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于电子政务平台整体的应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的范围和有效性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核心的推动力量。以下我们将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两种方式对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技术架构的进行分析。
1、引言
电子政务通过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了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实施,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和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纷纷构建自己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收集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在这些业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收集并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并形成了信息资源。为了加强政务公开,实现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需要加强部门间的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加强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的公开。
然而,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格式和交换方式的不一致,造成了政府各部门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政府各部门间电子政务平台成为了信息孤岛,影响了政府各部门间工作协同的实现,更达不到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的公开的目的。例如,在工程建设领域,由于各个地方之间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不共享,造成无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违规责任者进行全国联动监管,在工程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的时候无法对此违规企业进行市场准入的限制,该企业仍可在其他地方继续进行投标甚至中标,并继续建设施工质量问题的工程,最终造成多起安全事故。
可见,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于电子政务平台整体的应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的范围和有效性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核心的推动力量。以下我们将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两种方式对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技术架构的进行分析。
2、基于交换体系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架构
2.1主要特点
数据交换本身都是数据发布者与数据接收者的交互过程,两者按照特定的规则,通过某一数据载体,将数据传输给对方的过程。
由于不同的信息实体所处的业务环境、系统需求、软件规范、采用技术、工作流程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其表现出的数据交互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数据交换各信息主体间共享数据的策略,可以分为点对点方式、中央数据库方式和基于中间件方式。点对点方式的数据交换是指整个软件系统中的每个信息主体都要单独为另外信息主体提供数据交换接口;中央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方式需要建立一个中央数据库,将各信息主体的信息抽取到中央数据库中,此后所有的操作都直接在中央数据库上进行。为了使查询到的信息和数据源的信息保持一致,当信息主体提供的数据发生改变时,中央数据库中的数据也要及时更新;基于中间件的数据交换方式是指各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数据交换中间件来进行数据交换。
2.2基本架构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是以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基础,通过构建覆盖中央、省、市、县的多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总体架构,围绕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确定部门间交换信息指标及信息交换流程,实现不同部门间异构应用系统间松耦合的信息交换,形成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交换模式,提供部门间横向按需信息交换服务。从2.1节数据交换方式的分析,可以将数据交换的基本架构分为集中式交换、分布式交换和混合交换三种架构。
1)集中式交换式架构
集中式交换式架构就是将共享信息集中存储在统一的共享信息数据库中,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的需求者通过访问集中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实现信息资源交换。在部署的时候可以通过应用终端访问共享信息实现部门间的信息交换方式。
2)分布式交换式架构
分布式交换架构是指信息资源分布存储于各业务信息库中,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通过交换结点提供的交换服务实现两者之间信息资源定向传送的交换模式。分布式交换架构可划分为有中心交换和无中心交换架构。
中心交换架构中是通过中心交换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所有前置交换系统对外交换的信息均由中心交换系统进行传送。
无中心交换架构是由前置交换系统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换。前置交换系统之间直接交换信息的方式是一种点到点的交换模式,没有中心交换系统,信息由一个部门的前置交换系统直接传递给另一个部门的前置交换系统。
3)混合式交换架构
混合式交换架构是集中交换架构和分布交换架构的组合,既可通过共享信息库实现信息交换,又可通过直接互相访问或通过中心交换结点实现信息交换。
2.3 应用特点
集中式交换架构是信息交换常用的一种设计模式,也是大型应用系统在设计数据交换时首先考虑的一种架构,是基于数据整合的一种系统集成方式,主要适合于信息共享程度高、信息一致性要求高的跨部门应用,例如网站系统、综合应用系统等信息共事程度广泛或信息一致性要求高的应用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运行效率高、易管理、易维护。
分布式交换架构相对于集中式交换而言,能够将数据交换时对服务器产生的压力分摊到分布式交换架构中涉及的各个节点,减轻站点压力。该架构可部署于性能要求不高、信息一致性不高的跨行业的部门间数据交换。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比较方便的部署于异构系统之间,但维护成本比较高。
混合式交换架构是集中式交换架构和分布式交换架构的综合运用。由于政务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信息交换支持的应用需求的差异,在同一个交换区域内,不会是单一的交换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组合。在建设规划时,要根据应用需求特点进行台理布局,充分发挥两种交换模式的特点解决特定的问题。
3、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架构
3.1主要特点
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可以根据业务需要,依靠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以各种方式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描述和记录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名称、业务属性、主题、分类、来源、提供部门等各种属性,即信息资源的元数据,通过元数据描述协同政务流程的上下环节关系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据此,既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元数据(资源目录)直接查询和定位政务信息资源。
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具有业务驱动、按需整合,满足信息整合整体性原则及标准化的优势,可以支持在协同政务中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需求,同时可以适应政务信息资源随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保证整合的政务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先进手段,是政务协同建设的基础设施。
3.2基本架构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技术总体架构包括信息库系统和目录内容服务系统。信息库系统由政务部门的共享信息库、目录内容信息库和目录服务中心的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服务信息库组成。
共享信息服务系统:从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中生成本部门用于共享的信息资源,提供基于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的共享信息资源发布系统发布共享信息资源,提供共享信息资源访问服,用户可以浏览、查询、下载共享信息;
编目系统:根据部门共享信息资源的内容,提取其基本特征按照相关数据标准实现数据赋值,形成目录内容;
目录传输系统:实现目录内容在部门目录内容信息库与目录服务中心的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之间的传输;
目录管理系统:实现对汇聚的目录内容进行自动审核和其他的维护和监控工作;
目录服务系统:基于网络实现对目录内容的发布,并向用户提供目录内容的查询。
3.3应用特点
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基于上图的总体技术架构进行构建,实现了全国内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整合发布和共享,为公众提供“一站式”项目信息综合检索及快速定位的项目信息和信用获取服务,为建立信用信息互认共享和成果运用机制奠定基础,推动了部门间建立信息互认机制,并将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中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招标投标、评优评奖等市场运行和监管环节,为建立健全工程建设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信用监管体系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
4、总结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目录体系信息共享技术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两个不同的手段和基础,实现了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的公开和综合应用,为形成监督机制提供了手段,保证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并为公众提供了良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