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云计算IT外包研究
来源:万方数据 更新时间:2012-06-03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是我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制造业企业占我国工业仓业总数量的91.6%、占我国所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6.8%、总利润的73.1%。制造业同时也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现阶段,“中国制造”产品仍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国内制造业企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也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未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全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6.2%,比美国低23.22个百分点。在高新产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领域,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

    而先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信息化已经逐渐成熟,其制造业IT信息化发展呈现了以下的几个特点:

    1.支撑企业管理的新兴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2.制造业信息化集成成为发展趋势

    3.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信息化生态系统

    4.全球大型制造企业引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5.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IT外包和业务外包,强化企业间的协同

    对比全球制造业行业先进水平,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跟外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科技部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1.5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5%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而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更不到5%。在美国,企业已经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而早在2004年,没有利用供应链管理技术的美国企业,在美国本土早就失去首选供应商的资格。与这些先进国家地区相比,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整整落后了15年。我国制造业也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并且逐年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2006年lO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同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制造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方向。

    2007年,“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在全国31个省市全面启动,计划总经费50亿元。据统计,2007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额为386.7亿元,比起2006年增长了21.6%,而这种趋势将延续到至少2010年,预测2010年制造业全国全年投资额将达到641.7亿元,较2007年累计增幅将达65%。

    图1-1“十一五”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额预测

    2008年金融风暴下面,中国制造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快速升值压力,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对中国制造的质疑。种种压力之下,促使中国制造业面临变革和转型,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将会是这次变革的主要变革因素,这也是企业转型成败之所在。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政府的推动和制造业

    企业自身对信息化的重视,是制造业企业IT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庞大的资金投资底下,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纵观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和困惑:

    1、缺乏整体规划意识,投入资源盲目

    不少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IT整体规划意识,缺乏统筹管理的方法论,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业务流程优化组合,也没有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适应,盲目投资导致产生了很多单次性项目最终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企业整体信息化综合效果不佳。

    2、对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思想准备不足

    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首要任务是降本增效。不少制造业企业都不大愿意为IT系统进行深层次、长期的投资。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长期性、复杂性都准备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长足发展。

    3、信息化工程质量不高

    很多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由于IT预算有限,信息化工程建设缺乏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手段,导致不少信息化项目工程质量不高。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连续,也往往会出现项目有头无尾的现象。

    4、信息化管理缺乏标准和管理意识

    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还缺乏信息化管理标准的意识,制造业企业中有IT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也相对比较缺乏,缺乏行业标准指导,是制约制造业企业本身信息水平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除了技术、经济问题之外,重点还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制造业企业当中,不少企业对IT管理重视不足、管理能力有限、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水平不高,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1.2 研究内容

    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应用IT外包手段来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市场与客户服务能力、供应链集成能力等方面的实践。IT外包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帮助企业快速获得IT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降低自建、维护IT系统成本,增加自身灵活性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手段正越来越被制造业企业所接受。IT外包已成为制造业中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以弥补制造企业本身在IT管理、技术、成本效益上的不足。

    而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IT外包模式亦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一种探索性的新型外包模式——云计算IT外包模式正逐渐形成。与单纯的“云计算"概念不同,云计算IT外包是基于IT外包传统之上的一次商业技术创新,它既含括了云计算的可靠、通用、灵活、经济等技术优势,它还具有传统IT外包服务的基于服务水平协议的可约束性和整体操作性。这种云计算IT外包模式具有容易操作、高可靠性、通用性、高扩展性、按需服务、经济实惠等优点。

    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接触并且尝试这样的一种新型IT外包模式。尽管模式还比较新、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国内已经有像海尔这样已经拥有一定IT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开始运用这种新型的云计算IT外包模式到企业运营中去,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对国内外关注制造业、云计算、IT外包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系统地归纳分析和完善了云计算IT外包的含义和特征,利用SWOT分析了云计算IT外包模式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这种新型IT外包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云计算IT外包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创新地发现了云计算IT外包对制造业的核心驱动力;结合海尔云计算IT外包的实践,完善了云计算IT外包理论和在制造业中实践研究的空白,利用案例证明了云计算IT外包的经济收益和管理收益,并给出了风险提示和管理建议。创新性地指出了云计算IT外包对制造业企业IT发展的动态关系并提出云计算IT外包发展的策略建议,为日后的云计算IT外包在制造业行业中推广奠定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查阅制IT外包理论研究、云计算技术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相关的资料,收集国内信息科技类、制造业核心期刊,国内外信息科技经典著作、研究报告,以及与制造业IT发展、云计算IT外包有关的报纸新闻和等相关资料;利用调研访谈法,收集国内部分制造业IT管理者对云计算IT外包的观点意见;利用逻辑归纳法对资料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归纳提炼。以此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笔者亲身经历的海尔云计算IT外包项目,研究并探索云计算IT外包这种新型外包模式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深远意义。

