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信息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时代宣言,信息化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主流。
自90年代以来,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率先跨入了信息时代,推动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将信息化放在了首要位置,视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政府信息化作为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动力。同时,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要素之一;也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
目前,中国在纵向上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同步交叉发展,在横向上是各地区的发展相当不均衡,错综复杂的基础和时不我待的局面,要求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意志来推进信息化,保障信息化的进程不被各种因素干扰,真正带动中国实现跨越腾飞。中国的政务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这就意味着政务信息化不仅是在发达地区,而且要兼顾所有地区;同时政务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不能相互割裂、依次发展,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信息化拉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增强实施区域或部门信息化规划的自觉性,把实施政务信息化与推进城市信息化、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结合起来;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密切结合起来;与应对加入WTO新形势和深化体制改革密切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在推进政务信息化的进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层次递进、突出重点。实事求是的第一个选择,是打破信息化的迷信,削低信息化的门槛,跨越数字鸿沟,将信息化的希望寄托于每一个局部;实事求是的第二个选择,是将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重点;实事求是的第三个选择,是根据各级各层的现实情况,“明确目标,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需求主导,突出重点,不搞‘花架子’,绝不能‘刮风’” ;实事求是的第四个选择,是在强调信息化基础工作先行的同时,将软性基础环境建设列为重点,同时,还要强调信息系统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防范机制,若网络安全性无法保证,对于电子政务来说,将关乎信息时代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
全国各地各政府都纷纷进行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希望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提升,营造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各种“信息市”、“数字港”等纷纷涌现,除发达城市如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外,还有相对落后的甘肃黄羊川市、四川都江堰市等都在大力推进本地区本部门的信息化进程。
电子政务的实施重点是政府,政府是社会中信息资源最大的拥有者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因此政府将是决定中国信息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尤其在加入WTO之后与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接轨的新形势下对我国政府的影响最大。一个落后的政府,一个在信息无法实现公开、依法办事的政府,显然无法应对新时代环境的冲击。从这个角度讲,在电子政务领域率先出击,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问题,也并非是为解决经济困境、产业萎顿而临时抓差,而是要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发展创造出根本的保障——一个建构在信息化基础上的高效、廉政和科学的政府。
南昌市政府各级政府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面不同程度地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实现政府信息化项目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市信息中心、劳动社会保障局、地税局、科技局、东湖区等部门都从最初的简单计算机应用、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方面,发展到建设完善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网络、外部网络、部门门户网站等信息化项目,扩大政府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范围,取得很大的成绩。
本规划报告是在南昌市政府部门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城市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编写的。
2. 南昌市基本情况
2.1. 城市概况
南昌市是江西省省会,是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国土面积为740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1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总人口400万人,属全国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它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又是一座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南昌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6年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的行列,1999年成为18个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之一。在世纪交替之际,南昌迎来了国家加快实施沿长江开放开发战略、大京九铁路全线贯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南昌人民决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谋求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上的发展,争取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按照建成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与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的定位,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在全省率先做优做强,把南昌建成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强辐射的内陆中心城市。
