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人民政府文件常政发
〔2012〕97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六月十九日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常州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常州信息化建设,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要求,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苏省信息化条例》、《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二五”时期政府履行信息化发展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年限2011—2015年。
一、现状与趋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信息化全面推进的重要五年,信息化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0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为0.757,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列全省第四。
——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截止2010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37台,比“十五”期末增长85%。建成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农村劳动力信息系统、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金坛电信“江苏省星火科技110”信息服务系统、常州移动“农务通”综合服务平台等一大批为农服务信息系统。涉农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大力开展了农业政务网站和农业特色网站建设,目前共建有金坛食用菌网、溧阳白茶网、江南农游网、夏溪花木网和金土地农情网等十多个特色网站,镇、村及其他农业网站50多个,形成了为农服务网站群。市、辖市(区)、乡镇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农村信息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共有信息化工作人员30多人,全市共申请农业部县级以下信息点90个,农村信息员145名。
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覆盖了从以设计数字化为核心的三维建模、数字样机、虚拟仿真、协同设计等研发模式的应用,到以管理网络化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生产物料计划、生产过程控制、客户管理和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乃至产品销售流通的供应链管理、商务电子化和物流信息化。已建信息化系统中,财务管理系统覆盖率达100%,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率接近40%,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占30%,供应链管理为25%,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电子商务系统均约占13%,另有少数企业实现决策支持系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个、示范(试点)企业30家。常州宏大科技被认定为“国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试点企业”,津通国际工业园被省经信委列为“省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
信息技术助力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公共信息平台、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新形式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电子支付和结算的广泛应用。2010年底,全市银行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44.6%。现代物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得到快速发展,涌现了如亚邦医药物流、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等一批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企业以及一批面向节能监测、知识产权、咨询培训、工业园区服务等领域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这些企业服务行业广泛,为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平台,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效能、拓宽营销渠道、降低交易成本,节能减排,实现资源整合。
——信息产业获得跨越式发展
进入“十一五”后,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7.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62倍,太阳能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群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1.3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0.45倍,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累计218家,通过登记的国产软件产品累计597只。服务外包执行额2.18亿美元,其中离岸执行额1.46亿美元。我市整合常州动漫产业、软件产业和恐龙园等优势资源,打造创意产业基地品牌。“十一五”期间,我市被认定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科教城、创意产业基地和钟楼开发区被列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科教城和创意人才培训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常州信息产业园被认定为“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认定为“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
——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省、市、辖市(区)三级联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主要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80%,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率66%。不断改版完善“中国·常州”政府门户网站,为广大市民和企业提供了公开政务信息、受理行政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展示政府形象的一个平台和窗口。“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全市48个职能部门485个行政许可事项、101个非许可审批事项、5078个行政处罚事项以及700余个其他行政事项全部上网运行。“金审”、“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大大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初步建成运行,有效促进了各部门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能力的提升。
——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市区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以上100%实现校校通,20%学校已实现班班通,281所学校建成一级校园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构建了覆盖常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了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和居民健康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截止2010年,全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51.86万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险合一”。社会保障·市民卡已初步推广,逐步开始发挥服务公众的载体功能。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28个条线部门、7个辖市区、35个街镇、348个社区全面运行,以电子台帐形式满足各相关部门在社区的业务需求。建成城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在公安消防、城市规划、房产管理、城市管理、市政公用等领域获得综合应用,成效显著。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投入运行,实现110、119、120、122的应急联动。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十几项数字技术构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覆盖全市建成区共计220平方公里,实现了城市管理内容的全面化、管理标准的精细化、处置能力的高效化。
——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光缆铺设已延伸至自然村,建设规模超过25000皮长公里,电信城域网出口带宽200G。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76.54万户,宽带普及率60.22%;电话用户573.1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63.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09.45万户。全市3G网络用户34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近100%,全市数字电视用户96万户,覆盖率94%。二辖市溧阳、金坛的数字电视改造基本完成。我市通信管道集约化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运作模式,解决了通信管道建设上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问题,既满足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又满足了各通信运营商对基础通信管道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2010年,我市基础通信管道集约化建设累计里程达到2962孔/公里,其中政府战略储备580孔/公里。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成了目录管理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等;制订和贯彻了计算机安全管理条例等多项规章制度;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产业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从事企业、机关、公共机构信息安全保障的专业企业。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信息化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机构和职能得到加强。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50名各领域信息化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政策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举办“3G”知识大赛等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训活动,信息化技术和技能日益普及和推广。
