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积极推进纪检监察系统信息化建设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更新时间:2012-08-12

 
    “纪检监察工作延伸到哪里,信息化技术就应用到哪里!”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怀臣的目标清晰坚定。
    近年来,四川省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观念,将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手段引入反腐倡廉工作中,着力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大系统”搭建信息化平台
    纪检监察业务工作迈入“数字化”时代
    位于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办公楼顶层的这间会议室,乍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主席台后方由24块55英寸液晶屏拼接而成的一整面电视墙。
    “这里是高清视频会议的主会场。”省纪委、监察厅信息中心主任郭东军介绍说,“我们在全省建了203个标准视频会议室、206个谈话室,通过一套视频指挥系统全面联通。召开视频会议时,那面墙的液晶屏既能组合成大屏幕使用,也可以独立显示各分会场情况。”
    视频指挥系统,四川省纪检监察信息化工作平台“四大系统”之一,是利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在高速网络上划出专用带宽建成的可视指挥系统。图像采集及时,传输质量高,分辨率能达到1080P的“高清”标准。
    今年1月15日,视频指挥系统建成刚10天,省纪委九届九次全会就通过它从主会场开到了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共有一万两千多人参加。”郭东军说,“这个数字是四川纪检监察机关历史之最。”系统启用至今,已先后为藏区监督检查工作会、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廉政文化建设推进会等18次重要会议提供技术支持。
    远程办案监控是视频指挥系统另一项重要功能。系统能全程监控全省所有谈话室里的询问过程,收集音像资料,固定办案证据。必要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通过系统对基层办案人员进行实时指导,“面授机宜”。此外,该系统还能实现在线培训、应急指挥等多项功能。
    据介绍,纪检监察信息化工作平台另外三大系统分别是:专用网络系统,即在四川省政法专网上建设的纪检监察专用传输通道,覆盖省、市、县三级,稳定高速;语音通信系统,在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实现了电话一机两号,支持外部电话与内部电话自动识别、无缝转接,避免突发通讯拥堵等问题;安全防范系统,高标准全方位构建纪检监察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确保网络数据安全。
    随着工作平台的建成使用,四川省纪检监察系统逐步迈入“数字化”时代。
    文件、资料网上传输,信访、办案网上运转,办公自动化进程大为加快;建成覆盖全省各层级各部门的“惩防体系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有序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建设信息化教育培训平台,开展省、市、县、乡四级纪检监察干部的全覆盖式培训。
    一些地方结合实际需求研发了配套系统。例如宜宾,在2011年建成纪检监察干部任职资格在线考试系统,通过随机出题、在线考试、自动阅卷、实时评分,对参试人员的基本业务素养进行科学评定。系统建成运行以来,全市已有200余名新任纪检监察干部参加考试。
    打造电子化“阳光交易”平台
    让权力运行过程一览无余
    公共资源交易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可其中巨大的利润却常引来“有心人”。市场之外的“市场”,交易背后的“交易”,往往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要确保公共资源公正公平交易,就得让权力运行透明起来。
    2011年10月18日,眉山市苏源东路市政工程项目开标会在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行。这是四川省第一个实现招投标全程电子化的工程项目,所有流程全部在眉山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上进行。
    招标公告在网上发布,投标人通过网络银行报名,直到开标前一秒,招标方、交易中心、投标人都不知道报名的具体情况,让图谋不轨者无处下手;系统自动判断标书相似度,快速发现不合理、不平衡报价,让围标、串标者无处可藏;评标系统引入“高考评分”模式,商务标和技术标均实现暗标评审,投标人不知道“谁来评”,专家也不知道“来评谁”,有效防范评标专家滥用自由裁量权,搞“人情标”、“腐败标”。
