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按照十七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思路,依托广电网络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被称为“广电模式”),把信息服务送进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一、我省用“广电模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背景情况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2002年中央开始组织实施的。主要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抓好这项工程,对于改变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速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前些年,我省陆续建成了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和行政村服务点。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工程推进成效不明显,与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列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全力加以推进。早期提出的工程建设模式是:与省网通公司合作,采用互联网传输文化信息。县级支中心建设标准22万元,乡镇服务点建设标准2万元,行政村服务点建设标准为1.25万元。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决定放弃这一方案。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基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性质的考虑。中央强调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定要确保公益属性。网通的网络属于商业性网络,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使用管理方面,能否确保其公益属性,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基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便利实用的考虑。这一方案以行政村为建设单位实施,而有些较大的行政村人口多、分布又比较散,农民群众去村服务点要走很远的路,很多农户不能就近便捷地查阅文化信息。另外,多数农民不会使用电脑,大大降低了共享工程的利用率,导致好事办不实。三是基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成本的考虑。这一方案的建设成本比国家文化部确定的3万多元的建设标准低了一些,但在只覆盖到行政村的情况下,不计算房舍投入,每个乡镇服务点的建设成本超过2万元,每个村服务点超过1万元,工程建设成本比较高,相对于人口覆盖率,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在否定这一方案的同时,我们迅速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新方案。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以“广电模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覆盖全省农村、进村入户。
二、我省“广电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省“广电模式”总的原则是公益事业走公益渠道。具体做法是:用已经覆盖全省98%以上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传输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采用“进村和入户相结合、广播和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推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里用电视机就能收听收看共享工程的节目,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1、传输方式。主要采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在少数偏远地区采用卫星传输。从传输渠道上,各级广电机构无偿提供两个模拟频道用于传输文化信息资源,确保有线电视网络连通地区的农民群众,收看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从系统结构上,分为省级分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以及点播型机顶盒四部分。
2、接收方式。主要分为广播和点播两种方式。广播方式是指,采取播放模拟电视频道的方式直接进入每个农户,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在特定频道上收看。点播方式是指,每个自然村设立服务点,配置点播型机顶盒,将信息资源推送到机顶盒中,农民在服务点点播收看。重点是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大面积推广点播机顶盒,满足农民群众在家中点播收看文化信息的需求。
3、信息来源。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提供的资源为主,同时整合文化、教育、农业、人口计生、科协等部门信息资源,其中包括金农热线、聚焦三农、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学园地、知识讲堂、文化艺术、新闻回放、阳光政务、图书阅览、电影欣赏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国家、省教育部门合作,教育部将现有版权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共计700小时的视频节目,全部无偿提供给辽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用。省教育厅投资300万元,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门制作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9年义务教育的名校、名师、名课的视频课件,送到农村学生家里,受到了高度评价。与国家农业部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作,将广大农民群众最需求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务工培训等资源纳入进来,受到了普遍欢迎。近年来,还陆续整合了人民日报、辽宁日报、东北新闻网的资源。省文化厅作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建设的主体,也积极整合系统内资源,将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及群星奖的剧节目、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省八届艺术节的合唱、小戏、皮影等多场演出,以及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进行征集、加工制作,在机顶盒和模拟频道中播出,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截止目前为止,我省文化共享工程的视频资源总量达8343小时,其中国家中心提供各类资源4596小时,整合国家和省内有关部门资源1217小时,采购适合农民群众需求的资源2530小时。
2011年根据国家中心关于《2011年度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要求,中心承担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任务。结合我省特点,经过反复调研和专家论证,完成了申报选题,并且通过了国家共享工程中心组织的专家组的审查答辩,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数据库》、《辽宁古塔专题片》、《辽宁秧歌专题片》、《满族文化多媒体数据库》四个项目,现在均在建设当中。
2012年4月,中心与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进行合作,对中央财政支持的技术推广项目《辽宁省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生产环节进行全程拍摄,并且请海参养殖专家进行讲座,分10期在辽宁平台进行播出,由水产技术推广站通知沿海六市的海参养殖户收看,直接把养殖技术送到了老百姓的家中,视频节目形象直观,专家讲解权威易懂,电视播出受众面广,方便了养殖户,节省了大量的技术推广经费。这种合作方式迈出了辽宁平台为百姓个性化服务的第一步,今后我们会坚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百姓需求,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栏目内容,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需求。这一平台已经成为各种公共服务信息的传播载体。
三、我省“广电模式”的优势特点
1、把握方向、服务到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益性事业,通过广电网络传输文化信息资源,从信息源到传输网络,能确保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之内运行,安全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更好地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用广电网络传输文化信息,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两大工程的有机整合。并可在此基础上将文化信息、党员教育、计划生育、农业科普等公共信息资源传到农户家中。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能够极大降低各项公益传播事业的建设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3、广泛覆盖、便捷传输。广电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经营,已经覆盖大部分地区,带宽容量大,维护成本低,运行管理经验成熟。在广大农村地区,利用有线电视传输文化信息资源便捷实用,可以迅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提高普及率。