2.2. 城市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信息化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和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信息技术正在使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资源已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2.1. 城市信息化现状
南昌市的信息化建设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围绕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产业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2.2.1.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南昌市已初步形成以光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电信网络。2000年已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85亿元,本地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5.19万门,全区固定电话客户数74万户,普及率为19.21%,长途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5.45万路端。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105万门,移动电话达到10.03部/百人;无线寻呼达到28.15部/百人。计算机数据增值用户达8.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0.51万户,网吧404个,上网时长累计达315亿分钟。
南昌市有线电视传输网络采用先进的750兆带宽、双向传输、智能化管理HFC结构,已敷设光缆5867芯公里,并接入省级骨干网,实现了与市属县区的有线电视网联网。已建成5个基站,开通光节点120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有线电视用户达33.5万户。年业务总量近0.5亿元。
2.2.1.2. 软件开发及应用方兴未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昌市软件与系统集成业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形成信息产业的一定规模。金庐软件园于1998年5月开始建设,1999年2月初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已吸引了120多家中外软件开发企业入驻,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软件开发企业。2003年,软件园技工贸收入13亿元,利税1.8亿元。在众多的入园企业中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2家,过1000万元的企业20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100余项,一批在国内软件行业崭露头角的软件企业,如南昌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金鼎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江西清华泰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它们开发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应用软件,其中先锋公司开发的“全封闭高速公路(一卡通)电子收费系统”、金鼎公司开发的“金鼎企业管理系统”等被列为国家计划项目。由留美博士创办的南昌讯通网络开发公司开发的“IP电话网关系统”拥有当今世界IP数据通讯尖端核心技术,自2001年初成立以来,业务发展非常迅猛,已遍及全国以及香港、澳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在各行各业逐步开展,为南昌市信息产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2.2.1.3. 信息咨询服务业已悄然兴起,电子商务初显端倪
近年来,南昌市邮电服务业、网上信息服务业、报刊业、广播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广告业等行业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已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南昌市信息咨询服务业从业单位约为600余个,从业人员13万余人,服务领域涉及证券、广告、科技、人才、劳务、房地产、律师、会计、审计、市场信息咨询等等。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近几年信息咨询服务业务增加值每年增速约在30%以上,涌现一些具有一定实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
电子商务已经起步。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自觉地将互联网作为搜集市场信息、传递和获得贸易机会、展示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的新手段,并相应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城市公用事业“一卡通”等电子商务项目已建成并初见成效。
2.2.1.4. 制造业具备了基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南昌市现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企业152家,涉及的主要产品为计算机、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彩电、光碟机、IC智能卡、半导体元器件、电子元器件等,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数码像机、数字机顶盒、彩色液晶显示器等数字信息家电产品和智能化机电产品已成为南昌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的换代产品。一批新的企业成为南昌市发展信息产业的希望所在。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进展。近年来南昌不断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意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在家电、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工业部门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涌现了江铃集团等一批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企业的典型;交通、能源、运输、城建、新闻、公安等部门和部分商厦、宾馆、医院等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
2.2.2. 城市信息化存在问题
尽管南昌市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看南昌市的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局限,主要表现在:
