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社会“网格化”管理经验
来源:重庆日报 更新时间:2012-08-12

  重庆日报记者 何方 重庆商报记者 杨道彬

  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现了更小单元的管理,网格化所辖范围比社区更小。借助高科技三维街景后台处理中心,使管理分工更清晰,责任更明确,处理问题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2、搭建了区级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三级平台”和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实现了层层上报机制,以及重大危机的援助机制。

    3、形成了发现问题——搜集问题——问题立案——问题处理——民心反馈——结案打分的工作流程,建立了一套服务民生的监督评价体系。

    4、通过“工作建制下设、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加强了基层力量配置,将“运动式”、“突击式”滞后的整理模式转变成前馈式的管理模式。

    5、工作绩效由街道负责考评,打破了“条块壁垒”,让“条”上各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工作机制、人员力量和工作手段实现了在“块”上的综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效能。

    网格化管理提供“精细化”民生服务

    核心提示

    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中间有“网”(互联网),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创新城市管理的“网格化”模式,“精细化”服务民生,让“管事”的人来到身边,有效推动了信访总量和集体访量“双下降”,万人和百户发案率均保持北京市最低水平,真正做到了让居民放心满意。

    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中间有“网”(互联网),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在北京市东城区,“精细化”服务民生,创新城市管理的“网格化”模式,被外界如此生动地描述。

    “我们这里,工作人员都到居民身边服务来了,小偷也不敢进社区,真正过上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好日子。”东城区清水苑社区居民陈扬香高兴地说。

    在东城区,一项社会管理服务的创新,让居民们生活在被划分为若干单元格的辖区里,这些辖区被称为“网格”。“网格”不仅改变了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加强了便民服务力度,降低了群众上访数量,更有效地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以此为基础的新人际关系,也正在悄然形成。

    网格管理的前身,是打击游摊小贩的城管“万米网格”

    窨井盖经常被拾荒者当废铁卖掉,行人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各类小广告贴满了大街小巷、电线杆,张贴者与执法者打起了“游击”,刚刚清除干净的墙面,一夜之间又满是“牛皮癣”;卖羊肉串的小摊小贩,把干净整洁的街道弄得乌烟瘴气,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在2004年以前,这是北京东城区不可回避的尴尬现实。

    东城区是北京市的核心城区,辖区内有故宫、天安门、市政府、各大中央部委等诸多重要单位。相较于其他城区,它可称得上是维稳压力最大的一个区,也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的要害所在。

    多年来,东城区为维护城市面貌,在管理模式上尝试过多种方法,但“8个大盖帽,管不了1个大草帽”的现象仍难以彻底改观。

    2004年,东城区城市管理部门集合十几项信息技术、地理编码及网格地图技术,创设了一套名为“万米单元网格”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大致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城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由专职城管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区域进行监控,发现问题随时上报。

    当时,“万米单元网格”仅仅是城市管理工具,主要用于处理居民对各类市政问题的投诉,城管对辖区内小摊小贩的打击,对黑车、非法小广告的清理等。

    随后几年里,这套将数字技术与本地居民生活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东城区的城市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效力,赢得了中央有关部委的首肯。不到3年时间,全国地级以上的城市基本都使用上了这套城市管理系统。

    转变观念,从“管”到“服务”,高科技与7股力量炼成“网格化”

    去年,中央政法委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提出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工作重点,社会管理创新很快成为全国政法系统的头等大事。

    与此同时,从“管理”到“服务”执政理念的转变,也让“万米单元网格”管理升级成为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在东城区开始筹建。

    据东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刘宗琦介绍,“三级平台”指建立“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和“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四级管理”则指区、街道、社区和网格。根据规划,该系统将引入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构建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实现辖区内“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工作模式。

    “全区17个街道的205个社区,总共被划分成589个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网格。”刘宗琦说,去年8月,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试点工作启动后,每个网格中,配备了7类人员,包括网格管理员、网格警员、网格助理员、网格督导员、网格支部书记、网格司法人员、网格消防人员。

    7股力量分工明确,承担起网格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便于了解社情民意、维护治安秩序、环境监督整治、排查化解矛盾、帮扶困难群众等,同时开展好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等管理和服务工作。

    网格管理员,被居民们亲昵地称为“格长”,是网格的第一责任人,网格助理员则来自整合后的各部门协管员,专门负责信息收集和问题排查;法院、检察院或司法局抽调的司法工作人员,主要担负起网格内的法律服务职能。

    “网格管理员大部分由原来的社区主任、党支部书记等人担任,而在社区内巡回检查、承担大部分日常工作的助理员则向社会公开招聘,由政府支付报酬。”东城区东直门街道武装部部长程利介绍说,如今,东城区的网格助理员已有千余人,也不再像之前的城管监督员队伍那样,主要由年龄较大的本地下岗、失业居民组成,而是变成了更年轻的、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其中不少是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

    排危解难,化解纠纷,让“管事”的人来到身边

    今年4月的一天,北京市东城区枣苑社区四号楼的居民们已经准备休息,可不知从哪传出的一股糊味,渐渐从楼道弥漫。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网格支部书记”张京的神经一下子有点紧张。做了多年社区工作的她立刻意识到,“一定出了什么事。”

    打开门,家住15楼的邻居老太太正站在门口:“您赶紧看看吧,楼里是不是着火了?”

