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党支部擦亮服务窗口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更新时间:2012-08-12

全国质检系统创先争优专题报道(二)  
 
吉林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党支部擦亮服务窗口

    在吉林这片沃土上,有这样一趟对接企业的服务专列,从2005年春节开通至今,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就鸣笛起动,从未间断过。这就是由吉林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34名党员和5名积极分子组成的一趟特殊“党员专列”。

    党员专列送温暖

    8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在“党员专列”上得到发扬光大,“党员专列”在践行“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呼啸前行,为众多企业和百姓送去温暖和实惠。“党员专列”以“5+2”、“7×24”、“白加黑”、“24小时预约报检”、全天候、无假日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在节假日期间共运行了78个班次,累计无偿加班727人次、1385个工作日,为69家企业的2922批、货值1.2亿多美元商品提供了“无节日”服务。

    他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300余人次。技术中心党支部十分重视服务理念的转变和服务意识的提高,注重检验检疫人良好形象的塑造。在干部职工中积极倡导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提出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的承诺。

    真情服务长白山

    2011年“国庆”前夕,从蜜蜂养殖基地、蜂业公司和蜂农打来的咨询电话络绎不绝,请“党员专列”对克服蜜蜂疫情给予支持。技术中心紧急启动“党员专列”,9月27日,肖成蕊高级工程师、宋战昀博士在王振国副主任的带领下,带着检疫箱、液氮罐、采样工具和蜜蜂疫病诊断防疫宣传资料出发了,直奔大山深处的蜂病疫区。经过近两天的奔波,现场初步诊断,本次疫情疑似蜜蜂囊状幼虫病,多点采集了大量的疑似病料。

    返回长春,由技术中心生物室共产党员王伟利主任、宋战昀博士、孟庆峰博士和肖成蕊高级兽医师组成的攻关小组,不顾疲劳,利用一整天时间完成了62份采集病料的3种疑似病的荧光PCR快速检测,最终确诊为蜜蜂囊状幼虫病。10月11日,为了尽可能的将此次疫情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也为了下一年蜜蜂疫情不再发生,技术中心“党员专列”带着疫病诊断的确切结果、他们再次亲临现场,手把手教蜂农具体操作过程,赢得了广大蜂农和蜂产品企业的好评,技术中心初步与集安市规模较大的永泰蜂业达成合作意向,为今后更好地为吉林省养蜂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检测技术显实力

    2012年4月,“胶囊”铬元素超标事件在国内各大媒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技术中心作为技术保障部门,在第一时间积极应对此次突发事件。党支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立刻成立了“胶囊”检测领导小组,大家集思广益,优化实验室资源,深挖各种潜能,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仪器资源。通过统筹规划,在保证正常检测工作的前提下,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积极主动地加班加点,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行两班制,有条不紊开展各项检测工作。

    成立“科研攻关小组”,有效摸索试验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检测工作由最初一天检测50批样品到后来一天检测上百批样品。仅仅在40天里,就完成了3600余批“胶囊”样品的检测,累计加班160人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考验了队伍的实力,锻炼了共产党员的意志,充分显示了技术中心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特别会战斗的集体。“党员专列”将在服务和支持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黑龙江检验检疫局漠河办事处壮哉神州北极

    漠河县,中国纬度最高的县城,一年中有8个月的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最低气温零下53摄氏度。在这样一个“高寒禁区”里,驻守着一支被称为“北极国检人”的年轻集体——黑龙江检验检疫局漠河办事处。

    战高寒矢志不渝

    2009年4月,作为我国四大进口能源战略通道之一的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线工程正式开工。漠河办事处仅有的8名工作人员,全部驻扎到管道穿江工程封闭施工区内,不分昼夜地为出入人员、车船及各类施工物资设备提供验放服务。进入冬季后,气温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检验检疫人员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板房里戴着手套办公,跺着脚驱寒,轮流扛上60多斤重的消毒设备,到户外实施卫生处理。