    1.4 结构安排

    本文共分为7章,第l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研究方法、文章结构安排等内容,提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2章是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对现有IT外包、云计算技术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补充;第3章是重点研究中国制造业的IT外包情况,创新性研究得出现行IT外包实践对中国制造企业带来的帮助及依然存在的问题;第4章是研究云计算IT外包这种新型的IT外包模式,并对该种模式进行科学定义,对比研究了云计算IT外包模式与云计算技术、传统IT外包模式的关系,利用SWOT分析工具,系统分析了云计算IT外包这种商业模式的机遇和挑战,论证了云计算IT外包模式对企业的价值;第5章是从制造业的角度,探索研究云计算IT外包这种新型模式的对制造业的核心驱动力,和已有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对云计算IT外包的探索实践情况;第6章是案例分析,结合海尔与惠普合作实施云计算IT外包的真实案例,重点分析研究云计算IT外包为制造业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管理收益、如何处理云计算IT外包当中的风险;第7章是全文总结,总结归纳本文研究成果,云计算IT外包模式对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的意义,指出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方向。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云计算IT外包,是IT业界中一种崭新的IT外包服务模式。虽然业界对该种IT外包模式还没有贴切的定义,但该服务模式核心是IT外包理念和云计算技术体系。研究IT外包理论和云计算技术,是研究云计算IT外包的基本出发点。

本章主要对现有的IT外包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分析研究IT外包的理论基础,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系统整理归纳了云计算的定义、特征、主流云平台的特点。为开展对云计算IT外包研究、和在制造业中开展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云计算IT外包的理论基础是IT外包理论

2.1.1 现有的IT外包的概念和理论研究

IT外包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美国著名的食品企业Frito.Lay集医疗保险机构Blue Cross&Blue Shield委托EDS公司(现已经被兼并入惠普HP)提供数据处理服务。而IT外包飞速发展并得到认可的里程碑则是在1989年,美国柯达公司将数据中心、电信服务和员工桌面电脑运维支持分别外包给IBM、DEC和Business Land。这个事件引起了IT业界的震撼,并由此掀起了第一轮的外包热潮。柯达公司的这个战略行为不仅改变了原IT领域对IT外包作用、职能、范围和管理模式的看法,而且使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IT外包的理念和管理。外包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被称为IT外包的“Kodak效应(Kodak Effect)”。但IT外包理论的研究却只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情。通过笔者对文献的研究整理,学者们在IT外包发展过程中,对IT外包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见表2—1)

 

表2-1 学者对IT外包的定义的不同理解

笔者归纳对IT外包的定义理解为,IT外包必须具备下列几个重要要素:1、委托方将部分IT功能或职能交由外部IT服务商来执行。2、双方以合同或协议方式对交付物或服务加以约束。3、委托方支付相应的报酬使交易实现。IT外包发展初期,研究IT外包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理论基础研究,涉及到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基础有:

1.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将所有商业组织看成是受利益最大化驱动的经济主体,其能力遵循“生产范式”,组织向具有成本优势的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根据生产经济来进行资源选择,产品与服务的获取被当成是一种经济上的“制造或购买”的决策。

2.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Ross(1973),Jensen&Meckling(1976)认为,它研究的是如何建立基于行为或者基于结果的合同来管理主体与代理之间的关系。组织最终选择基于行为的合同还是基于结果的合同主要取决于代理的成本。

3.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Coase(1937)认为,组织可以通过外包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规模经济是服务商可以获得更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原因。该理论认为只有当外包交易成本、外包管理成本、外包商供应成本的总和小于公司自己的生产成本时,外包才会发生。

4.资源理论(Resource Theories)

