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以区域卫生信息化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来源:求是 更新时间:2012-08-12

—— 来自“走转改”一线的报告
记者 那非丁

  医药卫生信息化是对传统看病就医模式的深刻变革,是我国深化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诸多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目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英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通过卫生信息化改革医药卫生体系。阳春三月,正值全国新闻宣传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我随求是杂志社科教编辑部调研组来到厦门,带着问题,带着期许,就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多方受益的基础工程
  走进厦门,蓝天、碧海的海滨城市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但更打动人的是它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和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我们之所以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定为调研主题,是因为这既是厦门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生动写照和可喜成果,也是我国医改试验区一抹明媚的春色。以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首次在我国一个城市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城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以及政府对全体市民的健康管理和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集中规划和管理,推动了患者就医模式、医院服务模式和政府监管模式的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厦门模式”,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厦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一路走来,我们深切感受到这里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看病也越来越方便了。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卫生信息化建设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战略意义,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和推广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医药卫生信息资源的快速、有效和准确共享。该系统2005年开始建设。幸运的是,厦门的战略构想与解放军总医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要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一拍即合,实现了项目融合,大大加快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2007年即投入运行,连续几年都被列为厦门市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占全市95%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充分保证市民隐私权的前提下,免费为全市60%的人口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患者、市民、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服务。该系统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体制壁垒,实现了多方受益。
  首先,全体市民享受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市民首次拥有了自己可以自由查阅、管理和使用的个人健康档案,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预约挂号、调阅检查报告等,可以手持“健康卡(社保卡)”在全市不同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医生在得到授权后可以对以往健康信息快速调阅和参考,进而实现合理检查,准确诊断,科学治疗。这一“省钱、省时、省心”的举措仿佛一阵轻柔的海风,吹进了厦门市民的心里。市民詹女士就深有体会地说:“信息系统真是好处多多!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医药费、检查费等,病人不用来回折腾挂号、缴费,可以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档案,可以提前预防很多疾病。”
  其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业务的协同运作。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打破了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为双向转诊、病历调阅、代理检验(检查)、远程会诊等提供了平台,可以满足疾控、医疗保健、临床科研、行政管理等各方面需求。全市所有医院(包括解放军第174医院等部队医院、厦门眼科医院等主要民营医院、厦门长庚医院等中外合作医疗机构、所有的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所)的医疗资源、患者医疗信息、市民健康信息高度共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系统中的区域临床路径系统和区域绩效考核系统在辖区内形成标准化的、科学有效的疾病诊疗常规体系和考核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对于信息化的巨大威力,我们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了真切的体会。在这里,患者可以凭借“健康卡”,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服务机上轻松完成注册信息、预约挂号、购买病历本、存入诊疗押金、打印诊断结果、办理取药手续等一系列操作。就诊时,医生只要插入患者的健康卡,轻轻一点鼠标,以往的健康档案跃然荧屏,为诊断病情提供了重要参考。离开第一医院,我们又来到海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8月,厦门市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托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级各医院联网,可以便捷地为辖区内居民就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演示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居民在这里就医,检验标本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传送到大医院检查,享受大医院诊疗的便利,各种检查数据实时上传至信息系统,居民可在网上查阅检查结果或在社区插卡打印报告;遇有疑难杂症或危重病人,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享受大医院(包括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用,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辖区居民真正实现了就近就医。
  第三,政府机关有了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为提升政府对全体市民的健康管理水平、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规划和管理水平,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处置能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为保持系统领先性,厦门市卫生局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率先引入“云计算”技术建设“医疗云”,不断提升区域卫生信息化水平。实践证明,厦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民生为导向,破除旧体制的弊端和束缚, 得到了市民的高度拥护和支持, 为全国的医改提供了借鉴。
  二、效益显著的创新实践
  作为多方受益的民生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化对于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和谐医患关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义重大。
  第一,从经济效益上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总投资6000多万元,仅2009年以来,就为市民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共计7000多万元,极大地节约了社会医疗成本,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第二,从社会效益上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率先落实了国务院新医改方案中关于“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的重大民生举措,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扫除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业务壁垒和信息障碍,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就诊无障碍对接,形成了在一个城市内相对完整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解决了由于无法及时、系统地收集数据造成的政府监管不到位的缺憾,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
  第三,从医疗服务及管理理念上看,区域卫生信息化实现了从“以医疗保健机构为中心”走向“以居民为中心”,从“一院一病历”走向“全市一卡通”,从“城市为重点”走向“城乡一体化”,从“解决看病问题”走向“服务一生健康”的重大转变,实现了从过去的“以治疗为主,以营利为目标”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向“以预防为主,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服务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医疗卫生行业“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具体落实。可以说,区域卫生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服务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三、深化医改的样板工程
  当前我国新医改已步入深水区,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攻坚克难的关口,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顽疾”?厦门市政府“对症下药”,找到了深化医改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即以区域卫生信息化破解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全国各地的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蜂拥而至,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门诊“一号难求”。有的患者为求专家门诊,全家总动员,轮流彻夜排队挂号。一人治病,全家受累,不但加重了医院的负担,也加重了百姓的不满情绪。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津。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象在厦门得到极大改观。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实现了医疗需求的合理疏导和分流,“有病乱投医”的现象大为减少,就医新秩序逐渐形成。
  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体制下政府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整体运营成本偏高,加之医疗服务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监管乏力、防治脱节,以致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在厦门,区域内医疗机构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为患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便于患者就医、评价及监管者进行监管。不断健全完善的医保机构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的有效监督,将控制费用和保证质量结合起来。卫生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跟踪居民健康状况和治病历史,根据情况集中规划和管理卫生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更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如今,每个在厦门就诊过的患者都能切身感受到方便实惠,感受到医院及政府的关爱,病痛随之减少,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深入一线,感受愈真,思考愈深。任何一项开创性事业,必然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才能成功。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推动力,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国内许多医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开发的系统数据结构和格式不统一,无法互联互通,不仅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而且无法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变革。另外,受到传统医疗模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现实问题制约,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深化推广,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一是强化政府责任,以政府为主导,抓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建立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覆盖面广、安全、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内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信息互联互通互享;二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要重点解决医生电子签名、协同医疗的规范等相关法律和政策问题;三是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信息化素养及全社会共识;四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国产化水平,保证国家信息系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