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口 市
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
“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 1
第 1 章 规划背景 ......................................................................................................... 3
1.1 基本现状........................................................................................................... 3
1.1.1 发展历程 ................................................. 3
1.1.2 现状概况 ................................................. 3
1.2 存在问题........................................................................................................... 4
1.2.1 政务服务部门化严重 ....................................... 4
1.2.2 部门间缺乏协同 ........................................... 4
1.2.3 信息化服务重点错位 ....................................... 4
1.2.4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 4
1.3 当前机遇........................................................................................................... 5
1.3.1 外部形势 ................................................. 5
1.3.2 内在需求 ................................................. 5
1.3.3 技术进步 ................................................. 5
1.3.4 财政能力 ................................................. 5
第 2 章 指导思想 ......................................................................................................... 6
2.1 指导思想........................................................................................................... 6
2.2 基本原则........................................................................................................... 6
2.2.1 服务原则 ................................................. 6
2.2.2 协同原则 ................................................. 7
2.2.3 幸福原则 ................................................. 7
2.3 实施策略........................................................................................................... 7
2.3.1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 7
2.3.2 充分继承,按需先行 ....................................... 7
2.3.3 一数一源,一源一主 ....................................... 8
2.3.4 业务协同,共建共享 ....................................... 8
2.3.5 先易后难,夯实基础 ....................................... 8
2.3.6 逻辑集中,物理分散 ....................................... 8
第 3 章 发展目标 ......................................................................................................... 9
3.1 总体要求........................................................................................................... 9
3.1.1 进一步增强政务机关的依法服务能力 ......................... 9
3.1.2 进一步提高政务机关的依法行政能力 ......................... 9
3.1.3 进一步充实政务机关的亲合能力 ............................. 9
3.1.4 全面夯实政务服务的能力基础 .............................. 10
3.2 基本框架......................................................................................................... 10
3.3 具体目标......................................................................................................... 10
3.4 相互关系......................................................................................................... 11
3.4.1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 11
3.4.2 与全省信息化的关系 ...................................... 11
3.4.3 与行业垂直系统的关系 .................................... 11
3.4.4 与已有信息化成果的关系 .................................. 11
3.4.5 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关系 .................................. 12
3.4.6 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 12
第 4 章 重点任务 ....................................................................................................... 13
4.1 建设政务服务对象库..................................................................................... 13
4.1.1 服务对象库 — 个人 ...................................... 13
4.1.1.1 准生人员库 ........................................................................................... 13
4.1.1.2 新生人员库 ........................................................................................... 13
4.1.1.3 户籍人员库 ........................................................................................... 14
4.1.1.4 居住人员库 ........................................................................................... 14
4.1.1.5 短住及访问者库 ................................................................................... 14
4.1.1.6 家庭关系库 ........................................................................................... 14
4.1.1.7 公众电子身份库 ................................................................................... 14
4.1.2 服务对象库 — 机构 ...................................... 14
4.1.2.1 企业法人库 ........................................................................................... 14
4.1.2.2 事业单位库 ........................................................................................... 14
4.1.2.3 政务机构库 ........................................................................................... 14
4.1.2.4 社团组织库 ........................................................................................... 15
4.1.2.5 机构电子身份库 ................................................................................... 15
4.1.3 政务服务关系库 .......................................... 15
4.1.3.1 申请与接受政务服务关系库 ............................................................... 15
4.1.3.2 权利与义务关系库 ............................................................................... 15
4.1.3.3 与政府互动关系库 ............................................................................... 15
4.1.3.4 信用历史记录库 ................................................................................... 15
4.2 建设为民服务平台......................................................................................... 15
4.2.1 服务内容 ................................................ 16
4.2.1.1 宜居服务 ............................................................................................... 16
4.2.1.2 宜学服务 ............................................................................................... 16
4.2.1.3 宜业服务 ............................................................................................... 16
4.2.1.4 宜游服务 ............................................................................................... 16
4.2.2 服务方式 ................................................ 17
4.2.2.1 社区桌面方式 ....................................................................................... 17
4.2.2.2 大厅桌面方式 ....................................................................................... 17
4.2.2.3 政府门户自助方式 ............................................................................... 17
4.2.2.4 商业门户嵌入方式 ............................................................................... 17
4.2.2.5 社区互动方式 ....................................................................................... 17
4.2.2.6 移动设备方式 ....................................................................................... 18
4.2.2.7 语音呼叫方式 ....................................................................................... 18
4.2.2.8 公共触屏方式 ....................................................................................... 18