Cheon、Grover、Teng(1995)提出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el资源依存理论(Resource-dependency Theory)。两个理论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将公司资源看作公司发展的基础。前者主要集中研究公司的内部资源卓越性和配置方式,而后者集中研究外部组织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和外部资源获得。

IT外包发展后期,有学者注意到,单纯用经济理论研究IT外包会导致将IT外包片面化,导致对企业和组织的长期战略决策有所偏差。作为跨组织的一种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注重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关注和研究IT外包的发展。笔者也认为,从管理、经济、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切入IT外包研究,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把握IT外包行为的本质。研究中常涉及到的经典管理学理论有:

1.博弈论,又称对策论(Game Theory)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1994年)研究组织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通过决策来最大化自己的生产效用,以及如何均衡其他不同的决策主体。博弈论追求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收益效用最大化,并考虑外部决策者对自己决策的影响。

2.核心能力理论(Core Competence Theory)

其主要思想是,组织对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可以成为组织实施外包的原因和动力,组织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尽量将非核心竞争力的职能通过外包而获得,而将组织内部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于组织的主营业务实施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上。

2.1.2 IT外包发展趋势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在被誉为西方经济学圣经的《国富论》中阐述了“分工”在推动生产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今天的IT外包,也正是这种“分工”理念在IT服务领域的延伸。IT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IT技术日益成熟的产物,IT外包供应商的IT服务一定会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而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并且做到成本领先。

IT外包服务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广泛接受和应用,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据国外一外包协会的调查显示,1997年50%的《财富》50强企业外包其部分或全部信息管理职能。IT外包服务正成为世界商业发展的趋势,据EDS/惠普内部数据显示,在美国,已经有63%以上的企业借助专业的IT外包服务迅速发展企业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使组织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业务。据Gartner统计研究,2003年,全球的IT外包市场总额为1805亿美元,至2008年,全球的IT外包市场总额已经上升到253 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约为7.2%。(图2—1)

图2-1 IT外包市场份额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F.德鲁克(2003年)曾预言:“在十年至十五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做你最擅长的(核心竞争力),其余的外包!”Do what you do best(your core competency)and outsource the rest!”

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的关于IT外包趋势的研究。研究角度不一样,结果有一定的差异,笔者整理综合这些研究结果,总体上可以大致将IT外包划分成为5个重要的阶段,包括三次IT外包浪潮(图2.2):

1.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了IT外包的第一次浪潮。在60年代,计算机硬件设备还很昂贵,一般的企业不愿意花费巨额资金来投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于是他们就以“分时操作”(time sharing)或者“处理服务”(processing service)的形式,向计算机服务外包商来购买计算能力。

2.20世纪70年代。企业以合同制管理或协议管理的方式外包IT业务,IT外包内容以设备外包及运维营运服务为主。

3.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ITIL标准和最佳实践的产生,硬件、软件要求越趋标准化,IT的职能越来越被企业认可。组织根据自己需求来构建和运营符合行业和运营标准化的信息系统。

4.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IT外包的第二次浪潮。主要形式有ASP(ApplicationServices Providers)应用服务提供商和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ASP是指IT外包服务供应商通过网络,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应用软件、及相关的管理咨询服务。BPO是服务供应商向企业提供业务流程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相关的流程层面服务,是一种更为高级、深入的外包服务模式。

5.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球兴起了第三次IT外包浪潮,即离岸外包(Offshoreoutsourcing)。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迅猛发展,IT公司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成本的外包服务的进程。

21世纪头20年,随着云计算技术纵深推广,将会掀起一波以云计算IT外包主导的第四次IT外包浪潮。商业用户将不再需要理会IT的硬件、软件、平台、技术,随时随地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接入到一种大范围的、按需定制、按需付费的IT服务当中,就像日常家庭用水用电一样。

图2-2 IT外包划分的5个阶段

2.2云计算IT外包的技术基础是云计算技术

2.2.1什么是云计算

当前,云计算是IT业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每个公司对云计算都有不一样的定义。笔者认为,最贴近的云计算定义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开发和应用的计算机技术,这种技术将动态、易扩展、虚拟的资源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Cloud computing is Internet(”cloud”)based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omputertechnology(”computing”).It is a style of computing in which dynamically scalableand often virtualised resources are provided as a service over the Internet.这种服务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

