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杭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深入推进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是杭州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本规划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以及《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编制,并与已出台的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本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时期杭州市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是全面推动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发展趋势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其泛在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智能处理、数据挖掘、数字虚拟显示等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软件技术向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全球制造等将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主流,电子设备、软件信息服务以及互联网、通信网、物联网的一体化应用,将提供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引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向宽带、泛在和融合方向加快发展。
信息消费的增加、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无线、宽带城市的发展,不断对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宽带网络迈入全面提速和普及的新阶段,宽带普遍服务成为全球共识;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创新发展将构建出无处不在的高速网络环境;下一代互联网IPv6加快部署,围绕关键资源和新型架构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物联网全球布局和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将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和精准管理。“十二五”时期,以“城市光网”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无线宽带”为引领的智能化、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信息网络建设和以“三网融合”为典型的融合体制创新将不断提升城市网络能级,而技术标准的复杂和互通互联的要求也对集约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标准。
3.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产业正从高速发展步入平稳增长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要求更加迫切。数字内容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及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催生的新兴产业,成为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国际化分工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需求急剧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速向新兴市场和地区集聚。信息产品和服务多元化与产业高度垄断的趋势并存,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以互联网、软件、通信等领域为重点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成为未来并购的焦点。
4.电子政务进入深化应用的新阶段。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国际竞争压力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公众对通过信息化改进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很高的期望。电子政务发展将从注重建设向深化应用转变,从需求导向向需求与效果并重的方向转变。基于信息化环境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充分发挥电子政务项目的综合效益,实现人人可及、可靠、可信、可亲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5.信息化催生人们的生活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网络化、数字化将推动教育模式向聚合资源、因材施教、普遍服务的方向发展。数字医疗迅速普及,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疾病管理向健康服务转变。信息网络成为实现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关系转移接续的关键手段,将促进社会保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智能信息装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速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家庭,全面引发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6.杭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信息化不断提出新需求。
“十二五”时期,杭州人均GDP将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的重大跨越,经济社会将处于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迫切需要新资源、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信息资源将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将推动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也会衍生出一批新兴的产业,激发出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并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广泛融合。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融合的日益密切,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的核心支撑。
专栏1:十二五期间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领域
●物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将网络终端从普通PC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进而实现各种网络终端设施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的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多种业务。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包括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互联互通、业务层上相互渗透和交叉,以及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三网融合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促进业务流程的集成,简化运行并提高生产率和利润。
●云计算。云计算是信息服务业借助于互联网形成的社会化全球分工、服务专门化的产物,是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可扩展性、按需服务等特点。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这两大技术的融合而产生的,是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二)“十一五”期间杭州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着力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充分应用,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品制造研发基地和信息服务辐射中心,信息化在杭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发展转型、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实现了“十一五”国民经济与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领先。
杭州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截至2010年底,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12.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36.38万户。近年来,通信网路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方向发展,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手段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由光纤同轴混合网和宽带城域网“两环支撑”的宽带信息骨干传输网络,全网综合通信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根据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数字电视网络、宽带数据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络,以及有线、无线“天地一体化”“四网融合”的数字城市发展战略,积极组织实施杭州“无线数字城市”建设,以集约化的建设体制基本构建了“无线宽带城域网、移动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网络”综合性、立体型的基础网络架构,“无线数字城市”主体应用不断拓展和完善,为杭州建设立体型、全方位的“数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信息产业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杭州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高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信息产业已经由先导产业发展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1015.22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927.75亿元,年均增幅接近20%。以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动漫游戏、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为重点的“6+1”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物联网、安防监控、智能电网、数字音视频等新兴行业正在形成发展新亮点。
信息服务业作用日益突出。杭州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1.66亿元(不含电信运营),实现利税180.52亿元,年均增幅超过30%,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全市“3+1”产业体系中快速发展的一大亮点。应用软件保持全国领先,工业控制、金融和通信软件的主导产品,占据国内市场60%左右份额。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010年,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75家,比上年增加29家,千人以上软件企业达14家,比上年增加5家;共有4家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历年累计有27家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11家企业入选2010年度中国软件百强、2家软件企业入选2010年度中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前十强,14家企业被认定为2010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3.经济领域信息化成效明显。
