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的北京东城区
来源:南风窗 更新时间:2012-08-12

 记者田 磊  

  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的北京市东城区被划分为589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网格消防员等7名管理人员。这样的模式被称为东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
  东城区是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的35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之一。网格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了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降低了群众上访数量,更加有效地防止了群体事件的发生,因而不仅被中央政法委等部门所赞赏,更引起了很多城市极大的学习兴趣。
  
  城管工具的升级
  东城是北京市最核心的城区,辖区内有故宫、天安门、北京市政府、各大中央部委等重要场所,相较于中国任何其他城区,可以称得上是维稳压力最大的一个,也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的要害所在。为了维护一个有序的城市面貌,东城区在城市管理模式上多年来施行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方式,但“8个大盖帽,管不了1个大草帽”的现象却难以彻底改观,一直到2004年,东城区城市管理部门集合十几项信息技术、地理编码及网格地图技术,创设了一套名为 “万米单元网格”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该模式用信息技术将本区内下岗的“4050”人员和失业人员武装起来,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分布在城区各个要害处,极大提高了城管工作效力。
  在随后的几年里,这套将数字技术和本地居民完美结合的模式不仅对东城的城市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更赢得了包括国务院、建设部等部门的各种奖励,不到3年时间,就推向了全国,到今天为止,全国地级以上的城市几乎全都用上了这套系统。
  在2010年之前,“万米网格”还仅仅是城市管理的工具,主要用于市政事务的管理,诸如居民对各类市政问题的投诉,城管对辖区内小摊小贩的打击,对黑车、非法小广告的清理等等。2010年,中央政法委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提出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工作重点,社会管理创新很快成为全国政法系统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城区的“万米单元网格”也开始全面升级,城市管理中心变成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从区、街道一直到社区和网格,建立了四级管理体系。
  在全区589个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了7类人员,包括网格管理员、网格警员、网格助理员、网格督导员、网格支部书记、网格司法人员、网格消防人员,7种力量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网格内了解社情民意、维护治安秩序、环境监督整治、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和服务群众等职责,同时开展好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等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网格管理员大部分由原来的社区主任、党支部书记等人担任,而在社区内巡回检查、承担大部分日常工作的助理员则向社会公开招聘,政府支付报酬,如今,东城区的网格助理员已有千余人,也不再像之前的城管监督员队伍那样,主要由年龄较大的本地下岗、失业居民组成,而变成了更年轻的、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其中不少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特殊的东城
  根据东城区政府公布的建设目标,该系统要引入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构建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实现辖区内“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工作目标。
  此外,党员也在网格管理中被赋予重要角色,社会管理网格与党组织设置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的目标,东城区一共建立了721个网格党组织,保证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
  如此严密的组织建设保障了这套网格系统的高效运转,东城区副区长宋甘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3个先行试点街道,几个月内实现了同期信访总量和集体访量的“双下降”。但是,这套依托先进科技的社会管理系统究竟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还是维稳手段的加强?
  自从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以来, 作为人口集中居住场所的城市社区成为基层社会最重要的细胞,社区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使得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管理,在过去的几年里,这样的趋势尤其明显,政府财政大笔投入,对社区进行“全覆盖”、“全进入”,城市居民委员会也逐步由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演变为街道党委和政府的办事机构而具有高度行政化的特征。单向的“覆盖”、“进入”和“投入”,使社区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处于更加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作为中国政治象征意义最强的城区,东城区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和投入可谓中国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