当前全市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与业务需求不相协调;信息化管理体制、推进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还不健全;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仍然滞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不均衡;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城乡社区信息化亟需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21世纪以来,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家庭服务等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表明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正向数字生活的方向迈进。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并要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为科学指导、引领信息化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提升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印发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稳步推进三网融合。为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领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列入了2020年发展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省委在《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并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内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全国上下正积极贯彻“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为我市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我市要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充分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智能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优化城市运行模式、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建设“智慧城市”。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纲领,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以及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步伐;加强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电力等领域智能化建设,为我市初步建成“智慧城市”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立足全局,科学规划,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统筹协调区域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效益优先,共享协同。围绕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注重整体协同,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社会化业务协同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开拓创新,融合发展。以服务企业、公众为基点,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逐步消除信息孤岛,缩小数字鸿沟。
开放共建,安全可控。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由政府引导发展、市场配置资源提升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正确处理好信息化发展和信息安全的关系,坚持积极防御和综合防范相结合,保证我市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两化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和工业要素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对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关键作用;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新进展,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跃上新台阶;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国民信息素质普遍提高;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运营系统充分整合,“智慧城市”初步建成,催生一批新应用和新业态,保障民生幸福、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超过0.85。
1.经济信息化目标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三通”(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全面实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体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5%,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达到45%,开展电子商务比例达到65%。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与先进制造业进一步融合,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电子商务获得加速发展,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2.信息产业目标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的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物联网感知、传输、应用服务等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总体竞争力显著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明显增强,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信息安全以及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600亿元,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软件开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力促进以智能制造装备、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产业发展,打造一流“智能制造装备名城”。
3.政府信息化目标
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与政务需求相适应,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政府新建业务系统做到在顶层设计下,规划合理,建设有序。政府主要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达90%,跨部门核心业务协同办理率达到50%。县级以上行政权力全面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全面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互联网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政务信息采集、更新、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基础政务信息资源实现广泛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4.社会信息化目标
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地理、人口、法人、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完善,初步实现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全员人口信息库主要数据项准确率在95%以上;数字化医疗服务覆盖360多万常住人口和100多万流动人口,70%以上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就业、培训信息服务覆盖率达100%,社会保障·市民卡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日益增强,发卡量覆盖70%的常住人口。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实现全市独立建制公办中小学一级校园网100%覆盖。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所有社区、村委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方使用,业务一站式受理,一网式协同。其他社会发展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5.信息基础设施目标
建成高速互联、技术先进、功能完备、业务融合、安全可控的通信信息网络。新型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城乡社区,城市重点、热点地区无线局域网全覆盖。通信运营能力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兆和20兆以上。宽带用户普及率达90%,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移动用户数的70%。城乡每百人计算机拥有数达到80台。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互动电视用户占有线电视用户数的80%以上。
6.信息安全目标
基本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信息安全管理政策措施完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有效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全面落实,重点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监管到位,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信息安全预警监测处置、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网络侦控等应用系统为主体的整体框架。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增强同城容灾备份和异地容灾备份保障能力。
三、重要任务
