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信息化织密平安网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6-17

  录入一枚指纹,带出系列信息,串并多地8起案件……江苏警方运用信息化手段侦破的一个系列盗窃案,整个研判比对时间竟然不超过一个小时。江苏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就是当前公安“信息化”办案的神奇魅力。

  2008年以来,江苏公安系统以基层为导向,通过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以信息化引领警务机制改革,促进了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在全省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平安大网。近年来,江苏省利用信息比对手段破案数占比达到85%。

  平安建设根基更稳固

  

  2009年开始,江苏警方着手建设全省同一版本、省市一体化运行的公安信息“大平台”。纵向上,“大平台”实现省市一体化,全警采集的海量信息汇聚入信息库,实现全省信息共享。横向上,“大平台”打通公安各系统之间通道,多警种之间信息也实现关联,从而使得信息综合研判的水平大为提高。基础信息的一体化,改变了警方过去查询比对需要登陆多个系统的问题,实现了一点登陆、全警共享、全网关联,相关信息一目了然。“一次查询,可完成对警务平台、公安内部和社会信息等73类相关人员信息的智能检索”,无锡市公安局负责人介绍,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安机关战斗力的生成模式,通过信息碰撞“比”、案件研判“串”、轨迹追踪“挖”、图像侦控“看”,全市基础信息一体化破案数已占破案总数的70%以上。

  源头信息的采集筑牢了公安办案的信息基础,同时也筑牢了公安的基层基础建设。江苏省公安厅在信息化建设中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社区民警主要承担信息采集、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服务群众四项职责,不得向社区民警下达破案抓人指标,不得随意抽调社区民警参与临时性、应急性任务,真正实现了警力下沉至基层。

  打击违法犯罪更精确

  江苏省公安厅厅长孙文德表示,信息化正在推动传统警务手工作业、人海战术向现代警务精确制导、集约发展的转变,极大增强了公安系统协调作战能力,推动了公安工作“警力无增长改善”。

  信息化对于现代警务的提升,集中体现在公安打击犯罪的三个“合成”上。

  合成研判。在江苏,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普遍建立信息研判机构,每日对信息平台中的本地警情信息、周边治安动态等进行综合研判,同时有针对性地召集有关警种部门进行合成研判。今年年初,江苏省公安厅通过研判发现一些地方侵财案件有所反弹,于是组织开展了“春季打防攻势”,调动各警种积极主动依靠信息深度研判侦破一般犯罪案件,一段时间内通过信息研判破获各类案件近500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00多名。

  合成侦查。现代警务模式下,公安刑侦队伍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由情报部门深度研判形成线索,再由刑侦会同技侦、网侦等部门同步上案、系统作战进行合成侦查。苏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负责人介绍,在侦破一个系列入室盗窃案中,刑侦部门会同技侦、网侦一起办案,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苏州合成侦查破案数已超过全部破案数的50%。

  合成防控。依托信息平台,江苏各地加强本地及周边地区警情的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研究苗头性、多发性警情特点和规律,发布每日、每周研判成果,提出工作意见,有针对性地指导防控。

  流动人口管理更有序

  无锡市崇安区广益派出所,辖区人口7.13万,暂住人口就占到4.25万,流动人口管理成为一大难题。这个派出所以信息化为手段,积极进行建筑物地理信息采集,连工棚、仓库、地下室等非标准建筑物信息都不遗漏,实现了人员信息的全采集。仅去年以来,这个派出所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2人,其中“清网行动”期间仅在非标准建筑物内就抓获犯罪嫌疑人2人。

  江苏是流动人口大省,各地公安机关的信息化有效破解了这一治安难题。在常州,公安机关推行出租房屋分级分色管控,将出租房分成放心户、一般户和重点户管理,出租房屋上图标准率达到100%,实现了“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房”。

  苏州是流动人口大市,流动人口实用登记数达到648万人。苏州市依托江苏公安系统“大平台”建设了“新苏州人社会化采集”、“居住房屋等级化管理”等专门信息系统,同时配备8000人专职社区协管员,确保流动人口抵达后7天内信息采集到位。目前,苏州市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率达到95.6%,抓获人员的信息登记率达到85.3%。在苏州,出租房内人员和房屋信息关联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