4.2.2.9 耳障视障方式 ....................................................................................... 18
4.2.3 核心平台 — 社会化互动型政务服务平台 .................... 18
4.2.3.1 公众社会化互动(G-SNS) ..................................................................... 18
4.2.3.2 社区社会化互动 ................................................................................... 18
4.2.3.3 中小企业社会化互动 ........................................................................... 18
4.2.3.4 建议与提案社会化互动 ....................................................................... 19
4.2.3.5 人民信访社会化互动 ........................................................................... 19
4.3 建设政务机关协同平台................................................................................. 19
4.3.1 协同管理平台 ............................................ 19
4.3.1.1 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 19
4.3.1.2 考勤管理平台 ....................................................................................... 20
4.3.1.3 任务管理平台 ....................................................................................... 20
4.3.1.4 绩效考核平台 ....................................................................................... 20
4.3.1.5 培训与学习平台 ................................................................................... 20
4.3.1.6 资产管理平台 ....................................................................................... 20
4.3.1.7 财务管理平台 ....................................................................................... 20
4.3.1.8 党团工群青残妇计工作平台 ............................................................... 20
4.3.1.9 接待管理平台 ....................................................................................... 20
4.3.2 协同业务平台 ............................................ 21
4.3.2.1 行政审批平台 ....................................................................................... 21
4.3.2.2 电子公文平台 ....................................................................................... 21
4.3.2.3 热线协同平台 ....................................................................................... 21
4.3.2.4 督察督办平台 ....................................................................................... 21
4.3.2.5 政务信息公开平台 ............................................................................... 21
4.3.2.6 个性化办公平台 ................................................................................... 21
4.3.2.7 移动化办公平台 ................................................................................... 22
4.3.2.8 档案管理平台 ....................................................................................... 22
4.3.2.9 政务知识平台 ....................................................................................... 22
4.3.2.10 电子会议平台 ..................................................................................... 22
4.3.2.11 刊物管理平台 ..................................................................................... 22
4.3.2.12 项目管理平台 ..................................................................................... 23
4.3.3 行业分类协同平台 ........................................ 23
4.3.3.1 城乡规划平台 ....................................................................................... 23
4.3.3.2 城乡建设平台 ....................................................................................... 23
4.3.3.3 资源环境平台 ....................................................................................... 23
4.3.3.4 资产权属平台 ....................................................................................... 23
4.3.3.5 城乡交通平台 ....................................................................................... 23
4.3.3.6 智慧城管平台 ....................................................................................... 24
4.3.3.7 综合管线平台 ....................................................................................... 24
4.3.3.8 人口计生平台 ....................................................................................... 24
4.3.3.9 医疗卫生平台 ....................................................................................... 24
4.3.3.10 文教科技平台 ..................................................................................... 24
4.3.3.11 资格执照平台 ..................................................................................... 24
4.3.3.12 劳动就业平台 ..................................................................................... 24
4.3.3.13 社会保险平台 ..................................................................................... 25
4.3.3.14 旅游服务平台 ..................................................................................... 25
4.3.3.15 农牧渔水平台 ..................................................................................... 25
4.3.3.16 民政服务平台 ..................................................................................... 25
4.3.3.17 社会治安平台 ..................................................................................... 25
4.3.3.18 法治政府建设平台 ............................................................................. 25
4.3.3.19 社会管理创新平台 ............................................................................. 26
4.3.3.20 社会服务注册平台 ............................................................................. 26
4.3.3.21 社会服务监督平台 ............................................................................. 26
4.3.3.22 社会商品注册平台 ............................................................................. 26
4.3.3.23 社会商品追溯平台 ............................................................................. 26
4.3.3.24 质量技术监督平台 ............................................................................. 26
4.3.3.25 价格监督平台 ..................................................................................... 26
4.3.3.26 公平交易平台 ..................................................................................... 26
4.3.3.27 公共信用平台 ..................................................................................... 27
4.3.3.28 财税监管平台 ..................................................................................... 27
4.3.3.29 统计分析平台 ..................................................................................... 27
4.3.4 行业专用管理平台 ........................................ 27
4.4 建设社会部门协同平台................................................................................. 27
4.5 建设政务服务决策指挥平台......................................................................... 27
4.5.1 各级领导政务服务平台 .................................... 28
4.5.1.1 领导门户及政务仪表盘 ....................................................................... 28
4.5.1.2 政务服务运行态势全景视窗 ............................................................... 28
4.5.1.3 经济与社会运行态势全景视窗 ........................................................... 28
4.5.2 管理调度与应急协同平台 .................................. 29
4.5.2.1 常态综合调度平台 ............................................................................... 29
4.5.2.2 应急协同指挥平台 ............................................................................... 29
4.5.3 政务分析与决策辅助平台 .................................. 29