在惠普,这种模式被称之为“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A world ofinformation,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s——from computing power to businessprocesses to personal interactions—_deliVered wherever,however and whenever youneed it.)。正如惠普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策略和技术官Shane Robison(2009年)在HP Labs新策略发布会上的讲话:“如今,IT技术行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虽然这一转折仍处于早期,但它将最终改变我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这一全新的浪潮将由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所驱动:企业或个人将不再需要在电脑中安装大量套装软件,而是通过Web浏览器接入到一种大范围的、按需定制的服务——我们称之为‘云服务’。当这种转变日趋加速时,IT行业将会在引领用户体验方面发生根本性质的飞跃。The cloud ultimately is atransfc}rmative force.It allows you to do things that you couldn’t do with traditionaltechnology.”

云计算之前,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被认为是计算机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但这些技术或多或少因为技术、商业模式不成熟而难以推广。而如今,云计算既集合了这些科学概念的技术优势,并且还可以融合具操作性的商业模式,因此成为了IT业界和众多CIO重点关心的计算机技术。如今,云计算可以说是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技术概念和商业模式进化和演变的结果。

业内大部分云计算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将云计算分为三个层面,如HP的云计算服务(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模式中,将其分成:IaaS(Infrastructure-as-a 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三个层次。如图2.3:

云计算的这三种层次,分别有以下的特征(表2—2):

表2-2云计算三个层次的特征

laaS主要针对基础架构使用层面,为用户提供服务器、存储和相关管理工具。PaaS主要针对用户开发平台层面,帮助用户个性化配置应用和云服务。


图2-4云计算三个层次的面向服务对象

以下(表2—3)是对现有的云计算厂商的一个分类和他们的重点云计算业务区域:表2-3云计算厂商分类与简介

2.2.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是个崭新的技术理念,虽然现在还没有个统一的定义和公认成熟的商业操作模式,但众多IT服务供应商均认为,未来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及其商务模式将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具备一定规模

“云"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规模,云计算技术架构不是依赖于一两台超级计算机或者服务器,它需要将数百甚至上万台计算机集中在“云”上,甚至用户的PC也可以成为“云”的一部分。例如云计算领导者之一Google已经具备100多万台服务器的规模。

2.依托网络

云计算平台将依托网络(公网或者私网),将存储和计算能力分布在网络所连接的各个节点之中,从而弱化终端或者服务器的计算能力,使网络的计算架构由“服务器+客户端”向“云服务平台+客户端”演进。这也是得益于网络时代,未来的网络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甚至引发现有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改变。

3.虚拟化

在“云”上提供服务或者接受服务的将是一个个虚拟的逻辑主体,其有可能对应“云”上一个甚至多个实体。对用户来说,这是一个透明的过程,用户的计算请求在“云”中某处被响应,用户也不需要知道请求被处理的具体位置。用户可以通过一台笔记本甚至一个手机,就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获得服务,来完成一个个虚拟应用的计算任务,甚至包括超级计算。

4.高可靠性

在“云”中,数据呈分布式存储和处理,其中包括了先进的容错和备份机制,单一节点故障或单一数据丢失都可以被迅速修复,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相对传统的单一服务器模式来说,大大提高了服务的高可靠性。

5.通用性

云计算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即使在同一个云计算平台中,对于不同操作系统、应用开发平台、应用架构都可以是透明和兼容的。

6.高可扩展性

“云”的规模可以因应用户需求和计算服务的需求动态伸缩。基础IT资源可以随需分配或者按计划增长,而上层的数据及应用可以根据业务型态的不同,组合出各种互相独立的应用环境,形成一个个以服务为导向的IT架构。7.可计量性,可提供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虚拟的IT计算资源池,它里面的计算资源是可计量的。“云”可以随时满足用户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提供按需服务。其计费模式,可以像水、电、煤气供应商那样,根据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计费。

8.经济性

分布式的云计算技术架构,允许采用分散、低廉的节点来构成“云”;同时,云计算的供应服务模式可以帮助云计算提供商形成规模效应。普通用户将无需再负担各种数据中心、硬件设施、软件服务、技术管理等成本。用户可以充分分享云计算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益,只需定期支付供应商低廉的服务费用就能随时获得以前需要用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一系列IT建设而达到的计算能力。根据IDC的分析表明,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云可以帮助节约企业大至80%的机房使用面积,60%的电源和制冷消耗,达至可到三倍的设施利用率,使得现有的资源更加的高效。

