊利益集团影响政治、控制政治 , 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提供了便利的工具。由于网络技术的国家垄断性 , 网上民主投票的可操纵性 , 网络也可能带来技术专制主义。 [13] 网络民意和网络行为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 具有盲目性、非理性 , 去道德化 , “容易助长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 ,[7] 过多依赖即时的网络民主可能导致民众的非理性的“情绪性民主” [14] 左右政治 , “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力’和政客对选民的操纵” [15]; 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信息的“贫富”分化以至于出现新的阶层分化 , 出现“信息技术精英”统治 , 妨碍公民平等参与政治 , 可能使网络民主变成少数人的特权 ; 同时 , 以无休止的民意调查为特征的肤浅的电子民主制造了消费者和选民至高无上的地位 , 让领导者饱受民意测验专家和公众情绪的无情摧残。
  四、网络民主发展的对策
  研究者们认为网络究竟以何种性质和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质内容 , 既与技术的拥有者如何行为相关 , 也与政治对这种技术的反应与把握相关 , 即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社会调节手段 , 引导网络向有利于深度民主发展的方向进化。网络民主要成为一种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 如何引导网络民主的发展成为重要的问题。
  研究者提出的对策有 : “适应网络结构扁平化的要求 , 改革等级集权制的官僚科层组织 , 实行分权管理” [7]; 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 , 推动组织结构由纯粹的金字塔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 , 实现组织结构的民主化 ; 政府要转变职能 , 减少管理层次 , 精简机构 , 提高效率 , 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 积极推行“电子政府”建设 , 逐步实现信息传输民主化、政务公开化和电子化 , 主导“网络民主”发展方向与进程 ; 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主流网络媒体培植 , 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2]; 加快网络技术研究 , 净化网络信息空间 ; 实行必要的网络管制 , 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 加快网络道德建设 , 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和网络立法进程 , 建立网络法治秩序 ; 加速信息化进程 , 跨越“数字鸿沟” [16];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 , 需要加强自律 , 应更加具有社会责任 , 满足于合理的利润需求 , 提供具有一定质量的公共信息平台 , 民主的大厦是以向公众传播有质量的、公正的、无偏颇的信息为基础的。
  五、网络民主的前景
  关于网络民主的前景 , 学术界探讨的焦点在于网络民主是否能够取代代议制民主 , 带来直接民主的复兴。在这个问题上 , 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 一种较为乐观的观点认为网络将带来权力的分散和直接民主的复兴 , 另一种较为谨慎和悲观的观点则认为 , 网络将可能带来的是日益严重的无政府状态泛滥 , 或者变种的政治控制得到加强。
  有学者从网络给人类政治生活带来的改变入手 , 对网络民主的前景加以探讨 , 认为“网络民主将使古老的直接民主得以复兴 , 还民主以其本来面目” [3] 。网络使得直接民主变得可能 , 传统的民族国家里由于地域与人口因素 , 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使得直接民主在操作上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 但是网络时代 , 随着电脑的普及 , 使得民主参与的成本变得非常低廉 , 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传输渠道 , 打破了传统的官员的信息垄断 ,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 , 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 能作出理性决断 , 公民不必事事都靠“代表”来决策了 , 公民直接民主也有了实现的技术条件 ; 网络的普及正在催生着对直接民主的诉求。与这种乐观的观点相反 , 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认为 , 网络民主并不能取代代议制民主 , 只是作为直接民主形式的补充 , “只是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代议制民主的功能和运作方式 , 部分地取代了代议制民主的功能 , 而不可能成为国家形态层面上的民主制” [17] 。
  由电子操纵的直接民主 , 在技术上可行 , 而在政治上可能是灾难性的。而且网络民主确实存在许多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 比如网络民主的代表性问题。还有学者指出 , 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带来民主的重建 , 直接民主也并不是终极目标 , “民主不过是一种手段 , 一种现在看起来还不错的制度安排 , 它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的”。 [6] 发展网络民主也必须处理好自由与控制之间的关系 , 才有利于技术对民主的推动作用。由不健全的网络政治带来的网络民主无论是网络主体、表现形式、活动范围还是民主内容及其实现程度都表现出有限性 , “信息技术只是政治手段 , 改变不了政治实质” [18], “认为可以通过普及和发展网络技术实现民主的想法只能是‘电子乌托邦’。不是网络媒介带来民主 , 而是在民主政治制度中 , 网络媒介才能发挥出积极作用” [19] 。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对网络民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 网络时代的民主究竟是什么样的民主 ? 网络民主应该如何操作才算是真正的民主 ?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使社会更加通达和繁荣 , 还是会损害民主的基础 , 使社会进一步两极分化 ? 网络民主的前景究竟会怎么样 , 能取代代议制民主吗 ? 网络民主对传统政治的影响到底有哪些 ? 网络民主会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变迁产生什么影响 ? 等等 , 这些都应该进一步深化。
  2 ·在方法论上需要进一步创新。目前国内研究者大多是从学理上推断网络民主的特征、影响及发展前景 , 而没有相关的实证和个案研究 , 得出的都是一般结论性的东西 , 且研究视角和结论均有雷同之处。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利用的参考文献甚至相关数据都是外国学者的 , 其结论也逃不出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可否认 , 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 , 中国学者的研究应多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前沿 , 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学习、介绍和引进等状态 , 则是不可取的。目前 , 中国研究者应注意进行方法论上的创新 , 用社会科学的多学科方法研究网络民主。
  3 ·对中国网络民主的研究和关注还不够到位。大多数研究是对网络民主的含义、特征、地位、网络民主的优点与缺点及发展前景作一般性的分析和探讨 , 而且这种探讨大多是建立在对西方学术前沿的研究和学习的基础上的 , 受到西方学术前沿的强烈影响 , 而西方学术前沿中对网络政治及网络民主等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西方社会二战结束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其政治生活的深刻影响的洞察和阐释的基础上的。在这些探讨中 , 虽然也有学者涉及到对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问题 , 但是真正中国语境下网络民主的学术著述并不多。实际上 , 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 , 网络民主发展中的问题、对策、前景 , 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民意表达、网络投票、电子政府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 对于网络民主给中国民主转型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 以及对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带来的挑战等等这些问题 , 都需要再作深入研究和探讨。
  [ 参考文献 ]
  [1] 宋迎法,刘新全.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J].江海学刊,2004,(6).
  [2] 侯彬.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J].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1).
  [3] 李珂.网络民主与直接民主的复兴[J].学术交流与动态,2005,(8).
  [4] 王烨.试论代议民主与网络民主[J].理论月刊,2006,(3).
  [5] 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唯实,2005,(8/9).
  [6] 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J].江海学刊,1999,(4).
  [7] 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1,(2).
  [8] 张志明,曹钰.“电子民主”剖析[J].学术论坛,2001,(1).
  [9] 郑曙村.论网络技术革命对民主政治的五大促进作用[J].齐鲁学刊,2001,(4).
  [10]张彬.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11]丁建军.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12]任远.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J].探索与争鸣,2006,(9).
  [13]娄成武,张雷.质疑网络民主的现实性[J].政治学研究,2003,(3).
  [14]严小庆.透视网络民主的有限性[J].长白学刊,2002,(2).
  [15]丁未.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J].现代传播,2000,(6).
  [16]刘文.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难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3,(6).
  [17]唐丽萍.网络民主能重塑民主治理吗? [J].学习与探索,2006,(3).
  [18]邹智贤.网络与民主政治[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6).
  [19]彭鹏.电子乌托邦:网络民主的神话[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