(一)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进村入户,探索农村三网融合新模式。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农业信息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加快建设农产品网络市场,提高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引导优秀的信息服务企业参与到农业信息服务推广应用中来,形成共赢的局面。探索运用传感网技术建立农产品种养、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加快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农村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整合所有条线部门到农村的管理和服务业务,实现政府各部门业务“一线接入、集约管理”,村委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建成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村务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服务获取、利用的能力。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强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及全流程集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实现供应链协同。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突破,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和提升加工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以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基础装备等。推动企业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工业,发展少污染、无污染、低排放的产品和工艺,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功能,满足数字化安全生产监管要求。推进制造企业逐渐由产品生产转向服务,从以加工、组装、装配为主体的制造业转变为以产品、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主体的制造业,使制造业逐步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加快建立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旅游、商贸、餐饮、娱乐等信息服务的泛在化、市场运行的现代化、行业监管的精细化水平,加快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推动电信服务业与其他服务行业的融合,通过电信服务业提升其他服务行业。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以电子信息业为支撑,大力发展软件业,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业,重点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
(二)以技术创新和集约化发展为目标,做优做强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
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坚持高端化、高新化、高智化,全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和专利标准战略,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突出重大项目、终端产品、新兴产业,全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按产业链配套选择项目,推动产业链横向拉宽、纵向加深,做长做强产业链;瞄准国际产业转移、央企战略布局和民间资本扩大投资的机遇,全力打造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化视听产品等国家级特色生产基地,培育物联网国家级应用示范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重点发展以嵌入式软件为主的工业软件,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的集聚;以“三网融合”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以动漫、游戏为主体的数字内容产业。通过抢抓战略机遇,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尽快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常州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工业软件基地和数字内容产业基地,电子商务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三)以共享协同、政务公开为重点,深化政务信息化应用
集约建设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政府核心业务深度融合。根据电子政务实际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市、辖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四级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城乡基层。加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市场监管、应急处置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深化“三合一”网络平台应用,完善依法行政、网络审批、信息公开、网上监察、业务协同和决策分析体系,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加快与关键业务系统的衔接联动,健全政民互动渠道,提高办事服务水平,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行政效能。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发利用和业务协同开发。围绕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以及宏观经济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打破行业和部门壁垒,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协同共享并建立共享交换长效机制,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加强政府核心业务的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并联与协同的能力。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探索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模式。
(四)以服务民生为导向,推动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发展
加快推进贴近民生、惠及全民的社会信息化发展。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加快教育领域城域网和区域数据中心、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促进各卫生综合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食品和药品监管体系,提升对重要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能力。依托市民卡工程,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通过公共就业(人才)和服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使城乡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各项服务。加快推进城乡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的应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延伸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建设社区、村委网站集群,积极拓展基层网站的服务功能和种类,积极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商业应用。
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支撑体系建设。以城市市容、市政、交通、环保、应急处置等领域管理和服务为重点,强化城市智能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数字城市”网格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完成“金盾工程”建设任务,实现全市公安工作信息化,显著增强公安系统的快速反应处置能力,预防打击违法犯罪能力和动态环境下控制社会治安能力,提高公安系统的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广泛应用GPS、GIS、3G、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综合运输信息化体系,推进公路、水路、航空和城市公交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支撑“十二五”常州交通运输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完善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联动平台,实现应急处理部门资源应用级整合,健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采集、共享、管理的标准和机制,提高紧急状态下联合处置和协调管理的能力,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联动,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以升级融合和集成利用为宗旨,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基础网络提速升级。以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宽带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三网融合发展为契机,科学制定全市基础网络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升级改造,大力促进网络资源共享,提高网络综合利用水平,全面实施全市公共基础网络提速工程。支持电信运营商按照全面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光纤宽带网络的总体要求,推动全市城乡光网建设,提高光纤到楼、光纤到户、光纤到办公室的覆盖率,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用户宽带速率。支持广电网络运营商按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规划,以宽带化、光纤化、IP化、对称交换和全业务承载为发展方向,适度超前建设骨干承载网,分布升级宽带接入网,满足三网融合业务承载要求。鼓励电信、广电、电力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开展“通信网络一线入户”试点,支持社会各领域专用通信网络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专用通信网用户充分利用公共基础网络开展相关业务。
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新的抓手,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加强政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按照平台之间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目标,建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成包括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临时生活救助、孤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社会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全面建成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初步实现个人信用信息服务。
大力推广应用。鼓励支持基于光纤宽带、3G网络、WLAN、云计算中心、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业务创新,大力促进在电子政务、社会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入推进“信息惠民”、“阳光理政”、“两化融合”工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信息化向纵深推进,以信息化应用带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建设与应用双向驱动的发展格局。
