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五年主要成就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7-27

 
 
  工业和信息化涵盖工业、通信业、经济社会信息化等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五年来,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全力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保持了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
 
  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2008年以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着力稳增长、促转型,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挑战,“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3%,特别是在2010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2012年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达73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62家,位列世界第二位。2011年粗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4.7%。2011年电解铝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产量的40%,造船完工量位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2%。汽车产量由2005年的570.49万辆增至2011年的1841.9万辆。2011年我国彩电、手机和计算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8.8%、70.6%和90.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超过1.88万亿元,在国际上的地位明显提升。
 
  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实现年均增长21.3%;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2%。2011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1726亿元,同比增长15.2%;完成电信业务收入达到9880亿元,同比增长10.1%。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12年前三季度,基础电信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9661.5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电信业务收入8010.3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同期GDP增速1.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截至2012年9月,全国通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404.4万公里;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2.6亿个;3G网络基站总数达到96.5万个,其中TD-SCDMA基站总数达到25.7万个。宽带网络普及提速。截至2012年9月,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各项目标均超过预期,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到59%,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3600万户,新增固定宽带接入互联网家庭超过1600万户。用户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12年9月,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7亿户,普及率超过100%,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0.8亿户,3G用户超过2亿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7亿户;互联网网民达到5.5亿人,普及率为41.1%。新兴消费蓬勃发展。2012年前三季度,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9.6%;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同比增长56.6%;三网融合快速推进,IPTV用户达到1974万户,手机视频用户接近5000万户。
 
  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应用创新速度快、规模大、草根性强,每年创造出大量新应用新服务。我国展现了本土化应用创新的巨大能力,不仅多个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在国内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主要应用领域也形成了对国外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例如,我国一家即时通信提供商用户规模超过7亿户;一家微博服务提供商用户达3.68亿;移动软件应用起步仅3年我国就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最大应用商店企业的应用数达74万,平均每小时有55个新应用上线。与此同时,我国涌现一批竞争力在国际舞台不容小觑的企业。目前我国已有7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市值进入全球互联网前30名,收入仅次于美国。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是结构调整的主战场。“十一五”以来,工业行业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扩大。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4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778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项目1.6万个,带动社会投资1.6万亿元,拉动社会投资倍数达22倍。
 
  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6%;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降低,实现节能6.3亿吨标准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速度,支撑了工业年均14.9%的增长。工业领域实现COD排放总量削减21.63%,二氧化硫总量削减14.0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6.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超过15亿吨,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2010年以来,相继公告了4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总计约淘汰炼铁落后产能8000万吨、炼钢4500万吨、焦炭6000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5亿吨、造纸2000万吨。今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29省(区、市),列入公告的2761家企业基本关停。
 
  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2011年汽车、钢铁、船舶和水泥行业前十大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87%、49.2%、47.7%和26.5%,其中汽车和钢铁行业较2008年分别上升了4%和6%。201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7%。
 
  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提升工业园区化的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2009年以来支持创建了185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完成65%的发明专利以及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近年来,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
 
  政策环境不断完善,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部门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了45个配套文件。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
 
  财税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安排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由2008年的51.1亿元增至2012年的141.7亿元。国家先后出台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2011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两次发文取消或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及项目280余项,每年减轻企业负担约165亿元。今年国家进一步取消和调整了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
 
  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2009~2011年,连续三年实现了小企业信贷持续增长目标。截至今年10月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3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72%。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担保专项资金59.38亿元,扶持3328家/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国已认定308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启动实施了25个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依托“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一大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采用国产CPU和软件的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技术处于国际行列,自主研发的存储器芯片出货量超过430万颗,自主研发的智能手机浏览器用户超过3亿户,65纳米、4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现量产,国产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大型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研制成功,6400吨大型快速高效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已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C919大型客机正式转入详细设计阶段,自主研发的TD-LTE-Advanced被认定为4G两大国际标准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功完成组网并提供区域导航定位服务。
 
  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3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9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82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先后认定了两批13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5993.8亿元,比2004年增长4.43倍。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0.71%,比2008年和2004年分别提高0.1个和0.15个百分点。
 
  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共完成制定国家标准5162项、批准发布行业标准6252项、复审行业标准25235项。2011年,9个工业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共计382.2万件,占国内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83%。
 
  两化深度融合经济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
 
  目前,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新兴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形成了一批初具国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5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609亿元,增幅达到34.5%,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4倍。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化,中央部门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经达到70%。社会事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99%的乡镇具备宽带接入能力,98%的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