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更新时间:2012-08-12
以信息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日前又添新例。自7月24日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婚姻登记信息实现联网。公民就近查询婚姻登记信息,不必再去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结婚证、离婚证等证件丢失后,当事人也无须再回原籍补办。
据民政部消息,下一步还将积极争取、推动立法改革,探索打破在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限制,为流动人口办理婚姻登记提供便利。可见,技术进步能够为制度变革提供坚实支撑。
先例实际早已有之。信息化浪潮初起时,中央政府发力推进电子政务,在此过程中,同步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技术准备,也促发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这其中,应是执政者已下决心、有意引导,而信息技术的成熟,恰好为变革提供了保障。
另一些时候,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很是戳穿了若干不思进取的借口。一些政府部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明眼人一望便知,其不能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及时转变职能,非不能为,乃不愿为--借口没有了,舆论压力或能打破“惰政”藩篱。
不管政府部门是早下决心顺势而为,还是化压力为动力,信息技术的普及,确实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伴随信息化,政务正在更加公开,公权力正在更多阳光下运行,不仅为政府赢得更多信任,也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社会运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运行规范得到整体变革。
随手可以举几个例子。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已经开通数年,在这个平台上能查询到法院被执行人在履行法院裁判中的信用情况,大大挤压了“老赖”的生存空间。全国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工作也初步取得成果,这是实现房地产有效调控的必要途径,对促进房价进一步合理回归至关重要。
但陆续建成的这些信息系统,相互之间关联程度有待提高。不能联网、缺少整合,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也削弱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技术方面肯定存在难度,但更多阻力恐怕来自部门壁垒、区域壁垒,骨子里还是部门权力、区域权力这点“小九九”,令一些政府官员明里暗里的不情愿。比如呼吁多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子系统次第建成,何时能启动不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交换?
这些问题待解,但非信息化技术所能迎刃而解。信息化能解决的,是一个一个“不愿为”的借口。当借口不复存在时,就不宜再“惰政”下去了。□ 文/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