1. 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力量薄弱,信息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信息化政策制定、法制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2.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网络不互联,重复建设严重。目前南昌市电信经营企业“七雄鼎立”、电信网与广电网又“并驾齐驱”,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相互割据,自成体系,致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分享,信息化与产业化脱节,影响信息化的总体发展。
3. 南昌市信息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观念、机制存在问题,加之投入不足,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一些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整机类电子信息产品达到经济规模的极少。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不到10%,贡献份额偏低。我市90%软件企业的人数都在50人以上,销售过千万元的企业还很少。软件业尚未跳出自发型的发展状态。在我市的软件企业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部分软件企业主业方向不明确,主要着力于特定的系统集成和应用开发,贴近实际的宏观决策和现实经济生活的特色信息产品少,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缺乏自主开发的主导产品,生产经营采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营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市场竞争力低。软件产业外向度较差,出口额还不到300万美元。
4. 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机制、体制问题需进一步改善。我市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不足;竞争机制不够完善。
5. 现有人才知识老化,待遇不高,流失严重。高素质人才短缺,尤其是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软件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人才引进、培养与实际发展有一定差距。创新机制不活,信息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6. 信息市场发育不健全,信息咨询服务业大部分企业小而散,缺乏有力的行业管理。出于传统意识,只把广播电视、报刊出版作为“政治喉舌”和文化事业,忽略了其信息传播载体的特性和本质,没有列入信息产业来加以推进和发展。
如果南昌市不能及时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解决上述问题,快速而有成效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就会与国内发达地区差距迅速扩大,将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果不能抓紧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传统产业改造,积极培育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和全省产业分工的格局中,南昌市很可能被置于“产业低谷”的不利地位。
2.3. 电子政务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南昌电子政务规划过程中,为了能够使规划更贴近南昌的实际情况、自身特点,更能反映南昌对电子政务的实际需求,我们组织实施了南昌电子政务调研,通过调研总结出了南昌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3.1. 电子政务现状
南昌市电子政务水平和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信息产业尚未显示出其应有的格局;因此,南昌市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导,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加快步伐,实现跳跃式发展,才能赶上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潮流。
通过对南昌市政府61个局、委、办、县、区调研,分析南昌市政府实际情况,认为其电子政务建设处在政府信息上网阶段。
1、 南昌市政府初步建设政府信息网络,政府部门办公地点相对集中,(大多集中在红谷滩新区,且许多在外部门近期要搬到红谷滩办公)。这些都给电子政务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硬”基础,方便了统一实施和管理。
2、 南昌市开展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识很强,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给电子政务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软”基础。
3、 南昌市建设了党政统一网络平台,虽然还没有在所有政府部门得到使用,但随着其他部门搬迁工作的完成,将更加有利于建设统一外网接入平台、统一门户网站、统一对外办公服务平台。
4、 南昌市政府整体应用水平虽然还较低,但已建设了一些便民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12345系统、统一办证大厅等)。
5、 应用系统在各部门的开展受到人员水平的限制没有得到普遍。
6、 政府数据资源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数字化程度较低,资源没有实现很好的共享,共享机制也没有建立。
7、 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仍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急需统一规划和统一实施。
与其他城市比较而言(与南京、杭州、武汉等地比较),南昌的电子政务有以下的特色:
1、 更加强调为民服务,更讲究务实,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
2、 突出应用,突出政府为企业、公众办事的职能,倡导企业、社区、个人的参与,提高全民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
3、 政府办公地点、网络基础设施相对集中统一,这为南昌电子政务的统一实施打下了基础。同时,南昌市也非常注重统一规划、统一网络基础平台、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对外服务、统一行业应用的建设;
4、 具有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地位,而且位于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的中间地带,因此制造业的信息化也是南昌信息化的重头戏,政府更应该在这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尽量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
5、 注重打造信用南昌,重视南昌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6、 人才优势相对较弱,政府部门公务员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比较重视和强调人才培育、人才引进机制。
2.3.1.1. 网络接入方式
目前,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办公楼内的单位都接入了统一党政信息网络平台,网络接入方式为光纤网络,分布在城区其他地点的单位一部分接入了统一党政信息网络平台,另外一部分以光纤、ADSL/ISDN、ATM、电话拨号等几种方式接入。
南昌市政府部门网络接入方式:
政府党政信息网(光纤): 45个单位
拨号接入方式:8家
宽带接入方式(光纤、ADSL/ISDN、DDN、ATM等): 8个