工业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市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用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全市共有省级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18家,市级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148家,试点企业190家。CAD/CAM、ERP、CRM、SCM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新进展,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全市大中型企业80%以上建设了计算机管理和应用信息系统;注册域名数和网络用户数居全国前列。杭州B2B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大批以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为主的国内外著名的B2B电子商务网站和信息服务平台。
服务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杭州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和示范工程的建设,为旅游、金融、商贸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先后完成了基于城市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流通领域试点工程,其中包括西湖博览会网站(中英文版)的开通和使用、“点点通”智能多媒体网络终端的设计和应用、安全支付体系及“一卡通”的实践、杭州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等。面向食品饮料行业的B2B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了国家验收。已开通多个电子旅游网,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西湖博览会”、“杭州旅游网”等旅游公共平台也已初步建成。
“数字兴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农业信息服务和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能力为核心,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杭州龙网为中心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农技110为中心的农业咨询服务平台和以农民信箱为中心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充分依托杭州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优势,积极实施“数字电视、宽带网络、信息化平台、基层工作平台”四位一体的“数字兴农”工程,各区县(市)都已建立了“数字兴农”信息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农村信息应用体系。
4.电子政务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取得新突破。
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化。立足于履行行政职能需求构建完整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立足于提高行政效能需要加快推进资源共享、智能互动,立足于部门业务流整合需要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我市多个领域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市民卡、数字城管、96345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项目等典型应用已成为全国典范;创建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杭州模式”,大幅度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了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市民卡应用全面深化。以市民卡为载体形成了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现跨部门市民基础信息的共享互通,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商业便民服务体系,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提供有效服务。截止2010年年底,市民卡发卡已超过238万张;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公用服务、商盟支付等4大应用功能持续完善,手机市民卡(城市通卡)已正式上线使用。
数字城管开创了城市管理新局面。杭州“数字城管”项目立足市情,整合管理资源,创新管理机制,转变管理方式,形成了数字城管新模式,促进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市数字城管覆盖面积达到371.19平方公里,有效信息达到489.86万件,解决问题332.65万件,问题及时解决率达96.31%。
96345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实现突破发展。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67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正常流转,构建了“受理、处理、反馈”一条龙信息处理平台,政务服务、城市公共信息服务、社区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等四大类便民服务进一步深化优化,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面向政府、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居民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体系。
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取得新进展。夯实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对交换平台进行扩容和加固,满足各部门的接入需求。在此基础上,“网上一家一中心”(网上市民之家、市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建成投入应用。
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13个区、县(市)及24个市直部门接入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实现了具有杭州特色的权力事项网上规范、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展示、网上反馈、网上监督的权力阳光运行模式。
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不断推进,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办站理念,建立了内容丰富、技术保障和安全运行监督到位的长效管理与服务机制,不断梳理和整合政务信息、网上办事等政务资源。各级各部门政府网站持续加大改版升级的力度,围绕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三大功能定位,不断推出创新型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有效运行,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5.信息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信息化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杭州努力创造适应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环境。杭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信息化条例》、《杭州市市民卡管理办法》、《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政策,在信息产业扶持、电子商务发展、“两化融合”、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既规范了行政行为,又有效优化了信息化发展环境。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完善了信息安全责任、信息安全月报、计算机病毒通报、信息安全保密等制度;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评审工作,组织了不同层次和范围的信息安全培训;通过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数字证书在全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有效组织开展信息安全测评工作。坚持“抓基础、保重点,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方针,深入组织开展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中心建设,目前进入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中心的部门和项目已达43个,灾备中心的总存储空间超过262TB,连接各单位的光纤链路和数据专线链路49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两化融合”进程有待加快。
“两化融合”的需求尚未被有效激发,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张皮”脱节的状况依然明显,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有效协作不够,在技术开发、产品与服务应用、标准制订、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环节上还未形成协同配合机制;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与经营业务的有效协同,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的能力还不强。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有效管理不足,对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显著。城乡之间、区县之间、部门之间、公众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主体发布、获取、共享信息的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全市性、全方位、广覆盖的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信息化的共通互利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政府扶持的公共研发平台发展不快,软件企业研发成本不断提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较少,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基本依赖进口。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不够深入,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协同研发的合作机制亟待深化。
4.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各类信息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危害增大,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但目前我市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意识还不高,相关的信息安全法规、制度与标准有待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滞后,覆盖全市的应急响应体系、安全测评体系、密钥管理体系等基础安全设施有待完善。
5.缺乏有效的统计与绩效评估体系。
