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问政前沿问题探究
来源:人民论坛 更新时间:2012-08-12
 
 
  
  网络问政的价值分析
 
  近年,网络问政风生水起,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也是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首先,网络问政彰显了执政党进一步扩大民主和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其次,网络问政构建了“民意直通车”,有助于增强科学决策、提高执政能力。网络问政使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方便、更有效。第三,网络问政是群众参政议政的新途径,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第四,网络问政有助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网络问政的发展态势
 
  网络问政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和行动,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干部率先垂范,与网民“零距离”接触、“织围脖”、“拍大砖”并问政于民;党政干部、两会代表网上开博客、微博,征集民意,开展调研;国家机关出台政策法规之前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征求公民意见和建议,掀起了一轮轮网络问政热潮。
 
  从“在线交流”到“微博问政”,网民“参政议政”热情高涨,网络监督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微博问政”成为每年“两会”期间的一大亮点,许多民众的心声可以直达“两会”。一些具有较高参政议政能力的网民已经开始从“网上”走到“网下”,进入现实的议政渠道。2010年,安徽亳州三位平日里以“铁杆网民”身份游走于网络论坛的网友被增补为市政协委员,而后走进了市政协二届五次会议的会场,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现象将会在更多的地方被“复制”、被“粘贴”。
 
  网络民意从“听”到“办”,各级党政机关和各类网站搭建网络问政平台,使民意表达更加畅通、有效。中纪委、中组部、高法、高检等中央机关和国家部委相继开设了网上举报平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先后搭建党政干部与网民的沟通平台,在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为全国60多位书记、省长,近千位副省级、地市级党政干部以及1000多位县委书记分别开通专属留言页面,留言板累计收到网友留言40多万条,其中有36位书记、省长,95位地市级干部对网民意见公开作出回应,近6000名网民提出的问题得到公开回复或处理。
 
  政府与网民良性互动格局逐步形成,网络问政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不仅国家领导人、中央政府重视与网民交流,各省各地也纷纷开展“网络问政”。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曾评价,互联网经历了蓬勃的发展,政府与网民良性互动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其中还对当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由网络引起发布关注的就有23件,约占30%。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名符其实的大众媒体,形成了舆论引导强势,网络问政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
 
  网络问政的矛盾问题
 
  网络问政非理性现象对现实的公共行政和司法公正产生一定冲击。目前我国网民以年轻群体为主,网络问政过程中的无序和非理性行为比较突出,需要加以引导和规范。网络推手、网络调查人、网络意见领袖等现象,以及人肉搜索等应用已对日常的公共管理、司法调查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网络大肆炒作,成立“网民调查团”、“网民专家团”等,意图“主导”网络舆论场,制造虚假民意。这些非理性的“网络围攻”对政府的大政方针施加影响,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
 
  网络信息中的“伪民意”使网络问政存在被误导的现实风险。在网络这一开放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无须理会级别大小和先来后到,人人都有公开表达的权利。面对各种群体利益诉求和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以及各种势力的博弈与较量,不了解真相的网民很容易被这些言论所误导,产生盲从行为。非理性的问政行为还容易对政府产生误导,导致政府的不作为,从而引发更大的“网络群体行为”。而某些地方政府,存在网络问政的过敏反应与脱敏现象,很容易被网络牵着鼻子走,这样,政府和网民之间的信任就会陷于恶性循环。
 
  一些网络问政活动“空壳化”,沦为作秀工具。一些地方政府网站上的“网民在线交流”、“官员开设博客”、“省(市、县)长电子信箱”栏目形同虚设。党政干部信箱对网民答非所问的回复以及形式化答复屡见不鲜。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地方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2009年)》,对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型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集中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网站不及格。有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栏目空置;有的提供的信息陈旧错误。
 
  西方敌对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网络“乱”政企图频现。网络信息容量具有无限性,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此表达自我的政治观点,一些虚假信息、错误信息甚至是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害信息,就可能通过互联网得以流传。也很难避免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借此煽动网民情绪,负作用不可低估。西方国家敌对势力企图借助互联网进行思想文化和价值渗透,对此不可放松警惕。
 
  网络问政的破与立问题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因此,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拿出先破后立的决心与勇气,智慧运用网络,把网络优化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生产力”,从而有效推进网络问政健康有序的发展。
 
  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实现“依法治网”。良好的网络秩序是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已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网络安全和预防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但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还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改变网络问政的无序状态,提高网络问政的实际效能,需要有关部门根据网络发展的现实需要及时制定出一些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机制的法律规范,从而依法打击非法网络政治行为。
 
  畅通网络问政渠道,坚持“良性互动”。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体制机制、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务信息的公开,便利政务信息的获取,从而有效抑制虚假政治信息的传播,为建立政府与公众制度化的互动机制提供良好前提。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的沟通、交流、回馈以及监督检查制度,畅通网络问政渠道,给网络问政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切实做到“网上问政”、“网下问人”,真正形成一个应岗而制、特岗特制的网络问政长效机制,从而让网络优势切实转化为执政的生产力。政府可利用“网上信访”通道,对“网络诉求”作出及时回应并进行办理,让更多的群众选择“上网”而不是“上访”。从而实现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形成政府和百姓之间的良性互动。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执政水平,做到“科学执政”。各级党委政府应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给党的执政水平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要懂网、上网、用网,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方式方法。可以说,网络问政贵在行动,既要“上得去”了解情况,也要“下得来”解决问题。中央及各省市党校可开设党政干部如何科学应对互联网的课程,进一步加强党政干部运用网络能力的培训,提高党员干部与网络打交道的能力。在网络公共突发事件面前,各级党政干部要主动发布信息,公布真实情况,不能不应对、假应对。要善于引导网上舆论,掌握话语权,摆脱“网络舆论依赖症”。预防“网络推手”等少数别有用心者造谣生事,炒作舆论热点,干扰政府决策,破坏政府形象。
 
  推进网络道德建设,强化“以德治网”。网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直接关系到互联网的洁净程度。广大网民既是网络问政的受益者,也是网络问政的建设者与维护者,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因此,实现“以德治网”首先要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的“网德”,让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观念以及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第二,网络经营者要加强自律,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将不健康内容拒之门外,从而形成文明上网、文明建网的氛围。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强网络主阵地建设,以生动活波的形式弘扬主旋律。要支持和鼓励广大理论工作者通过开设道德讲坛、博客等方式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塑造良好的网络文明氛围。第四,制定与倡导网络道德规范,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乱”政,实现“安全用网”。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互联网外交”战略,利用互联网监管问题对一些国家发难,想方设法对这些国家施压。要发展壮大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建立一套先进适用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产品的安全性测评认证制度,建立健全网络管理规章制度,把好上网信息和网络内容政治关;加强对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把关能力;坚决抵制打着互联网旗号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颠覆我国政权为目的的网络入侵;对那些利用网络恶意攻击我国政治制度、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歪曲丑化政府形象、发布反动信息等行为要严厉打击和封堵。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