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从部门业务出发,现在是从群众需求出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绍飞 刘紫凌 冯国栋
在很多地方,给孩子上户口是一件令人头疼而痛苦的事情,各种各样的证明和没完没了的行政程序往往让人不胜其烦。
有一些地区则开始发生变化,譬如宜昌,类似的事务正在变得简单,一个新生命降临后,医院第一时间将其有关信息发至市人口信息系统,社区的网格员会根据自动生成的指令进行入户核查,进行身份证、户口等代办服务。
这是宜昌在社会管理一系列变革中的缩影。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刚从市委副书记转任市政协主席、一直负责这项工作的李亚隆总结说:“网格化管理就是将公共服务延伸到老百姓的身边,将条条块块分散的资源融合集中。”
网格中的城市
宜昌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大屏幕上,鼠标在每个网格上轻轻一点,该网格所辖各街道摄像头、照明系统、窨井盖、消防栓等设施的具体位置一览无余。
为什么网格会有如此的神奇?它究竟是个什么玩意?
从技术角度而言,网格是利用互联网把地理上分布的各种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包括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等。就像几十台计算机连接成一个局域性网络,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以消除资源“孤岛”,最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
在宜昌,“就是将电子政务网络与部门、社区专网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宜昌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主任丁晓艳对本刊记者表示。
作为宜昌网格化管理的大脑,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将全城划分为1110个网格,构成每个网格200~300户之间,并对应一名网格员。
这支1110人的队伍在社区服务中的基本任务是信息采集,他们被要求每天至少三个小时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进行巡查,及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随身配备的“社区E通”反馈到电子政务系统,需要采集的信息包括人口、房屋、环境卫生、计划生育、食品安全、劳动保障等。
这些信息在和原有信息进行比对后,剔除错误、过时的信息,将之与公安、工商、社保、卫生、房管等部门收集的专业信息汇总、关联,形成“一体化”的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受访者表示,这种信息化平台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它实现了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到信息的融合共享。
丁晓艳举例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尤其是对流动人口往往会出现管理真空,“来得快,走得快,管理不到位,即使租房也不会登记。”她说。
但在一个两三百户的网格内,熟悉社情的网格员则有能力实施更加有效的登记管理。
“以人为本”是原则也是方法
如此大力度的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什么?
李亚隆的回答是:服务。宜昌讲“一体三化”,要以人为本,将各种信息和资源融合一体,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他说:“最后的落脚点是全程化服务。”
在李亚隆眼中,“以人为本”不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觉得它不仅是原则还是方法。”他说,所以,“网格员工作的方式不是行政化的,而是服务式的。”
正因如此,没有官架子的网格员很快赢得社区居民的欢迎。他们为居民咨询政策、协调纠纷、代办证件与之前居民为了办理一项业务而奔波于各级部门相比,网格员主动登门服务,让群众感到温暖,并很快成为他们的朋友。居民遇到问题,也愿意向这些天天见面的青年反馈。
正如网格员张君所说的那样,人们对于社区的工作都有一个误区,总认为是左手拿报纸、右手端茶杯,其实不然,每天我们都穿梭在居民中,了解居民心声、疾苦,将最新的惠民政策和相关法规告诉他们,我们成了居民与政府之间有效的桥梁。
网格员杜莉萍则如此总结自己的角色:我看似一个小小的网格员,事实上我就是“网格里的总理”。
在李亚隆的构想中,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运行方式,要围绕两个周期构筑整个服务架构,一是户籍人口的生命周期,二是流动人口的居住周期。实现对“人”从出生、入园、入学、入伍、就业、结婚、生育、养老,一直到死亡、殡葬的全程跟踪和服务管理。
这是一项宏伟的目标,宜昌走出的第一步是利用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基础,推行扁平管理,对基层发现的需由上级处理的社会矛盾,改变以往的层级转报方式,采取直接报送。
譬如,网格员会将采集到的各类矛盾直接通过E通反馈到电子政务系统,后者则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指令,并规定处理进展的时间限制。
