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模式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
来源:现代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2-1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到以“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为重点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更新观念,理清思路,转变方式,创新机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时代的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一、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从上世纪90 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在我国经历了多媒体教学、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三个发展阶段,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极大完善,软件资源较为丰富,但应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重建设、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信息技术游离在教育的边缘、没有直击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教育变革、教育实践等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努力推动技术成为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性因素,直面和解决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到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温总理在今年的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今后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加速构建创新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来大力度破解热点、难点问题,改善义务教育供给方式和供给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模式下创新的实践

  未来十年,“应用驱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应用是个过程,一种实践,一种结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是信息时代“环境”、“人”和“资源”互动的一个社会性过程。

  环境是基础,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软件平台和系统以及推进应用的社会氛围和保障制度等。人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体,既参与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改变环境和生成资源,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提高、改变。资源是核心,应适应学生和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多层次、多选择、多元化的需求品。我觉得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是促进“环境”、“人”和“资源”三者的和谐发展。

  近些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基础保障环境和管理运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目前,已初步构建起数字化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北京数字学校,打造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谋划首都基础教育云,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

  下一步,北京市教委将按照“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力资源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的总体目标,坚持均衡教育理念,创新体制机制,依托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推进基础教育在高品位、高质量上实现多层次、多样化和均衡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强烈愿望。

罗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