2.3.1.2. 网络设施(内部局域网)
在南昌市政府单位调研的61单位中42家单位有内部局域网,占总数的68.8%。统计局、财政局、地税局、公安局、科技局、教育技术中心还拥有自己的专线网络。
2.3.1.3. 网络设备
南昌市政府单位网络设备档次参差不齐,既有先进的CISCO高档交换机和路由器,也有只用作对等局域网中几台电脑联网的小HUB,和拨号上网的MODEM。政府部门的大部分单位设备比较简单,只有小部分单位的网络设施完备。
2.3.1.4. MIS系统和应用软件
在被调研的61家单位中,其中25家单位已经拥有自己专用的业务办公系统(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约占41 %,其中一部分是上级主管部门推广下来的,另一部分是自主开发的。除此之外,还有8家单位已经在规划建设自己的业务应用系统。未使用应用系统的政府部门,电脑主要用来做文字处理、上网、查找资料等,数据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协同办公的程度较低。
2.3.1.5. 计算机设备
调研的61家单位中,计算机设备分配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可以满足人手一台电脑,有的单位只有几台电脑。我们把情况分为三种:人均电脑数(单位电脑总数/单位在职人员总数)在80%以上的为条件较好单位,50~80%为一般单位,30%~50%的为不完备单位,30%以下的为较差单位。
电脑设备条件好单位(80%以上): 共有13家,占总数的21.3%;
电脑设备条件一般单位(50%~80%):共有21家,占总数的34.4%;
电脑设备条件不完备单位(30%~50%):共有11家,占总数的18.0%;
电脑设备条件较差单位(30%以下):共有7家,占总数的11.5%;
情况不明的:共有9家,占总数的14.8%。
2.3.1.6. 安全情况
调研61家单位中,内部系统安全措施方面情况大不相同,有的单位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杀毒软件齐备,而有的单位连基本的防病毒软件都不具备。
有防火墙或入侵检测设备的单位有:统计局、财政局、民政局、经济信息中心、粮食局、体改办、广播电视局、国土资源局、教育技术中心、房产管理局、文化局、人防办等单位。
在61家单位中,拥有防病毒软件的有52家,4家单位没有安装防病毒软件,5家单位情况不明。建议在信息中心安装网络版防病毒软件,以便统一管理、统一升级。
2.3.1.7. 注册域名
南昌政府部门目前共注册了域名33个 。61家单位中,拥有自己网站的(包括内部网站和Internet网站)有17家,占总数的27.9%,另外一些单位在南昌政府信息上有二级站点。
2.3.1.8. 办公人员的电脑的应用水平
根据调研的多个单位情况看,电脑的应用程度偏低,相当多的人员不能够打字或者没有上过互联网,人员的培训与提高压力比较大,单单依靠政府组织的统一培训对于整个南昌市电子政务的需求市有差距的。
在统计的61家单位中,信息技术应用与普及水平按照高、中、低三个层次统计。
应用水平高的单位有10家,占总数的16.4%,分别为技术质量监督局、经济信息中心、广播电视局、国土资源局、劳动社会保障局、房产管理局、科技局、环保局、公安局、东湖区等;
应用水平中的单位有24家,占总数的39.3%;
应用水平低的单位有27家,占总数的44.3%。
2.3.1.9. 各职能部门的内部维护人员
调研61家南昌市职能部门中,拥有自己的维护人员的共37家,约占60.7%,无维护人员的20家,约占32.8%;不清楚的4家,约占6.5%。
2.3.1.10. 职能部门的信息化规划
61家调研单位中有本部门发展规划的35家,占57.4%;主要集中在建设自己的内部局域网、网站建设、OA、业务应用系统几个方面,没有规划的部门26家,占42.6%,这些部门应用水平较低,对部门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因为资金、人员短缺而将部门信息化规划搁置下来。
2.3.2. 电子政务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总结后认为南昌市电子政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2.3.2.1. 信息孤岛
各个单位都有对其他单位数据进行共享的要求,由于没有一个全面协调的部门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仅仅靠各个单位的力量而无法实现,以至于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目前,由于各单位的业务实际情况和数据保密的需求,往往建立了自己相对独立的OA系统和MIS系统,造成数据不能共享,信息不能流通。
2.3.2.2. 重复建设
一些单位在推进自己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发展定位,也没有与其他相关业务来往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没有和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协调,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造成一些资源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资源跟不上应用发展,造成浪费。
2.3.2.3. 整体应用计算机的素质相对低
提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的能力和意识很重要,根据调研了解情况,目前南昌市各部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计算机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情况。计算机系统只是辅助处理信息,而不能制造信息。如果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低下,则计算机系统开发得再先进也是枉然。因此,需要做好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2.3.2.4. 缺乏网络技术人员
目前,南昌市各部门普遍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虽然今年刚刚招聘了一批公务员,但仍然远不能满足部门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根据调研情况,61家调研单位中仅有少数几家单位拥有类似信息中心、信息科这样的部门,仅有37家单位拥有自己的网络和计算机维护人员,另外20多家单位没有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才,这样就导致部门电子政务水平低。
2.3.2.5. 网络设施和通讯平台没有合理分配
61家调研单位中有局域网的42家,占总数的68.8%,另外的单位没有自己的内部局域网。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分配不均,使得电子政务不能畅通无阻,不能够联合办公。应该尽快解决信息差距问题,建设一个能够到达每一个部门的统一网络平台。
2.3.2.6. 业务数据电子化不完整
根据我们的调研,许多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是南昌电子政务建设宝贵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各个部门信息化程度不同,很多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单位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及时将业务数据电子化,有的虽然电子化了部分数据,但仍然没有及时更新,造成数据老化。种种原因导致大量的有用信息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躺在各自的部门里睡大觉”,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部门业务数据电子化以及及时的数据更新也是电子政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议各部门能够逐渐加强数据的电子化工作。
2.3.2.7. 计算机办公软件普及率低
61家调研单位中有25家单位有自己专用的办公系统和应用软件(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占总数的41%,其中很多部门的应用软件是上级部门推广下来的;其他部门没有自己的办公系统,造成政府部门协同办公的程度较低。