全方位改革
当然,要保证如此高效的运行,背后需要一系列深层改革。
“网格化管理绝不是增加几个网格员、建这么一套信息系统的事,它涉及到政府部门整个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李亚隆表示,“它要求各职能部门更加高效地运转,实现真正的对接。”
以工商局为例,要利用日常监管网格化开展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进行无缝隙覆盖。首先就要实现与政府的“两员对接”与“两网对接”,让工商管理延伸到城市社区每个角落。
“两员对接”,即工商巡查员与社区网格员对接起来。这就需要增加一线巡查员,干部就要下基层。
部分受访干部表示,在一个习惯于干部能上不能下的体系中,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需要很大改革力度。
宜昌过去城区有工商巡查员46人。为适应网格化管理,新增巡查员54人,总数达到100人,每人负责一个网格。
“两网对接”,即工商巡查网格与社区网格对接,让100个工商巡查网格与1100个社区网格对接起来。完成对接后,每个工商巡查员对应5~15个社区信息员,监管网格也覆盖5~15个社区网格。
同时,为满足网格化管理的需要,推行“扁平式”管理模式。工商部门在原12315消费者申投诉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指挥中心。7个公众诉求渠道集中到中心统一处理,将工商部门关系民生的9项主要职能集中到中心统一指挥,删除中间部分环节。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有效监督,它们还同步实施了“痕迹管理、客观评价”制度。就是运用管理软件后台监督功能,把信息采集、指挥调度、指令下达与执行反馈等各项工作流程,全部交由管理系统自动记录。
“未执行或超期执行,系统会自动显示,对责任人实行扣分处理,这些都将作为个人和单位绩效考核的依据。”宜昌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解释。
正因如此,5月28日,宜昌召开全市县(市)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会,李亚隆将各区县的副书记带到网格监管中心,就如何推进网格化管理,亲自给大家进行演示、说明。“不要以为回去招聘几个网格员就可以了,真正的难度在改革,在信息和资源整合。”他说。
万里长征只走了一点点
宜昌的试验,意在破解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难题。目前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布局,要解决社会管理方面的基础性、热点性、根本性、拓展性问题,横向扩展、纵向深化,仍有不少难题待解。用李亚隆的话说,万里长征只走了一点点。
部门的对接尚在进行之中。张家店社区书记王炜对本刊记者表示,一些部门使用过去的报表,会造成社区信息的重复采集,并导致网格员与社区便民站的矛盾。因为没有对接,采集内容不统一,网格员采集的信息就不完全符合某些部门要求,网格员或便民站的人员不得不进行二次采集,可能造成扰民。
“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丁晓艳对本刊记者表示,对接不是简单的联网,而是相关部门要和电子政务办共同开发一套系统。有些专业部门信息不全,原来基础数据比较薄弱,甚至有些信息本身就是错误的,没办法跟电子政务进行对接。她说,“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实际上,E通的功能模块一直在不断更新,原来5个,现在已经是9个了。”
同时,部分受访基层干部和网格员表示,在我国现实存在的一个行政化和案头化严重的体系里,如何避免网格员反而成为增加的第五级行政体系,始终保持工作的专职化和规范化,这需要强有力的监管。
为了防止基层单位对网格员重要性认识不够,将网格员挪用到非网格管理岗位、安排在岗网格员从事职责外的工作,防范网格员责任心不强、工作规范性不够、信息采集质量差等问题。网格监管中心出台专门监督督查办法,对社区网格员作出很多限制性的规定,网格员被抽取做其他工作时,有权拒绝。
从宏观上而言,受访者表示,要实现美好的愿景,关键还是在理念的转变和体制的创新。
“思想认识的提高是非常艰难的,这套东西和原来要求的不一样,很多人不习惯,没有主动的积极性。”李亚隆说,“过去是从部门业务出发,现在是从群众需求出发。”
丁晓艳进一步指出,宜昌的试验正在积极创新、稳步推进中,但一些干部还存在工作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必须重视和解决。
就体制创新而言,李亚隆对本刊记者表示,构筑一个新的社会服务管理的体系,需要对组织架构和服务架构进行改革,这包括社区的自治、加强公共服务、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
他以普遍存在的各类行政性台账、报表为例,“一直以来,我国的居委会存在着行政化、案头化严重的问题,这需要改变。每天处理大量台账、报表,社区干部已不堪重负,哪还有时间做其他工作?”他说,“在改革试验中,需要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杜绝随意向居委会、网格员转嫁行政事务或事项,使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为居民服务上。”
但是,这样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推行过程中要有节奏,要考虑到各方的承受能力。”李亚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