4.5.3.1 趋势分析与未来预测平台 ................................................................... 29
4.5.3.2 数据时空序列分析平台 ....................................................................... 29
4.5.3.3 信息智慧化服务平台 ........................................................................... 29
4.6 建设政务服务监督平台................................................................................. 30
4.6.1 政务服务评价与监督体系 .................................. 30
4.6.2 为民服务监督平台 ........................................ 30
4.6.3 政务机关协同监督平台 .................................... 30
4.6.4 社会部门协同监督平台 .................................... 30
4.6.5 领导者决策服务监督平台 .................................. 30
4.6.6 信息化系统监督平台 ...................................... 30
4.7 建设统一的数据与信息资源库..................................................................... 31
4.7.1 政务行政资源数据库 ...................................... 31
4.7.1.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库 ............................................................... 31
4.7.1.2 财产物资与设备装备数据库 ............................................................... 32
4.7.1.3 政策法规与行政业务知识库 ............................................................... 32
4.7.1.4 政务服务事项与服务标准库 ............................................................... 32
4.7.1.5 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 ............................................................... 32
4.7.1.6 城乡部件与城乡设施数据库 ............................................................... 32
4.7.1.7 许可产权与资格证照数据库 ............................................................... 33
4.7.1.8 标准地名与基本地址数据库 ............................................................... 33
4.7.1.9 公共道路与综合管线数据库 ............................................................... 33
4.7.1.10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数据库 ............................................................. 33
4.7.1.11 应急资源与抢险物资数据库 ............................................................. 33
4.7.1.12 视频资源与综合感知数据库 ............................................................. 33
4.7.2 政务业务协同数据库 ...................................... 33
4.7.2.1 政务服务过程数据库 ........................................................................... 33
4.7.2.2 行政公文业务数据库 ........................................................................... 34
4.7.2.3 政务工作会议数据库 ........................................................................... 34
4.7.2.4 政务工作事务数据库 ........................................................................... 34
4.7.2.5 协同通讯过程数据库 ........................................................................... 34
4.7.2.6 集中收费管理数据库 ........................................................................... 34
4.7.2.7 财政税务动态数据库 ........................................................................... 34
4.7.2.8 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库 ........................................................................... 34
4.8 建设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系统......................................................................... 34
4.8.1 相适应的基础计算与存储设施 .............................. 34
4.8.2 相适应的基础网络设施 .................................... 35
4.8.3 相适应的综合通讯设施 .................................... 35
4.8.4 相适应的基础应用平台 .................................... 35
4.8.4.1 统一认证管理系统 ............................................................................... 35
4.8.4.2 统一电子签章系统 ............................................................................... 35
4.8.4.3 统一网络授时系统 ............................................................................... 35
4.8.4.4 统一资源授权系统 ............................................................................... 35
4.8.4.5 统一流程管理系统 ............................................................................... 36
4.8.4.6 统一融合通讯系统 ............................................................................... 36
4.8.4.7 统一终端管理系统 ............................................................................... 36
4.8.4.8 统一报表工具系统 ............................................................................... 36
4.8.4.9 统一表单定制系统 ............................................................................... 36
4.8.4.10 电子文档签证系统 ............................................................................. 36
4.8.4.11 统一三权管理系统 ............................................................................. 36
4.8.5 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 36
4.8.5.1 安全建设 ............................................................................................... 36
4.8.5.2 安全使用 ............................................................................................... 36
4.8.5.3 安全防护 ............................................................................................... 37
4.8.5.4 应急响应 ............................................................................................... 37
4.8.6 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技术体系 ................................ 37
4.8.6.1 信息化运行态势系统 ........................................................................... 37
4.8.6.2 信息化网络监管系统 ........................................................................... 37
4.8.6.3 信息化体验反馈系统 ........................................................................... 37
4.8.6.4 新技术追研与应用机制 ....................................................................... 37
4.9 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 37
4.9.1 部门协同所需法规体系 .................................... 37
4.9.2 数据责任所需法规体系 .................................... 38
4.9.3 信息安全所需法规体系 .................................... 38
4.9.4 标准和标准基础库 ........................................ 38
4.9.5 规范和规范功能库 ........................................ 38
4.9.6 标准的扩展接口库 ........................................ 38
第 5 章 建设计划 ....................................................................................................... 39
5.1 2011-2013 年计划........................................................................................ 39
5.2 2013-2014 年计划........................................................................................ 40
5.3 2014-2015 年计划........................................................................................ 40
第 6 章 保障措施 ....................................................................................................... 42
6.1 组织与领导..................................................................................................... 42
6.2 投资与管理..................................................................................................... 42
6.3 人才与培训..................................................................................................... 43
6.4 运行与维护..................................................................................................... 43
6.5 风险与控制..................................................................................................... 43
6.6 分建与统合..................................................................................................... 43