    大家住在七八公里外的老口岸危楼里,吃着从200公里外县城辗转运来的“新鲜”食物,一待就是几个月,没有一个人请假回家。有两名同志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光荣地在封闭区内火线入党。2011年1月1日5时48分,来自俄罗斯的黑色原油,穿越冰雪覆盖的黑龙江,通过漠河首站源源不断地输往大庆末站。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北极国检人,在欣喜之余,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拼意志义无反顾

    为确保进口原油顺利开验,漠河办事处在省局党组的全力支持下,打响了一场进口石油检测的“百日会战”。派人到大庆石油学院集中培训、去新疆阿拉山口跟班学习,在全省系统有关专家的帮助下,短短3个月,年轻的北极国检人便在人烟罕至的漠河首站建成了原油检测实验室;不到半年,又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创造了黑龙江局实验室建设史上的奇迹。

    在原油管道运行之初,检验检疫人员每天都要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登上六个22.8米高、容量5万吨的储油罐顶部进行打尺和取样。在外行人看来简单的打尺,对国检人而言容不得丝毫差错,如果数据偏差1毫米,计量结果就会相差2吨。他们冒着随时可能被狂风掀下去的危险,一次次攀爬在冰雪覆盖的台阶上,在罐顶上一待就是40多分钟,手脚被冻得发麻,挂霜的睫毛挡住了视线,衣背结下一层厚厚的冰碴儿……

    耐寂寞以苦为乐

    漠河首站建成时,这里看不到报纸,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视和网络。北极国检人把寂寞和清苦当做一种历练,在首站实行军事化管理:定点作息、早晚例会,业务培训、理论学习,规范着装、文明用语、列队出行,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寝务安排专人检查……工作之余,处领导带领全体人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嘹亮的军歌,从山上山下徒步往返8公里,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岳远明,在首站山上一干就是几个月,3岁大的儿子何时学会的吃饭、走路和说话,成为他记忆中永远的一个空白。年纪最小的张伦,为解决收发球故障问题,在零下10摄氏度的工作站里一守就是三天三晚。山西小伙冯培信,外婆去世,哥哥结婚,他忍受着思亲的痛苦,没向领导请过一天假。

    英勇顽强的北极国检人,在北纬53度默默奉献,在零下53摄氏度岿然坚守,如同天边那颗璀璨的北极星,在神州北极熠熠闪亮、引领辉煌!

广西水口检验检疫局好质检富边民

    “我们农场今年出口的柑子多增加产值480万元,创历史新高啦!”“俺今年跟村里的三婶子跑边贸,一年下来,多了2万多块钱的收入!可以给孩子买台电脑喽!”“老喜家丰收的甘蔗及时砍运了,多亏了那群检验检疫局里来的小伙子!”……这些就是近年来,在祖国南部边境贫困山区广西龙州县不断传出的道道喜讯,声声幸福。

    铸强局打造能力

    “只有铸就能力强局才能更好地服务兴边富民,也只有服务兴边富民才是能力强局的价值之所在!”——水口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陈业林如是说。经济文化发展严重滞后的龙州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驻扎在这里的水口检验检疫局原有的能力水平也明显滞后。为了让检验检疫事业更好地适应当地外贸经济的发展,该局全面提升实验检测水平、通关速度和疫病疫情防控能力。

    现今水口局已能独立进行80多种有害生物鉴定,进行二氧化硫及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重金属铅、镉检测,微生物和酸价等共190多项检测项目,全部覆盖辖区的进出口业务。2010年以来,先后3次从进境越南木薯干片中截获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谷拟叩甲,为广西检验检疫系统首次截获,引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实验检测效率也大幅度提升:原来最少1天才能得出的检测结果现已缩短为60分钟,明显地加快货物的通关速度。