2.3.2.8. 缺乏专业的MIS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
各个单位都对MIS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有迫切的需要,但由于市面上缺乏专业的、合适易用的产品;不同的部门又担心上级部门指定(或者发放)一些网络业务系统下来;办公人员应用层次偏低,又不能获得基本正常的培训,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使用和开发专业MIS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的热情。
2.3.2.9. 资金投入不合理
资金方面,没有是不行的,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些单位花几百万买回昂贵的服务器设备,却也没跑起什么应用,整个闲置浪费。有些单位投入并不多,但应用却跑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还是要开发应用和提高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
2.3.2.10. 各职能部门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规划
在调研的单位中,一些部门的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如技术质量监督局,局长亲自挂帅抓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部门成立信息中心、信息科,让这些部门来负责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但更多的部门仅有一两个系统维护人员,甚至没有专职的信息人员,因此部门很少有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水平、应用水平都较低。
2.3.2.11. 信息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各个部门的内部局域网应用程度比较低,各个单位相对封闭,信息交换渠道不畅。各种数据的格式不同,平台不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可重复利用度低,造成效率低下。
3. 南昌电子政务发展思路战略
3.1. 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第八次党代会、八届六次全会确定的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核心战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公开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创造“四最”(成本最低、回报最快、效率最高、信誉最好)品牌环境。促进南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2. 基本方针
南昌市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方针:
一是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略,突出应用,紧扣需求,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
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南昌优势,集中有限资源,做好精品工程,强化南昌特色和优势;
三是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信息化是最具后发优势的领域,而信息化的后发优势集中体现在“共享”上,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引进全新的资源观,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坚决避免条块分割、资源封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四是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实现南昌信息化超常规发展,必须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上有超常规举措,按市场化方向敢为人先、敢有作为;
五是政策引导,政府支持。实践证明,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与鼓励。政府应通过优化环境、引导方向、扶持重点、创造需求等举措,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制、市场、社会等外部环境,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3. 总体目标
南昌电子政务的目标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各主要职能部门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规范政府管理与服务,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为领导决策和机关办公提供服务,最终实现行政机关的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
具体概括为:
???建成一套网络:即完成市政务信息网建设;
???建设两个统一平台:即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和统一的项目管理、规范标准平台;
???构建四大数据库:即建设以城市资源地理、法人、人口、宏观经济为主体的数据库,并开发一系列应用系统;
???开发八大应用项目:即市长热线、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体系、统一网上审批办证、数字南昌、信用南昌、应急联动指挥、宏观经济决策系统。
网络建设是电子政务的基础,统一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四大数据库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
3.4. 基本任务
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以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利用已有的网络通讯设施;建成一个覆盖全市各个机关部门、各处室、基层各单位、统一的办公信息平台,完善和建立一批重点的政务、业务系统;规划和开发一批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政务信息资源;建立起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和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任务:
3.4.1. 制定电子政务规范与标准
根据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南昌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使南昌电子政务系统能够真正起到推动政务现代化,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3.4.2. 建设和完善南昌的基础网络设施
根据南昌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南昌的网络分为两个主要的层:公众服务网和政府内部网。公众服务网主要提供对外的公众服务,政府内部网主要处理政府的内部业务、数据交换等。
网络通信设施为南昌提供统一Internet接入服务和政府内部网络通讯。建设过程中将以光纤网络为主、多种网络接入(电话拨号、ISDN、DDN、帧中继等)为辅的形式连接政府各职能部门,为社会、企业、个人提供各种政府公众服务。
3.4.3. 连接省、市、县三级网络,形成“工”字形网络架构
在南昌市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将南昌市级网络与县级网络互连,形成“工”字形的网络架构。