6.7 监督与考核..................................................................................................... 43
第 7 章 专项规划 ....................................................................................................... 45
7.1 基础数据库规划............................................................................................. 45
7.2 基础应用库规划............................................................................................. 45
7.3 基础设施规划................................................................................................. 45
7.4 终端应用规划................................................................................................. 45
7.5 行业应用规划................................................................................................. 46
7.6 政策法规规划................................................................................................. 46
7.7 标准规范规划................................................................................................. 46
7.8 培训推广规划................................................................................................. 46
前 言
党的十七大要求“必须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 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 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2.党中央、国务院把信息化确立为“国家战略”,确立为“覆盖现代化 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3。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务服务信息化,“已成为解 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4,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建省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务服务信息化高度重 视,各级政务机关利用信息技术,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本机关的管理和机制 创新。但是,由部门“烟囱”式信息化引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信息 孤岛现象也日益严重,对政务机关间的业务协同形成了阻碍。
《海口市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 划》)是根据海口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全市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总体 部署,按照《海口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完 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务资源智慧化、办
1 中共中央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文件
2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3 中办、国办《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4 中办、国办《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公过程无纸化,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提高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在《海口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上, 根据《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海南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基本精神,结合海口实际而成。
《规划》重点阐述了未来我市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 思路、主要任务和支撑设施,是我市政府完成服务转型的技术蓝图。同时, 力图理顺电子政务与政务机关信息化之间在条与块、现有成果与未来发展 等方面的关系,力图协调各方资源与力量实现共建和共享。
《规划》以服务为根本、以协同为核心、以幸福为目标,对全市所有 政务机关进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规划。纵贯市、区、镇(街 道)、村(居委会、社区),横跨直管、双管、派驻,行政、立法、执法,全 面涵盖公众与社会对政务服务的需求,利用组织架构5、云计算、物联网、 智慧化和社会化6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服务对象统一、政务业务协 同、行政资源整合、公共环境有序”,构建全市各级政务机关同网7、 同库8、同平台9的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系统,在低碳、绿色的前提 下实现政务服务的主动和便捷,在高效、满意的政务服务中保障公共秩序 和实现社会管理,在和谐、稳定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 组织架构技术,如 FEA,TOGAF 技术等
6 社会化,即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
7 同网,指海口市党政办公信息网
8 同库,指海口市政务协同数据库,一数一源、一源一主、逻辑集中、物理分散
9 同平台,指海口市党政办公集成环境,也称“海口市党政办公协同平台”
第1章 规划背景
1.1 基本现状
1.1.1 发展历程
1988 年建省后,以“办公自动化”为标志的政务信息化开始出现。
1995 年,“海口市城市规划信息系统”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期,国土、财政、房产、统计、公安等政务机关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内 部信息化。
2000 年,全市无交换电子公文系统上线,基于城域网的政务机关协 同信息化尝试开始。
2002 年,党政办公光纤网通达全市所有处级机关,全市统一的用户 与权限管理系统(UAS)上线,真正基于城域网的政务机关协同信息化起步。
2005 年,全市政务机关协同使用的行政审批、数字城管、12345 热 线等十多个系统陆续上线,纵贯市、区、镇(街道),基于城域网的政务机 关协同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
2010 年,横向实现规划、国土、住建、市政等管理业务协同并整合 其资源的“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开始建设,在同网、同库、同平台基 础上,纵向更深入、更彻底地实现政府协同信息化的探索开始。
1.1.2 现状概况
网络:全市党政办公光纤网络近 7000 芯公里,203 个汇聚,3 个数据中心,承载全市近 5000 台计算机接入。基本覆盖全市市、区两级所有政务机关。2010 年,新建第二办公区网络系统,实现“万兆核心、千兆楼 层、百兆桌面”。
中央机房:支撑全市政务机关横到边、纵到底协同信息化的“云计算 中心”(1400m2)开始规划建设。
应用系统:电子公文、行政审批、会议系统等 16 个协同办公系统,已被全市 200 多个政务机关近 5000 用户协同使用;规划、国土、住建、 工商、税务、财政、统计、社保等部门专业系统已成功运行多年;随着中 央机房的建设,各部门专业系统正在大范围地组件化、服务化和中央化, 更深层次的服务统一、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环境有序已经开始。
1.2 存在问题
1.2.1 政务服务部门化严重
社会公众与企业团体所要求的政务服务,按政务机关的职责分工,被 切割成了各个政务机关的部门服务,办理政务事项必须从一个部门到另一 个部门所在地去申请,政务机关一项又一项地分别审批。
1.2.2 部门间缺乏协同
政务机关内部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关内部协同问题,但没有 解决政务机关间的相互协同问题。政务机关各自进行的信息化建设,画地 为牢严重,数据大量重复、严重不一致,已成为实现政务机关业务协同的 主要障碍。
1.2.3 信息化服务重点错位
政务机关内部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为机关内部提供工作方便,部份 或全部忽视了政务服务对象的需求,也未能兼顾其它政务机关对本单位业 务进行协同的要求,信息化服务重点错位严重。
1.2.4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信息化投入不同,政务机关(城乡)间信息化存在差异,服务效率因此高低不一,发展较慢的已成为政务服务整体质量与效率提高的短板。
1.3 当前机遇
1.3.1 外部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1993 年开始的窗口制,2006 年集中所有窗口建立的政务中心,都是为了满足这种越来越高的要 求所做的努力。但是,部门独立信息化支撑的窗口简单集中,很快被发现 同样不能满足要求。通过同网、同库、同平台的全局信息化,实现跨部门 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已成为相当长时期内满足政务服务要求的重要选 择,也是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美国、德 国如此,北京、上海、青岛、厦门等城市也是如此。
1.3.2 内在需求
随着政府服务转型的深入,几乎每位公务员都体会到需要其它工作岗 位的协同与支持,跨部门实现业务在线协同和信息实时共享,已成为内在 需要。
1.3.3 技术进步
随着组织架构、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化和社会化等技术发展,保持 机构与业务基本不变,通过技术实现服务重组,实现纵向条块与横向部门 间的“服务统一、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环境有序”,实现政府服务转型 已完全可能。
1.3.4 财政能力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关键投资不再是重大障 碍。
第2章 指导思想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 全市各级政务机关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建设全市共同的电子政务及政 务服务信息化系统,使全市政务机关依法服务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 以及面向公众与社会的亲合能力均得到全面加强,通过方便、高效和廉洁 的政务服务,使社会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使人民 幸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规划》关注电子政务建设,关注政务人员的需要,更关注政务服务 受众的愿望;关注政务机关业务、流程优化,更关注机构、业务与流程相 对稳定前提下对政务服务的整体构架和全局优化。
2.2 基本原则
2.2.1 服务原则
以服务为根本。把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都 确定为面向社会、公众、市民提供更加方便、高效和廉洁,更加主动、完 整和流畅的政务服务。使公众不再面对按政务机关罗列、高高在上的行政
审批,而是享受由政务机关提供“从生到死”的全程关怀和周到服务;减少在失常秩序或不良环境下的仓促应对,更多地享受政府的主动监控和事 前干预服务;在自然灾害与重大事故等异常状态下,享受政府的全面救助 与有效保护服务。
2.2.2 协同原则
以协同为核心。从整合政务机关自身资源出发,实现政务机关间的有 效协同,使政务资源服务效益最大化。实现所有政务机关的“服务对象 统一、政务业务协同,行政资源整合、公共环境有序”,使政务服务 不再从一个窗口再到下一个,实现“多个机关,一个政府”。
2.2.3 效率原则
以效率为目标。通过服务对象统一、政务业务协同、行政资源整合, 公共环境有序,极大地改进和优化政务服务,极大地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2.3 实施策略
2.3.1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政府投资先行建立一些基础系统(如互动平台、在线培训等),逐步从 市一级推广到基层、企业和个人,通过价值发现,吸引社会投资,逐步分 离成为商业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不断丰富和日益完善。
2.3.2 充分继承,按需先行
充分继承已有成果,改造孤立数据与局部应用,形成协同数据库与全 局应用库,实现共同平台上的依权共享。根据《规划》,将部分数据、应 用、接口、平台及基础设施(不重复地)组成为不同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 分别立项,按需依力(财力),分项实施,分步建设。
