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有力手段,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各领域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了一批配套的基础数据库,对于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监管数字化、服务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教育信息化监管作用逐步突出
(1)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服务人数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与服务平台、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平台、研究生招生调剂系统、教育安全监管系统。国家教育考试、招生与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每年服务涉及数千万人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招生录取工作,有力地保障了考试安全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招生工作“阳光工程”的关键支撑。其中考试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国家教育考试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国家级教育考试数据库,实现国家教育考试统一指挥、管理、监控等全过程信息化,为国家教育考试安全、公平、公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为考生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服务,为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考试机构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服务,促进国家教育考试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截止2012年高考前,构筑了覆盖全国的国家教育考试专网、实现了国家、省、地市三级视频指挥,94%高考考场和全部试卷保密室实现了网上监控,考试综合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系统投入运行。“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各类国家教育考试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力度,建设国家教育考试评价服务系统,提升国家教育考试信息化水平
(2)教育统计信息化体系逐步建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不断开拓创新,现已全面实现了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服务平台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统计改革、创新和发展,在教育统计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了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教育统计数据采集、审核、汇总的网络直报功能,满足了每年近5亿条统计调查数据项的系统需求,保障了统计数据质量,提高了教育统计工作的时效性。
(3)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于2001年投入使用,已建成集网上申请、认定管理、定期注册、教师资格考试数据共享、认定数据存储、统计分析和证书验证为一体的教师资格国家级数据库及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门户网站。具体功能包括:一是采用国家一级数据中心模式,实现教师资格认定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统计分析功能;二是面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和申请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者的全国统一的网上申报功能;三是各级认定机构网上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功能;四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网上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管理功能;五是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合格成绩信息共享功能;六是证书验证等相关信息服务功能。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投入使用,使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具备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了认定工作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是提供准确的分析统计数据,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与服务,为各科研机构提供研究数据,促进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论研究,推进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二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的行政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三是简化教师资格申请人申请过程,节省其时间和经济成本;四是提供证书网上查询验证,促进社会对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监督,规范教育行政行为,提高教师资格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提高教育对社会的服务质量。
(4)免费师范生就业管理系统。2012年4月底正式启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于方便六所免费师范生培养高校和各生源省市记录免费师范生履约情况,汇总统计数据,以及方便教育部监控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和履约情况的信息系统。系统共采集21778名毕业生签约信息,覆盖2011、2012届全部免费师范毕业生。截至2012年5月5,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总人数11201,就业人数10345,签约率为92.35%。通过该系统,各高校、省市可以有效管理每位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数据,实现免费师范生离校前高校管理上报就业数据,离校后省市管理上报就业、违约、变动数据,方便高校、省市日常数据维护及报送,方便教育部及时掌握就业状况。
(5)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并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国校安办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简称校舍系统)的研发建设工作。在各省市的积极配合下,校舍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6月,完成了中央级和全国32个省级单位校舍系统数据中心建设和系统部署工作,构建了全国联网的校舍系统。目前已完成41万所学校(含教学点)、212万栋单体建筑物基本信息和1495万张图片、视频信息的录入审核工作。校舍系统建设多次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校舍系统在为校安工程管理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在教育整体布局规划、建设规划、应急服务、校舍安全预警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6)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果。2007年,为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籍、学生资助等管理工作,教育部组织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截至2011年底,已相继进行5次升级,不断满足中等职业学校资助管理等工作的新需求。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具系统性、规范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作,计划在2013年上半年完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将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提供信息化支撑,有助于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宏观管理,有助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态监管。
2.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效益显著
(1)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和学历认证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2006年,教育部建设开通了高校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高校新生学籍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和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实现了高校学生学籍学历的全程网络化管理,截止2012年初,平台中共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教育等高等教育当前在校学生的学籍数据3786万人次。通过每年的学历电子注册和学历证书信息的回登工作,截至2012年初,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数据库已注册1991以来的学历证书9370多万份,并对外提供查询服务,有效遏制了伪造学籍学历的现象。
(2)免费师范生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教育部建设了免费师范生就业信息网,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为依托,以为免费师范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服务为目标。
