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如何推进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9-23

  
  “十五”、“十一五”以来,以部门业务系统为代表的“12金”等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工程推进较快,在提升我国政府决策、监管和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支撑各部门业务应用的纵向专网建设不断扩张,出现了纵向专网利用率不高、安全保障水平不一的现象,对更好地实现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执政能力和提升服务水平的根本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期沙龙邀请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就“十二五”期间,如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与参会嘉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发展亟待进一步增强

  记者:当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设也正在由中办和国办逐步推进之中,但总体推进情况差强人意。宁老师,您觉得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发展,存在着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宁家骏:整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发展距离中央17号文和18号文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作为这些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基础环境的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特别是内网建设相对缓慢。

  先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发展现状,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总体建设面临发展瓶颈:各地政务网络建设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无法满足业务部门需要。安全和保密相关政策的模糊,使得政务网络的使用存在顾虑。中央和地方关键技术路线不统一,影响了网络的纵向互联互通。各地方受体制机制、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全国统一服务体系建设难度较大。

  二是部门业务专网仍然大量存在,政务网络整合工作推进困难。

  三是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设遇到了顶层互联互通协调不畅和纵向延伸边界不清的难题。

  四是一些地方电子政务网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难以互联互通。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认识、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原因,需要认真研究。

  首先,是对电子政务网络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观认识不到位影响了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发展环境。这些认识误区包括把电子政务网络等同于基础网络;把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仅仅限定为网络接入;把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与实际应用分离;把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一股脑儿归咎于网络问题。

  其次,中央和地方分级建设的模式往往不适应电子政务网络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还有,现行的电子政务管理和建设保障体制不顺,阻碍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整体推进;应用推进机制缺乏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网络效益的发挥;顶层设计的滞后也导致了中央和地方电子政务网络难以形成统一体系。

  归纳起来看,影响我国电子政务网络顺利推进的基本原因是电子政务建设本身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政务问题,即服务和执政理念的问题;内在原因是利益问题,各部门利益高于整体利益的格局仍需进一步改变;特别是由于对各部门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比没有科学的度量和精确的财政预算,主观上导致了各部门自建自管电子政务网络的需求膨胀,客观上导致了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投入与开支无限膨胀。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统一电子政务网络的紧迫需求

  记者: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政务网络作为电子政务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各部门业务应用中暴露出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纵向专网利用率不高、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安全保障水平不一等等。这些现象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进行统一。对此您怎么看?

  宁家骏:从电子政务总体发展战略看,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将逐步进入由网络互联互通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发展阶段,进而发展到信息资源深度加工和智能分析阶段。统一的政务网络建设能够保证基础架构的一致性,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从而使体系内信息资源的配置达到更合理的水平。

  就当前来说,新时期、新形势对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首先,整合提升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务部门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

  其次,实现电子政务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我国电子政务投入巨大,自2002年17号文发布至2009年底,仅中央政府投资超过130亿元,地方投资更是天文数字。电子政务投入产出比低,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卫生等部门在十二五期间提出新建网络的预算逾400亿元,国家财力难以负担,电子政务建设迫切需要走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此外,信息环境下安全和保密的需求要求统一管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我国处在整体矛盾的一个突发期,信息技术安全和内容安全相互交织,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相互交织,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网络群体性的事件越来越多,影响到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窃密、泄密非常严重;安全漏洞普遍存在;欺诈和犯罪不断增长。这些都对我们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其中特别有对内网的安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