2.3.3 一数一源,一源一主
全市共同的协同数据库,将按国家“一数一源”10原则建设,并按“一 源一主”(主管机关)原则进行管理。主管机关确定一种业务(数源业务11) 创立、变更、发布、管理和销毁特定数据,其它政务业务调用12或验证13这 种数据。按“逻辑集中、物理分散”原则,由各政务机关共建共享、协同 维护。各政务机关现有独立数据库,通过整理和关联改造成全市政务信息化 的协同数据库,确保数据由权威部门发布,并负权威责任,逐步减少并最 终消除“报表数据库”14和独立数据库15。
2.3.4 业务协同,共建共享
兼顾多政务机关、多种行业、多个岗位业务的横向协同。对外满足政 务服务需求,对内在业务流程中更新和维护数据,确保数据与信息在流动 中的多源智慧融合,实现协同数据库基础上的智慧服务,实现政务机关共 建共享。
2.3.5 先易后难,夯实基础
既照顾政务机关的当前需求,同时确定包括服务对象、基础地理信息、 基本地址、建设项目在内的全局重点,选定全生命周期维护数据的业务与 应用,做简化设计、贯通实现和验证协助,在简单协同基础上逐步建立信 任,在各方受益前提下夯实协同基础。
2.3.6 逻辑集中,物理分散
计算与存储、数据与应用、服务与安全均以逻辑集中物理分散为主, 辅以物理集中逻辑分散。
10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11 数源业务:即数据的源头业务,负责创立、变更、发布、管理和回收数据的业务。
12 调用业务:指仅纯粹地使用数据,不对数据正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进行验证的其它非数源政务业务。
13 验证业务:指在使用数据的同时,还负责对数据正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进行验证的其它非数源政务业务。
14 报表数据库:指通过发放、填写和回收报表方式建成的数据库。
15 独立数据库:由各部门建立的,关于同一对象但又相互无关的数据库。
第3章 发展目标
3.1 总体要求
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服务对象统一、政务业务协同、行政资 源整合、公共环境有序”的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体系,实现全市党 政机关的无纸化协同办公,实现政务服务由所有政务机关协同提供,使政 务行政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政务服务无处不在、贴身随心,使公众需求 得到极大满足,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3.1.1 进一步增强政务机关的依法服务能力
电子政务建设,应使政务机关能准确及时地把握政务服务需求的变 化,更有效地组织和整合政务资源,能主动地、无处不在贴身随心地提供 所需政务服务,使各种政务服务能力得到全面增强。
3.1.2 进一步提高政务机关的依法行政能力
电子政务建设,应极大地消除政务机关间的协同障碍,提高跨机关的 政务整合能力,系统地动员政务资源,全面提升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管理、 事后规范在内的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所需的各种行政能力。
3.1.3 进一步充实政务机关的亲合能力
电子政务建设,应让政务服务受众充分感受到政府的关怀,支持政府 的努力,使民情民意更加通畅,使社会满意度与人民幸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政务机关具有更加强大的亲合能力。
3.1.4 全面夯实政务服务的能力基础
电子政务建设,应通过服务对象库、行政资源库、政务业务库的建立, 通过政务机关业务协同体制机制的形成,通过各种效率高、体验好的应用 系统实现,全面夯实政务服务的能力基础。
3.2 基本框架
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基本框架由以下构成:
1、服务对象:建立包括全部政务服务关系的、统一的服务对象库;
2、服务内容:按民生需求整体架构和系统重组的政务服务内容;
3、服务方式:努力提供无处不在、贴身随心的各种服务方式;
4、服务协同:实现政务机关间的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
5、服务监督:达成政务服务主动和被动的双向监督;
6、服务设施:建设公共资源库、公共计算与存储、公共网络与通讯、 公共安全保障、公共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等基础设施。
3.3 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服务主动化:实现政务服务申请仅需核对打印的申请表格并签字 即可完成;实现政务服务申请的提前预备和主动服务。
2、证明远程化:实现证明远程化、在线化、电子化,无需到现场也 可开具各类证明。
3、服务异地化:实现政务服务窗口或柜台都能受理所有政务服务申 请,提供政务服务成果,实现政务服务纳费网络化。
4、服务基层化:实现大部分政务服务可网上申报,半数以上的居委 会和村委会能够提供各级政务服务,完成镇、街、居(村)委全业务支撑。
5、领导服务仪表化:实现包括公共舆情、社会治安、宏观经济、违法建设、公共交通等动态展示,指标化和仪表化。
6、领导指挥透明化:基本实现领导对所辖主要政务人员工作效率与 服务质量实时掌握、对所辖重要事务运行态势全景监控,力争半数的潜在 日常管理问题被提前预见,大多数预见问题有预案可仿真。
3.4 相互关系
3.4.1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务信息化是我市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泛借助经 济与社会信息化提高政务机关整体服务能力、行政能力、亲合能力的同时, 通过政务服务创新带动经济与社会更加全面和协调发展。
3.4.2 与全省信息化的关系
我市政务信息化是全省政务信息化的组成部份,是全省电子政务规划 在海口的具体实施。在实现城市级“服务对象统一、政务业务协同、行 政资源整合、公共环境有序”的同时,在全省统一规划下实现全省“统一、协同、整合和有序”。
3.4.3 与行业垂直系统的关系
市级政务机关需求更多的是市内横向协同与相互支援。市级政务机关 首先在市内实现“统一、协同、整合和有序”,努力满足上级机关在资源 调查与统计、业务指挥与调度、政策执行与反馈方面的全部需求,逐步做 到与国家行业信息化实现“统一、协同、整合和有序”。
3.4.4 与已有信息化成果的关系
全面继承政务机关内部信息化成果,进一步充实数据、关联应用、协 同功能,将现有成果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成为全市共同平台的一部分。保持 各政务机关机构与组织、业务与流程、职责与权利相对稳定,从现有系统 整体输入输出的大颗粒服务,逐步过渡到专项应用、专项功能和专项数据的精细服务,过渡到在公共平台上对政务机关业务应用的协同重组。
3.4.5 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关系
《规划》从总体上描述全市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的各个组成部 分及其相互关系。根据需要将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组合成为不同的电子政 务建设项目,根据财力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期建设。使不同项目之间完全不 重复,使每个后建项目都是先建项目的继续和发展。
3.4.6 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明确政务信息化的数据与信息,首先应客观反映存在与现实,为政务 机关依法行政提供基础和支撑。
第4章 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旨在对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进行描述,为《规划》实施及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4.1 建设政务服务对象库
每一种政务服务都应了解并管好自己的服务对象,但不能每一种政务 服务都建立自己独立的服务对象库。所有政务服务应协同建立共同的、完 备的和通用的服务对象库,包括来自各政务机关的服务对象描述及服务关 系历史。服务对象库,是提高服务、执政与亲合能力的关键,是政务机关有效 行政的关键基础。
4.1.1 服务对象库 — 个人
4.1.1.1 准生人员库
计划生育部门的准生证核发业务是准生人员的数源业务。出生证核 发、户籍登记、社会保险、教育服务等业务是准生人员的验证业务。
4.1.1.2 新生人员库
医疗机构新生婴儿出生登记业务、医疗行政机关的出生证核发业务等 是新生人员的数源业务。公安户政、社会保险、教育服务等相关业务是新
生人员的验证业务。
4.1.1.3 户籍人员库
公安户政业务是户籍人员的数源业务。教育服务是户籍人员的验证业 务。政务机关其它业务依授权成为户籍人员的调用业务。
4.1.1.4 居住人员库
社保与就业等业务是参保就业人员的数源业务,社区、居委会相关业 务是就业未参保人员和生活居住人员的数源业务。民政、计生、教育、工 商等是居住人员的验证业务。其它政务业务依授权成为调用业务。
4.1.1.5 短住及访问者库
社区、居委会相关业务是短住人员的数源业务。公安流动人口管理, 酒店、旅游、交通等是访问者的数源业务。
4.1.1.6 家庭关系库
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收养及法院离婚判决是家庭关系库的数源业 务。计划生育、出生登记、公安户政等是家庭关系的验证业务。
4.1.1.7 公众电子身份库
居民电子身份证件是公众申请并接受政务服务、通过网络方式参与政 务服务的基础。公安户政、流动人口是公众电子身份的数源业务,社会保 险等是公众电子身份的验证业务,其它政务业务依授权成为调用业务。
4.1.2 服务对象库 — 机构
4.1.2.1 企业法人库
工商登记是企业法人的数源业务。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等是企业 法人的验证业务。
4.1.2.2 事业单位库
事业机构管理是事业单位的数源业务。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等是 事业单位的验证业务。
4.1.2.3 政务机构库
机构与编制管理是政务机构的数源业务。技术监督部门的组织机构代
码管理等是政务机构的验证业务。
4.1.2.4 社团组织库
社团组织登记是社团组织的数源业务。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管理 等是社团组织的验证业务。
4.1.2.5 机构电子身份库
技术监督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是组织电子身份的数源业务。
4.1.3 政务服务关系库
按时间及空间记录服务对象与政府的全部往来关系,包括申请、接受 政务服务,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与政务机关互动,信用等等。
4.1.3.1 申请与接受政务服务关系库
记录服务对象申请和接受政务服务及其服务结果的数据库,包括出 生、防疫、医疗、教育、就业、再教育、婚嫁、育子、保险、退休、养老、 送终等全程服务关系。
4.1.3.2 权利与义务关系库
记录服务对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纳税、兵役等社会义务,以及志愿、 捐助等关系的数据库。
4.1.3.3 与政府互动关系库
各级政务机关相关业务记录的服务对象与政府平等互动的历史,以及 服务结果的数据库。
4.1.3.4 信用历史记录库
由工商、税务、劳保、公安、司法、商务、通信、保险、电力、金融 等相关业务共同建立和维护的服务对象纳税、缴费、违法、违规、诉讼、 义务、还贷等信用历史的数据库。
4.2 建设为民服务平台
为民服务平台是服务型政府面向服务对象的具体展现,包括全部传统功能和新型功能。关系型在线互动政务服务是新型功能的核心,通过向由服务对象组成的实名社区主动渗透政务服务,实现与服务对象的贴身互 动、随心沟通和平等交流。同时,开放为民服务平台的数据、功能和服务, 供第三方完善和延伸政务服务,扩展和丰富广义政务服务。
4.2.1 服务内容
利用服务总线与服务重组技术,将按政务机关罗列的行政审批事项重 组为政务服务,逐步消除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的机关割裂状况。按《海口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将政务服务重组成 “直接、间接和信息”三个层次,“宜居、宜学、宜业、宜游”四个大类。
直接政务服务,指政务机关面向服务对象直接提供的,可按服务对象 建立服务关系库的政务服务,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登记、发证等。 间接政务服务,指政务机关通过维持各种良好秩序向服务对象间接提 供的政务服务。包括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等服务。也包括维持 良好的交通秩序、安全秩序、公平秩序、信用秩序,以及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等。 政务信息服务,指包括政府公开信息在内的各种政务信息查询、检索、分析、挖掘等服务。
4.2.1.1 宜居服务
宜居服务,包括孕育、出生、成长、就业、婚嫁、房屋、医疗、保险、 丧葬、抚恤等所需政务服务。
4.2.1.2 宜学服务
宜学服务,包括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再教育 所需政务服务。
4.2.1.3 宜业服务
宜业服务,包括投资、创业、择业、就业等所需各种政务服务。包括 面向个人和面向企业机构两大类。
4.2.1.4 宜游服务
宜游服务,包括为旅游目的提供衣、食、住、行、游、购、娱相关的政务服务。
4.2.2 服务方式
主要有面对面、异地交互两大类。面对面方式包括在政务机关所在地 和经网络延伸后再面对面提供服务两种。异地交互指通过网络(有线或无 线的语音、视频及数据等)实现的远程服务方式,包括自助、他助及互助, 申请、推送,浏览、登录,以及事件驱动等等。服务方式应使政务服务“无处不在、贴身随心”,能感知民情民生, 能维护社会稳定、能增强人民幸福感。
4.2.2.1 社区桌面方式
社区桌面是向上网不便、有网或无网市民提供面对面服务的主要方 式,是包括计生、社保、低保、信访、短住、城管、残疾、医疗、安保等 社区专干(协管、协理)获取政务资源、提供政务服务的工作台面,也是实 现社区公共服务、协管服务、自我管理服务的终端台面。
4.2.2.2 大厅桌面方式
大厅桌面,是专为市、区、镇等集中的政务服务大厅设计的面对面桌 面服务方式,是政务机关相互协同的集大成系统。
4.2.2.3 政府门户自助方式
政府门户陈列全部政务服务事项与资源,供社会大众通过网络自助接 入政务服务系统,申请和接受政务服务、回溯服务历史等。也包括留言、 讨论、建议,以及对政务服务质量与效率进行监督、投诉等。
