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在攀枝花召开的四川统计“四大工程” 暨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攀枝花市东区统计局以“东区模式”(即“五建五强”模式)打造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系统的成果汇报,受到了与会的省统计局领导及全省21个市州统计局高度赞扬和高度重视。而东区对统计工作的创新所取得的成果与今年5月新出台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要求建立的“人口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不谋而合,这充分证明东区统计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正如省统计局局长刘晓华所言,我们相信这一独特、优化的统计模式,值得全省统计部门学习、借鉴、推广和运用。
5月28日至30日,四川统计“四大工程”暨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攀枝花召开。省统计局局长刘晓华,攀枝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自力,省统计局其他相关领导,全省21个市州统计局局长、分管副局长、普查中心主任以及25个中心县区统计局长共100余人出席了会议,听取了东区关于“以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统计体制改革,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的成果汇报,观看了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演示情况,并现场考察了湖光社区等6个社区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延伸及统计改革的最新成果。与会代表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局长刘晓华高度赞扬并肯定了东区统计工作“五建五强”新模式,并在会上要求其他市州学习、借鉴、推广“东区模式”。
“东区模式”是个什么样的模式?它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借鉴、推广?对推进经济社会管理创新有何现实意义?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度采访。
被列入全省第一批试点区县
东区迎来统计发展良机
攀枝花市东区统计局局长雷传峰告诉记者,东区是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有各类法人单位4000余家、产业活动单位1500余家、个体经营户20000余家,经济变动情况较快,统计工作难度较大。2010年以前,东区还是沿用传统的统计方法,主要由统计局、街道、企业3点1线统计,统计力量薄弱、观念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服务意识不强、部门之间配合程度低。2010年全国统计改革的步伐加快,特别是2011年3月1日,全省统计系统在宜宾市南溪县召开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经验交流会,东区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试点区县,从而迎来了东区统计发展的良机。
东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该项试点工作,经过2个多月的深入调研,结合东区实际情况和需要,自加压力,在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延伸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单位数据库的建设,要求季度经济普查常态化。同时,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了名录库建设的目的意义、时间安排、范围内容、经费保障、人员配置、部门协作、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较为前瞻的具体措施,正式开始启动东区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的建设,同时也启动了东区统计改革的探索。
2011年7月22日,在攀枝花市会展中心203会议室由市政府办副主任高翔主持召开了“攀枝花市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工作推进会”。时任东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赵路作了《以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为契机,全面夯实经济社会管理基础》的试点交流汇报,时任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王光彩,省普查中心副主任梁武,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自力,市统计局局长徐翠等参会,省、市领导在了解东区工作的基础上,实地观摩了东区炳草岗街道西海岸社区、大渡口街道东方红社区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会后高度认可、评价东区名录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东区经验模式。
区委、区政府强力介入
打造“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
从2011年8月起,区委、区政府强力介入,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部门资源整合,系统调整了统计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全面着手东区统计改革的深化、统计网络基础的夯实、统计运行机制的调整、统计新技术的创新和统计服务的拓展。2011年9月2日,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东区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把攀钢集团、钢城集团等大集团企业纳入名录库成员单位,行管部门设统计科,街道(镇)设统计站,社区(村)设统计点,完善统计考核,补充统计经费,开展专项培训。在经过绘制地图、编制建筑物信息、编制建筑物内法人与产业活动单位清单、地毯式清查、行业清查、行业资料交换对比清查、入户采集数据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后,东区政府目标办、效能办以及各行业管理部门全程介入,积极配合区统计局组织实施。2011年12月2日,东区对第一轮清查完成情况不好的1个镇、8个街道、35个社区的复检全部验收合格,开始起步进行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平台建设。
东区区委书记贾德华高度重视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基础数据是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基础,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只包含了经济细胞基础数据(法人、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而缺少社会细胞基础数据(社区、家庭、个人),要像数字城市那样,搭建一个全区统一的基础平台,有效完成经济社会基础细胞空间位置变化和时间数据变化的合二为一,各个相关部门基于统一、全面、权威的基础数据平台开展工作,真正体现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资源的整合,方便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进而深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为此确定了基于电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线更新的“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为最终目标,平台分为两个核心部分,即“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和“人口信息数据库”。
省市统计局积极支持
“东区模式”初露端倪
东区在探索的过程中,省统计局给予了高度关注、积极支持。省统计局副局长梁伟华、机关党委书记李兴怀、省普查中心主任王致富等领导多次前往东区调研指导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和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2011年12月9日,省统计局还专程邀请国家统计局电子地理与统计数据结合的专家、国家普查中心宋雪清处长一行,为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出谋划策。2012年3月1日,省统计局推荐了东区区委副书记赵路,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双全在成都与美国普查局地理信息咨询专家见面交流,专家们对东区基本单位名录库与经济社会管理平台建设十分赞赏,并提出了宝贵建议。至此,东区统计“五建五强”新模式基本成形,“东区模式”也初露端倪。