2.2.3主流云计算平台

当前IT业界巨头,Google、IBM、Microsoft等公司都已经提出了自己的云计算概念、相关基础设施或云计算平台,主要面对商业用户,以云计算产品的形式推出:

1.Google云计算基础设施

Google的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原形基础是Google的搜索引擎服务,Google对原有分布式搜索技术应用进行了扩展。Google云计算基础设施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Google Fi le System(GFS)、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Big Table、程序设计模式Map Reduce、分布式锁机制Chubby等几个应用系统组成。其中GFS是Google这个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主体。GFS是一个大规模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体系结构如图2—5:

2.IBM蓝云解决方案

IBM的“蓝云(blue cloud)”解决方案是由IBM WebSphere应用服务器、IBM Tivoli部署管理软件(Tivoli provisioning manager)、IBM DB2数据库、IBM Tivoli监控软件(Tivoli monitoring)以及一些开源虚拟化组件和一些大规模数据处理软件(Apache Hadoop)等组成。如图2—6所示。


图2-6 IBM云计算架构图

3.微软的Azure云平台

微软的Azure云平台包括:1.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Global FoundationService,GFS),由微软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2.云基础设施服务层(Cloud Infrastructure Service),以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为核心,主要负责虚拟化计算资源管理和任务分配;3.应用服务平台,它利用微软的构件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Live服务、.NET服务、SQL服务等;4.微软提供给开发者的应用程序接口API、数据结构和程序库和为客户提供的一些完整服务,如Windows Live、Office Live等。如图2-7所示。


图2-7微软云平台架构图

另外,像Sun、Dell等IT巨头,都纷纷发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产品。但是,这些云平产品均存在一定的粗犷性和局限性:

这些平台产品大多是以产品为导向或者以技术为导向的,实质上未能够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导向和以用户业务为导向。商业用户虽然能够从平台获取云计算的资源,但是对于这些虚拟的IT资源如何管理,如何运用,是否有一定的服务水平目标(Service Level Objective),并且能够直接跟业务相关,用户们还是存有疑虑的。除了云平台产品外,用户还迫切需要一个可操作的商务模式来管理云计算,将云计算应用到自己业务中去。

综合上述理论研究和现有云计算市场产品研究,业界对云计算IT外包还没有完整定义,云计算IT外包其理论基础是IT外包理论,其技术基础是云计算技术。如果单纯从经济学角度讨论云计算IT外包,会导致对云计算IT外包的研究片面化,更适当的研究方式应该是结合管理、经济、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计算机云技术是实施云计算IT外包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其虚拟化、可计量性等特性为IT外包注入了新的血液。随着云计算技术的纵深发展,IT外包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市场上现有的云计算产品主要是以产品为导向或者以技术为导向的,未能真正满足用户对使用、管理云计算的需求。云计算IT外包是可以满足用户这一需求的一种商业模式,它也将会成为IT外包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IT外包,是中国制造业引进先进IT管理技术和经验、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了IT外包的尝试和实践,在实施IT外包过程中,中国制造企业虽然尝到了IT外包的甜头,但是同时还面临着IT外包和信息化建设的考验。

本章分析研究了现有IT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重点系统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实施IT外包的现状、获得的主要收益和遇到的挑战,为中国制造业实施IT外包和制造业IT外包市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1中国制造业的IT外包情况

国内制造业中,大部分企业都具有生产外包的经验,对OEM运作模式也非常的熟悉,IT外包对这些企业来说并不陌生。在笔者的访谈中,有制造业IT管理人士表示,“IT外包在本质上与生产服务外包没有区别,IT会成为制造业下一个重点外包方向。"惠普服务的内部行业调查也显示,IT外包会在很短的时期内在中国制造企业中普及。可以说,现有的IT外包的理念和理论已经被我国制造业广泛所接受,发展速度也有目共睹。

IT外包服务业内人士,通常按照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Library,IT管理最佳实践库)标准,将工T外包的程度和深度划分成4种层次:

