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政府职能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即使是对同一国家来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或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政府职能的重点、内容、范围和行使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职能 根据政府职能的内涵界定,政府职能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即使是对同一国家来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或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政府职能的重点、内容、范围和行使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由此推知,在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建立门户网站并逐步推行电子政务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行政环境的变化、职能重心的转移、服务职能的拓展、政务运行机制和治理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等等,这一切必然要求政府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办法来配合变革,必然要求政府职能做出适应性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从理论上讲,科学的政府体制改革应表现为人员精简、机构调整、职能转变、绩效管理等要素的系统推进。但现实情况是,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呈现出优先发展的必要性。从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政府职能转变 .电子政务建设要良性发展并取得成效,必须有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条件保障。
从实践上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政务活动紧密结合的产物,其建设和发展必然要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完善等问题。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政府管理所依赖的主要资源从物产转向了信息,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程度成为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瓶颈”问题,政府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还要对现行的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行政体制和组织实行变革,实现职能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综上,我们寻求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每一个电子政务项目建设都会涉及到对职能运作程序的梳理、流程流经部门权力的整合、利益的分化、跨部门的合作等问题,这必定会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新的需求。可以肯定地说,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将最终决定电子政务建设的程度。
(一)科学配置政府职能,整合组织结构
政府职能的选择和定位,是行政管理的前提、行政组织建设的依据和行政运作的规范。它明确地规定了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国早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就提出了行政改革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由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种职能的转变也是电子政务实施的一个前提,当然,还有更多的职能要求。
第一,要树立“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职能意识。电子政务的建设都是基于网络平台运作的,由于网络具有的开放性、技术客观性等特点,能使政府实施的管理科学而高效,能为公众提供优质而快捷的服务。同时,服务内容的更加不确定,也必定首先要求政府必须科学配置其职能,杜绝越位、缺位、错位等职能不清的现象,试图建立一个有限政府,使电子政务承担起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公共产品服务,帮助政府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诚信形象。
第二,在行政系统内部,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重组政府的组织结构,合理界定和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一些行政职能是由多个机构和部门合作承担的,这就需要跨机构和跨部门合作,于是,就涉及到如何重新整合政府组织机构和分配行政权力的问题。这部分职能电子化实现的前提要求打破原来各个组织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行政组织的高效运转和权责配置的科学合理。在电子政府状态下,每个行政组织和部门都是政府统一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要按照统一规划进行信息流动和信息共享。这就意味着对电子政务流程流经的诸个部门的各种垄断权力的剥夺和对其权力的重新分配,因此必然会影响到它所依靠的通过权力而得到的既得利益,对政府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需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模式,使组织结构逐渐呈现分散化、知识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权责配置,主要包括不同行政层次之间的纵向权力关系,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权力关系,行政领导体制、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及上级对口业务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等。一方面,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分权,表现为地方政府承接了中央政府下放的若干权力如项目管理权、法规制定权等,扩大了自身权力范围;另一方面,在政府内部层级之间分权,主要表现为压平层级,授权一线。电子政务的实施为行政权责体系的划分和确定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要求,其关键在于如何使之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的系统,以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度。可以确信的是,未来的行政组织应该是弹性化的、整合的、透明的组织,为公众提供整体性服务的组织、跨功能的组织、与社会有广泛联系的组织。
(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明确政府职能范围
行政审批是政府的职能之一。广义的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的任意事项进行审查批准的行政活动。狭义的行政审批则专指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过多过滥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网上审批的深入推进,要求政府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确定审批项目的范围,本质上也就是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继2002年10月国务院宣布废止第一批共789项行政审批项目之后,2003年2月,第二批共406项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废止,另外有82项行政审批项目被移交给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管理 .审批范围的缩小符合现代政府向着规范、透明、服务、责任方向发展的趋势,也为电子政务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前提保证。2004年7月1日起新颁布的《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电子政务实施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以下要求:1.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在减少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审批工作的透明度,规范审批行为,是形成现代审批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种渠道地把有关审批的信息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听证制度,对物价、市政、城管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充分听取和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强化专家审查、咨询制度,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2.要建立便民服务制度。要改进审批手段,统一规划并逐步实施政府各部门联网,通过互联网实现政务信息共享,探索部门联网审批的新模式,真正实现“单一窗口”、“一站式”、“全天候”式的政府服务。3.要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和事后监督。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是确保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规范行使审批权的关键。电子政务实施要求审批部门要建立反应迅速、及时有效的监督体系,不仅自身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而且还要将审批行为置于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之下。
(三)再造政务流程,改革职能运作模式
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政务流程再造。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某一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的有序集合。政府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就是基于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众服务质量为目标,利用流程再造技术,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重新构建政府业务模型和后台信息管理系统,以确保后台对各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持。
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对政府机构的重组和对政府服务流程的整合,涉及政府再造,触及政府各个层面。为保障电子政务的顺利开展,西方各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并授予相应权力,作为执行部门来负责“电子政务”的开展。并按照电子政务对政府业务流程的要求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对政府部门职能进行优化和整合,创造扁平化的、无缝隙的、网络化的政府,这种趋势随着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而更加突现出来。政府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都迫切要求再造政务流程,以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电子政务建设要求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接轨”并有机整合。这是电子政务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流程再造可按流程的自然先后次序进行再造。在流程提炼出来之后,通过技术革新,将可能的业务流程由串联转为并联。再造之后的政府业务流程要非常简化,非常概括,更具柔性化,同一业务流程可以有多种变化形式,更能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流程再造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其核心是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界限,加强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协作,既要对以管理流程为主线的业务进行跨组织整合,又要注重以公共信息服务为主线的信息进行跨组织整合,以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保证公众服务“一站式”完成。由此可见,再造政务流程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前提基础。
政府职能转变,是任何一个追赶信息化发展潮流的国家都无法回避和逾越的历程。政府只有通过积极、主动、自觉地改革自身来提供上述前提条件,解决了相关障碍因素,电子政务建设才会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下去,政府才能最终达到改革的目的。当然,在改革中必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