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宜都市农业局在推进电子政务,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方法,突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切实加强领导,组建专业队伍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局党委一班人在研究电子政务工作时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电子政务,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在新的时期对政府管理进行优化;二是通过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三是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四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五是能够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正是因为电子政务意义重大,作用明显,从2007年年初开始,该局开始着手电子政务建设,成立了一支由组成的专业队伍,到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局的电子政务工作已初显雏形。
为了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管理好宜都市政府门户网站农业网,今年三月,宜都市农业局又根据都政办发[2008]60号、61号文件的要求,结合该局实际,成立了宜都市政府门户网站农业网站工作专班。工作专班由分管机关的副局长胡诚任组长,成员由办公室及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组成。工作专班负责《宜都农业网》、宜都农业局行政服务大厅触摸屏、政府门户网站农业网等的维护和管理。明确了信息员和信息审核员,规定了各自的职责。并明确规定,该小组接受宜都市农业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其工作绩效纳入当年考核范畴。
早在2003年,宜都市农业局为了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利用因特网,创建了《宜都农业网》,通过不断地摸索、发展,目前《宜都农业网》成了我市农业科技人员大展身手的舞台、农业实用技术及时发布的平台、农业政策法规、党的惠农政策的宣讲台、也成了我市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宜都农业网》拥有了30000余户固定的读者。近几年来,《宜都农业网》发挥了4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全局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及时准确地发布政务信息。二是推动了互联互通,达到了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电子政务效能。三是集全国农业专家的智慧、全国农民致富的经验,介绍给我市的农民,推荐到我市的农村,从而推进了信息共享和农业业务协同,提高了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四是利用电子政务推广机遇,加强人才培训,使我市农业人才更好地利用现代载体,及时更新知识,掌握过硬本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增加经费投入,培训专业人员
1、不断完善基础设施。2007年,宜都市农业局借助我市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东风,设立农业局行政办证大厅,以方便农民、农业企业的办证,开通了农技110、12316服务热线,方便农民的咨询和投诉。同时,在全局推行电子化、无纸化办公。今年初,市农业局一是在去年农技110试运营的基础上,添置新的电脑、办公桌、大屏幕电视等设施,并与市电信局联合,成立农技110工作室,安排专班,进一步完善了110、12316服务热线、11986110语音服务和专家热线服务。二是添置触摸屏,安放在农业局办事大厅,将农业局的办事指南、机构职责、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信息输入显示屏中,方便群众办事和查询,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安装显示屏,安放在农业局办公大楼楼梯口,一方面将当前工作动态、时事政治等以视频的形式告示全局工作人员,提醒我局工作人员时时以“爱岗敬业、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廉洁高效”为已任。另一方面,增加了人性化设置,使我局干职工的紧张心情得到舒缓,体现了一个集体的关怀和温暖。今年来,该局响应市委、政府的号召,投入了二十多万元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2、构建了电子政务的框架。随着《宜都农业网》、宜都政府网站群农业网、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使用,加上我局的“农信通”等平台,宜都市农业局电子政务框架基本形成。
3、造就了一支专业队伍。一是采取送出去的办法,到武汉学习网络的基本知识,到目前为止,宜都市农业局共组织了五批次人到华中农业大学开展计算机培训,进行为农服务知识的更新。同时,利用每周星期一的“我为三农大家谈”,采用幻灯片的方式,轮流介绍本行业的最新动态。既提高了农业局广大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农技人员的电脑应用能力,培养了一支不走的为民致富的队伍。
三、规范政务办公,提高办事效率
1、制度建设有了新模板。以前,该局习惯性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挂在墙上。现在,每个人有了电脑,局里各项规章制度再也不必张贴上墙,只要将它们输入电脑,发到每个人的邮箱,顺畅的网络就会将之通知到每一位员工,员工一接到邮件,及时反馈信息。电子政务的开通,为我局制度建设提供了新模板。
2、政务公开有了新窗口。农业局的政务公开以前一般通过公示栏,将全局应该公示内容进行公示,由于受版面的局限,公示的内容少,时间有限,而且只有本地或经过公示栏的人才能看到,范围很窄。电子政务的出现,为该局政务公开增添了新的窗口,由于具有无限的虚拟空间和永久时间,他们不再为版面有限发愁,也不用担心所公示的内容因时间久远而发黄、字迹模糊。而且内容越做越全面,吸引的观众越多,网站办得越来越好。同时,不仅本地能看到公开的内容,远在万里之外的,只要有电脑和上了因特网的,鼠标轻轻一点,所有公开的内容便一目了然。2006年3月,一位在非洲援外的宜都人,通过浏览该局的《宜都农业网》,就知道我们市在进行机关效能建设和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3、信息发布添了新平台。《宜都农业网》、《宜都政府门户网站群农业网》等电子政务的开通,为该局的信息发布增添了新的平台。尤其是农业系统,技术人员白天大多深入到生产的第一线,在乡下或者偏远山区,办公室几乎没人,打手机信号又不好,浪费电话费不说,效果不如意。自从有了电子政务,全市农技人员白天可以诚心诚意为民服务,不必担心信息不畅的问题,晚上回到家中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上级单位、局办公室所发布的会议通知等信息尽收眼。
4、行风建设有了新拓展。“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廉洁高效”是农业科技人员的行为准则。有了电子政务平台,一方面可以把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成绩向社会汇报,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议。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学习本行业其它人员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今年灾后反思调研征文活动就是如此。面对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宜都市农业局开展了灾后反思大讨论活动,局里要求农艺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根据各自的专业,撰写一篇调研文章,发表在《宜都农业网》上,反思今后遇见像今年这样的冰雪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宜都市植保站曹昌明说:“这次讨论,意义重大,既增强了我们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我们业务素质,又为我们对今后抗灾救灾积累了经验。”
5、办事效率得到新提高。今年我市成立了“农技110家服务组”,“农业事故定专家组”。网络有粮油、特产、水产、畜牧、蔬菜等几大产业的51名专家,为我市农民提供所需的技术咨询、农业事故鉴定提供了平台。3月25日,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村干部、村民组长及村民代表一行来农业局投诉,理由是该村5 、6、7三个组的部分柑桔树连续三年落叶无收,村民怀疑是受到某企业的烟雾污染,村民意见很大,情绪激动,请农业局派专家进行鉴定。农技接到报案后,由总农艺师李绪品挂帅,迅速成立专家组,并聘请宜昌市农业局专家作顾问,对该村投诉的500亩“受灾”田块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写出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证明是病害所致而非污染,并提出了防治建议。及时有效地消除了村民的怨气,化解了村民与企业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截止到四月末,农技110共受理群众咨询134次,涉及到我市及枝江、当阳、夷陵区等市区的柑桔、油菜、西瓜、早稻、银杏等作物的栽培管理。其中,在线现场解答51次,专家到现场83次。共接受群众投诉209起260人次,涉及到药害、肥害、苞谷和水稻的发芽率低等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地得到了解决,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0多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正当权益,化解了农民与生产厂家、经销户之间的矛盾,深受农民的欢迎。中笔村一组曹传兵说:“感谢农业局的专家及时给我排忧解难,让我当天就换回了谷种,如果没有农技110,不知要拖到那一天。”
通过对电子政务的探索,宜都市农业局的技术人员尝到了甜头,增长了本领,连续年被湖北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工作局,连续2年被市委、市政府十佳单位,树立了新的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