第一层是将最基本、标准而成熟的IT基础业务外包。如呼叫中心、桌面硬件维护等IT基础建设或者将比较标准化的软件维护管理外包给专业IT服务公司, IT部门仍保留对内部IT规划、业务应用系统的管理与控制等业务。这种外包形式相对简单、成熟、风险较小,多数制造业企业都乐意采用这种方式,包括外资制造业企业在中国也最乐于采用这种方式。

第二层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将部分企业内部应用系统也外包出去,IT部门保留工T规划,业务IT流程设计、核心业务支持等其他更高层次的业务。这种基于业务需求的应用开发或者集成,风险低,收效快。这也需要IT服务提供商对客户所在行业、行业企业运作和业务流程等有比较深刻理解,因此这类IT外包行业专业化要求比较高。

第三层是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的需求管理、IT项目管理等悉数实施整体外包,IT部门只负责IT规划、总体监督、预算和成本控制等。例如日用品制造业巨头宝洁公司就是采用这种形式的IT外包,将全球的IT基础建设包括用户桌面管理、机房管理、生产核心SAP实施运营等悉数外包给惠普和另外几家主流IT服务供应商,宝洁的IT部门主要负责IT规划、成本控制等。这种形式需要客户和外包商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四层就是将IT部门的职责悉数外包,IT服务提供商在某种意义上充当IT部门的角色。目前,这种形式尚不多见。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受到传统理念的限制,IT外包起步总体比较晚,加上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参差不齐,也缺乏支持发展外包强政策支持,IT外包环境并不十分成熟。

根据惠普内部数据,笔者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有IT外包行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中(见图3-1):


图3-1 IT外包的4个层次

72%的制造业企业还只是停留在第一层次的IT外包,服务形式主要以基础建设为主,主要外包内容包括有用户桌面服务,打印管理,现场服务,服务台/热线管理,服务器管理,存储管理,机房托管,网络服务等。

约占23%的制造业企业处在第二层次的IT外包,这些企业主要为发展规模比较快的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并且总体营运模式逐渐走向成熟:服务形式除基础建设外包之外,业务应用系统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外包,主要外包的服务内容主要有:应用开发服务,业务应用测试服务,企业应用(ERP, CRM等)管理,安全管理和业务连续性管理,集成管理等。

只有不到5%的制造业企业真正涉足第三层次的IT外包,主要是极个别的全球性跨国企业。这些企业的主要的IT外包内容除了基础建设,业务应用服务之外,其内容还涉及企业的财务会计流程,客户关系等领域。这些企业对IT外包和自身业务发展模式有着自己崭新的探索,而且这种IT外包形式往往与集团的战略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海尔的信息化革命推动的IT外包,是海尔的一次重要的战略改革,“流程再造、组织设计、人才重塑”是这次信息化革命的重点问题,“信息化革命的成果将产生一条管理流水线,而这条管理流水线将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以‘管理人’为对象的管理模式,转向‘管理流程’的管理模式上去。”

到了21世纪以后,在2008年金融风暴冲击之前,中国制造业IT外包发展迅速,制造业已经与金融、政府、电信一并跻身IT外包市场的前四位,市场规模估计约9亿元。从2001年到现在,随着外包服务流程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先进跨国企业本土IT外包成功实践,到国内本土企业大规模IT外包尝试,到中央部委单位和国家性银行尝试外包,这段时期使得IT外包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从南方到北方快速推进。中国制造业的IT外包服务也在这个时期在中国慢慢进入全面启动期。2000年后,中国制造业IT外包的案例明显增多,虽然在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中国制造业的IT外包步伐明显放慢,但到了2009年下半年,随着大环境经济的回暖,制造业的IT外包行为开始重新活跃起来。

3.2中国制造企业在IT外包中的收益
 
    中国制造业企业,之所以愿意选择IT外包作为自身一种IT业务运作模式,经过笔者访谈,归结起来主要因为现行的IT外包服务能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以下的帮助,并且有不少的制造业企业通过IT外包的实践已经尝到了甜头:
 
    1.节约成本Lower Cost
 
    一项国外外包研究显示:外包协议使企业平均节省9%的成本,而能力与质量则上升了15%。外包企业通过外包获得的利益主要来自外包商的规模经济和外包商的专业技能。IT外包服务商可以在多个客户之间共享硬软件、人力资源和知识,从而使他们在固定成本投入上相对节约。而且随着服务规模的增大,提供IT服务的边际成本也会相应递减。从客户角度来说,也就可以分享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2.提高IT服务质量Better Service Quality
 