3.4.4. 建设统一数据交换平台
依托联接全市各职能部门的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全市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它不仅是一个跨平台、跨系统、跨数据库的交换平台,更是一个业务支撑平台,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数据交换平台是南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基础、核心。数据交换平台为南昌的各级应用系统和业务数据提供统一的、标准的、可靠的数据交换系统,为基于多种平台、利用多种编程语言实现的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的公共应用接口模块,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及应用基础。
数据交换平台在“信息孤岛”之间搭建畅通无阻的“信息高速公路”,是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的沟通者,是建立数据中心的必备基础,帮助实现电子报关、电子税务、网上审批、电子工商、电子财政、电子统计等业务应用系统。交换平台有强大的流程、用户、权限、角色、部门等建模工具,在对现有办公部门和办公流程进行优化、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南昌各政府部门职能、级别关系、工作流程、业务处理规则进行建模,轻松建立多种不同的工作流,并实现跨应用系统、跨部门、跨交换平台的应用和数据的共享、传输和流转。
数据交换平台还可作为综合业务处理平台,为各个直属的委办局的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之间建立起一个稳定快速的数据通道,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传送到数据中心,为数据中心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源。
3.4.5. 建设统一数据中心
以局(区、县)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丰富全市信息资源为目标,结合典型的应用项目加强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力争建成一个涵盖面广泛、实用有效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南昌政府各业务部门的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产品数据库等,从而不断完善整个南昌政府的信息体系,为政府决策、社会信息化、公众信息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3.4.6. 启动一批政府信息系统应用工程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设完善的南昌电子政务系列应用工程,包括市长热线、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体系、统一网上审批办证、数字南昌、信用南昌、应急联动指挥、宏观经济决策系统等。
3.4.7. 建设南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系统贯穿于南昌电子政务建设的始终,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设计和建设都离不开安全设计。必须认真研究设计出涵盖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的安全策略和安全保护手段,保护系统的安全。
3.4.8. 培训与教育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电子政务开展的支撑——培训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和实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先进的网络设施、友好的应用软件环境之外,还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应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公务员队伍,否则电子政务的实施会比较困难,容易造成浪费,因此培训应该超前、并根据情况持续进行。
南昌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图如下图所示,它由网络基础设施、公众服务中心、应用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CA认证中心、容灾备份中心、数据中心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等组成。
图表 3.4 2 南昌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图
3.5. 设计原则
3.5.1. 先进性
方案中,在注重实际应用的同时,力求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总体思路符合国内外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最新方向和潮流。
? 网络方面
方案的设计采用国际流行的结构模块化、多级分层设计,采用的技术路线符合计算机城域网发展的潮流;为了网络安全及性能的需要,还采用了VLAN、DMZ等先进技术。
? 应用系统方面
采用先进且成熟的概念、技术、方法,既反映当前最先进软件开发设计的水平,又满足具有发展潜力与趋势。在先进的软件平台上,将面向对象设计与建模、B/S的三层结构、GIS技术、GPS技术、WEB技术、数据仓库技术、PVCS技术等各项关键技术有机地集成,设计出高品质的应用软件系统。
3.5.2. 创新性
针对南昌的特色和总体发展规划,创新的提出了“电子政务+数字南昌+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发展模式。
3.5.3. 实用性
始终以南昌电子政务建设需求为导向,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各业务层次、各管理环节、各阶层的不同需要,把满足政务需求作为第一要素。使整个网络系统、平台与应用系统既涉及范围广泛、功能全面,又切合南昌市的实际情况,具有实用性。
3.5.4. 可行性
方案在充分理解南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南昌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发展策略,同时对南昌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实施、投资运营、保障措施进行了设计,保证南昌电子政务建设能够顺利开展。
3.5.5. 完整性
方案涉及南昌市的各个方面,涵盖了电子政务、数字城市以及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从网络体系建设、系统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发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具有完整性。
3.5.6. 开放性
目前各个政府部门建网模式不统一,采用的系统各不相同,为了和其它部门或系统有良好的接口,系统应具有开放的接口,能和其他系统进行开放式连接。另外,网络系统的设计留有扩充余地,以满足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和网络业务不断增长的需要。
3.5.7. 可扩展性
为适应将来的发展,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软件设计尽可能模块化、组件化,并提供配置模块和客户化工具,使应用系统可灵活配置,适应不同的情况。数据库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将来的需要。
3.5.8. 安全性和可靠性