4、进村入户、长效惠民。通过广播的方式和机顶盒的方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通过电视机接收信息,操作简单,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信息资源,实现了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四、我省“广电模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2008年10月,我省全面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到目前为止,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农业科技协会组织,全省设立了6万多个服务点,机顶盒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各市推广机顶盒用户达到224万户,其中以推送式点播机顶盒(Push VOD)为主,同时包括数字双向点播机顶盒(VOD)、准视频点播机顶盒(NVOD)等多种方式。我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金投入全部由各级政府筹措,没有增加农民群众的负担。下一步,我省将逐步在农村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
我省运用“广电模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文化部、财政部、广电总局在辽宁召开现场会推广我省“广电模式”。省委书记张文岳、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文化部部长蔡武发表讲话。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讲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长、广电局长近100人参加会议。会议认为,辽宁省依托广电网络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这一工程进入千家万户找到了一个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路子,也为广电网络由单一走向面向全社会的融合服务创造了全新的应用模式,是一次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会议指出,辽宁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的成果,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真正送进全省1.1万个行政村、6万个自然屯,送进农村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民在自己家里,通过电视机和遥控器流畅点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各项内容,给广大农民送去实实在在的文化共享,走出了一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辽宁模式花费少,见效快,覆盖面广,后续维护简便,政府减少重复投资,存量资源得到高效整合,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工程。会议要求,全国文化、广电系统要积极学习、加快推广辽宁经验,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搭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向更高水平发展。
2011年2月22日,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率文化部督导组莅临辽宁督导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和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杨志今副部长认真听取了汇报,观看了辽宁平台的演示和情况介绍,当了解到辽宁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文化信息资源用机顶盒传送、数字电视传送和卫星传送三种形式送到了224万农户的家中,特别是偏远地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辽宁的思路很好,应该好好推广。
2011年5月10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一行来到辽宁省图书馆,通过观看展板、电脑视频、电视节目等,详细了解了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情况。听说辽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进村入户,农户受益了,他说,我们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设文化惠民网络,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深入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辽宁利用“广电模式”大力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应大力推广。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电模式”的实施,为我省广大农民群众送来了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学科技难、获信息难、看电影难、找市场难,这些困扰农民多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广大农民群众对此反响热烈,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这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做的又一件好事实事。
五、关于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期间的设想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的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应得到显著增强。
1、推进广电网络整合,努力实现文化共享工程的全覆盖。
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力争尽快实现“全省一张网”的目标,之后将对全省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数字电视改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后续发展将与此相结合,即在改造后安装的数字机顶盒中加载共享工程子系统设备,用一个机顶盒实现看数字电视、接收共享工程、网上缴费、可视电话等综合功能,这将大幅降低共享工程成本,提高普及率,减少网络故障率,使广大用户更加便捷地享受文化信息服务。以数字电视改造为契机,最终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在我省城乡的全覆盖。
2、丰富资源内容,扩充资源储备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服务体系。
通过近两年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广大农民对文化资源特别是惠农资源的需求。因此,要保证工程的长效发展,必须加大资源整合和建设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服务体系。下一步,我们在积极取得文化部和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拓宽资源渠道,要进一步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努力推进资源征集和制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在推送图书、报纸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期刊资源,开展电子期刊的推送服务;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采取征集、委托建设、资源交换等方式整合、建设适应各地不同需求的资源服务体系。视频资源总量争取达到12000小时。同时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根据农民群众需求,调整现有栏目,优化栏目设置。
3、完善工程推进机制建设,切实发挥文化共享工程作用。
“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文化共享工程的组织领导,将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情况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等相关评比标准,纳入目标考评体系;要强化管理,逐步建立文化共享工程管理使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服务点规范高效运行;要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做好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征集、整合、编辑和管理工作;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适合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队伍,积极探索培养与引进、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方式;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结合工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各级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扩大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社会影响;要组织各类活动,帮助农民群众用好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各类资源。针对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和特点,通过举办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各类展览及知识讲座、编辑专题信息简报、信息上门、信息进户等活动,开展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服务,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需求。还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文化共享工程成果展示及交流活动,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利用文化信息资源,使文化共享工程频道和机顶盒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好帮手。扩大工程的影响,营造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201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