截至2012年5月30日,东区已完成辖区10个街道(镇)、70个社区(村)共三轮数据清查和数据采集工作,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进入了数据审核、图上标注及在线维护更新阶段,“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中“基于电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进入一个新的篇章。下半年开始修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启动“基于电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年底初步完成“五库合一”。
记者采访了攀枝花市统计局局长徐翠。她说,“东区模式”是东区摸索出来的一种创新模式,具体形象地说,就是运用电子地理信息技术与统计数据的结合,在东区1:500的电子矢量地图上,以建筑物为坐标点,将基本单位名录库、基本单位数据库、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地理信息库和建筑物库五库合一,把采集的信息融入到建筑物中,形成一个综合管理的电子平台。当鼠标点击到某栋建筑物,该建筑物内所有的公司信息、家庭信息、人口信息等都会立即显示出来。这些信息可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公安、计生、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管理提供方便,给街道、社区的治安管理带来好处,同时还可以方便社会公众办事查询。这种模式最关键的是数据的采集和及时更新,需要大量的信息采集人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要由政府牵头,形成一种各部门共建、共享、共管的机制。为了支持东区的统计工作,去年6月,攀枝花市政府连续出台两个文件,攀枝花市统计局组织了以班子成员为组长的6支执法队配合东区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
结合东区实际
做细做好东区“五建五强”模式
攀枝花市东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忠恕就东区统计“五建五强”模式向记者作了详细解释。他说,东区“五建五强”统计模式,是东区结合实际,在四川省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新模式:一是构建统计管理体制,强化统计改革实效。东区出台了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和《考核奖惩办法》等统计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各统计科室、站点的主要职责、人员配置、经费保障、数据采集发布和考核奖励等重要事项。2011年全区安排了100万元用于数据库软件开发费用,110万元用于统计站、点年度专项统计经费。二是构建统计网络体系,强化统计基层基础。辖区26个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统计科,负责“三上企业”和“三次产业”的统计监管;10个街道(镇)成立统计站,负责“三下企业”和其他经济社会统计工作;70个社区(村)成立统计点,每个统计点分别确定1—3名统计工作人员,配备统计专用电脑。目前东区全区上下有200余名专兼职统计人员,仅街道(镇)统计站就配备有25名专职统计事业编制人员,在区统计局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信息收集、更新工作。三是构建统计运行机制,强化统计资源共享。把常规统计从抓大放小向大小齐进转变,把阶段性掌握基本情况向时时掌握基本情况转变。经济细胞(法人、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采集方面,确定在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的采集,全面推进季度经济普查常态化;社会细胞(社区、家庭、个人)采集方面,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社区统计点、小区物业、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社区民警等网格化基层管理为要素,增加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管理需求的信息采集。同时整合各相关行业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减少部门运行体系衔接漏洞和矛盾。四是构建统计信息模式,强化统计技术创新。东区政府与四川省地理信息中心、攀枝花市地理信息中心深度合作,以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基础,在1:500的电子矢量地图上,以建筑物经纬度为坐标点,确定辖区经济社会单元细胞地域分布状况,从而实现单元细胞在空间位置和时间变化的数据统一,通过电子网络或IOS系统的手机(IPHONE/IPAD),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在线了解东区,使“数说东区、图索东区、一张地图管东区”,“以图管房、以房管人、以人查房、图文互动”得以实现。五是构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强化延伸统计服务。预计用3至5年的时间来完善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确定了三个层次、五个中心的建设思路,具体为:第一层次以统计局为核心,构建东区经济社会基础数据采集处理中心,依靠职业化的数据采集、处理队伍,对各类数据进行在线采集、更新、交换、分发。第二层次以26个行业主管部门为核心,基于第一层次的数据发展变化,调整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第三层次以政府目标办、统计局、政研室为核心,建立领导分析决策中心、考核监督管理中心,依据东区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搭建分析决策运行模块和考核监督管理运行模块。
创新全省统计工作
“东区模式”给力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
记者采访了攀枝花市分管统计工作的常务副市长杨自力,他对东区“五建五强”统计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一年来,东区政府十分重视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组建了一支从上而下的半职业化、半专业化统计队伍,并在不断的碰撞和磨合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了“五库合一”的社会经济综合管理电子信息平台,令市委、市政府都为之骄傲。全省统计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攀枝花召开,就是对东区统计工作的充分肯定。统计的根本意义和生命力在于服务。“东区模式”能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部门行业行政管理服务,为乡镇(街道)、社区(村)社会管理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公众信息查询服务,真正实现了资源整合、数据统一、信息共享,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省统计局局长刘晓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攀枝花市东区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模索出来的“东区模式”是全省统计工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五个方面,他们形成了一套统计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共建共享机制,搭建了一个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开创了基础统计数据与电子地理信息技术结合的新篇,不仅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提供了典型示范和经验准备,而且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核心的基础载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区模式”与今年5月新出台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要求建立的“人口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不谋而合。这种独特、优化的“东区模式”值得全省统计部门学习、借鉴、推广、运用。
目前,攀枝花市东区已准备就“五建五强”统计模式的最终成果“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申报“科技进步奖”、“科技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