安全可靠性涉及到南昌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因此对网络系统、应用软件与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尽量做到安全可靠,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
? 网络方面
整个网络体系选用高可靠性的网络设备,并在设计上从物理层、链路层到网络层大量采用备份冗余式的设计,具有强大的容错和错误恢复能力,保证了网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同时,从防止入侵攻击、防止病毒攻击和提高安全体系的规范入手,真正确保系统的安全保障,保护整个系统免遭侵害。
? 应用系统方面
在应用软件的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在应用层建立起多层面的安全保护体系,即通过提供用户名/口令、系统可用性、数据完整性、保密性等安全服务要求,以保护软件、数据等免遭破坏、篡改或泄露。应用系统采用多级认证(系统级认证、模块认证、数据库认证和表级认证)措施,采用用户密码的加密技术以防止用户口令被破解。数据库的备份策略恰当,以防灾难发生,在万一灾难发生时也能快速从灾难中恢复。
在保证系统高度可靠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CA(Certificate Authority)认证体系,对登陆的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确保身份的真实性,在敏感信息的传送中采进行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防止重要信息的泄漏。
3.5.9. 风险预见性
本方案中,分别从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安全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等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了风险预测,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风险的措施。
3.5.10. 标准性
系统设计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标准,保证系统质量,提供完整、准确、详细的系统文档;应用设计符合国际、国家、省市、部门有关标准规范和南昌市政府自身的发展规划及业务规范。
3.6. 电子政务建设阶段
通过借鉴前述与南昌情况类似城市和地区信息化的经验,在充分了解南昌现状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南昌总体电子政务框架和设计原则,归纳为“建设一个网络、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一批应用”,力求对南昌市的电子政务规划既能适应南昌市委、市政府对南昌的总体发展规划,又能突出体现南昌的特色;既能利用现有资源、经济实用,又能体现“四最”的要求、使南昌电子政务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根据“建设一个网络、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一批应用”的思路,我们建议南昌电子政务建设按照如下三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建设。
3.6.1. 第一阶段:整合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时间段 主要建设任务
2003年8月—2004年6月 开展南昌电子政务的调研工作
编制南昌电子政务规划书
制定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和相关法规制度
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逐步搭建统一网络平台
连接省、市、县三级网络
搭建初步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3.6.2.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时间段 主要建设任务
2004年7月—2005年7月 基本建成市政务信息网
建设南昌政务网站系统
建设网上统一审批系统
启动数字南昌系统工程
完善“市长热线系统”
建设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南昌电子政务安全体系设计和实施
2005年7月-2007年12月 完成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开发
建设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建设各部门办公自动化
全面建设数字南昌系统
公务员培训
建设宏观经济决策系统
基本完成“数字南昌”建设
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的各项工作
3.6.3. 第三阶段:普及应用和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时间段 主要建设任务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推广完善各业务系统和应用系统
推进数字南昌项目广泛应用
进一步开展公务员教育培训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成果
4. 南昌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
南昌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如下图所示。
4 3.6 1南昌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
4.1. 基础建设项目
4.1.1. 南昌市政府网络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包括政府网络化建设及网络办公、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通信以及党政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双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因此在建设电子政府网络时就会涉及到信息领域的方方面面:网站建设、相关软件、OA系统、内部网络规划、硬件设备、网络互联、安全问题等等,在上述各环节中,网络物理平台作为基础性平台对电子政府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南昌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内网系统第二期工程将于2003年年底以前实施,目前由南昌市政府信息中心所做的第二期规划已经出台;且第二期规划无论是在整体结构、设备选型、设备性能、覆盖范围等方面较第一期都做了很大的改动和完善,而本次所做南昌市电子政务整体规划将建立在此网络系统第二期建设的基础之上。
一、外网
在南昌市政府网络外网系统规划时,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如下图所示,南昌市政府专网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通过路由器向上连接省政务专网,另一个出口通过防火墙、路由器连接互联网,对外服务器(政府门户网站)放置在防火墙DMZ区,供公众访问。
图表 4.1 1南昌市政府外网系统结构图
二、专网
南昌市政府专网系统采用分布实施建设的方式,使用千兆以太网和以太网技术最终实现覆盖面广(覆盖市直属部门及县区党政部门)的城域网。在系统结构上,整个系统采用多级分层结构,共设5个一级节点,并以星型结构连接二级节点,二级节点与下层节点采用星型结构。建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具有较高稳定性、较强网络管理功能和良好扩充性的、覆盖全市所有党政部门和各县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南昌市政府专网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述:
图表 4.1 2南昌市政府专网系统结构图