(六)以维护政务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宗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进一步完善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全面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开展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指导监督重点行业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继续加大数字证书推广应用,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加快全市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容灾备份、应急指挥与协同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辖市(区)两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应急保障协同机制。加强全市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专业指导和效能评估。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强自主信息安全产品推广应用,培育信息安全咨询、测评、认证、评估和工程实施等服务业发展,提高全市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
四、重大工程
(一)农村信息网络全面覆盖工程
积极推进农村通光缆、通宽带和通有线电视的“新三通”工程,初步建立市、辖市(区)、乡镇、村委一体化农村电子政务系统,全面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通过网络提供公共服务事项的在线办理和信息公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农务通”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平台的使用和覆盖范围,延伸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拓展信息服务内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初步实现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全覆盖。到“十二五”末,针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网络农产品营销达到一定规模,网上农民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程
实施两化融合“十百千”和“智慧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建成10家以上省级或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家以上省级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00家以上企业通过实施两化融合工程实现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智慧企业”。培育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以及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产业服务示范园。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市建成5个以上省级或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5个以上省级或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产业服务示范园。推进生产性信息服务向制造业企业全过程渗透,支持生产性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对接,推动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以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支撑,构建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污减排及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跨越式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推进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设备等,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绿色化,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电子商务全面推进工程
大力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促进企业间业务协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开发基于网络金融支付平台、市民卡、手机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消费支付方式,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鼓励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整合旅游、教育、文化、培训、医疗保健等服务业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带动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常州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预订”与“线下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四)电子信息产品“四大”国家级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各类新型电子元器件,逐步形成配套完整、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打造国家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发展非晶-微晶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研究开发新型大容量储能技术、光伏电池原料及组件生产制造等关键装备,打造技术领先、规模领先的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不断提升CBHD中国蓝光高清视盘机、液晶电视与蓝光高清影碟一体机、卫星与惯性组合导航仪、实时交通信息交互式卫星导航器、双系统卫星导航器等的研发生产能力,打造国家级数字化视听产品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半导体照明及背光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常州这一契机,紧扣高端抓龙头、中游强配套、下游推应用的发展战略,加快形成LED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速工程
优化环境,做强工业软件、动漫与网络游戏两大优势产业。把握先机,培育数字媒体内容、数字设计和文化创意、物联网、云计算等四大新型信息服务产业。鼓励嵌入式软件企业和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嵌入式软件在移动互联网、下一代通信网、“三网融合”的智能终端和“物联网”行业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鼓励软件企业积极研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软件,着力突破三维设计、企业级产品数据管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研发动漫制作软件,建立动漫素材库和作品展示平台,提高原创能力,培育研发制造知名企业,拓展网络、手机等新型传播渠道。支持网络游戏原创企业加强核心技术开发,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精品,扩大网络游戏产品和服务出口。构建国家级电子竞技中心,开发网络游戏周边产业,形成完整的网络游戏产业体系。
(六)物联网产业培育与智能应用示范工程
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集聚一批国家、省、市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力量和研发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集聚物联网企业,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打造国家级特色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面向重点领域,先期在工业、农业、物流、电力、交通、环保、安防、城管、医疗、家居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提升工农业生产运行效率、改善管理精细程度和节能减排为目的,推进经济领域中的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提升经济社会建设保障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推进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安防和智能城管等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建设幸福、和谐、宜居城市为目的,推进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物联网示范工程。
(七)电子政务深化推进工程
按照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和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重点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安全监督、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卫生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引导建立统一数据中心,加强重点业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政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共享应用建设。进一步推动数字常州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房产管理、国土资源、公安消防、人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初步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实时共享。进一步加快常州市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推动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形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三合一网络平台的建设成果,逐步实现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全覆盖的建设目标。推行跨地区、跨部门政务资源整合,服务流程统一规划,逐步实现受理、填报、联审、批复、办理的“一站式”服务,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
(八)社会信息化智慧生活工程
实施数字惠民行动,推进以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为重点的网上社区工程、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
1.网上社区工程
建设规范、统一的城乡村居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基层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社区、进村委、进家庭。在已建成的常州市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整合社区信息服务资源和各部门基层业务,实现所有社区、村委网络和系统全覆盖,建设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真正实现政府各部门业务“一线接入、集约管理”,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
2.数字健康工程
推进基于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实现各辖市、区和各卫生综合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卫生管理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提高卫生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为市、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为市民提供高科技的数字卫生服务。
3.数字教育工程
改造并完善覆盖全市各类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信息化运行、服务体系。
