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论武装插上信息化“翅膀”
西安政治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日前,西安政治学院举办“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信息化”主题研讨会,全国30余位知名理论工作者聚首古城西安,以推广使用西安政治学院研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系统”为实践素材和研讨背景,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总结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信息化建设经验,深入探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信息化的有效实现途径,取得了诸多共识。
关于理论武装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和独特价值,与会专家认为,有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信息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智者察于端倪,明者顺势而为。面对社会日益信息化带来的深刻影响,理论武装工作如果犹豫徘徊,就会陷于被动;如果自我封闭,就会落后于时代;如果置若罔闻,就会丢掉“阵地”。西安政治学院院长张本正说,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经验启示我们,要永葆理论武装工作活力,就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不仅要不断加大理论武装工作的力度,更要不断开辟理论武装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王学东结合我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的历史谈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先后经历了纸质媒体化、文艺音像制品化、初步计算机化以及当今的网络信息化等四个阶段。今天的信息化传播载体,使得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具有了无限性、即时性、同步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上海政法学院党委书记杨俊一谈到,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媒介及教学手段为提升培训对象的能力服务,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党干部培训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揭开信息化神秘的面纱,着力解决理论武装信息化的热点难点问题,破解理论武装信息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关于理论武装信息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与会专家认为,信息化是手段,大众化是目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理论武装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占领信息化制高点,大胆变革传统的宣传和传播策略。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认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占领信息化“制高点”,是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在“虚拟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闫树群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和实用的“载体”。要善于把理论武装工作规律和网络媒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网上理论武装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关于进一步拓宽理论武装信息化的实现途径,与会专家认为,关键是要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与信息网络话语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多类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系统”的信息平台。西安政治学院政治委员刘强认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必须从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更加深入地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着眼顺应社会发展大趋势,不断探索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信息化的特点规律,不断更新内容,强化交流互动,充分发挥该系统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中的最大效益,助推理论武装信息化科学发展。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系统”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系统的不断充实、完善、升级,是持续推进理论武装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必须推动该系统的“版本升级”,实现“从信息集聚到问题集聚、从提供分类到提供引导、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从单向平台到互动平台”的“功能跃升”,赋予理论武装信息化以旺盛持久的生命力。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王军旗谈到,高等院校和各级党校在理论武装信息化方面拥有厚实的资源优势,同时也肩负着光荣的历史责任,必须主动作为、大胆创新,积极构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信息化教学体系,使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信息化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执笔:张康、白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