在南昌市政府专网系统第二期规划中,在保持较高性价比的基础上,核心交换机作为整个专网系统的数据传输、交换枢纽,应具备较高的背板带宽、包转发率和端口密度。原来的中心交换机3Com Superstack 4007R可以考虑降级为二级交换机(或作为县区信息中心中心交换机);同时,规划充分利用了原有网络资源,避免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三、内网
南昌市政府内网系统同样采用分布实施建设的方式,使用千兆以太网和以太网技术最终实现覆盖面广(覆盖市直属部门及县区党政部门)的城域网。在系统结构上,整个内网系统采用多级分层结构,共设5个一级节点,并以星型结构连接二级节点,二级节点与下层节点采用星型结构。建成一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具有较高稳定性、较强网络管理功能和良好扩充性的、覆盖全市所有党政部门和各县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南昌市政府内网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表 4.1 3南昌市政府内网系统结构图
在南昌市政府专网系统第二期规划中,充分利用了原有网络资源,避免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四、网络安全
根据对南昌市政府网络系统(第一期)的调研可知,网络安全问题比较严重,成为影响电子政务系统可靠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南昌网络安全设计方面,主要从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等几个层次考虑。物理层安全涉及传输介质的安全特性,抗干扰、防窃听将是物理层安全措施制定的重点;在链路层,通过交换机的监视和控制作用建立一定程度的虚拟局域网,对物理和逻辑网段进行有效的分割和隔离,消除不同安全级别逻辑网段间的窃听可能;在网络层,通过对不同子网的定义、路由器的路由表控制、主机路由表的控制、网关的安全控制能力、网络级别划分与控制等来提高网络的安全功能。
网络安全产品的选型中要求安全产品应包含以下功能:访问控制、检查安全漏洞、攻击监控、加密通讯、认证、备份和恢复、多层防御、隐藏内部信息、设立安全监控中心等。
五、网络管理
随着第二期政府网络系统应用规模的扩大和各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对网络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政府网络系统对于网管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趋于实时化和精细化,越来越多的网络管理者也充分认识到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依据ISO网络管理模型,网络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网络故障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节点设备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业务量统计与计费等。要实现ISO网络管理模型所定义的网络管理内容,南昌市政府网络网管系统的建立与选择应该根据以下的几个原则来进行:
1) 网管软件应能监控网络设备,以图形方式实时显示设备的运行状态;
2) 网管软件能自动寻找并显示网络的拓扑结构;
3) 网管软件能监控网络的状态并在一定的情况下报警;
4) 网管软件应能监控网络的性能,并设置一定的阀值,在超过阀值的情况下自动报警;
5) 应能用图形方式对虚拟网进行设置与管理;
6) 动态分配网络资源;
7) 记录与搜索网络的历史性资料;
8) 支持SNMP及RMON网络管理协议;
9) 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方便网络管理者的工作,如有基于X WINDOWS 的图形用户界面(GUI);
10) 能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趋势、MIB变量进行查询与分析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显示出来;
11) 能进行安全性管理,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未经授权的访问;
12) 能对设备的配置文件、软件进行管理。
六、区、县网络体系规划
经过调研可知,南昌市下属绝大多数县区信息化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有些区、县甚至最基本的局域网还没有建立。所以在区、县网络系统规划中,必须依据各区县实际状况,合理规划。
对于区、县网络系统,在规划时考虑如下:区、县级网络平台只设专网和内网两部分,各区、县级专网和内网向上分别连接至市级专网和内网平台。区、县级专网通过市级外网出口连接Internet,一方面是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可节省网络资源,节约费用。
图表 4.1 4区、县网络平台总体结构图
在区、县专网系统规划中,将以各个基站为主要节点,连接各区县专网。网络结构按照主要基站至各县区网络中心的距离不同可划分为两种结构。南昌市所属4个县及湾里区专网系统通过路由器连接至市政务专网。南昌市所属其他区专网系统通过所在基站主交换机连接至市政务专网一级节点交换机。
类似于专网系统,在区、县内网系统规划中,将以各个基站为主要节点,连接各区县内网。网络结构按照主要基站至各县区网络中心的距离不同可划分为两种结构。南昌市所属4个县及湾里区专网系统通过路由器连接至市政务专网。南昌市所属其他区内网系统通过所在基站主交换机连接至市政务内网一级节点交换机。
4.1.2. 南昌市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数据交换平台是为了有效解决跨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部门对集中共享数据的更新与调用。数据交换平台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共享: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则能实现相关部门统计信息数据的集
中,及时的共享互通。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应该通过对数据的抽取、转换、清洗、加载过程,尽可能地将基础数据整合到统一、集中的数据仓库中,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统一的分析性平台。
2. 数据缓冲: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缓冲,以
减少网络流量,改善数据服务质量。
3. 数据交换: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常常需要多个业务部门跨部门协
作,由于各业务部门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功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统一和服务。
4. 数据资源的快速定位:在数据交换平台存储所有政务信息的定位信
息,在用户进行数据资源的访问时,可以先查询定位系统,确定数据资源的位置所在,然后实现所需要数据资源信息的快速访问。
建设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主要实现的目标有: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南昌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共享;提供高数据共享能力、高兼容性数据;对用户进行统一认证;数据共享、存储、操作安全可靠;开放性强、兼容多种软硬环境;系统响应性能高。
数据交换平台从总体上划分成了规范和标准体系、平台访问的安全体系、共享平台的核心部分三大模块。规范和标准体系,主要是实现标准、规范、编码等的统一制定和修订等功能;平台访问的安全体系可结合南昌市的PKI安全体系、CA认证体系等,实现全局用户的访问授权、用户管理,相互认证等,保证数据交换平台的安全访问;共享平台的核心部分,实现了数据交换接口的管理维护、汇总分类、数据汇总和接口使用的功能。数据交换平台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表 4.1 5数据交换平台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