4.2.2.4 商业门户嵌入方式
政务服务将被标准化封装,供个人、组织或企业嵌入其门户网站,实 现政务服务在线延伸。
4.2.2.5 社区互动方式
社区互动以服务对象库为基础,全实名。包括政务互动社区、居民互 动社区和公共互动社区,并实现三类社区的互动和相互补充。政务服务以
主题形式出现在社区中,方便服务体验交流、有利于服务改进和创新。
4.2.2.6 移动设备方式
将日益普及的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持设备和嵌入设备,作为申请和接 受政务服务的重要设备和渠道,实现政务服务的贴身随心。
4.2.2.7 语音呼叫方式
利用语音通讯,为服务对象申请服务和政务人员提供服务提供双向渠 道,使服务通达语音可达的任何地方。12345 将是重要语音呼叫方式。
4.2.2.8 公共触屏方式
利用各种触屏技术与设备,在人流较大的公共场所和功能场所提供自 助服务。
4.2.2.9 耳障视障方式
根据耳障视障特点,借鉴其它国家、地区经验,建立适合耳障视障人 士申请和接受政务服务的方式。
4.2.3 核心平台 — 社会化互动型政务服务平台
除传统桌面服务外,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创 新和发展网络服务方式,逐步建立以公众为中心,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关 系型、社会化在线互动型政务服务平台。
4.2.3.1 公众社会化互动(G-SNS)
以政务服务对象库为基础,建设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公共服务平台, 由政务机关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组政务服务,建立和维护服务圈子,实现 政务服务与公众服务的互助与互动,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幸福感。
4.2.3.2 社区社会化互动
以政务服务对象库为基础,建设以基层政务组织为核心的、与物理社 区相对应的实名制虚拟社区。以平等和互动方式,提供包括社区生活、医 疗、教育、咨询在内的社区自我服务,实现包括社区成员互助、邻里关系 融洽、社区资源挖掘、社区保障完善等功能。
4.2.3.3 中小企业社会化互动
利用公共互动及社区互动资源,为中小微企业作为社会服务提供方和
接受方提供双向互动和互服务的起始平台,促进政务服务的延伸和丰富, 促进中小微企业的专业互动发展。
4.2.3.4 建议与提案社会化互动
以政务服务对象库为基础,利用社会化、社区化技术构建互动型建议 与提案平台,不仅提供传统建议与提案的功能与流程,还提供更加主动、 完全平等、方便高效的社区化建议与提案服务所需功能、流程和圈子。
4.2.3.5 人民信访社会化互动
除传统信访登记、签处、跟踪、督办、结案与反馈外,还将利用社会 化、社区化等技术,构建更加方便的信访互动平台,方便群众信访,政务 机关回访,以及群众与政务机关间的相互互动。变被动信访为主动信访、 贴身信访,使信访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
4.3 建设政务机关协同平台
政务机关协同,包括资源、业务、专业三个方面的协同。协同管理平 台实现政务机关人、财、物等资源协同。协同业务平台实现同一业务在政 务机关的全线贯通。行业分类协同平台实现政务各专业的相互支撑。
4.3.1 协同管理平台
全市集中建设的、各政务机关注册使用的、实现机关分别管理和全市 统一管理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平台。该平台实现政务机关间管理与决策的过 程私有和结果共享。
4.3.1.1 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面向编制、组织、财政、人事,以及各政务机关人事部门的,全市统 一的人力资源协同管理平台。支持机构编制、干部信息与档案、干部考核 与任免、工资变动等业务。实现全市人力资源分工与协同、静态与动态相 结合的协同管理。
4.3.1.2 考勤管理平台
集中建设的,供各政务机关实现内部考勤管理信息化的共同平台,包 括请假、出差、加班、休假等管理。
4.3.1.3 任务管理平台
供订制和管理政务机关内部流程或非流程事(任)务的信息化平台。包 括事(任)务派发、接受、主办、协办、交流、汇报、考核、督办、跟踪、 统计等全部管理环节。
4.3.1.4 绩效考核平台
面向组织、监察、机关效能及各机关人事部门实现绩效管理信息化的 共同平台。通过对业务、事务与任务的跟踪统计,实现平时与年度考核结 合,定量与定性考核结合,纵向和横向考核结合的综合绩效考核。
4.3.1.5 培训与学习平台
供培训主管部门按需订制包括培训对象、内容(思想政治、政策法规、 工作流程、业务知识等)、时限、考核方式在内的培训计划,并跟踪和监 督执行,实现培训教、学、考、评、管全程信息化的共同平台。
4.3.1.6 资产管理平台
面向各级资产管理机关及政务机关资产管理部门的,对全市政务资产 登记、配置、使用、维护、分类、统计、调度和处置等管理的共同平台。 实现全市资产管理“物理分散、逻辑集中”。
4.3.1.7 财务管理平台
面向财政及政务机关财务部门的,包括预算、执行、监督、绩效、统 计、预测、查询等功能的协同平台。实现“部门有小帐、各级有分帐、全 市有大帐”的统分结合、协调一致的财务管理。
4.3.1.8 党团工群青残妇计工作平台
面向党、团、工会、群众组织、青年、残疾、妇女、计生等部门,实 现其业务信息化的共同平台,实现各级机关分工又合作的协同管理。
4.3.1.9 接待管理平台
供各级政务机关管理接待工作的共同平台。支持上级检查、考评、调研,支持往来交流、公共关系等,支持接待计划、方案、执行、陪同、总 结、统计、分析等全部接待业务。
4.3.2 协同业务平台
供各级政务机关实现跨级、跨部门业务协同的共同平台。政务机关可 按需订制单位内部业务系统及跨部门协同系统。
4.3.2.1 行政审批平台
供各级政务机关按需订制标准化、流程化和结构化业务系统的共同平 台。支持现行行政许可与行政服务事项的系统订制,实现可控制的跨级、 跨部门协同。在服务对象库基础上实现“一表填报、一站服务”。
4.3.2.2 电子公文平台
供各级政务机关按需订制内部电子公文收、发、办、督,以及统计、 分析、归档等业务的共同平台。确保公文起草与办理过程保密,实现公文 全市跨级、跨部门的可控制流转和协同处理。
4.3.2.3 热线协同平台
以市长热线 12345 为主号,整合 12315、12319 等政务热线,构建“一 口受理,一线办理和权威答复”的热线协同平台。实现咨询、求助、批评、 建议或投诉等,在全市政务机关跨级、跨部门协同办理。
4.3.2.4 督察督办平台
供各级政务机关按需订制督察督办业务系统的共同平台。可对政府工 作报告、重大项目、领导批示、会议纪要等在全市范围内跟踪督办。可对 政务机关内部事务、任务在单位内部进行跟踪督办。
4.3.2.5 政务信息公开平台
供各级政务机关依法完成政务信息公开的共同平台。包括政务信息公 开管控、公开信息查阅、统计和分析,公开信息监督,以及依申请公开的 受理、审批及服务等全部业务与流程。
4.3.2.6 个性化办公平台
全市政务人员自行订制,实现互通与协同的个性化办公平台,包括:政务门户:集成所有应用、系统与信息,实现单点登录和集成管理。 政务邮箱:政务人员的 haikou.gov.cn 邮件系统。 即时通讯:网政务人员间的实时沟通和数据交流。 在线存储:公务文档在线存储、许可共享、协同编辑、版本控制。 工作微博:主动推送和即时接收式协同沟通与协同工作平台。 待办事项:各种应用与系统等待处理事项的集成平台。 个人空间:政务人员个人永久私用的网络空间。
4.3.2.7 移动化办公平台
实现所有桌面应用与系统移动化的功能平台。包括适配智能手机、平 板电脑,适配各种移动通讯制式,实现文、会、事,以及行政、执法等各 种业务实时和贴身办理。
4.3.2.8 档案管理平台
可供政务机关按需订制的、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兼容的应用平台。包 括纸质档案电子化和电子档案纸质化管理,包括综合档案和城建、规划、 国土等专业档案,也包括档案整理、移交、接收、保存、管理和利用等。
4.3.2.9 政务知识平台
包括政务服务的法律依据,政务服务的操作规范与交付标准,政务服 务的典型案例,以及政务服务所需专业技术等四大类政务知识智慧化管理 与应用等。
4.3.2.10 电子会议平台
可按需订制的,从会议方案(议题、日程)、审批、场地、通知、确认、 会场布置、座次安排,直至会议纪要、传阅、归档、费用结算等全程的, 会前、会中、会后管理平台。
4.3.2.11 刊物管理平台
供各级政务机关订制和管理内部刊物(如简报、专报等)的共同平台。 包括采稿、编辑、审核、刊印、发行、上报、归档等全过程。主动推送与被动订阅相结合,实现刊物及内容的权限控制与管理。
4.3.2.12 项目管理平台
实现建设项目从命名、更名到定名,从前期、规划、执行、(进度、 成本、质量)控制、验收、运行及监督等全程的、各政务机关分工又合作 的协同管理。包括政府、企业及个人投资。
4.3.3 行业分类协同平台
行业分类协同平台是构建政务机关专门业务系统的集成平台,既兼顾 各个行业的分组需求,同时又兼顾相似功能的跨行业重用。政务机关通过 (授权)调用分类的功能组件、数据及设施服务,构造本部门业务信息化系 统,实现政务业务的底层协同。
4.3.3.1 城乡规划平台
构建国土、消防、园林、城管等等政务机关规划业务系统,特别是构 建城市规划业务系统的分类协同平台。
4.3.3.2 城乡建设平台
各级各类政务机关构建城乡建设管理业务系统的分类协同平台。不仅 支持政务机关构建内部建设管理业务系统,同时支持构建多个政务机关对 建设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协同管理的业务协同系统。
4.3.3.3 资源环境平台
构建资源管理业务系统的应用平台。包括国土、自然、水、森林等资 源管理。支持构建资源环境调查与管理、在线监测、在建项目环境预测预 报、环境事故应急与决策等业务系统。
4.3.3.4 资产权属平台
构建资产权属登记与管理系统的应用平台。同时支持包括房屋、土地、 车辆、专利、使用权等各类资产买卖、抵押、租赁等业务。
4.3.3.5 城乡交通平台
构建城乡交通管理业务系统的应用平台。包括交通设施监测与管理, 交通通行态势实时显示与预测分析,交通疏导与指挥调度、交通应急、救援和疏散,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等。
4.3.3.6 智慧城管平台
以电子地图、地名地址、网格单元、部件事件、综合感知为基础,支 持构建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城乡部件事件、市容环境、城市管理等业务 系统的功能平台。
4.3.3.7 综合管线平台
在同网、同库、同平台,特别是同一电子地图基础上,实现给水、排 水、燃气、热力、供电、路灯、通信等综合管线在所有业主单位间的协同 建库、流程管理、业务更新和实时共享的共同平台。
4.3.3.8 人口计生平台
构建人口管理、空间分布、亲缘、生殖健康等人口计生业务系统的基 础平台。同时支持构建公安、民政、卫生、统计、人力资源、劳动保障、 工商等构建与人口计生相关的业务系统,特别是跨部门协同系统的构建。
4.3.3.9 医疗卫生平台
构建医疗卫生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包括应急指挥、预防控制、监督 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医疗、信息发布等业务。支 持构建市、区、镇、街、居(村)社区医疗卫生与疾病预防与保健业务系统。
4.3.3.10 文教科技平台
构建文化、教育、科技等业务系统的功能平台。包括行政管理、资源 调度、事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业务。
4.3.3.11 资格执照平台
构建各种资格证照核发业务系统的功能平台。包括申请、验证、评审、 审核、复评、批准、核发等等,还包括资格证照的自动信息汇集、主动分 析及智慧化服务,以及证后监督、业绩档案、信用记录等等证前、证中及 证后管理。
4.3.3.12 劳动就业平台
包括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分析、管理等劳动就业全功能平台。支持就业失业信息采、编、发以及市场需求分析等,支持再就业培训、资格证照核发、失业求助等。支持镇、街、居(村)委等基层业务系统构建。
4.3.3.13 社会保险平台
基于服务对象数据库、公众电子身份库,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 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包括征收、管理、赔付、救助等)全业务系统,以及 实现社会保险实时统计与动态分析的功能平台。
4.3.3.14 旅游服务平台
建立旅游资源分布数据库,结合旅游服务对象库,构建旅游、休闲、 娱乐等各种业务系统的功能平台。实现与社会旅游部门信息化系统的业务 与流程协同、数据与信息整合,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智慧旅游服务。
4.3.3.15 农牧渔水平台
用物联、传感、遥感等技术建设基础资源库,支持构建农、牧、渔、 水等业务系统的功能平台。包括资源规划和利用,管理和发展,以及运行 态势监控、生产指挥与应急调度等业务系统。
4.3.3.16 民政服务平台
支持构建社会救助、抗灾救灾、优抚安置、社会福利、行政区划、社 区建设、婚葬收养等民政业务系统的功能平台。除民政机关外,还支持镇、 街、居(村)委等基层民政业务系统的构建。
4.3.3.17 社会治安平台
在视频资源、综合感知及其它资源基础上,利用包括有线、无线、集 群在内的综合通讯设备,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种业务系统,尤其是公 安、治安、联防、社区、旅业、出租屋、特种行业、危险物品等跨行业业 务协同系统的功能平台。
4.3.3.18 法治政府建设平台
将立法、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行政执法、执法监督、依 法行政考核等进行业务、流程与资源整合,实现跨机构的协同共建和共享, 支持构建各种法制应用与监督系统。
4.3.3.19 社会管理创新平台
在服务对象库基础上,利用社交、互动等技术,实现流动人口服务、 特殊人群服务、区域综合治理、虚拟社会管理等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功 能平台。
4.3.3.20 社会服务注册平台
建设各种社会服务的集中注册平台。通过社会服务注册实现服务监 管。涉及人口多、影响社会稳定、公共秩序的服务要求强制注册,普通服 务自由注册,通过提供注册证明增加可信度,辅助市场拓展。
4.3.3.21 社会服务监督平台
利用信息网络的无处不在和高速传输,建立动态、实时的服务监督体 系,实现主动与被动监督相结合,支持构建各种社会服务监督系统。
4.3.3.22 社会商品注册平台
建设各种社会商品的集中注册平台,支持工商、商标等政务服务业务。 通过社会商品注册,实现产、销及流通、流转的监管和监控。
4.3.3.23 社会商品追溯平台
逐步、分类、分期建设追踪、监管社会商品产、贮、运、销、消的全 程追溯体系,覆盖食品、药品、用品、农副产品等各类社会商品。肉、菜 追溯优先进行。
4.3.3.24 质量技术监督平台