    IT外包商往往有比客户更全面的技术,或者具有客户企业所不容易获得的特定资源。他们在员工培训教育以及吸引IT专业人员方面也比客户的信息技术部门有优势。这些也能大大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IT外包商往往具备较强的IT专业管理能力,从而能够提高IT服务的质量。为保证服务和产品的竞争力,IT外包上必须不断改善客户满意度和提高服务质量。
 
    3.减少风险,提高可预测性Risk Reduction&Predictability
 
    信息技术运营越来越复杂化和专业化,制造业企业仅靠自身力量很难解决所有信息技术和IT管理问题,而且对于制造业来说,自建模式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如成本,时间,质量,服务水平等,IT外包可以通过合同规定来解决上述问题,使得制造业企业的IT部门免于这些不确定性而烦恼。
 
    4.使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活动Focus On Core Business
 
    极少的制造业企业能够完全拥有实现业务竞争优势所要求的IT资源和能力。通过IT外包来实现那些企业自身缺少的部分,使制造业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能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外包过程将促进企业在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管理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再设计。借助IT外包供应商的高性能和强柔性的信息技术作为企业重组和改革的驱动器,对企业业务流程和部门职能的改进有不可抵御的刺激和激励作用,有助于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另外,也有不少的制造业IT管理者希望通过IT外包,提高公司的柔性和IT灵活性(Flexibility and Surge Capacity);利用IT外包的专业服务使得自己更加方便而且标准地实现行业的最佳实践(Access to best practice);通过IT外包或者部门级人员转移外包,减轻员工人数增长压力,同时为自己的员工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Career opportunities)。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世界日用品制造行业的巨头,宝洁(中国)公司其IT外包模式和深度都在IT外包第三层次当中做得相当成功的。宝洁公司在与惠普的IT外包合作当中,总结了IT外包的重要动因:“Grow stronger and faster iftap intostrengths of external partners.Leverage our best,with their best”(通过外包取长补短,利用双方优势资源,使自身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快速。)
 
3.3 中国制造企业在IT外包中遇到的考验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IT外包中起步不久,同时面临着下面种种严峻的考验:
 
    1.市场不成熟
 
    中国的市场化环境不够成熟,缺乏IT外包服务的法律条款,也缺乏监管IT外包服务商的政策;缺乏信用评估机制,IT外包服务商资质也缺乏衡量机制。
 
    2.IT外包缺乏标准
 
    与国外的IT标准化外包不同,国内的IT外包往往比较个性化,也缺乏一个行业的IT外包标准作为指导,使得IT外包后不容易延续。
 
    3.外包供应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国内IT外包服务企业,由于缺乏行业准入标准和行业规范,服务差别很大。技术掌握程度、企业管理能力、服务质量的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别,导致了制造业企业在选用不同供应商的时候会出现IT外包的效果差别很大的情况。
 
    4.IT外包投入不足
 
    国内制造业企业在信息技术、IT外包上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远未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投放在IT上的比例不到国外企业投放比例的1/3,采用IT外包形式进行的IT项目全年市场规模不到9亿。
 
    5.IT外包准备不足
 
    部分制造业企业缺乏IT整体规划,缺乏业务流程优化组合,也没有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适应,长期受到传统IT管理模式的影响,对IT外包选择、风险评估、实施复杂性等问题准备不足,仓促的IT外包收效甚微,IT外包项目很多开始不久后便沦陷夭折。
 
    6.管理水平不足,缺乏人才
 
    制造业中具有ITSM(IT Services Management)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制造业企业单纯用“做项目”的形式来管理IT外包,是制约整个IT外包项目乃至制造业企业本身信息水平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7.外包当中存在短视行为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对IT外包的长期性缺乏认识,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连续,往往出现有头无尾的现象或偏好采用短期的外包合同,短期的IT外包很难体现出IT外包的真正优势。
 
    IT外包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且我国制造业企业也已经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实践证明,IT外包的发展还大大受限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企业投入、中国市场IT外包业务的成熟程度、地域因素等等。唯一毋庸置疑的是,IT外包注定是我国制造业IT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长久的战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