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讲话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更新时间:2012-08-12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6月29日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郑新立,上海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有关专家学者、部属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代表等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苏波主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上午好。在举办两化融合成果展览期间,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主要是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交流探讨推进两化融合的一些重大问题。借此机会,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与会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关心和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中央的决策部署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明了努力方向,也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强统筹谋划,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两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

  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和大家交流。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举措,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和综合集成,着力增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务体系,两化融合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规划、政策和标准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组织实施了技术改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了一批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目前,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钢铁、石化等行业涌现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的大企业。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初步形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推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发挥大部门制和全产业链管理优势,统筹用好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资金和手段,加快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关键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开展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65-4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现量产,国产CPU基础软件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大型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研制成功。加快建设宽带网络基础设施,3G网络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城镇。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三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聚焦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涌现出一批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基本实现电子口岸无纸化大通关。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20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42.2%。

  四是两化融合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加快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建设,建立了由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加强政策宣贯和标准规范引导,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经验,逐步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两化融合的推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信息化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不同行业水平差异较大,多数企业的集成应用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仍未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复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准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重构全球工业生产组织体系。工业革命实践表明,产业技术革命带给制造业最重要的影响是不断催生和建立新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也是生产方式的竞争。进入新世纪,集成了生产诀窍、成熟工艺、科学方法、先进理念的智能装备、工具软件和管理系统快速普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信息化正加速重构全球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方式日益成为制造企业增强市场控制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期备受关注的3D打印制造,融合了智能装备、软件、新材料、网络等科技成果,被视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引领性重大突破,将带来工艺流程和制造模式的新变革。

  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不断突破企业规模和组织界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交叉融合,不断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为制造业的“心脏”和“大脑”,为高端制造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撑。

  三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和知识的扩散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创新了研发手段,优化了研发流程,提升了研发效率和研发能力。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了集成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管控平台,为一些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提供了赶超的机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了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市场需求从产品导向向产品与服务组合转变,高价值环节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变,推动了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

  四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提供了新方式。随着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源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约束将更趋强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日益结合,实现了对能源资源和物资资源的调控、配置和优化,进而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据全球气候组织预测,到2020年,应用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将帮助其他行业减少78亿吨CO2当量,可减少全球约15%的碳排放。同时,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入应用不断催生资源利用和节能环保的新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节能减排新机制,以及企业内部能源管理中心等新组织的建设,正成为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三、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不同经济体走势出现分化。美国经济依然疲弱,一季度经济增长2.2%,低于市场预期。欧债危机仍然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不稳定因素,3月份以来,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商业景气指数等现行指标全面转弱。日本受日元升值、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增长前景黯淡。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使得我国外部需求萎缩难以避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工业领域尤为明显。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跌破11%的年初预期目标,其中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下行幅度比预期更快、更深。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6%,下降幅度有所收窄,但也不容乐观。

  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围绕中央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立足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长远,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一,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我国已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和工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一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物流等环节的覆盖渗透、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和支撑条件,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和安全生产服务等重点领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坚持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信息技术装备投入的主体、应用的主体以及受益的主体,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脚点。一是完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通过评估规范、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引导培育一批实现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骨干企业,加快精益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设计、供应链协同、服务型制造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二是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市场开拓难等突出困难,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走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大幅增强企业产品创新、质量控制、节能减排、市场响应和拓展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坚持把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我国两化融合的进程、深度和广度有重要影响。要按照“需求牵引、多业联合、协同攻关、重点突破”的思路,以增强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提升支撑两化融合的水平。一是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改造,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间协同创新,加快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机床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提高国产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实施“宽带中国工程”,着力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突出重点。面对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的艰巨任务,要以节能减排需求为导向,以实现节能减排的实效为目标,着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关键应用和集成创新,着力发展节能减排服务业,不断提高两化融合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程度。一是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和普及应用,实现从单体设备和工序节能向统筹优化和综合利用转变。二是以信息化创新能源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实现能耗管理、统计分析、趋势预测和科学决策,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三是更加注重发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产业,组织攻克和推广一批结合信息技术与节能技术的新工艺、新装备,探索物联网、云计算等节能减排应用新模式,培育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服务体系。

  第五,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引领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两化融合综合推进体系,推动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一是不断深化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统筹协调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两化融合组织保障体系。二是完善两化融合政策和规划体系,加强评估认证、典型示范,统筹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形成两化融合政策引导体系。三是支持面向两化融合的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集技术支撑、信息交流、融资租赁、中介服务、人才培训等于一体的支撑服务体系。

  同志们,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系统性的重大工程,需要各方面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希望大家充分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一平台,深入交流探讨,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