利用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实现社会商品与服务的电子监管,支持质 量安全、特种设备、标准化、计量、行政执法等业务。
4.3.3.25 价格监督平台
综合应用现代信息反馈技术,在各种应用中嵌入价格传感模块,实现 价格主动监督、自动感知、被动收集,支持价格分析、价格管理、价格监 督全程业务。
4.3.3.26 公平交易平台
为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土地交易等),社会市场交易等提供公平的信息化交易工具,是实现交易透明化、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全程监督的共同平台,也是信用历史库的重要维护平台。
4.3.3.27 公共信用平台
整合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公安、国税、地税、金融、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等,对企业注册、税务登记、行业许可、广告、商标、知识产权、 产品质量、纳税、合同执行等进行协同管理,构建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
4.3.3.28 财税监管平台
整合财税信息化应用,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体化;实现财政、 地税、国税、人民银行等部门间信息化协同,实现财源监控和财税增收。
4.3.3.29 统计分析平台
支持现行社会经济统计业务的应用平台。支持从各种动态数据库、实 时业务系统中采集数据,支持主动与被动统计。逐步发展即时统计、减少 甚至取代报表统计。支持各种时间与空间序列分析。
4.3.4 行业专用管理平台
特定政务机关、特定政务业务,特定管理所需的专用功能平台。
4.4 建设社会部门协同平台
公众与社会需要由政务机关提供的政务服务,来自获得依法授权的政 府周边机构提供的延伸服务,以及来自社会部门提供的具有普遍服务性质 又具有市场运营特征的辅助服务。
无论政务服务,延伸服务,还是辅助服务,其目标都是增加公众与社 会幸福感。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应建立开放的、安全的接口库,实 现与社会部门的业务协同与服务整合,实现全面、完备的“政务服务”。
4.5 建设政务服务决策指挥平台
各机关多源数据的集中展示与服务平台。按“看少、看快、看关键”
原则提供经济与社会运行态势、趋势服务,实现潜在问题提前发现和主动
应对,实现政务服务的协同指挥与集中调度,实现政务机关工作状态的实 时把握与动态调控。
4.5.1 各级领导政务服务平台
跟踪领导者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智慧仿真领导者分析与综合的 习惯和方式,为领导者判断与决策提供基础分析与数据参考,为领导者在 日常与应急状态下的指挥与调度提供平台支撑。
4.5.1.1 领导门户及政务仪表盘
支持订制各级领导门户,订制所辖领域政务仪表盘、驾驶舱,直观展 示各种运行态势与趋势。
4.5.1.2 政务服务运行态势全景视窗
通过政务服务的关键考核指标体系(KPI),全景展示政务服务的整体 运行态势与趋势。
4.5.1.3 经济与社会运行态势全景视窗
4.5.1.3.1 公共舆情态势趋势平台
对包括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社区、留言、互动、电邮、广告等 在内的所有网媒进行连续观察、统计和分析,实现舆论话题和舆情热点的 适时调节、预警和干预,实现民情、民意的动态把握和主动服务。
4.5.1.3.2 财政收支态势趋势平台
综合各行各业运行与发展动态、财政与税收及各政务机关日常业务, 协同提供实时财政收支态势、趋势服务。挖掘并展示政策、决策与财政收 支间的相互关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为政策、决策优化提供 平台服务。
4.5.1.3.3 宏观经济态势趋势平台
综合来自协同系统各行业的实时数据,辅以现代技术采集的统计信 息,相互补充、互为佐证,直观、全景展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趋势,是 政策研究与制定、保持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平台。
4.5.1.3.4 社会稳定态势趋势平台
综合社会治安、刑事民事、经济纠纷、群体事件,以及公众舆情、民 意、民怨等数据,直观展示经济与社会稳定运行态势与趋势,是维护社会 稳定的重要决策与管理、调度与指挥平台。
4.5.2 管理调度与应急协同平台
通过同一对象多源数据的综合、不同对象数据的关联,通过数据挖掘 实现问题发现、预判和预案,实现管理可视、调度仿真和决策预演。
4.5.2.1 常态综合调度平台
在政务机关及社会部门全面协同基础上,将运行调度与管理决策转换 为工作任务,触发相应流程与预案,追踪过程并反馈态势,实现常态资源 的整体调度和协同作业,实现政务效能的动态评估,实现运行与管理绩效 的持续优化。
4.5.2.2 应急协同指挥平台
在统一的服务对象库、行政资源库等基础上构建的公安、交通、消防、 民防、医疗、急救、防洪、护林防火、防震、环境、环保等独立或协同应 急系统,包括应急事件实时态势展示与分析,预案仿真,应急指挥等等。
4.5.3 政务分析与决策辅助平台
供各政务机关不同服务业务重复调用的公共分析与决策辅助平台。
4.5.3.1 趋势分析与未来预测平台
综合各类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问题发现、未来预测及预案分析的平台。
4.5.3.2 数据时空序列分析平台
供各政务机关业务重复调用的数据时、空序列分析平台。
4.5.3.3 信息智慧化服务平台
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的智慧服务平台,Data Analyz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DAIS。
4.6 建设政务服务监督平台
政务服务监督平台,是政务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基础,是构建接 受投诉与抱怨的被动监督体系,以及自动收集服务感受的主动监督体系的 共同基础,也是构建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政务服务监督包括对政务服务质量与效率的监督以及对信息化系统 性能与功能的监督两个方面。
4.6.1 政务服务评价与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政务服务评价与监督的指标体系(KPI) ;建立健全对政务机 关服务信息化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与监 督的指标体系。
4.6.2 为民服务监督平台
为民服务监督平台是整个监督平台的核心,重点关注服务受众的感受 与体验。包括对政务人员、社区及大厅等桌面对面服务的监督、对门户自 助等异地交互服务的监督,以及互动平台上热点、焦点的跟踪与监督。
4.6.3 政务机关协同监督平台
政务机关协同监督平台重点监督各政务机关、各工作岗位作为协同提 供方或接受方双向协同的质量与效率、感受与体验,是政务机关相互协同 持续改进的基础,是政府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的基础。
4.6.4 社会部门协同监督平台
社会部门协同监督平台重点监督社会部门与社会部门间、社会部门与 政务机关间相互协同的质量与效率、感受与体验。
4.6.5 领导者决策服务监督平台
领导者决策服务监督平台重点监督领导者使用信息化辅助决策服务 的体验与感受,监督并向领导者报告所辖政务机关的服务质量与工作效 率,为政务机关综合服务能力的整体、持续提高提供方向和依据。
4.6.6 信息化系统监督平台
实时统计、报告、分析和监督每一台设备、每一项数据、每一种应用、每一个系统的在线用户数、满意度,以及信息化系统所发挥的作用与绩效 的共同平台。追溯设备、应用、数据、应用和系统的全部变化历史。
4.7 建设统一的数据与信息资源库
由政务机关共同建立、协作维护,并支撑全部政务服务的、统一的数 据与信息资源库,由主管政务机关特定业务实现流程更新与制度维护,包 括集中建库、统一编码、逐一定位、交叉验证等共同特征。
4.7.1 政务行政资源数据库
包括政务机关共同的、有序的、可管理并直接支持政务服务的各种资 源库。
4.7.1.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库
按人员与岗位分离原则,分别建立政务人员库和机构岗位库。通过配 岗实现人员与岗位、权限梆定,是数字化机构的基础。
4.7.1.1.1 机构与岗位数据库
机构编制管理是机构与岗位的数源业务。政务机关临时人员管理是临 时工作岗位的数源业务。工作人员工资定级与核发业务是机构与岗位的验 证业务。
4.7.1.1.2 名单与配岗数据库
组织部门干部管理是全市处级(含)以上干部名单与配岗的数源业务。 政务机关内部人事管理是本单位处级(不含)以下名单与配岗的数源业务。 工资定级与核发、干部考核、纪检监察等是验证业务。
4.7.1.1.3 岗位职责权限数据库
各政务机关人事管理是具体岗位职责与权限的数源业务。工作人员通 过且只能通过配岗获得或失去岗位权限。分管领导的业务管理,干部绩效 考核等是验证业务。
4.7.1.1.4 政务人员通讯数据库
由政务人员自行维护,单位监督的通讯方式与通讯历史数据库。
4.7.1.1.5 政务人员工资数据库
工资管理是工资数据的数源业务,工资核发是验证业务。
4.7.1.1.6 政务人员档案数据库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能力测定、绩效考核、干部培训、工资定级与核 发等,是政务人员档案的数源业务。包括按时间排列的德、能、勤、绩记 录,以及薪酬待遇等记录。
4.7.1.2 财产物资与设备装备数据库
包括财务管理库、不动产库、交通资产库、信息化资产库、装备设备 库、战备(储备)物资等常规与应急设备装备等。
4.7.1.3 政策法规与行政业务知识库
包括各行业,国家、省、市现行及可供参考的其它省市政策法规,现 行及可供参考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各种典型案例,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等四 大类。包括条文原文及知识化条文数据库等。
4.7.1.4 政务服务事项与服务标准库
各政务机关依法提供的政务服务名称、类型、属性、服务地点、许可 依据、审批数量、审批方式、受理条件、申请材料、许可程序、承诺期限、 收费标准、收费依据、联系方式等数据库。
4.7.1.5 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
包括地面房屋、道路、设施、水系、植被、海洋、气象、气候等,地 下地质、地理、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宗主、权属等社会要素,包括 要素位置、形态、数量、质量等等,覆盖土地、矿产、水利、林业等各行 业综合资源库。
4.7.1.6 城乡部件与城乡设施数据库
分布在行政区内,包括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 房屋土地、市政工程、重大危险源、工地、水域等各类部件、构件及设施的数据库。
4.7.1.7 许可产权与资格证照数据库
包括产权证件(房产、地产、车辆等等)、资格许可、服务证照等,以 及相应证前、证中和证后管理过程的数据库。
4.7.1.8 标准地名与基本地址数据库
由户政 、民政、房产、有线电视、通讯、供电、供水、邮政等地名 地址数据,配合历史沿革、人文调查、实地验证,再依国家标准整理、规 范并做统一调整的标准地名库。以及在标准地名库中可解释和定义其它标 准地名地址的基本地址所构成的基本地址库。
4.7.1.9 公共道路与综合管线数据库
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城市地上地下综合管线等。
4.7.1.10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数据库
记录机构与个人、事务与事件的产生、发展及消亡全过程的电子文件 与电子档案数据库。
4.7.1.11 应急资源与抢险物资数据库
应急、抢险与救灾物资与设备的种类、数量、库存地、备用状态等数 据库。包括污染源、危险源等,以及应急、抢险的人力、训练、装(设)备, 以及应急、抢险与救灾预案等。
4.7.1.12 视频资源与综合感知数据库
由政府、企业、社区、个人等音频、视频、探测、感知,以及各种传 感、各种物联资源组成的数据库,供公共安全、重要活动、交通调度、应 急指挥、智慧城市等重用和复用。
4.7.2 政务业务协同数据库
实现政务机关协同工作、协同服务的各种过程数据库。
4.7.2.1 政务服务过程数据库
支持政务机关日常业务流程化、结构化、组件化,留存政务机关内部 服务过程与审批痕迹的过程数据库。
4.7.2.2 行政公文业务数据库
记录行政公文起草、签发、签收、阅处、流转、办理、督察、批复、 办结、归档等全过程的数据库。
4.7.2.3 政务工作会议数据库
支持会议议题、会议审批、会议安排、会议参与、会议通知、会议记 录、会议纪要、会议跟踪、会议督办等会前、会中及会后管理的数据库。
4.7.2.4 政务工作事务数据库
记录和管理日常工作事务处理过程的数据库,实现事务跟踪、管理与 考核等。
4.7.2.5 协同通讯过程数据库
记录语音、视频、即时消息、网络数据等多种方式协同通讯过程的数 据库。
4.7.2.6 集中收费管理数据库
对全市各级政务机关在服务过程中依法收取费用的标准、依据、方式, 及收费历史等进行协同管理的数据库。
4.7.2.7 财政税务动态数据库
政务机构协同维护的财税收支动态数据库。
4.7.2.8 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库
按现行标准利用现代技术采集和验证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库。
4.8 建设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系统
建设一个与信息化发展相应适应的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 信息化的基本保证。
4.8.1 相适应的基础计算与存储设施
引进云技术,构造相适应的高性能、高可靠,可伸缩、可维护的云计算、云存储及云灾备16中心。
“十二五”期间在行政办公区 C 区建设云中心机房,在原行政办公区 建设同城灾备中心。
4.8.2 相适应的基础网络设施
基础网络逐步覆盖行政区内城乡各个社区,覆盖全体服务对象。包括 有线、无线方式,支持音、视、数据三源融合。“十二五”重点延伸党政办公光纤网到镇(街道)、居委会(社区),无 线覆盖全部政务集中办公区域。
4.8.3 相适应的综合通讯设施
在基础网络上,综合发展多种音频(包括数字集群通讯)、视频(包括视 频会议与视频识别)及数据通讯,整合有线与无线,直接与间接通讯方式, 形成相适应的综合通讯设施。综合应用社会运营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及政 务服务信息化的基础网络与综合通讯无处不在。