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与信息化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导致信息化投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缺乏考核相关部门、行业信息化建设业绩和调整政府信息化投资的有效依据。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将信息化作为推动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途径,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全面有效共享,大力推进“智慧杭州”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有效提升,为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保持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城市的领先地位,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融合),加快推进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应用(两推进),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运行与管理方式转变、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三转变),促进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信息化环境优化水平显著提升(四提升),初步建成以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服务体系、智慧产业体系为基本要素的“智慧杭州”。
具体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领先。基本形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实现网络建设统筹规划、网络资源有效利用、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推广4G移动通信网试点,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规模部署,物联网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三网融合”基本实现。新建居民区信息管道通达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光缆乡镇通达率达到100%,城市和农村家庭用户分别实现平均50M和10M以上的接入能力。
2.信息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服务与应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规模基本形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收入超百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超过3家。
3.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在全市范围基本形成资源共享、部门协同、服务规范的电子政务体系,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权力运行等数据库全面建成并实现共享,在交通、人口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等领域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政务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政府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市级达到90%以上,区县级达到70%以上。
4.信息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成效明显。围绕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要求,实现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4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9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90%以上,网络营销率达到65%,60%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实现快速发展,保持电子商务的全国领先水平,网上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5县(市)全部建成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力争成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5.社会领域信息化日益普及和深化。信息惠民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全面进入小区和家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等功能的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市民卡”集成应用不断深化,市民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办事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基本建立。
6.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效提升。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领域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显著。
7.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政务数据容灾备份体系基本完善,网络信任、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全防护、风险抵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网络保密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90%以上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获得信息安全认证。
专栏2: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对照表
指 标 名 称 |
指标单位 |
2010年实绩 |
2015年目标 |
信息产业销售收入 |
亿元 |
1927.75 |
4500 |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不含电信运营业) |
亿元 |
651.66 |
2000 |
因特网出口带宽 |
G |
593 |
5000 |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 |
% |
|
80 |
电子商务交易额 |
亿元 |
|
2000 |
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 |
% |
|
100 |
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实现率 |
% |
|
90 |
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实现率 |
% |
|
70 |
城市家庭用户平均接入能力 |
M |
|
50 |
农村家庭用户平均接入能力 |
M |
|
10 |
(三)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深化应用。
从运用信息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动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区域和群体中的普遍应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智能化在经济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化成为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的融合提升的关键途径。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结合。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涉及全局的系统和网络建设,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避免重复投资、低水平开发和信息“孤岛”的产生,积极发展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着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公共信息系统的集约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整合共享,提高信息化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3.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强化信息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切实增强信息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重点领域、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水平国际化。以信息化推动我市经济向高效益、集约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4.保障安全,优化环境。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以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标准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业的能力,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集聚,拓宽国内外信息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5.以人为本,普遍受惠。
始终把贴近市民、服务公众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点,把全社会普遍受益、长期受益作为信息化推进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移动化的普及应用作为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不断缩小城区和郊县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
三、主要任务
(一)以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以工业信息化为重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利用信息化时代特征与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交融的机遇,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领域的信息化贡献率。以重点行业为主体,骨干企业为依托,优化生产为着力点,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逐步提高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走节能低碳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开展“两化”融合区域示范。以区域示范形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示范区建设和重点项目示范,积极探索、解决“两化”融合中的模式创新、标准和规范制定、人才支持和培养等关键问题,为“两化”深度融合推广积累经验。针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突出支持区域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企业间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合作,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加强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产业集群或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的共享机制。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行业。装备制造行业推进信息技术与产品构成的融合,广泛采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工业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家用电器行业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产品及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发展信息家电、智能家电;轻工食品行业着力提升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检测、产品出厂检测等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与清洁生产控制能力;化纤行业重点推广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配料管理信息化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服装行业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和装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广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研发设计的融合,提高研发设计过程信息化水平,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效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推动信息化与生产过程控制的融合,推动个性化定制等新技术应用,促进生产过程数据的即时采集和传输,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网络化。推动信息化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实现对资金、人力、物资、客户等信息的深度开发,使企业研发、生产、供应、营销各环节相互协调配合,实现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和高效化。