从服务功能上搭建了六个平台。一是政策发布平台,涵盖免费师范生相关政策、各地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的发布、解读和咨询。二是岗位信息平台,在有关部门支持下,通过与省市协调联动,第一时间全面公布各地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信息。三是生源信息平台,依托六所师范院校数据库,提供免费师范生生源信息,方便用人单位即时查询。四是专业化指导平台,通过网上咨询,为免费师范毕业生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五是联合招聘平台,利用我中心研发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高校可举办校际联合网络招聘会,实现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六是管理服务平台,该网专设“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校、各省动态上报每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教育部和各校、各省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进展,动态掌握免费师范毕业生服务期内的就业变动情况,实现有效管理监督。
免费师范生不仅可以通过服务网主动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岗位信息、双选会通知等,还能通过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接收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功能发布的最新岗位、招录信息,实现就业双选多种交互方式。
截至2012年5月,服务网共发布免费师范生就业岗位需求信息近3.7万条(其中,2011年12,515条,2012年24,386条),发布各省政策公告30个、供需双选会通知30个、新闻动态资讯122个,并分省发布了免费师范生生源信息,全力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及时精准的信息服务。
(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信息化服务平台。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县农村学校任教。为做好特岗计划招聘服务工作,建成开通了“特岗计划服务网”和“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特岗计划服务网(tg.ncss.org.cn)2010年5月建成开通。特岗计划服务网设置了各种专栏,详细介绍中央、地方特岗计划相关政策,解读特岗计划有关内容,发布各地招录信息和工作动态,宣传优秀特岗教师和先进事迹,是特岗计划信息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全面展示特岗计划和特岗教师重要途径。此外,网站在显著位置设置了学生登录页面,并实时显示各省市招聘动态,同时开辟各省市专区,提供相关联系方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准确掌握有关报考信息。
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2010年3月建成。该系统提供了特岗教师网上报名、审核及录取等招聘服务功能,并实现了“特岗计划”人员在岗期间管理,离岗变动情况监测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使传统招聘模式转变为统一、规范、便捷的新模式。其中,系统依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籍数据库,设计了实时学籍验证、网上资格审核功能,真正实现了招录流程的信息化、高效化。
此外,教育部组织建设了建设了来华和出国留学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建设了大量的信息服务专业网站,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如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网、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网站、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中国语言文字网等,这些网站已成为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中心,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网站群,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对外提供在线服务的有效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政务信息,越来越广泛的公共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日趋完善,提高了电子政务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
这些系统的建设与有效应用,在教育业务监管与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育业务信息化支撑作用日益重要
(1)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信息平台。从2005年开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网站(http://syzx.cers.edu.cn)上线正式运行,实现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上申报、评审、公示以及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收集、展示,为政府决策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的网络服务。教育部高教司有关示范中心建设的政策法规性的文件,地方省厅和高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在网站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目前网站集中了501家36个学科的各类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各个层次的用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教育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应用不断深入。2001年底教育部开始启动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建设。2002年在教育部与各省教育部门、直属高校范围建立起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2005年进行了系统升级,在系统功能、安全和性能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2006年起,开始在全国有条件的省市建设省内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并向市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推广。截至2011年,教育部及直属单位、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共1200余家单位完成了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全国教育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体系,实现了各级单位之间公文和信息的安全电子化交换与传输,对于提高文件信息交换效率、节约办公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3)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化成为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内容。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蓬勃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建成校园网,多数校园网已连接到校内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各校陆续开展了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等信息化综合管理应用,数字化校园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规模。部分高校开始提供无纸化办公、网上教学、短信平台、校园一卡通、招生就业数据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应用服务,并逐渐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部分高校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学生注册、选课、学习、考试、答疑、作业以及教学过程的一体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满足了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教育管理信息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
为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教育部于2002年着手研究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关标准,并于当年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2012年,教育部组织对原有标准进行了完善,完成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部分标准的编制工作,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教育管理信息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中职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统计信息》7个相关标准,为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奠定了基础。
此外,教育部组织制定了《教育统计信息国家标准》和《学校(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开发了学校(机构)代码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信息和学校(机构)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定义和分类,完成了60余万所学校(机构)的统一编码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学校(机构)代码数据库,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教育部贯彻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有关要求,将其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内容。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要求,教育部已完成了大部分系统的定级备案,在系统建设时同步落实相关安全措施与要求,有效地保证了已建的中央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相关数据的安全。在教育部的积极指导下,大部分省、地市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已初步完成信息系统安全定级和备案工作,部分单位先行开展了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工作,积极探索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开展的有效模式。在系统地开展安全建设和整改后,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事件明显减少,有效地保障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