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法院汉沽审判区信息化建设
来源:人民法院报 更新时间:2012-06-04

  汉沽审判区将16个法庭全部打造成数字化法庭,图为庭审中法官、当事人同步观看庭审笔录。

  实践进行时

  走马汉沽观庭审

  5月1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汉沽审判区,诉讼服务中心大厅的电子公告栏显示,今天有10起案件开庭审理,按照上面的提示,上午8时30分,记者随机走到第八法庭,这里要开庭审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主审法官是中心法庭庭长李瑞凯,双方当事人都来自外地。

  法庭门口,一位中年男子紧皱眉头,心不在焉地看墙上的电子显示屏,那上面正在滚动出现“诉讼须知”、“证人须知”等字样。

  这名男子对记者说,他叫张力,是黑龙江的个体运输户,昨天连夜从哈尔滨赶来开庭。他在两年前买了一辆重型自卸货车跑运输,不料,去年底,这辆车在汉沽滨玉路上撞死一个人。如今,他成了被告。

  在法庭原告席上,一位40多岁的农村妇女早早坐在那里,满脸阴霾地发呆。她是昨天从贵州赶过来的,她丈夫在汉沽一家工厂打工,那天过马路时不幸被张力驾驶的运输车撞死,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她代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来讨说法。在她身边,是从天津请来的律师。这位律师正在操作桌上的电脑,电脑上正显示法院庭审直播系统的当事人界面。

  8时50分,张力走进法庭,发现被告席上也开着一台电脑,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书记员刘媛媛马上走过来,告诉他在开庭过程中可以使用这台电脑,点击上面的“庭审笔录”字样,可以即时看到开庭时所有的记录,如果发现书记员记得不对不全,可以随时提出来更正。界面上还有一个“法律法规”栏目,可以帮助他们随时查询需要的法律条文。在这个界面上还有一个庭审流程的提示,会告诉他下一步法庭要做什么。看样子张力对电脑没什么接触,但他在书记员的提示下,一边看《当事人界面操作指南》,一边点击,没用几分钟就学会了。

  9时,法槌敲响,李瑞凯宣布开庭。他向原、被告介绍,这里是数字化法庭,桌上的电脑和书记员的记录是同步的,可以随时查看庭审笔录内容,另外,法庭是同步录音录像,开庭的所有内容都会进行录制,庭审后将会刻制成光盘,跟纸质档案一并归档保存。在闭庭之后,如有需要双方还可以随时持自己的身份证来查询调取这份音像资料。

  张力抬头扫了一眼摄像头,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身体调正了些。

  这起案子的事实和证据并不复杂,李瑞凯是一位经验很丰富的法官,在主持庭审过程中,他很快向原、被告双方讲明白法律规定和双方利害关系,双方都同意调解。一个小时后,两方权衡清楚,达成协议,张力答应再拿出11.83万元来赔偿原告,但这笔钱要当场兑现。

  在李瑞凯的主持下,张力打电话让在黑龙江的家人把这笔钱通过银行卡转到汉沽。

  亮点透视镜

  信息化助推法院管理跃升

  “书记员,你记错了,那个数字是72.4万元……”5月10日上午11时,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汉沽审判区第八审判庭正在开庭。被告代理人、天津滨郝律师事务所李长宁指着电脑上的庭审笔录向书记员纠错。

  李长宁在一个小时后就拿到了一份盖好章的调解书。他对这样的办事效率表示由衷赞许,“在一年多前,这样的效率是不可想象的,这真是看得见的变化。”

  律师所发现的“变化”,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汉沽审判区一年多以来强力推进的信息化建设。从2010年起,他们建设了以16个数字化法庭为核心的数字化综合审判管理系统、数字化合成指挥系统、网络化综合宣教系统、综合诉讼服务系统和数字化办公系统等五大系统,同时,对强力推进应用采取了加强培训、考核激励、监督检查等有力措施。2010年8月,该院书记员全部使用电脑记录;当年10月,审判人员全部使用电脑撰写裁判文书,打字室不再提供打字服务;2011年元旦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院各种材料的起草、签发和会务信息发布均在系统内流转。去年6月,数字化法庭经三次升级完善正式投入使用,今年初,审限流程管理软件全面推广。信息化建设全员推进,使这套具有汉沽审判区特色的管理应用平台,成为助推审判、队伍和行政三大管理的重要抓手。

  在信息化建设中,当事人和法官感受最为直观的,就是汉沽审判区根据审判需要自主研发的庭审直播系统软件。系统的三大应用界面分别根据不同需求,为法官、书记员和当事人提供不同的服务,除共享的“庭审同步笔录”和“法律法规查询”栏目外,法官和书记员界面还有查询庭审规范用语、互动交流以及法庭纪律提醒等功能,而当事人界面则相对增加查阅庭审流程功能。每个庭审的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不仅可供当事人回查,还会备份到光盘入卷存档。

  “我们的庭审过程时刻都在摄像头下进行。”民一庭法官刘永强说。摄像头下的庭审对规范庭审、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这套系统还成为汉沽审判区庭审评查的重要依据。法院审监庭和纪检监察室的人员被赋予跟院长相同的使用权限,实时监控审判庭的开庭活动。审监庭庭长马立永手上那本40多页的“庭审观后点评”,记载着他从去年开始的庭审“挑刺”工作,并从一个侧面呈现出汉沽审判区法官们“摄像头”监督下发生的转变。在评查之初,有很多诸如“法官小动作多”、“证人一直在旁听庭审”等明显问题,到后来,这类低级错误逐渐消失,评查问题转向对审判员审查方向、法律要件等专业问题的建议。

  汉沽审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宝平经常对来参观的人强调他的理念:“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我们在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了当事人的实际需求,数字化法庭是紧紧围绕最大限度地方便当事人诉讼、最大限度地方便法官审判、最大限度地方便审判管理来建设的。”

  记者注意到,汉沽审判区“看得见的变化”,除当事人口碑外,去年底的一组统计数据也成为重要佐证:平均审限32.97天,平均执限为20.67天,较上一年度分别缩短24.53天和36.13天。接待信访件次数仅为上一年度的10%,24项审判质效考核综合成绩在全市基层法院排名从原来的后三名跃至第一名。

  点评

  在一年半时间内,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汉沽审判区通过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现了审判、队伍和行政三大管理的新跨越,司法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其“看得见的变化”受到社会认同。

  汉沽经验的主要价值有三,一是根据审判需要研发出适合审判区特色的管理应用平台,好用、实用、管用;二是信息化没有停留在工程建设层面,而是把更大的工夫用在强力推进应用到审判流程中;三是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实现了“全面服务”:服务审判管理,服务法官审判,服务当事人诉讼,最终实现司法为民。

  我们看到,信息化建设中,起最重要作用的“软件”,并不是那些先进的审判和办公系统,而是目标明确、设计科学、重在应用的指导理念和推行措施,推而思之,法院的文化建设、基层基础建设、职业化建设以及党建等等诸项建设工作亦然,这个真正意义上的“软件”,才是各项建设的核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