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1日,口岸通关移民管理与服务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是各国边检机关首次在中国以国际研讨会的形式共同就如何促进通关便利化进行交流。出席研讨会的国际移民组织总干事斯温评价:这是国际对中国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的肯定,表明中国在国际移民检查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间人员流动越来越活跃。正如斯温先生在发言中所介绍,当今世界每天有10亿人在流动。
来自我国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的数据显示,2011年,仅从中国各口岸出入境的人员数量就达到4.11亿人次、交通运输工具近2500万辆(艘、列、架)次,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0多倍和200多倍。迅速增长的数字不仅是国际交流加深的表现,同时也给边检机关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此次研讨会上,中国边检机关在提升服务水平、创造便捷的通关环境上所作的努力得到了诸多与会代表的认可。
理念:以服务为中心,以需求为出发点
“我曾经在广州火车东站,看到在填表的柜台上都准备了老花镜,方便视力不好的老人家。”出席此次会议的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陈国基认为,内地在出入境方面的很多细节都值得香港学习。
“内地公安边检机关在查验柜台上安装了 旅客满意度电子评价器 ,旅客办完手续后直接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这在香港还没有做到。”说起这几年内地边检机关在服务水平上的进步,从事出入境工作30年的陈国基用“惊讶”来形容。而在应邀出席会议的北京大学教授周长辉看来,这些小小的举动背后蕴含着中国边检机关理念的变化:“它所倡行的服务理念根植于平等和多元价值。”
“几年来,中国边检机关始终把转变工作理念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大力气认真解决,逐步确立了服务在全部边检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人本、专业、安全 的服务理念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友好地对待旅客逐步成为每一名边检人员的自觉行动。”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负责人说。
服务:便捷高效体现在每一个环节
通过实施中国公民及部分外国旅客免填入出境登记卡,平均每年累计可为旅客节省800多万小时的填卡时间和检查时间;
对船舶进行信息预报预检、到港即可作业的措施,每年累计可为船舶运输企业节省30多万小时的在港停靠时间;
在边检现场开设了“紧急救助”、“迟到免排队”等特殊通道,优先验放老幼病残等需要特殊帮助人员,以及可能造成航班延误人员……
2007年以来,边检机关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陆续出台实施了28项便利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措施,为广大入出境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实惠,也大大提高了中国边检机关的服务质量,提升了中国边检机关的形象。”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负责人说。
周长辉教授曾经用3年时间在北京边检总站进行深入调研,考察其通过边检工作创新来提升服务水平的实践过程,并借此对中国边检的转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了解。他认为,“过去的边检工作,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防范和管理。2007年以来中国边检的变化,概言之,就是使 口岸通关变得顺畅 ,它意味着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积极的国际合作。”
也许数字更具有说服力。“在国际机场协会的服务质量调查评价中,北京首都机场在2007年以前为3.23分,而在2008年之后的3年达到4.23分、4.5分、4.7分,这一评价的满分为5分。”周长辉说。
同样在国际机场协会2011年度服务质量调查评价中,12个中国内地机场参评,涉及边检工作的“出境检查等候时间”、“护照签证入境检查”、“边检人员是否礼貌和乐于助人”3项指标排名均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相关指标全部进入世界前10名。
助力:科技信息化提高通关效率和安全性
“电子护照的使用,出境入境管理法的实施,体现了中国在出入境管理方面的努力和前瞻性。”斯温在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5月,电子普通护照正式启用,通过在传统本式护照中嵌入电子芯片存储数字化个人资料,进一步提高公民通关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这只是中国边检部门提升科技信息化水平服务通关的一个缩影。
目前,中国边检机关已经建成了以边检信息系统为核心,以全球签证信息系统和全国人口管理系统为辅助的边检信息化体系,边检机关的服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逐步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系统在保障顺畅安全通关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我们在全国18个大型口岸建成使用了416条入出境人员自助通道,自愿备案个人信息的旅客5至8秒即可自助通关;在6个陆地口岸建设使用了154条车辆自助通道,使单车通关时间缩短至10秒;我们在检查柜台内普遍配备使用了较高性能的证件阅读机,极大提升了检查速度和质量……”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负责人说。
服务从心开始,细节传递真诚。研讨会上,中国边检机关人员的名片背后都印有“中国边检,阳光国门”的字样,每一声温暖的问候,每一张真诚的笑脸都传递着中国边检为民服务的热诚。通过研讨会这一国际平台,加深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沟通,相信这束阳光会照得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