    最终,中标公司报价与招标控制价相比,下浮比例达23%,少了130多万元。
    起点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是参加此次投标企业的共同感受。
    网络平台的开放让权力运行过程一览无余,而信息技术的刚性又给这条“轨道”套上了“密闭罩”。权力像玻璃管中的水,顺畅流动,却没人能“取一瓢饮”。
    为公共资源打造“阳光交易”平台,四川各地大显身手。
    成都,建立了“2网、3库、5系统”电子化采购体系。“2网”指的是成都党政网和成都市政府采购网;“3库”是指采购人库、供应商库和政府采购产品库;“5系统”是指协议供货招标、协议和定点采购竞价、网上采购、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政府采购协同办公系统。
    这一体系覆盖了政府采购的所有主体和全部环节,通过流程全上网和充分竞争机制,扫除了采购中“暗箱操作”的空间,解决了给供应商设“门槛”、为采购商品定品牌、在验收中出“难题”等常见问题。
    绵阳,在电子招投标中实行异地远程评标,进一步降低了人为非正常因素对招投标活动的影响。
    ……
    2011年,四川省各市州全部组建了规范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省招标投标监督网将国有资产、土地矿产资源、特许经营权等纳入交易范围,进一步增强了公共资源配置的透明度。去年以来,全省招投标投诉量下降30%,国家投资工程建设节资率达20%,政府采购节资率达10%。
    构建智能化监管平台
    对权力运行实施动态预警实时监控
    “黄色警报。德阳市某镇灾后重建土地整理项目项目经理变更。”德阳市纪委、监察局招投标监察室主任吉华强的电脑上,显示着这样一条信息。 
    “已经查清楚了。项目经理以前是二级建造师,最近考上一级建造师就在系统里更改了资格证号码。系统比对发现与项目中标时的备案资料有出入,就自动报警。”吉华强向记者解释。果然,警报“状态”显示“已解除”。“不过,即使解除了也会在系统里留下档案,以备日后查验。”
    这套系统,是德阳组织研发的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动态跟踪监管系统。
    “5·12”地震后的四年间,德阳共有5459个灾后重建规划项目开工,涉及资金1569.7亿元。为了调动和整合有限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率,德阳开发了动态跟踪监管系统。以监管部门的正确履职为核心,系统设置了“4+2”监管模式,将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划分为招投标、工程施工、资金、审计四个行业监管段和行政效能监察、一线监管两个综合监管段,分别设置橙、黄、红三类预警相对应。工程建设中,不论是业主、审批单位还是监管部门,任何一方任何一个环节工作不到位都会即刻触发警报。
    “说是管项目,实质是管权。核心是调动和督促监管部门正确用权履职,盯住权力运行的每一步。”吉华强介绍说。截至目前,德阳市纳入系统监管的项目4680个,5582个标段。产生橙色警报14个,已全部解除;黄色警报2782个,27个未解除;红色警报262个,8个未解除。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的各个民生项目事关发展大局。
    “村干部不好当。”年近50岁的贺永富,是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人,他在村里当会计已有10个年头。“村民不了解村里的财务状况,总觉得村干部以权谋私,意见很大。我们也是一肚子委屈。不过那都是过去了。现在‘三资’管理平台进村,帮了我们大忙!”
    “三资”管理平台,是四川省为农村“三资”监管量身定做的智能型信息化管理平台。村民只要在触摸屏查询终端上刷一下身份证,就能轻松查到村、社两级的各项收支情况。数据库由镇上的“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实时更新,保证了账目的真实准确。
    “每一笔账目都有据可查,村干部没有滥用权力的机会。让群众明明白白,我们也清清白白。”说到这,老贺憨厚地笑起来。
    而今的瓦窑村,干群同心发展致富。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没有发生一起关于“三资”方面的信访。
    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已在四川省内全面铺开,通过村民自控、业务内控、监督外控的有机结合,规范村级权力运行,避免集体资产资源的流失,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切身权益。
    利用信息技术,四川还将对权力的动态监督拓展到行政效能领域,建立网上政务大厅,将全省52577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在2558个乡镇(街道)建立电子监察便民服务中心,群众可实时查询行政部门的7000多项“权力清单”。(记者 杨诗琪 通讯员 白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