    靠服务兴边富民

    2010年以来,水口局党组织与广西农垦国有龙北总场机关党支部达成“结对共建、先锋同行”协议,党员们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送政策法规上门,为果农免费开展种植知识培训,助其建立质量管理溯源体系,帮助企业调整品种,促进了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和销量的大幅度增长。2011年,该农场柑橘丰收创新高,平均每户果农增收6000元以上,检验检疫的服务切实让他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这些地区非常适合甘蔗种植,但由于缺乏科学种植知识,许多蔗农都吃过病虫害危害严重、甘蔗产量不高的亏。了解这一情况后,水口局把检验检疫和当地甘蔗种植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业务骨干党员们深入种植一线,对土壤、水样、地理位置等进行考察,分析甘蔗种植基地害虫种类、危害程度,掌握土壤和环境情况,并对蔗农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示范。到2011年底,“授边民以渔”的行动已惠及240多户边民,年均每户的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两番。

    涌现先进模范

    2010年以来,由于工作格外忙碌,党组书记陈业林不得不把老母亲从家乡接到龙州县来照顾。“来回一趟300块的路费,几趟下来,都够一户边民买一年的甘蔗化肥了!”他这样劝说老人离开了生活80多年的家乡。无论是双休、国庆中秋或是大年初一,他都奔往一线的口岸、互市点、实验室,或是带领党员奔走在辖区出口企业的车间,又或者是拎上几斤猪肉到边民家里一起过节。

    胡远,“85后”党员,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怀着服务祖国农业发展的梦想,从江西来到贫困落后的龙州县。一年四季的节假日,他奔走在柑橘种植基地和甘蔗地里,指导果农、蔗农进行种植技术、病虫害检测与防治。他和边民们一起洒下辛勤的汗水,一起迎来丰收的喜悦。

山西侯马检验检疫局国门党徽闪耀

    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对于山西侯马检验检疫局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队伍来说,青春是用誓言铸就的国门蓝盾,忠诚和责任构成他们的无悔青春。

    提速增效抓质量

    侯马局因此高度重视运用风险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采取了检政企联动的强化基地管理办法,通过大力推广GAP(良好农业规范)、对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实施动态监控等多项有效措施提升产品质量。目前,辖区内有苹果、芦笋等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顺利出口到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方果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侯马局通过对企业人员的主动培训,架起了与广大企业沟通交流的桥梁。山西田源果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兰玉田提起侯马局的培训时说道:“每年至少参加两次以上培训。不培训确实不规范,不规范就没有市场。”2011年9月,辖区4家企业的3000多亩苹果基地一次性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组织的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考核。中鲁果汁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作为山西首家食品企业的实验室顺利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

    创优环境促发展

    作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典型示范单位,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是山西省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侯马局提出十项具体措施对保税物流中心实施特殊区域特殊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帮扶和支持。使其业务量从无到有,连续3年实现了成倍增长,截至今年一季度,进出口业务总额达4.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4%,实现了跨越发展的目标。

    这样的例子在侯马局辖区不胜枚举。侯马局辖区重点节能降耗出口企业光宇电源有限公司获准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仅1、2月份便实现出口137批次,同比增长37.1%。从2011年起,山西大运汽车在通过检验检疫部门提升质量体系管理水平、出口政策法规培训等强力措施帮扶下,顺利打开了国际市场,各型号整车分别驶出国门行销亚洲、非洲、美洲等市场,前景广阔。

    树好形象强质检

    本着“服务措施更完善,企业办事更便利”的服务理念,候马局在2012年开年之际积极同侯马市委、市政府沟通,将服务侯马市两区(综改区、路港区)建设写入年度工作目标。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侯马局进一步细化明确了QQ群、飞信、微博各自服务功能,继续免费为无法当天办完单据的企业提供以传真和邮寄特快的方式发放检验检疫证单,受到辖区企业一致好评。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侯马局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先后荣获7项省部级以上表彰,涌现出受到省市地方各级政府表彰的先进党员、青年岗位能手4人,连续两年在山西检验检疫系统年终绩效考核中获总分第一名,被临汾市委市政府和山西检验检疫局树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

    临汾市委书记在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