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成果展:科学决策推动两化融合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6-14

 开栏的话: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08年成立以来,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和高层研讨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特开辟专栏,系统展示两化融合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工业绿色、安全、创新发展,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敬请关注。


两化融合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然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过程、生产装备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两化融合是工业做强必然选择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工业仍大而不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两化融合之所以重要,是由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面临3个压力决定的: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新兴工业体和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工业给我国工业带来的压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整个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国的工业需要通过两化融合来实现由大变强。

实际上,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决策层就看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极具前瞻性的。

党的十五大率先提出了“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在当时,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初步肯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继而又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主要被认为是一种手段,对工业化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时,党和国家领导已经认识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为下一步两化融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至此,两化融合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融合”正式走向前台。


在两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战略调整,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为加快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点线面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实践,2011年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两化融合开始走向纵深。而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把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为“十二五”调结构转方式指明方向。


“点线面”多维度推进两化融合


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两化融合的最关键的战略决策。正式主管部门的成立,使得两化融合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项工作真正得到了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把两化融合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并确立了“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从面(地域)、线(行业)、点(企业)三个层面明确了推进思路。

面就是抓区域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之后,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开展两化融合区域试点,先后选择上海、重庆、广州、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地区、呼包鄂乌地区、唐山暨曹妃甸作为第一批试验区;西(安)咸(阳)地区、长株潭城市群、柳桂地区、沈阳、合肥、兰州、昆明、郑州作为第二批试验区。

通过区域试点,一些地区大胆探索完善两化融合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化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北京市,2010年以来规模以上企业综合集成水平逐渐升高,约15%的企业在单项全面覆盖基础上开展了集成应用,应用ERP的比例超过26.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20.7%,涌现出一批利用两化融合实现快速发展、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典型企业。又如陕西省,在最近被调查的3828种主导产品中,有1441种应用了信息技术,占38%,有8种主导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87种主导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113种主导产品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线主要是抓行业推广。2009年至2011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在行业层面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探索,分两批在钢铁、冶金、矿山、化肥、纯碱、水泥、电解铝、重型机械、机床、轿车、商用车、造船、造纸、家电、棉纺织、服装、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等17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2011年年底,在三年试点评估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为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为了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评估的全面覆盖,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继续选择民爆、钢铁(集团企业)、石油、合成树脂、金属制品、玻璃、工程机械、通用机械、轨道交通、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皮革、纺织(中小企业)、饮料、化学制药、包装、电子、通信等18个行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如原材料工业,90%以上的石油化工企业使用了DCS,部分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使用了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和MES,其中中石化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较好。钢铁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目标。又如装备工业,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目前我国机械行业已有87%的企业设立了信息化机构,90%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划。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进,我国装备工业规模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2010年,汽车、船舶、机床、机械铸件、锻件和紧固件等产量规模均已位居世界首位。

点主要是抓企业典型。根据国家统计局42个行业的统计口径,按照这个行业分配,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了668家典型企业,收集成册,总共13本,根据遴选的668家典型企业经验材料,通过系统介绍两化融合的内涵本质、发展趋势、国际经验、典型案例和工作重点,促进企业加强认识和把握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律、实现路径和国际经验,科学引导、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又提出“树立示范企业、推动重点项目”的具体措施,继续加大企业层面的两化融合推进力度。

如北京御香苑建立了库存管理和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库存挤压率减少了40%,牛肉产品单价提高了3%~5%;北方微电子公司的一体化管理系统保障了账、卡、物的一致性;武钢自主开发了产品销售六维价格体系、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模型,建立了适应钢铁全流程的企业级管理系统。


两化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通过多维度、全方位、多部门协同推进,两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资金、人才、认识等方面的制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会一蹴而就,两化融合将贯彻工业化全过程。加上工业技术、材料、工艺都在发展变化,信息通信技术也在不断演化,产品也在创新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程度将不断深化。

两化融合有助于抢占新一轮制造高地。当前,全球制造业正掀起一场“制造模式”变革,制造业的专业化、高级化、网络化、融合化、集群化、服务化、智能化、虚拟化、绿色化等正在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制造业来说,信息化无疑会给制造业带来更大的活力,打通制造业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关口。

放眼全球,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信息化普遍给予高度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用信息通信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制造业、改造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一项重大战略。美国在推出了“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敏捷制造技术计划”之后,今年又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力图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夺回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日本、德国等国家也纷纷实施制造业复兴计划。

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如印度、韩国都把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改造传统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希望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因此,抓住两化融合机遇,加快信息技术的渗透,将使“中国制造”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两化融合有助于推动全社会信息资源融合与共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仅是在工业部门应用信息通信技术,而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多个层次实行融合。应该认识到,工业化不仅是发展工业的问题,也不是处理农、轻、重关系的问题,而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剧烈转变的过程。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融合,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