    门一开,张京就已经闻到了那股刺鼻的气味。她转身回屋,拿起电话,呼叫自己的“搭档”——“格长”杜素云,并第一时间向社区居委会书记刘志琴汇报险情。

    其实对于张京来说,在社区居委会,防火并不是她的职责分工,但是在枣苑社区1至4号楼的“一号网格”范围内,大事小事她都是主要责任人。

    不到10分钟,“格长”杜素云已经到达现场,两人顺着糊味一层层找下去,发现原来问题出在楼内地下室。地下室出租房内,一住户正在使用电锯,堆在地上的锯末由于温度过高,发出了一股焦煳的味道,一旦遇到明火,后果不堪设想。

    张京和杜素云立即制止了该住户的行为,并联系“格警”到场,要求该住户限期进行整改。就这样,短短半个小时内,一起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火灾隐患就顺利排除。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内容,就是以人、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等7方面为核心,最大限度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让群众满意。”程利说。

    “日常工作中,网格工作人员通过走家串户,一边收集政情、社情、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一边主动协调邻里关系,及时堵塞防范漏洞、化解矛盾纠纷,‘管事’的人都到了居民身边。不仅充实了社区工作力量,扭转了社区干部唱独角戏的局面,也促进了全地区‘维稳创安’工作的开展。”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综合处处长王想平说。

    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去年10月11日下午,两位居民怒气冲冲地走进了东直门街道东外大街社区综合工作站,声称要为自己的老父亲讨个公道。

    原来,他们的老父亲当天上午在小区内走路时,突然被从楼上掉下的半块碎玻璃砸伤,可玻璃到底是哪家的,谁也不知道。

    “放在过去,社区里这类矛盾的解决主要得靠居委会,可有了网格之后,解决问题的责任首先就落到了熟悉当地情况的‘格长’肩上。”王想平说,根据家属描述,事发地点所属“格长”、网格矛盾纠纷调解员与网格民警一起开始了调查。

    经过挨家挨户的排查,终于在吴某家找到了另外半块玻璃。经过“格长”耐心劝说,吴某与工作人员一同来到了老人家中,在网格调解员的帮助下,受伤老人及家属谅解了吴某的过失。这起因意外事件引发的扯皮很快被化于无形。

    “类似这样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东城区的每一个网格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据统计,仅东直门街道,开展网格化社会管理试点三个月内,就成功化解了矛盾453起,信访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52%。”东城区副区长宋甘澍说道。

    数字化后台高效运作,“格子里的事”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网格管理年终考核不及格将面临重罚

    “下午2点43分,您有一条新消息需要处理。”三维街景网格地图上,一节点弹出了一个红色对话框。点开这个对话框,又弹出了一张填写清晰的表格,显示是谁发送的信息,发生了什么事情,涉及到什么人。

    这份报告来自265号PDA信息采集机,“格长”上传的内容是:在某小区的公共道路上,一名无照摊贩正在兜售没有出产日期和厂家的袋装食品。

    近日,记者在东直门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采访时,恰好遇见了这样一幕。

    其实,无论是张京排除险情,还是“格长”化解邻里矛盾,都会在网格化管理的“心脏”—— 一张三维立体地图上标注明晰。

    这张图与电脑网络相连,通过分布在社区的探头可以24小时监控各个街道、小区的实时情况,分中心工作人员还配备了PDA信息采集机与呼叫电台,以便随时和各个网格负责人联系,上传各类信息。

    “属公共卫生范畴,辖区‘格警’将在10分钟内到位,请先疏散购买人群。”指挥分中心工作人员回复给265号PDA信息采集机。

    同时,现场画面也在视频监控上流畅显现。10分钟后,无证商贩就被带离小区,接受相关部门的调查。

    这就是记者亲身经历的一次小型突发事件,整个处理过程高效、直观,并且全程记录在案,方便提取证据。

    据程利介绍,按照管理流程,网格管理员在工作中发现突发情况,需要街道进行统一调配和处置的,可以利用手中的PDA装置,选择事件类别,填写时间、地点、当事人等相关信息后,点击“上报”,信息便会直接发送至街道的综合指挥分中心。

    一旦接收报警,系统会自动辨别事发地点,随即控制监控探头,调取事发地的监控画面。而与此同时,预存在系统内的四大类29小类处理预案,也会与报送的事由进行自动匹配,弹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案,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处理报警的任务单下发后,执法组电脑系统也会自动弹出提示,承办人在处理后要将处理意见和处理结果反馈分中心,再由分中心反馈至网格。”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巡视员赵小卫说,根据《网格化社会管理考核奖励案》,每个网格里发生的案件都会自动存档,记录处理的过程,或者是否处理,处置是否及时有效,这些内容都将纳入网格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如果考核不及格将面临取消网格工作资格,并处以罚金等重罚。

    据了解,去年开始,东城区在建国门、东直门、东花市等3个街道试点“网格”管理,通过“网格”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400多条,化解矛盾纷争630余起,排除案事件隐患800余起,为民服务做实事6700余件。

    近一年来,东城区实现同期信访总量和集体访量“双下降”,万人和百户发案率均保持北京市最低水平。尤其是春节期间,三个试点街道都实现了安全工作“零事故”。全区火警、火灾数量同比分别下降61%、81%,成为北京唯一火警、火灾数量下降的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