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8-17


关键字:电子政务 廉政建设 民主化 科学化
    日益发展的电子政务具有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及时的功能和特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应该借鉴和利用电子政务这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直接与间接的、同步与非同步的、一对一的、多对一的、一对多的、多对多的,以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网站为中介的对话、讨论与互动,把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政务公开透明、决策民主科学、监督健全有效的廉政建设新平台。

    一、电子政务——政务公开透明的新平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要求政府必须公开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在内的一切公共信息,为权利阳光运作奠定基础。从行政学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务公开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特质。根据党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能,凡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政务,都应当公开。因为,政务公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遏制腐败的消毒剂;同时,公开还可以提高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用度,降低管理监督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腐败成本。
    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府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迄今为止大家公认的最好的公开政务的新平台。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除权威性外,还可以做到实时和双向传输,而且还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因此,政府机关应当通过建立政务网站,及时地向社会发布政务信息和接收民众的意见、建议,从而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关系。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公共信息、政府公告,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和重大事件披露、市政建设、公共管理、环保、就业、医疗、人事、物价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让民众及时地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针,决策措施,从而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增强政府的信用度。如,2005年10月1日试运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www.gov.cn),就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中国政府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通过开通“今日中国、中国概况、国家机构、政府机构、法律法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政务互动、政府建设、人事任免、新闻发布、网上服务”等栏目,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和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行政管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平台还有利于防止信息“富者”和信息“贫者”走向两极分化。
    为推进政务公开,根据电子政务的特点和有关国家在电子政务实践中的经验以及我国国情,我国建立比较规范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具体来说是:第一,政府机关通过统一的政府网站公布其机关组织、职能、程序、实体规则以及一般性政策声明。第二,通过互联网等传媒设立“电子阅览室”,供民众了解政府信息。为解决“电子阅览室”数字鸿沟的问题,可以考虑向低收入者发放统一的“专用电子政务免费上网卡”,解决其上网难的问题。第三,建立民众个人信息制,除上述两类信息以外,民众可以以个人名义向有关的政府机关提出提供或获取信息的申请,政府机关通常应回复申请人的申请,并决定是否接受其申请。如果拒绝申请人的申请,应详细说明理由。第四,制定信息提供、获取、发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裁故意销毁或者隐瞒信息的行为。通过电子政务这一新平台,让民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的信息,知道政府想做什么样、要做什么、在做什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问题。

    二、电子政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新平台

    决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民主决策要求决策前要听民意集民智。这样,决策才可能是比较正确的;同时,民主决策本身又能充分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使正确的决策更易于执行;另外,复杂多变、充满挑战和风险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电子政务这一平台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现实证明,电子政务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新桥梁”。民众可以借此表达意见,以增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政府能充分利用这一新平台更广泛地了解民众的意愿,有利于集思广益,进行正确的决策,让决策更多地体现民意。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中央在酝酿“十一五”规划草案时,就在有关政府网站上公开并开设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网上大讨论,先后有412万公众向“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这部变“计划”为“规划”、大规模问计于民的新五年规划,由于首次大量吸收了民众的真知灼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不但社会反响极好,而且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外国的经验,笔者认为,决策参与民主化科学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政府(包括立法)机关在政策起草过程中,先期通过网站发布政策建议并公布政策草案全文,让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提出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就政策中的重大问题、争议问题等等,组织网上听证,实现决策者与民众之间的实时互动。二是政府可以利用现代的政府网站定期举行听证会,与民众对话,获取信息,征求意见。政府与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开辟政府网站与个人主页,公布自己的网址、电子信箱,专门收集民众的意见,接受网上群众的来访;通过BBS等方式与公民进行定期网上对话,“通过视频聊天”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三是开通领导机关信箱或领导者个人信箱,接收群众来信等形式直接把政府与市民连接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民众沟通,扩大民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争取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参与和监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民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决策的其他形式,如电子投票、电子问责制等等,从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电子政务——监督健全有效的新平台

    公共信息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公之于众,有利于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加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政府工作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在民众的监督下运作,更容易发现缺点和弊端,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非常匮乏,政府总想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一项政策对公众的实际影响,而民众也在揣度政府的真正意图,这种相互反馈机制的缺失,使政府与民众始终处于博弈状态,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内耗”;另一方面,政府除决策外,还掌握着80%以上的公共信息,往往与普遍民众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为政府信息寻租的腐败现象提供了滋生的温床。采用电子政务,可实现全天候互动式服务,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如,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程序和程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运作方式为主,其特点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办理,有关领导及其办事人员还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加之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制度设计意味着“人治”高于“法治”,当把行政审批放到网上在民众的监督下进行时,政府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公众的信息反馈,就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减少失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让权力在“电子眼”下运行,在民众的电子平台上运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阳光工程”,监督政府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监督。如,各地正在探索的网上审批制度。市民可以在网上查询、下载资料等,其目的是借助电子网络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监督,遏制行政审批中的腐败现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固定的程序,以预防公职人员腐败。在建成电子政务系统之后,我们可以把某些工作交给机器来执行,在人操作机器的同时,也让机器管人,从而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消除或减少某些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如,教育部2005年通过实行网上招生,就有效地防止了招生人员的偏袒和舞弊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招生腐败”。另外,电子政务系统还能有效地防止公职人员的越权行为。如,通过对党政机关的内部电子政务办公系统设置特殊的程序,使公职人员在计算机上只能进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固定工作,而无法越权办额外的工作,从技术的层面保证了办事始终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和职责分工进行。除此之外,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在联网运行之后,内部的决策过程就变得更加透明,而且所有操作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这也大大提高了某些腐败行为的难度和风险。

作者:  王北京,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