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作为全省“四群”教育示范点,五华区在全区街道社区、区级单位中分领域、分类别创建了16个区级示范点,其中包括2个农村社区。在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中,五华将重点实施好11个农村社区的“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策”格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突出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村、都市农庄、一步城市化村建设,努力构建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二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的“幸福乡村”。
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自2011年5月28日挂牌成立以来,一直是五华区全面推进“幸福乡村”建设重点区域。为此,实验区专门制定了《中共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工作委员会、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暨下沉审批权限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从而拓展了“四群”工作内涵,强化社区服务职能,提升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维护了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做好了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不让办事群众在我这里受冷落,不让群众困难在我这里受阻,不让困难问题在我这里延误,不让推诿扯皮在我这里发生,不让一件工作在我这里积压。”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在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树立“五不让”服务宗旨,按照“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一条鞭管理”要求,充分利用通信、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强化社会事务服务管理职能,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西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力打造“五个一”新型社区
厂口社区开创为民服务新局面
职能“错位”、职能“缺位”……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自成立以来,因地域面积、人员数量、行政成本等因素,未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凝聚、管理、维稳功能,社区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周到程度上需要进一步提升。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西翥结合“和谐社区”、“幸福乡村”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及“四群”教育工作,提出“五个一”社区试点打造思路,通过对社区进行实体化、标准化、平安化、便民化和创新化打造,推动全方位发展。
打造一个“实体化”的新型社区,在探索职能权限下放和扶持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两方面狠下工夫。将计划生育审批、民政社建审批、劳动力培训输出、宅基地审批、土地流转5项涉及民生的行政审批职能下放到社区,重点抓好“建立制度、组织培训、动态审查”三项工作,制定社区审批标准、流程、工作规范及管理规定,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扶持社区创建自己的经济实体,管委会明确提出“社区+企业或者社区+公司”模式,以厂口特色产业园区和厂口农业园区为依托,以社区内规划、产业、建设、保障、管理、文明“六个一体化化”为目标,着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社区居住和生活环境,大力发展“都市休闲一日游”、社区劳务合作社及与园区建设配套的现代服务业。
打造一个“标准化”的新型社区,对厂口社区为民服务中心软硬件进行配置提升,达到强化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塑造社区文明的目的。硬件改造包括“十条战线”窗口规范有序、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整洁明亮、“一站式”服务窗口便民利民、矛盾联合调处室舒适温馨、公共信息宣传平台丰富及时、党建宣传长廊清晰醒目、代办点、农资服务中心、零售商业网点、体育活动场所、流动人口服务站、农业技术培训站一应俱全;软件提升包括配置电子信息宣传系统,建立重点区域全覆盖的监控系统,实现办事处及社区网上互联办公及信息共享,搭建农业信息知识及党建信息宣传新平台。
打造一个“平安化”的新型社区。西翥街道把社区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平台和纽带,按照“12345”总体思路,即一条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两种优势互补的防控方法,三级联动的防控网络,四条严密的治安防线,五个方面的融合气象,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帮教、信息网络建设、社会矛盾联合调处、非公有制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机制体制。进一步健全社情民意收集,设立群众意见反映窗口,每个小组均有1名民情联络员,明确街道、社区、小组三级网格责任制,有效防控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设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室,由街道、社区、公安、司法、法院等部门组成联合调处小组不定期组织联合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治安综合防范体系,实现公安系统非密信息、行政统计信息和社区信息在社区监控平台共享共用机制,及时掌握最新信息。
打造一个“便民化”的新型社区。实行四项便民措施:一是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原则,把人和工作下沉到社区,达到工作标准、任务及人力、物力、财力五统一,形成便民利民新格局;二是实现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普通事项在社区受理、在社区办结,一般性事项在社区受理、社区审批、办事处备案,重大事项在社区受理、社区初审、逐级审批,社区受理实行一次性告之,不让群众跑第二次报件;三是设立代办点,全程代理服务,实行全程代办;四是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全面推行“AB角工作制”,确保有人在办事服务大厅接待群众,又有人联系管委会,实现服务无间隙,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