4.市民卡工程
大力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市民卡”工程,扩大发放范围,逐步覆盖到所有城乡劳动者、保障对象;在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基础上,积极拓展应用范围和服务领域,着力提高普遍服务水平,努力为社会公众“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加强与人口计生、民政、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5.智慧旅游工程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新一代通信网络等技术,整合并开发激活常州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以融合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通过在旅游体验、行业管理、智能景区、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以全新的旅游形态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激发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九)基础设施集成升级工程
积极采取多种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加强通信管道、杆路、光缆等传输线路的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城市建设中的光纤宽带共享接入网络部署或“光进铜退”网络改造,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到户。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网络优化,改善网络性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统筹协调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以及未来网络演进的关系,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保障网络平滑升级。加强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等项目建设中光纤宽带网络和第三代无线通信网络的配套建设审查,项目设计中统一预留管道、设备间、电子配套、站址等相关资源,加强光纤宽带网络的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大光纤宽带通信芯片、器件、系统设备和应用等的研发投入,鼓励光纤通信技术创新。
扎实推进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和城乡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构建双向互动的综合多媒体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按照三网融合要求,加强双向业务融合规划,积极开拓内容服务、增值服务市场,推动双向数字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综合信息服务、宽带上网等业务发展,促进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十)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建设全市政务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全市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市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处置平台,健全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实施市容灾备份中心扩能扩容工程,提升全市重要信息系统防范灾难能力。建设信息安全产品检测平台。大力促进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开展舆情导控系统、互联网阵控系统建设,完善网络监控手段,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五、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
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健全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辖市、区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完善符合信息化工作特点、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信息化协调推进机制,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发展能力。充分履行各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化统筹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系统内、行业内信息化框架,推动资源整合、深度应用与跨部门共享。
(二)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
完善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对项目审核、立项审批、项目招标、建设实施、综合验收、运行保障、绩效评价等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验收评价制度,确保信息化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效率,涉及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化项目,必须联合共建、共享系统资源,促进业务协同。建立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定期发布评价报告。加强企业、园区(基地)、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协调配合,建立信息化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化专家咨询机构和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在民主决策、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三)重视新形势下信息化研究工作
加强信息化发展政策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围绕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两化融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入调查研究,做实基础工作,结合常州实际,创新发展模式;重视信息化推进中的共性技术规范研究,加强信息化应用领域基础性、关键性标准规范建设。加快地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工作,引导信息化发展方向。
(四)加强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普及
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提高全民信息化综合素质。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公务人员、农业技术指导人员与自身业务相结合的信息化培训,建立有关机制,把信息化知识作为各行业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抓住三网融合、物联网以及4G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宣传推广契机,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作用,及时宣传和推广信息化知识,推广信息技术成果,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五)完善信息化投资机制
进一步加大社会领域信息化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农村、社区和民生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性公共信息化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协调发展。各地应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各方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等领域。支持、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我市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行动计划,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财政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一审核管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依据规划做好阶段目标和分步任务的分解和落实,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并根据未来信息化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做好贯彻落实、评估调整、督促推进等工作。
附件:常州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目标类型 |
2010年实现情况 |
省十二五规划 |
市十二五规划 |
总体目标 | |||
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以1为基准) |
0.757 |
>0.83 |
>0.85 |
经济社会各领域两化融合、信息化示范应用载体(个) |
示范(试验区):2 |
>50 |
>5 |
示范基地(服务产业园):2 |
>50 |
>5 | |
示范(试点)企业:3(27) |
100(1000) |
10(100) | |
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 |
>100 |
>10 | |
经济信息化 | |||
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 |
15 |
>40 |
>45 |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比率(%) |
30 |
>60 |
>65 |
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比例(%) |
13 |
>60 |
>65 |
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 |
— |
90 |
100 |
政府信息化 | |||
政府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
80 |
省级>90,市级>80,县级>70 |
>90 |
跨部门核心业务协同办理率(%) |
46.32 |
>50 |
>50 |
县级以上政府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覆盖率(%) |
100 |
100 |
100 |
社会信息化 | |||
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 |
27 |
>70 |
>70 |
社会保障·市民卡累计发卡量(张) |
— |
4900万 |
250万 |
省辖市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覆盖率(%) |
26 |
>90 |
100 |
信息基础设施 | |||
计算机普及率(台/百人) |
— |
70 |
80 |
行政村光缆、自然村宽带通达率(%) |
— |
100 |
100 |
城市、乡镇、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
2 |
100、20、12 |
100、20、12 |
宽带普及率(%) |
60.22 |
80 |
90 |
有线电视入户率(%) |
≈100 |
85 |
100 |
互动电视用户占比(%) |
— |
— |
>80 |
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产业 | |||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1007 |
>40000 |
>3000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亿元) |
101.38 |
>8000 |
>600 |
物联网产业业务收入(亿元) |
65 |
>4000 |
>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