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进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主动力,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民富国强。
背景:由于西方虚拟经济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缺陷,我国已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倾向。资金的“脱实向虚”也与企业经营环境艰难、盈利水平低下有关。去年全国工业销售利润率为6.4%,其中钢铁不到3%,电子制造为2.5%,今年一季度则分别跌到5.02%、1.03%和1.4%。
分析: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进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主动力,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民富国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资消费进出口拉动不平衡等深层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国民经济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不会改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建议:
第一,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把信息技术嵌入、渗透、覆盖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和服务型转变。二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节能降耗、品种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装备改善等方面,提升要素水平。三是深化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商贸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支持。
第二,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包括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国防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研发,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产学研用相结合,注重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催生、支撑新兴产业。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密切结合。发展新兴产业不能脱离现有工业的技术、装备、人才、市场基础。新兴产业由于各种因素,一时还难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发展仍然要依靠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把更多的人财物投向传统产业技术进步,高度重视两者融合发展。
第四,积极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组织结构。必须贯彻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十二五”发展纲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通过重组兼并得到新的发展机遇。有序开展产业转移,发达地区腾出空间和资源,为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中西部地区结合自身特点选准优势产业,实施差别发展。进一步提高涉及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通过产业集聚,整合中小微企业,实现优化重组、升级换代。
第五,营造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企业要准确定位、做强主业,规范经营行为,国家应有明确的战略抉择和政策导向。针对制约瓶颈,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抓住时机,坚定推进。从财、价、税、信贷、贸易、土地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引导资金、人才向实体经济聚集。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劳动者收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