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生产设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引进、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信息技术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促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与合理利用。建设“三废”综合利用管控系统,完善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管控一体化系统;研制大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促进大型建筑的整体节能。
2.着力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推进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创新与融合。加快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积极培育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行业,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城市综合服务的带动作用;完善公共平台服务体系,鼓励提供第三方“外包”式服务,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技能与网络消费理念的普及,加快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信息化推动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基础,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发展网络银行以及其他以网络为基础的银行新业务;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继续扩大各商业银行卡互联,积极探索新的结算工具。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支持建立金融信用网络,将金融信用网络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推动资金信用信息与基础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个人信用消费发展。
以物联网技术促进物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推广普及具备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功能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物流企业对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优化物流过程、降低物流成本;利用EPC(产品电子代码)网络技术和RFID等技术推动物流产业的升级,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控性。
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EDI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会员管理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在商贸领域的应用,实现电子订货、电子转账和票证自动处理,鼓励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加快建立包括无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实现“网上市场”和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构筑无形市场总部经济。
以信息化提高杭州旅游业竞争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设和完善面向旅游者的宣传和展示系统,将杭州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系统展示,辅助旅行者深度了解杭州、设计旅行计划。支持企业间以信息共享带动业务协同,充分发掘我市文化、美食、酒店、公园等旅游资源。加快开发数字信息亭、城市管理系统等旅游信息化载体,为广大游客提供地理信息、文化休闲、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多媒体旅游服务,推动形成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以信息化促进商务服务业质量和水平提升。发展人才交流、技术引进、贸易顾问、工程中介和房地产中介等中介性信息服务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形中介市场和无形的网上中介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投资咨询、法律服务、会议展览和技术培训等咨询性信息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以信息化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加大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及生长信息的采集与处理(3S技术)、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安全跟踪与溯源技术(GAP/HACCP)等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行农业种养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改造,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农民信箱”产销对接功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开展网上交易,鼓励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实行订单农业、期货交易,定向分散配送、集中统一结算,促进各具特色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数字兴农”工程,实现农村数字电视全覆盖,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信息。依托农技110电话,实施农技咨询“一站式”服务,建立网络/电话服务互通机制和信息双向传递/跟踪反馈制度。根据当地的产业特色和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咨询服务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发挥报刊、书籍、宣传栏等传统传播渠道的优势,探索“无线网络”的应用模式,结合广播、电视、农业信息发布栏等媒介,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人,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
4.深化“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建设。
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移动商务、数字电视和96345电子商务服务,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高效服务。扩大和深化面向中小企业以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商务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市民卡、市民信箱等建设成果,深入实施网上创业工程,扩大电子商务服务内容和应用范围。
打造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区。实施网商培育、专业网站集聚计划,促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向金融、物流等环节延伸,加强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互动。以阿里巴巴、网易等网络科技型企业为基础,开发以网络科技、电子商务、媒体产业和相关培训教育机构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集聚一批全流程的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建设滨江、文三街区、仓前、北部软件园、城西及下沙、传化物流园、下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服务功能示范区,带动旅游、商贸、金融、证券、教育、医药、物流、房地产、纺织、化工、汽车电子等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保持国内行业网站聚集地的地位。
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以电子支付、社会信用、物流配送等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和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企业数字证书认证,为深化“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引导物流行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的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
专栏3:“两化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建设平台
●节能减排关键共性信息技术平台。以化纤、纺织、食品、农药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引进和发展面向节能降耗减排信息应用技术,推进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对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加强废旧电子信息产品的回收利用。
●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供应链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建设制造技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营运管理数据中心平台,为企业提供制造过程中的项目协同管理服务,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及在线协同作业。
●RFID研发应用平台。以中科院杭州射频设别技术研发中心为技术依托,以高新区(滨江)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实现条码与RFID技术应用的推广。逐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商贸信息服务业的应用,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跟踪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示范试点。大力推进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广RFID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加快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建设,使之在电子商务等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市民卡在现有的应用基础上,逐步推广各种小额消费应用领域。推广电子支付。
●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包括物流监控服务平台GPS+GPRS+RFID、物流短信服务平台+手机物流通、物流网站服务平台、物流交易服务平台、物流信息交易中心等服务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