打造一个“创新化”的新型社区。结合厂口社区人居现状、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将着力体现四个创新:一是推进和谐社区信息化建设创新,将街道办事处对外政务服务延伸到社区,实现电子政务网与社区信息网相连,达到社区基本信息共享;二是推进社区环境保洁体系创新,由过去社区各小组被动出人出力变为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运作,极大提高和改善了社区环境品质;三是推进社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鼓励大学生村官创办经济实体,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四是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大力推进“四位一体”共驻共建机制,以“三有一化”为重点,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
全面实施“233”工程
大村社区以人为本建设富裕新村
在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中,西翥街道把大村社区作为打造新型发展社区重要试点,通过树立“紧扣发展主题,打造坚强堡垒;依托民族特色,建设富裕新村”的发展理念,以“明确两点思路,健全三项机制、实施三个计划”的“233”工程为载体,推进社区全面发展,为辖区五个自然村、4139人构建起了幸福乡村。
明确“两点思路”,在探索“四群”工作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兴农为手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引进凯普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150多户农户发展无公害商品蔬菜种植,每户增收近2000元。同时,充分调动传统民族文化优势,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梳理西翥历史文化传承脉络,进一步提升、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精心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健全民情工作、服务民生和教育引导“三项机制”,在创新“四群”工作机制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民情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挂钩联系点、民情区、联系户责任人,细化民情区责任人、民情联络员具体责任,做到每名社区干部都有责任区、每名干部都有直接联系对象;建立民情访谈制度,组织社区干部深入村组倾听群众呼声,访老党员、谈发展政策,访信访户、谈和谐稳定,访贫困户、谈衣食冷暖,访致富能手、谈致富经验,访外出务工家庭、谈生产生活体会,不断拉近与群众距离;建立民情考评制度,建立完善组织考评、干部互评、交叉入户测评、召开座谈会讲评为内容的考核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服务民生机制,让“四群”工作机制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盾牌。建立为民办实事制度,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建立法律服务群众网络,与司法所联合打造法律服务试点,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能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服务体系;建立群众权益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区、管委会、社区、小组四级援助爱心网络体系,为困难群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努力做到“应援尽援”;建立主动服务群众制度,开展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服务行动,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多角度、多方面关心和帮助基层群众。
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让“四群”工作机制成为教育提高群众的过程。在群众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建立加强群众法治观念教育制度,正确引导群众树立法治观念,按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发挥传统文化力量平台,开展“六个一”活动,即编写一本西翥民族民间文化书籍,建设一个反映辖区发展历程及民族农耕文化的展览室,搭建一个文艺展演舞台,组建一支以白族为主、苗族和彝族共融的民族风情表演队,成立一个西翥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协会,筹建一个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公司,从民族风情表演、民族工艺品开发、民族饮食文化、西翥生态旅游四方面进行开发。
实施“三个计划”,在扩大“四群”工作成效上实现新突破。落实两个要求,实施“融民亲民”专项行动计划,组织社区干部和党员深入联系点开展“驻村三同、走访慰问、调查研究、办理实事、奉献爱心”,推行“234”工作法,即对直接联系群众做到重大传统节日前必访,遇难受灾必访;对上学就业遇到困难必帮,遇难受灾必帮,脱贫致富必帮;对基本户情必问、发展愿望必问、存在困难必问、就医就学必问,及时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及对社区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期盼。
打造三个平台,实施“便民近民”专项行动计划。紧贴基层实际建平台,使社区真正成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服务、开展宣传的综合平台;利用创业援助建平台,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公司”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依托服务窗口建平台,健全服务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将社区为民服务站打造成直接服务群众的一流窗口。
构建三个网络,实施“护民安民”专项行动计划。联调联动构建“调解网”,将民情网络建设与人民调解网络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健全区、街、社区、小组、户五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划分网格构建“监管网”,建立管控网格,划分监管责任区,探索建立两劳人员等重点人员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监管、教育、服务、执法”四个环节有机结合;构建“综治网”,主动将人民调解、“两类”人员监管、普法宣传纳入“综治网”建设,构建重点工作联动、信息情报联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基层平安联创、便民实事联办的基层综治区域化管理网络。
下一步,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将继续加大区域统筹、政务统筹、综合服务统筹、环卫和治安统筹、土地统筹、资产统筹等各项工作力度,加快服务中心建设、村容村貌改善、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集体经济扶持壮大等各项工作推进,从加强党的基础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管理效能、确保群众受益四个方面着手,努力实现社区为民服务及自身发展新格局,最终开创“幸福乡村”建设新局面。
记者贾献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