4.8.4 相适应的基础应用平台
基础应用平台是实现政务机关业务协同的共同基础,包括组件、中间 件及中间应用平台等等。
4.8.4.1 统一认证管理系统
对政务人员及各种用户,进行统一身份认证的工具系统。
4.8.4.2 统一电子签章系统
统一对用户所进行的签名、签章进行确认。
4.8.4.3 统一网络授时系统
统一对在网设备、应用、用户进行系统授时。
4.8.4.4 统一资源授权系统
16 灾备中心:灾难备份中心的简称。
统一对政务服务对象、政务机关及岗位进行制度化授权和依申请授
权。
4.8.4.5 统一流程管理系统
支持政务机关流程定制与管控的基础工具系统。
4.8.4.6 统一融合通讯系统
整合无线集群、无线网络、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即时消息、Web 会议、电子白板、短消息等、微博、博客等各种通讯方式,结合政务机关 内部业务流程与对外政务服务,形成融合通讯系统。
4.8.4.7 统一终端管理系统
对终端部署、分发、升级,实现远程协助、终端安全的基础系统。
4.8.4.8 统一报表工具系统
支持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报表的工具系统。
4.8.4.9 统一表单定制系统
支持共同平台基础上设计(外包)业务与服务系统的表单定制系统。
4.8.4.10 电子文档签证系统
统一为各种电子文档加注数字签名、编码、验证的基础档案系统。
4.8.4.11 统一三权管理系统
按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和审计管理建立的三权分立管理系统。
4.8.5 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既满足分级安全保护需要,又不过度追求安全技术措施。建立适当的 安全测评、认证、监管和控制体系。
4.8.5.1 安全建设
按照现行标准与规范,同步规划和建设包括应急备份在内的安全基础 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
4.8.5.2 安全使用
做到只有授权用户才能按照授权规则使用已经授权数据、应用和系统,维护良好的协同与共享使用秩序。
4.8.5.3 安全防护
按照“进不来,拿不走,看不懂,改不动,跑不掉”的目标建设信息 安全防护体系。
4.8.5.4 应急响应
分析各类信息化安全的典型案例,逐步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
4.8.6 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技术体系
4.8.6.1 信息化运行态势系统
应用各种信息采集与分析技术,实时展现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态势。
4.8.6.2 信息化网络监管系统
建立独立的信息化网络监管系统,实现对全网运行态势的主动感知和 实时监管。
4.8.6.3 信息化体验反馈系统
综合利用主动反馈、统计反馈以及被动反馈等,收集政务服务和信息 化用户体验,全面跟踪服务需求变化,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
4.8.6.4 新技术追研与应用机制
建立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追踪、研究及应用机制,为用户体验与政务 服务的持续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4.9 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
重点建设政务机关业务协同、数据责任与信息安全三类政策法规。在 国家、行业及省、市现行标准与规范(以下简称现行标准与规范)基础上, 积极规划并按需制定市级、项目级规范标准,逐步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4.9.1 部门协同所需法规体系
应建立相应法规体系,从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目标考核等方面为政 务机关相互协同提供体制、机制和技术保障。
4.9.2 数据责任所需法规体系
政务机关间业务协同的核心是数据共享。每个政务机关都需按一数一 源、一源一主原则提供和管控好自己的数据,合法规范地使用共享来的数 据,并履行对每种数据相应的维护责任和保护义务。
4.9.3 信息安全所需法规体系
保证协同共享前提下的信息安全,除技术手段与措施外,更重要的是 安全管理的规章与制度。应根据发展,逐步完善和详尽信息安全所需政策 法规体系。
4.9.4 标准和标准基础库
按现行标准与规范优先建设的基础库包括:基本地址库、基本人名库、 基本企业机构名称库、基本项目名称库、基本城市部件库、基本城市事件 库、基本经济指标库等。积极推动各种标准的数据库化,推广通过标准数 据库实现标准化。
4.9.5 规范和规范功能库
将现行管理、业务与技术等各种规范,实现为可重用的功能库,供构 建具体业务与流程调用,并在调用中实现规范化。通过过时规范停用和新 规范不断建立,使规范功能库得到逐步发展和完善。
4.9.6 标准的扩展接口库
根据现行标准,建立开放接口库,供建立与行业系统交换数据或实现 互操作调用,供在共同平台基础上自行研发或组织第三方研发业务系统或 服务系统调用。根据统一、协同、整合与有序原则,各业务系统还应不断 对标准接口库进行扩充和完善。
第5章 建设计划
本《规划》所列重点建设任务,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展开,在后 续“十三五”期间继续发展和不断完善。
5.1 2011-2013 年计划 目标:“打基础、无纸化、局部试点” 数据库:重点建设面向个人和机构的政务服务对象库17,组织机构与
人力资源库,标准地名与基本地址库,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库,城乡部件 与城乡设施库,公共道路与综合管线库,许可产权与资格证照库。
应用系统:构建政务机关内部协同业务系统,实现全市电子公文、工 作会议、督察督办等系统的移动化; 重点实现已建基础数据与信息资源的 业务更新和协同验证。
基础设施:构建统一认证、融合通讯等全局性计算、存储、网络、通 讯等基础设施,加强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效果:至 2013 年底,实现包括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市长信箱,网 络问政等办公系统移动化;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 12345 热线、政务服务、 数字城管、督察督办等数据库,建设相应市长(领导)仪表系统;试行面向
17将分三期完成,此为第一期,下同
服务的证明远程化和在线化;实现过半数的政务服务网上申报,大部分的
政务服务延伸到基层;实现对镇、街、居(村)委日常业务工作的协同支撑。
5.2 2013-2014 年计划 目标:“夯基础、融资源、全面支撑” 数据库:整合卫生、教育、社保、民政、公共安全等信息资源,深化
政务服务对象库建设;依照“一数一源,一源一主”原则不断完善政务业 务协同数据库、政务行政资源数据库;建设面向政务服务的标准接口库集; 使全市政务服务资源形成基础集中、主题分布的协同互联架构。
应用系统:集中完善协同管理平台和协同业务平台建设,加快政务服 务决策指挥平台、政务服务监督平台建设,实现与行业分类协同平台、社 会部门协同平台的业务协同、服务融合,形成市、区两级可用的智慧政务 服务平台。
基础设施:按需建设可扩展、可伸缩的分布式基础设施。 效果:政务服务以“宜居、宜学、宜业、宜游”为导向,实现跨部门和跨业务协同; 在统一政务服务架构下,使服务对象库得到不断发展和完 善,主动服务得到相当普及。
5.3 2014-2015 年计划 目标:“扩平台、全协同、持续优化。” 数据库:政务服务资源围绕打造宜居、宜学、宜业、宜游城市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形成智慧化的服务对象权利义务库、互动关系库和信用历 史库,支撑全市各级政务机关服务全面主动化;不断完善地理、人口、法 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数据与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与行业主管部门 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应用系统:重点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化互动型为民服务平台;建设满 足社区桌面、大厅桌面、政府门户自助、商业门户嵌入、移动设备、语音呼叫、公共触屏、耳障视障等多种服务方式。
效果:全市基本形成统一的社会化互动型政务服务平台、统一的政务 机关协同平台,实现政务机关“横到边,纵到底”的全面协同,政府信息 资源有序互通,基础设施安全共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切实可行,政务 服务亲合能力全面增强。
第6章 保障措施
6.1 组织与领导
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政务机关正职领导 为小组成员的“市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信息化”领导小组;市政府办公厅 具体负责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协调、组织和指挥;各政务机关明确分管领导 具体负责本单位政务信息化建设相关具体事务,确保政务信息化在全市政 务机关中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级政务人员的积极性并通过政务信息化 让其充分受益;充分发挥各级信息化实现与保障机构的作用,不断发展用 户体验越来越好的应用系统。
各区应参照市的做法,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理顺体制机制,抓好实施 与配合,确保市、区两级政务信息化协调发展。
6.2 投资与管理
支持共同平台基础上的协同系统建设,严控部门自建独立系统。综合 利用上级(中央及省)专项资金、地方财政和市场三类渠道,逐步建立政府 投资引导,企业投资参与,其他投资补充的多元投资机制。鼓励机制创新, 鼓励购买服务,鼓励投资加运营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6.3 人才与培训
积极组建理论修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顾问团队,建立多层次 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大型企业资 源,确保信息化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重点培养既熟悉信息技术又熟悉行政 管理与政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做好全市公务员信息化培训、考核,并将 其作为干部培训重要内容。
6.4 运行与维护 由各级信息化实现与保障机构共同负责,鼓励外包。 市级机构负责协调各政务机关间的相互协同,负责全市共同的基础平
台建设和运维;部门机构负责在全市共同平台上构建和维护所属部门业务 系统;第三方机构在各级信息化实现与保障机构指导与监督下,在全市共 同平台上扩展各种业务与功能系统。
6.5 风险与控制
规划不够科学,宣传不达效果,信息化功效不明显等,可能导致投资 风险;技术路线、实现设计、施工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建设风险;促进 政务机关协同及政务高效服务不明显,运维机制缺陷,可能导致运维风险; 社会环境变化及换届,可能造成政策风险;不能让各级政务机关受益,不 能赢得政务人员、处室领导等基层干部支持,可能造成应用风险。
6.6 分建与统合
在基本确保“过程私密、结果公开”前提下,各政务机关业务系统以 政务机关为主分别建设,公共基础平台统一联合建设,做到“统基础,分 业务”。
6.7 监督与考核
充分发挥组织、人事、发改、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作用,抓好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与审计监督机制与体制,对电子政务应用绩效、分建和统合绩效进行监督、审计和管理。
第7章 专项规划
《规划》需以下专项规划保障其目标的逐一落实。
7.1 基础数据库规划
基础数据库庞大,库与库间关系复杂,涉及部门多,需体制、机制及 技术等层面协同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专项规划对其分期分 批建设进行具体安排,确保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保障和支撑政务业务发展。
7.2 基础应用库规划
为每一数据找到源头,为每一源头确立数源业务,为每一数源业务构 建协同应用,用协同应用实现流程服务。在支持信息化服务当前需要的同 时,避免投资高峰,快速积累核心应用库并实现持续发展。
7.3 基础设施规划
计算、存储、网络与通讯等基础设施,从基本够用、按需扩增到不间 断承载,需要相适应的具体专项规划,力求既不过于超前,亦不制约发展。
7.4 终端应用规划
在适当条件下部署和推广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嵌入系统在内的 终端设备,包括桌面键鼠、触摸、语音、神经控制等在内的应用,以确保信息化更加便捷和更加人性化。同时,实现基础数据的深度挖掘、系统智能的广泛应用。
7.5 行业应用规划
按一定时序,以部分行业应用为先导,逐步推动其它行业应用的协调 发展,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和安排。
7.6 政策法规规划
与政务业务与政务服务的改革和创新同步、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进 步同步,适时设计适当超前的体制与机制(包括安全体制与机制),才能实 现全部政务业务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完全融合。
7.7 标准规范规划
政务业务现代化与信息化应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基础。为确保标准与 规范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能够指导实践,需要对每一种标准与规范的发展 条件与时序进行审慎组织和安排。
7.8 培训推广规划
结合政务人员观念、习惯,根据信息化建设进度,同步推进应用培训。
主题词: 行政事务 电子政务 信息化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 年 5 月 11 日印发 (共印 5 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